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脊軒志教案集錦8篇

字號:


    作為杰出的教學工作者,能夠保證教課的順利開展,說起教案,教師們肯定會很熟悉。教案可以為教師以后的教學提供借鑒,一篇教案需要多長時間能寫完?經(jīng)過搜索和整理,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呈上項脊軒志教案,希望能幫助到你的學習和工作!
    項脊軒志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細節(jié)和場面,借平淡的生活瑣事,表達真摯感情的方法。
    2.體會本文筆墨清淡而情意纏綿動人的特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著重了解文中所抒發(fā)的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人事滄桑的感慨。
    2.背誦全文。
    課時分配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題解與作家作品
    要求學生看注解①,教師補充:《項脊軒志》是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項脊軒,書齋名,是作者家中的一個只有一丈見方的斗室。為什么給書齋取這樣一個名字呢?據(jù)說有雙重意思:一是說它窄小,如在頸脊之間;一是因作者遠祖歸道隆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有紀念意義。
    歸有光自幼苦讀,九歲能屬文,但仕途不利,35歲才中舉人,其后二十余年,八次會試不第。于是移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講學。他的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到60歲才中進士,授縣令職。
    歸有光雖然仕途不得意,但他博覽群書,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詣,是明代杰出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受司馬遷和歐陽修的影響很大,但有他自己的特色。他善于用疏淡的筆墨,描寫生活中常常接觸的事物,以及家人、親友之間的一些瑣碎事情,隨筆點染都富于深情,所以感染力很強。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項脊軒志》,就是屬于這種性質(zhì)的抒情散文。
    二、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正音。
    補充注音:
    2.補充注釋:
    (1)不能得日:得到陽光。
    (2)萬籟有聲:一切聲音都聽得到。
    (3)日過午已昏:屋里光線昏暗。
    (4)庭階寂寂:少有人跡。
    (5)庭中通南北為一:整體。
    (6)凡再變矣:凡,總共;再:兩次。
    (7)相為應答:為她做出回答。
    (8)何竟日默默在此:整天。
    3.學生借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教師串行答疑,對共性問題課堂上加以講解。
    三、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課后練習二、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訂正課后練習二、三。
    2.請學生朗讀課文,為背誦做準備。
    二、講讀課文
    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1段。
    提問:文章開頭,作者是怎樣具體地寫他的書齋項脊軒的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
    明確:①寫項脊軒的?。号f稱閣子,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容,容納;②接著寫舊:直接點明是百年老屋;③寫破漏:塵泥滲確,雨澤下注,以至于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則又見其??;④寫陰暗;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教師點撥:這樣寫,形象而具體,能給人以很深的印象。特別是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一句,尤為生動。屋頂上東也漏,西也漏,每次搬動書桌,看來看去沒有可以安放的地方,顯得有點狼狽。
    提問:作者對這樣的書齋,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呢?
    明確:作者并沒有嫌棄它,鄙薄它,相反,對它卻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
    教師點撥:開頭這樣寫,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跟下面寫修葺后的項脊軒形成鮮明的對照,使人感到他的小小書齋,頗有情趣,十分可愛,確是個讀書的好地方,以便進一步表現(xiàn)出作者對它的喜愛。
    提問:經(jīng)過修葺后的項脊軒變得怎樣了?
    明確:變得不漏、不暗了。辟,開。垣墻周庭,在院子周圍筑起了墻。庭院里又種植了蘭、桂、竹等花木,原有的欄桅,亦遂增勝,也就此增添了光彩。
    提問:在這樣環(huán)境里讀書,你覺得如何?(問題提出后并不要求學生回答,而讓大家反復朗讀下面幾句來加深體會。這幾句是:借書滿架,僵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讀后由教師講解。)
    借書滿架,足見軒中人的好學,書未必真的都是借來的。偃仰嘯歌,見課文注釋、,這是就字面意思解釋。其實這是極寫讀書之樂,只有當讀書有所得的時候,才會高興得這個樣子。至于作者為什么一會兒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著呢?顯然又是在進一步考慮書中的問題,有更大收獲。
    提問: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
    明確:指自然界發(fā)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也泛指聲音。
    再問:是寫環(huán)境幽靜還是寫喧囂?
