在教育孩子之前,老師也會做好充分的準備,書寫教案是教師工作最基礎的教學任務。教案的板書和畫圖有利于課堂教學,下面是編輯精心收集整理,為你帶來的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1】
本課教學“輪軸”的秘密,對學生而言,輪軸雖是一個新的簡單機械知識,但生活中的應用卻相當廣泛。在教學中,要努力喚起學生的潛意識,當他學完這課后,他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這個道理啊!”。并會去關(guān)注生活中更多蘊含著科學道理的事物和現(xiàn)象。
為了讓學生能有切身體會我為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水龍頭和一把螺絲刀。水龍頭是去五金店里借的,學??蓻]有,最好找那種“輪”可以卸下的水龍頭,這樣可以讓學生體會一下,在軸上用力扭水龍頭那費力的感覺,就對“輪上用力可以省力”有更深的印象了。 最后,讓學生例舉生活中應用了輪軸的現(xiàn)象,學生能說出很多很多,除了書中五種,還提到了,自行車的龍頭、鑰匙、電扇開關(guān)等等開紅酒的開瓶器等等。充分體會到了生活中的機械應用無處不在Щ械的應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本課教學,也更使我感覺到科學課的材料準備很重要,課前教師自己的操作體會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準備,上課時就要事倍功半,就要出洋相。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2】
動滑輪有什么作用?定滑輪有什么作用?只要你具有初中或以上學歷,這樣的問題就不是問題??墒?,把這兩個問題拋向六年級的小學生,會是怎樣的回復呢?在學習《定滑輪和動滑輪》一課時,我在3個班都作了簡單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個很奇怪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學生的觀點如下:定滑輪可以省力,動滑輪費力。
為什么大多數(shù)學生會這樣認為?這應該是課堂上一個有價值的切入口,可惜當時我沒有追問,現(xiàn)在回想,這是一大失策。那么到底學生為什么會這樣認為呢?我揣摩著,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估計是受到前面輪軸知識的誤導,至于認為動滑輪會費力,可能是因為覺得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多了個滑輪的重量。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這就是學生真實的思維狀態(tài)!大多數(shù)科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經(jīng)常是隨便弄個實驗,讓學生輕易得出結(jié)論,很少去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也懶得去剖析學生觀點其內(nèi)在的因由,這實質(zhì)上是一種變相的灌輸。
研究動滑輪作用,需要用的材料有鐵架臺、彈簧秤、線、鉤碼、滑輪和橫桿。在實驗裝置組裝時,有好幾個組的學生顯得有些手忙腳亂,不是動滑輪掉下去了,就是線松了,我適時提醒小組成員協(xié)作完成。實驗數(shù)據(jù)是最有說服力的,用動滑輪提升物體比直接提升物體明顯省力,而且物體(鉤碼)越重省力情況越明顯。
其實,我們是先研究定滑輪作用的,當時課堂上還出了個小插曲。為了更逼真的演示生活中用定滑輪提升物體的情景,我突發(fā)奇想,不采用書本那樣簡單的方法,而是在定滑輪裝置一邊掛上鉤碼,一邊用彈簧秤測量。順便說明一下,為了保證學生長時間的探究,我一般是把要求說明之后,把兩個實驗材料同時交給學生,中間不打斷。沒想到,演示的時候出現(xiàn)了問題,一個鉤碼是0.5N,可用定滑輪裝置提升時,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大概是0.4N左右——這不正好證明學生認為定滑輪能省力的猜測嗎?
