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1500字5篇

字號:


    教師的課堂語言一定要科學并規(guī)范,準備好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包括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有沒有寫好教案的秘訣呢?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的編輯為你整理的《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歡迎你閱讀與收藏。
    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 篇1
    目標:
    1.了解成人工作的特點、工作態(tài)度,理解成人工作的意義。
    2.有尊重父母職業(yè)的情感。
    重點:了解成人工作的特點、工作態(tài)度。
    難點:理解成人工作的意義。
    準備:
    1.請家長在家向幼兒介紹自己的工作特點或帶他(她)參觀工作現(xiàn)場。
    2.收集家長的獎章、獎杯、榮譽證書。
    過程:
    1.出示小朋友生病、頭發(fā)臟亂的圖片,與幼兒一起討論:"誰會幫助小朋友?""平時我們遇到過什么困難?是誰幫助了我們?""你的爸爸媽媽是做什么工作的?"
    2.讓小朋友簡要介紹自己爸爸、媽媽的姓名、工作單位、職業(yè)。
    3.讓小朋友談談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怎樣辛苦工作、生活的。
    (1)讓小朋友回憶爸爸、媽媽在班上是怎樣工作的(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說一說)。
    (2)爸爸媽媽在家里是怎樣做家務的。
    (3)啟發(fā)小朋友講述一件與爸爸媽媽有關的一件事情。
    4.教師將收集來的榮譽證書、獎杯、獎狀先后介紹給全體小朋友,讓小朋友了解它們的來歷,激發(fā)小朋友熱愛自己爸爸、媽媽的情感。
    5.教師小結:
    讓小朋友較深刻地認識別,每一位爸爸、媽媽除了做家務,照顧自己的小寶寶以外,他們還都有自己的工作,他們的工作是很辛苦的,不能遲到,不能早退。同時他們的工作能給人們帶來很大的方便和快樂。
    6.伴著音樂,讓小朋友領取自己爸爸、媽媽的獎狀或獎杯等,增強孩子的自豪感。
    延伸:講述活動,夸夸自己的爸爸、媽媽。
    活動反思:
    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他們的工作也都不一樣。不管是什么樣的工作都對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在活動之前,我就請班上的小朋友回家之后了解一下爸爸媽媽的工作,以及工作的特點等。但是這一方面的成果并不是很明顯,在活動中,只有幾個孩子對爸爸媽媽的工作很了解,并講出了爸爸媽媽工作的意義。如:陳星舟小朋友說她的媽媽是小學里的老師,每天都要跟大哥哥、大姐姐上課,教他們認字、學本領,讓他們以后能做對社會有用的人。陳思宇告訴大家,她的爸爸是一名醫(yī)生,每天都給來醫(yī)院的病人看病,給病人開藥、掛水,讓病人趕快恢復健康,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诮榻B的時候,小朋友們對爸爸媽媽的工作充滿了崇敬之情,但是由于有的小朋友之前的經(jīng)驗準備不足,因此在介紹的時候只有知道的小朋友在自豪的跟大家講,其他的小朋友就只能在一旁聽著。
    通過本次活動,孩子們對大人工作的意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顒咏Y束時我讓孩子們回家后繼續(xù)把未完成的作業(yè)完成了,并把爸爸媽媽的工作向大家做一個介紹,把我們這節(jié)活動中沒有做到的彌補一下。
    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 篇2
    一、訓練目的
    這篇習作的訓練,目的是要打破學生常規(guī)的思維定勢,引導學生思維發(fā)散,多角度地去認識事物,多層面地進行觀察,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二、訓練要求
    要求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fā)言,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選擇出最適合這個題目的內容??陬^表達清晰明了,文章流暢自如。
    三、啟發(fā)學生思維與口述
    1.同學們,我知道你們都有一個溫馨的家,每天與爸爸媽媽在一起,有時也難免有點煩。如果碰巧有一天他們同時都不在家,你們的心情會怎樣呢?(學生說)
    2.那你們告訴我,是爸爸媽媽在家好?還是不在家好?為什么?(學生各抒己見)
    師:認為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好的,請先說說理由。
    生甲:因為爸爸媽媽在家時,很少有玩的時間,好不容易寫完了學校的作業(yè),還沒喘口氣,媽媽就又布置一大堆的家庭作業(yè)。他們若不在家,我就可以輕松地玩會兒了。
    生乙:爸爸媽媽在家時不自由。比如我特喜歡畫一些小人,讓它們打仗,可有意思了,可媽媽不讓畫,說是浪費時間。他們若不在家,我就可以做我想做的事了。
    生丙:媽媽太愛嘮叨了,麻煩得很,經(jīng)常一句話要說好幾遍,我的耳朵都聽出老繭了。她們不在家,我也就能做點我喜歡干的事了。
    師:聽了你們的發(fā)言,老師深有感觸。一方面,老師同情你們的境遇;另一方面,又為爸媽對你們所付出的愛而感動,他們這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啊。當然,如果他們能再考慮一下方法,與你們多交流交流,那就好了。
    3.現(xiàn)在,認為爸媽在家好的同學來發(fā)言,說說為什么爸爸媽媽在家好?