    明確:寫幽靜。
    進一步問:萬籟有聲與萬籟俱寂哪一個更幽靜?(這個問題提出后估計課堂氣氛可能比較活躍,答案也不一定一致,如能引起爭辯那就更好。最后仍由教師歸納講解。)
    萬籟有聲是寫作者凝神專思時書齋里靜得連最細微的聲音也能聽到。以有聲寫無聲,這與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以有聲反襯靜字。而這種靜是有靈氣的幽靜,而不是一片死寂,真可謂此時有聲勝無聲啊。
    下文寫白天書齋的幽靜,用小鳥啄食來點染:到了夜晚,書齋的景物、境界則更幽美。更靜謐。寫明月,用半墻來烘托;寫桂樹,以斑駁的倩影來描??;接著,由靜而動,寫清風徐徐吹拂,用影動來襯托,又以珊珊(課文注為美好的樣子,有的書上解作形容樹影晃動時輕盈、舒緩的樣子)之語來渲染,既描繪出桂樹的搖曳多姿,又表露出作者心境的恬靜、閑適。這是一幅多么幽雅、美好的畫面?。ㄖv讀至此,讓學生掩卷而思,并自由地朗讀課文第1段,直到能背出為止。最后集體背誦一遍。)
    三、小結(jié):
    這一段是課文的第一部分,寫可喜事,記項脊軒內(nèi)外的景物,著意寫自己在軒中讀書怡然自樂的情景。作者對項脊軒這種深摯的眷戀之情,是貫穿全篇的一條感情線索。這段寫喜悅的心情,恰與下文寫可悲的事相映照。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講讀課文
    1.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2段。
    提問: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這一句從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上說起什么作用?
    明確:由喜而悲,轉(zhuǎn)為懷舊。這句從文章結(jié)構(gòu)上說,承上啟下,接榫自然。
    2.學生默讀課文第3段,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意。
    明確:共分三層,第一層從先是至凡再變矣。先泛寫項脊軒外的變化,是可悲事之一。
    第二層從家有老姬到語未畢,余泣,姬亦泣。寫軒內(nèi),回憶母親遺事,是可悲事之二
    第三層從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到這一段末,繼寫軒內(nèi),回憶祖母遺事,是可悲事之三。
    3.分析第一層
    提問:作者抓住了哪幾個富于特征性的細節(jié),寫舊式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狀的?
    明確:寫了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這三件典型性的事情。
    教師講解:寫三件典型性的事情,總共也不過用了13個字,寥寥幾筆,就把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產(chǎn)生的那頹敗、衰落、混亂不堪的情狀和盤托出了。凡,總共;再變,變了兩次。
    4.分析第二層
    (1)指名學生朗讀
    (2)教師講解:作者幼年喪母,有些兒時往事不甚了了,所以借老奶媽之口道出,自然而真實,親切而感人。特別是寫到母親關懷兒女,叩門問寒問暖,兒寒乎?欲食乎?情意纏綿,感人至深。雖僅一言半語,卻純是慈母心腸。這是一幅多么平常、而又多么動人的生活畫面啊!
    5.分析第三層
    (1)找兩名同學朗讀(一名同學讀大母的話;另一名同學讀其他內(nèi)容)
    (2)教師講解:束發(fā),指童子尚未成年之時。古人在兒童時代把頭發(fā)束起來,盤在頭頂上。吾兒,我的孩子。若影,你的影子。竟日,整天,即一天到晚。作者寫這個細節(jié),巧妙地寫了三個動人的場面。先是敘述祖母來到軒中只寫了一句話,語氣親切而風趣,既表愛憐,又隱含著夸譽,表現(xiàn)了慈愛的長者對小輩的疼愛。次寫祖母關門而去,哺哺自語,話中有些許憂慮,但更多的是相信,對孫子的功成名就充滿著希望。這話沒有當著孫子的面講,更見其期望殷切,情意真誠。接著寫祖母持一象笏至,進一步表露了她對小輩的期望和鼓勵。平平常常的幾個場面,平平常常的幾句說話,平平常常的幾個個動作,就把老祖母對孫兒極其疼愛、關懷的感情,寫得淋漓盡致。足見作者攝取生活細節(jié)功力之深。這一段末一句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既是對回憶祖母遺事而言,也是對上一層回憶母親遺事而說,結(jié)構(gòu)謹嚴,感情真摯。
    6.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4段。
    讀后簡述:這一段記述一些瑣事,寫作者為項脊軒能長時期維持原狀而感到欣慰。
    7.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5、6段(即最后兩節(jié))。
    讀后講解:十幾年后作者又補記了這一段,懷念死去的妻子,是可悲事之四。