暈!我趕緊給自己臺階,趁演示時學生沒有看清楚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對學生說我們研究定滑輪的作用時,還是采用書上的方法,這樣更簡便。學生是沒有為難我,因為他們不清楚內(nèi)幕,高興地做實驗了??晌覟檫@個情況糾結(jié)了,到底為什么有定滑輪會出現(xiàn)彈簧秤上的讀數(shù)少于物體的重量呢?我第一直覺就是彈簧秤的問題。彈簧秤調(diào)零時是正拿的,而反過來測量的時候,彈簧秤的指針位置會偏離零刻度線,而且彈簧自身的重量也起到了拉力的作用。在論壇上和大家交流了一下,許多朋友也是這樣的觀點。
寫到這,這節(jié)課的反思差不多了,誰知我的腦海中又產(chǎn)生了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如果彈簧秤不能倒過來稱量,那后面在研究滑輪組的時候,測量時彈簧秤不是也倒過來了嗎?那這樣測量肯定也存在問題,就讓它隱藏在滑輪組省力的情況里嗎?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3】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要上《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了,備課時我想,講課時是用實驗室的小自行車模型呢,還是把現(xiàn)實中的自行車搬到教室?沒有經(jīng)歷什么思想斗爭,我決定:把自己的那輛捷安特牌自行車搬到三樓的創(chuàng)新實驗室。(不過后來有三個班沒有做到這點,原因是下雨天我不騎自行車去學校。)
本課教材主要有兩個內(nèi)容,分別是“自行車上的鏈條和齒輪”和“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根據(jù)教材研讀和個人愛好,我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做了如下處理:
1.激趣導入
盡量有未滿12周歲不能騎自行車上路的限制,但大多數(shù)六年級學生都會騎自行車。也正因為這樣,在他們眼里,自行車算不上什么新鮮玩意,對它的構(gòu)造和原理往往會熟視無睹。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我從不同地區(qū)和國家對自行車的不同稱呼開始,再用各種奇異的'自行車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然后很自然的引出自行車的基本構(gòu)造和部件名稱,為后面的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做好鋪墊。
2.尋找簡單機械
認識自行車各部件名稱后,過渡到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這樣更自然合理。因此我把教材安排的兩個教學內(nèi)容調(diào)換了個順序,讓學生先尋找自行車上的簡單機械。不過,從單個機械的辨別,提升到實際應用中尋找,對學生來說是很有難度的。
這時,實物自行車閃亮登場了。我一邊引導學生討論自行車上哪些部位運用了機械原理,一邊利用實物自行車進行觀察。學生那個激動啊,爭先恐后地說,搶著要上臺來演示。我突發(fā)奇想,如果給每個組準備一輛自行車,一開始就讓他們自己去探究發(fā)現(xiàn),那會是怎樣的教學情景?有興趣的老師不妨嘗試一下,當然你要保證能做好課堂調(diào)控。
前面已交代,有三個班我沒有讓自行車進課堂。我用同樣的課件組織教學,還加上天花亂墜的講解和比畫,仍然有許多學生流露出茫然的表情,教學效果明顯遜色。我準備在單元復習時把自行車搬到課堂上補一補這部分知識。
3.分析工作原理
這里,我又對教材進行了處理,把“鏈條和齒輪的研究”改為“研究自行車的工作原理”,具體內(nèi)容包括“導向系統(tǒng)”、“驅(qū)動系統(tǒng)”和“制動系統(tǒng)”。因為我覺得,本課內(nèi)容是這個單元知識的綜合運用,單純研究一個鏈條和齒輪的關(guān)系不夠全面,讓學生了解自行車三大系統(tǒng)的工作原理,有時間的話還可以選擇一個進行深入研究,看看能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樣做,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和自由的探究空間,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才能落到實處。
在總結(jié)“自行車是簡單、方便、環(huán)保的交通工具”時,我插入了陳光標砸汽車改騎自行車、購買了上百輛自行車送員工并獎勵騎車上下班的新聞,把課堂帶入輕松的尾聲階段。
小學六年級科學教學反思【篇4】
《杠桿的科學》是六上科學第一單元的第2課,在生活中,學生也經(jīng)常會使用工具來完成一些事情,如用剪刀剪紙、用老虎鉗夾斷鐵絲、用螺絲刀擰螺釘、用鑷子夾東西,等等。會使用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經(jīng)驗的積累,學生們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沒有思考過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課的教學我結(jié)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分析使用撬棍的過程,觀察撬棍工作的特點,從而認識杠桿類工具。并且通過杠桿尺的實驗,來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本課我加強了實驗前的指導,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來學科學,盡可能用好課程資源,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悟,整堂課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認識杠桿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我們科學的教學本來就是來源于生活而服務于生活,因此在第一部分的教學時,我先呈現(xiàn)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圖,讓學生判別這兩種杠桿,它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地方。然后又出示了羊角錘拔釘子、老虎鉗、剪刀、天平、螺絲刀、搟面杖,讓學生判斷這些工具是不是杠桿,并說說自己的理由。通過老師的引導,再加上一些生活情境的再現(xiàn),學生基本上都能正確判斷,并說理由。
二、加強實驗指導,發(fā)展能力
本課的重點部分是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杠桿尺的研究實驗,由于有了前一年上課的經(jīng)驗,我在實驗前加強指導,強調(diào):1.暫時規(guī)定把杠桿尺左邊掛的鉤碼,看作是重物,當作阻力,鉤碼掛的格數(shù)就是阻力點的位置;右邊掛的鉤碼看作是我們用的力,鉤碼掛的格數(shù)就是用力點的位置。2.問學生:阻力點到支點的距離是幾格?用力點到支點的距離又是幾格呢?(一個小孔就是一格)左邊掛1個鉤碼,右邊掛2個鉤碼達到平衡了,你認為這個杠桿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3.我們要求只在左右各選一個位置掛鉤碼,并且演示。4.盡量掛出更多的平衡。有了這些實驗前的指導和提示后,學生實驗效率明顯大大地提高了。
三、用好課程資源,拓展思維
在第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出示了壓水井的壓桿、蹺蹺板等生活中的情景圖,最后在拓展運用時,我又再一次地出示,并且問學生:他們是屬于什么杠桿呢?為什么?讓學生馬上用課上所學進行判斷并作出解釋,不但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了鞏固,更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一舉兩得。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