    生甲:爸爸媽媽在家,他們做好了所有的事,什么也不用我操心。他們不在家,我自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還是爸爸媽媽在家好。
    師:以后要多鍛煉自己才行啊,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對嗎?(學生點頭)
    生乙:爸爸媽媽在家既熱鬧又有趣,剩下自己一個可就孤獨了,尤其是晚上,一個人在家呆著,特害怕。我也認為爸爸媽媽在家好。
    師:看來,爸爸媽媽不在家時,你們有的人很輕松、自由。也有的人遇到了一些麻煩事,比如自己不會做飯吃、膽小害怕等等。現(xiàn)在,請有過這樣經(jīng)歷的同學把你的故事講給小組的同學聽聽,然后寫下來,讓老師看看。沒有這樣經(jīng)歷的同學可以想一想,如果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你會怎樣做?會發(fā)生怎樣的故事?寫一篇想象作文,給老師看一看,好嗎?
    四、學生習作成文附:
    今天,爸爸媽媽不在家
    王旭
    爸!媽!爸--媽--傍晚我放學回到家里,找遍了所有的房間也沒有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的影子。噢!老爸老媽不在家,我自由啦,沒有人管我嘍!咚咚其鏘其,我以最快的速度寫完了作業(yè),又煮了一包方便面當晚飯吃。吃完晚飯,又玩玩具,幾個拼裝玩具被我拆了裝,裝了拆,折騰了兩個小時。沒意思了,一看表,都快九點鐘了,爸爸媽媽還沒回來。我順手抽了本作文書瞎翻。突然間,一個題目印入眼簾--《我的惡作劇》。對呀,我靈機一動,也來搞個惡作劇,算是對老爸老媽晚回家的懲罰。說干就干。我先找了一袋茶葉,剪開口,小心地放在虛掩著的門沿上。安頓好茶葉,我又在門沿上輕輕地擺了四個玻璃球。門上布置好了,該地下了。我接了一點水在盆里,為了保證滑度,又滴了幾滴潤滑油,然后均勻地抹在地上。用手試試,嗯,夠滑。搞定了門廳,該來點身體上的了。我在喝水的杯子里倒上了搗碎的抗菌優(yōu)粉末。干完這些,我長出了一口氣,剛坐到沙發(fā)上就跳了起來,心想,不行,還要帶點味覺的。我又煮了兩包方便面,不過,里面倒了大量的胡椒粉和芥茉油。一切工作準備就緒,我便躺在沙發(fā)上等著看好戲。大約半小時的光景,門縫里傳來爸爸媽媽的說話聲。吱一聲,爸爸媽媽推門而入,茶葉嘩地撒了倆人一臉,玻璃球緊隨其后,砸在老爸老媽的頭上腳上。他倆一愣,被這從天而降的災禍嚇了一跳。好小子,你等他倆一邊換拖鞋一邊訓我,滑膩的地板又讓他們打了兩個趔趄,險些摔倒。我趕緊裝出一副孝敬的樣子:爸爸媽媽,鍋里有飯。倆人喜出望外,急忙去品嘗我的佳肴,可是吃了一口,就又嗆了出來。我及時遞上水杯,爸爸媽媽疑惑地看看我,還是喝了一大口,太辣了,急忙去漱口。我早已笑得上氣不接下氣,爸爸媽媽忍無可忍,我的下場就可想而知了。下次,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我該干些什么呢?
    評語:
    這篇習作風趣,令人忍俊不禁,把一個調皮淘氣的男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語句流暢,生動形象。
    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幫助幼兒初步建立自我防范和自我保護的意識。
    2、幫助幼兒了解一個人在家時的安全知識,知道生疏人叫門時不開門,不做危險動作,不亂摸家里的電器開關等。
    3、初步培養(yǎng)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4、探索、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活動準備:
    1、設情境:爸爸、媽媽不在家。
    2、自制圖片4幅、磁帶。
    活動過程:
    1、觀看情境表演,使幼兒知道爸爸、媽媽不在家時,生疏人敲們不能開。
    (1)教師向幼兒介紹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為大家表演一個小品,名字叫爸爸、媽媽不在家。
    (2)教師提問,讓幼兒回答。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小品不演了嗎,因為亮亮碰到難題了,他不知道該不該開門,等大家回?
    (3)總結:當爸爸、媽媽不在家時,碰到生疏人敲們,不要輕易開門,(教案出自:教案網(wǎng))要先問清楚來人是誰、找誰,告訴來人等家長回來后再來,或讓來人在外面留下等,也可讓人到家長單位去找等等。
    (4)再次表演,讓幼兒加深印象。
    一幼兒扮亮亮,另一幼兒表演生疏人(生疏人可隨便找理由)。
    2、讓幼兒根據(jù)自己的體會,談談當爸爸媽媽不在家時,自己做了什么事。
    3、聽錄音《晶晶看家》。
    4、看黑板上的掛圖,幫助幼兒懂得一些安全常識。
    (1)玩小刀等尖銳的東西。
    (2)一人在安靜地玩玩具。
    (3)在床上翻跟頭。
    5、總結:當爸爸、媽媽不在家時,小朋友們要注重安全。生疏人來時不開門,不做危險的動作,不亂摸家里的電器開關等,要學會保護自己。
    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 篇4
    教材理解:
    本次習作(浙教版六年制第八冊第七單元)要求學生寫爸爸媽媽不在家的時候發(fā)生的一件事,目的在于激發(fā)獨立生活欲望,培養(yǎng)自理能力,調動學生反思生活和自主練筆的積極性,真正讓習作成為學生生活的需要。
    這次習作要求學生有條理地記敘一件事,寫清楚事情發(fā)生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這是基于第七冊已學過怎樣有條理地寫好一件事,再加上本冊教材第一單元和第七單元學過寫事的課文,第二單元已寫過有條理、較具體地記敘一件事的看圖作文《放風箏》,這都為寫好本次習作打下了基礎,因此本次習作重點在于在鞏固,難點在于提高。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在寫作的初始階段,特別強調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因素,提出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等要求?;谶@一理念,本設計力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的寫作氛圍,并在交流中產(chǎn)生成就感,使外在的教學要求內化為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的需要,并使這種內驅力貫穿習作訓練的始終。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注意表現(xiàn)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因此,本設計要注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中取材,鼓勵抒發(fā)真情實感,提倡個性化表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分段、有條理地記敘一件事,寫清楚事情的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
    2、過程與方法閱讀范文和課文,實踐探究,領悟寫作規(guī)律;在交流和賞析中,逐步學會評價和修改習作,積累習作技巧。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積極從生活中汲取素材,樂于表達自己熟悉的生活,抒發(fā)真情實感,增強習作的自信心,培養(yǎng)獨立生活及自理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回憶生活,確定寫作素材。
    1、欣賞激情,啟發(fā)回憶,喚醒情感。
    (1)課件播放美國兒童影片《小鬼當家》片斷。說一說:影片展現(xiàn)了一個美國小孩什么情況下的生活經(jīng)歷,觀看以后,有什么感想?
    (2)啟發(fā)回憶:你有過類似經(jīng)歷嗎?還記得爸爸媽媽外出了,你一個人在家的時候,發(fā)生過什么事,還記得當時的想法和感受嗎?
    (3)出示課題。
    2、擬定文題,填寫下表,先想后說。
    遇到情境題目
    戰(zhàn)勝孤獨、害怕
    自己照顧自己
    面對生人
    3、小組交流,相互啟發(fā),選擇素材。
    4、全班交流,教師點撥,確定內容。
    指名學生說說自己擬題和選材的思路,教師給予及時點撥,并引導學生選擇有趣、新穎、獨特的寫作材料。
    二、讀寫結合,領會寫作規(guī)律。
    1、閱讀范文,感知規(guī)律。
    教師提供一篇學生習作,讀后說說感受,集體討論,引導學生歸納:
    ①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清晰,條理清楚,但其順序可以變換;
    ②抓住語言、神態(tài)、心理、動作等,展開細膩生動地描寫。
    2、閱讀課文,印證規(guī)律。
    (1)出示課件(節(jié)選自本冊教材《幸福的回憶》):
    我真幸運,7歲就見到了全國人民敬愛的鄧小平爺爺,還與他老人家合影留念。那張大照片,一直掛在我家客廳里。每當看到那張照片,我就會想起那激動人心的一幕。
    1980年7月6日,我隨媽媽上峨眉山游玩。一路上,我蹦呀跳呀,挺高興的。突然,我發(fā)現(xiàn)前面有許多人紛紛匯聚攏來,而且似乎都很興奮。媽媽跑上去一打聽,原來是鄧小平爺爺來了。媽媽,我要看鄧爺爺,我要看鄧爺爺!媽媽馬上背起我,加快步伐趕上去。
    千里馬,和爺爺照張相好不好?我太高興了,連忙轉過身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和爺爺照相!我要千里馬的媽媽也一起來!鄧爺爺向媽媽招招手。媽媽挨過來了,周圍的人也挨過來了。我緊*著鄧爺爺,甜甜地一笑。喀嚓,在這幸福的時刻留下了一張珍貴的照片。
    思考:節(jié)選的這幾段話分別是整件事情的哪一部分?它是怎樣安排的?有什么好處?集體討論,引導歸納:
    (這段話中,作者先交代結果
    引出看到照片,再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回憶當年的情景,其中節(jié)選的第二自然段是起因,最后一自然段是結果,呼應開頭。這篇回憶性的文章采用變序手法,先交代事情的結果,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再按照事情發(fā)展順序娓娓道來,使文章生動緊湊,渾然一體。)
    (2)讀本次習作中附的例文,讀后討論:小作者是怎樣描寫爸爸媽媽不在家時的害怕的?
    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出示有關句子:
    ①屋子里靜悄悄的,只聽見鬧鐘滴答滴答的走動聲。(環(huán)境描寫)
    ②我想,還是做作業(yè)吧,可是寫字的時候,手在顫抖,因為我太害怕了。(心理、動作描寫)
    ③我望著窗外,唱起了《世上只有媽媽好》。(動作描寫)
    ④爸爸媽媽,你們快回來吧!我心理默默地說道。(心理描寫)
    ⑤已經(jīng)9點多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著。(動作描寫)
    思考:這些分別是什么描寫,有什么好處?集體討論,引導歸納:
    (準確細膩的心理及動作描寫,再加上適當?shù)沫h(huán)境烘托,生動地刻畫了小作者的害怕。)
    3、實踐探究,運用規(guī)律。
    想一想,你打算怎樣來設計和組織你選定的材料?
    指名若干學生回答,集體評議。
    三、構思起草,點撥寫作方法。
    1、點撥:
    描寫爸爸媽媽不在家的事,不能平平淡淡,要有波折,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巧妙地安排好故事情節(jié)。
    2、學生獨立構思、起草。
    四、相互交流,反復修改習作。
    1、學生自讀,自改習作。
    出示建議:
    ①可先把句子改通順,注意不寫錯別字。
    ②對照寫清起因、經(jīng)過和結果,條理清楚和描寫生動、具體的要求進一步修改。
    2、小組內相互傳閱習作,商討需要重新修改的地方。
    3、全班交流。說說自己對作文作了哪些修改。
    五、佳文賞析,激發(fā)成就動機。
    1、指名若干學生在全班朗讀自己的習作。
    2、讀后師生共同評議,然后請讀文的同學自己給自己寫一條評語。
    3、小組評。模仿以上方法,讓沒有讀過習作的同學在小組內讀,組內展開互評。
    4、根據(jù)學生建議,進一步修改自己的習作,然后自己為自己寫評語。
    六、總結談話,領悟寫作真諦。
    1、指名若干學生暢談本次習作的感受和收獲。
    2、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一篇篇習作,或忍俊不禁,或扣人心弦,或發(fā)人深思,展現(xiàn)了一幅幅生動有趣的獨立生活畫卷,老師也為大家敏捷的才思,生花的妙筆所深深折服。老師在想,如果把大家的故事拍成中國版的《小鬼當家》,一定不會比美國版的遜色。獨立生活是每個人的必經(jīng)之路,而生活自理是第一步。我們要從小學做一個自強自立的人,很多同學已經(jīng)堅實地邁出了第一步,相信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們一定會做得更好。
    我們的世界絢麗多彩,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希望同學們留心觀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筆記錄生活,把寫作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你的生活定會充實而有意義。
    爸爸媽媽不在家教案 篇5
    目標:
    知道爸爸媽媽外出,自己一人在家時,要注意安全,建立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準備:
    事先排練情景表演
    過程:
    1、表演情景一。
    (1)表演內容:
    爸爸、媽媽不在家,小明在家搭積木,他一邊搭積木,一邊高興地唱著歌。這時,有人敲門。小明問:“誰呀?”陌生人說:“我是賣玩具的,請開門?!?BR>    表演停。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進行討論。敲門時什么人?小朋友能不能開門,為什么?小明應該怎樣做?
    (3)帶班教師與配班老師合作表演:陌生人敲門后,小朋友正確回答的語言和應有的行為。
    2、表演情景二:
    (1)表演內容:
    小明正高興地畫著畫,突然鉛筆斷了,他到處找鉛筆刨,可找了很久,未找到,就去拿了一把小刀“我就用小刀削鉛筆吧。”
    表演停。
    (2)教師提問,引導幼兒進行討論。
    小明的鉛筆斷了,怎么辦?他能不能用小刀削,為什么?
    3、爸爸、媽媽不在家,小朋友一個人在家時,可以做哪些事?不能那些事?
    教師小結:爸爸、媽媽不在家時,小朋友在家中要注意安全。陌生人來時不能開門,自己也不可以做危險動作,要學會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