    提問:在寫法上與上文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因為都是懷舊,所以情調(diào)和諧。懷念亡妻,同樣是抓住了富于特征的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來寫。例如,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等等。
    接著問:請再想一想,寫法上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確:可寫之事很多,但只寫與項脊軒有關的事情,可見選材之嚴,取材之精。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更是生動,一種天真無邪的情態(tài),躍然紙上。
    繼續(xù)講解:文中沒有相親相愛或相敬如賓之類字眼,而伉麗深情自見。這種寫法,是以當年小夫妻在軒內(nèi)唱和相隨的歡樂來襯托今日喪偶的悲哀。補寫的這一段,就文意看,寫到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了,不意下文又起波瀾,轉(zhuǎn)而寫庭中一棵亭亭如蓋的枇杷樹,使文章的余韻悠然不盡。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蓋,傘。
    提問:寫感情,可以明寫,也可以暗寫。試聯(lián)系上文舉例說明。
    明確:明寫,如第一段里的珊珊可愛,第2段末的令人長號不自禁等;暗寫,如第2段里的某所,而母立于茲和本段的今已亭亭如蓋矣等。暗寫的好處是含而不露,耐人尋味。
    繼續(xù)講解:這個結(jié)尾,是畫龍點睛之筆,睹物思人,抒發(fā)了物在人亡的感慨,使讀者回味不盡,對項脊軒的印象也就更加深刻了。
    8.集體朗讀課文第2、3、4、5、6段。
    小結(jié):以上6段是第二部分,寫可悲事,著重回憶母親、祖母和妻子的遺事,繪形繪聲,頗能打動讀者之心。
    三、課文總結(jié):
    在這篇抒情散文中,作者通過對項脊軒前后變化的記述,寫出了對于它的親切感情,也寫出了對于親人的深沉懷念。作者對自己的書齋項脊軒的無限眷戀的感情,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無論寫景、敘事或抒情,看來似乎信手拈來,散漫無章,但實際上都與項脊軒息息相關,由狀物而懷人而抒情,三者融為一體,做到了形散神不散,這是本篇組織材料、安排結(jié)構(gòu)的一大特點?;蛳不虮?,作者均善于通過選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細節(jié),曲盡其妙。作者用家常語敘家常事而情意纏綿動人,尤其善于用簡樸生動的人物對話、口語,盡傳人物的神情、儀態(tài)。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題一。
    2.背誦全文。
    項脊軒志教案【篇2】
    一、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篇經(jīng)典老課文,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歸有光,曾被前人譽為“明文第一”(投影“贊譽”)
    而《項脊軒志》這篇從心靈深處“流”出來的至情美文,正是他的代表作。人們常說,“精書不厭百回讀”,“名著是常讀常新的”,雖然這之前我們已經(jīng)學過這篇課文,但是,當我們第二次面對它的時候,我相信,我們一定都會有新的感悟與收獲。
    二、文本探究:
    (一)重要的生活場所
    1.同學們,本文的標題是《項脊軒志》,顧名思義,文章所寫的是“項脊軒”
    ,以及與之有關的人和事。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文中在提到“項脊軒”時,除了用“軒”這個名稱,還有另外的名稱嗎?——請問是哪一個字?
    2.(稍頓,投影“軒室”)
    請看,作者時而稱“室”,時而稱“軒”。他是隨意地使用這兩個名稱的嗎?——還是有專門的講究呢?(稍留時間給學生思考,議論))——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項脊軒,最初只不過是一個極其普通的小房間,后來,才成為歸有光個人所專用的
    “書房”。那么,課文有沒有告訴我們,這個小房間,是什么時候,成為歸有光的書房的呢?(投影“軒室二”,突出“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句)――“束發(fā)”,約15歲。
    3.我想,大家一定都已經(jīng)看出來了,從“親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句開始,作者用“軒”這個名稱,而在此之前,都是稱“室”。原因是什么呢?(先請同學自由討論,再請同學個別回答,最后明確)看來,在歸有光的心目中,項脊“軒”是有著特殊內(nèi)涵的。在他“束發(fā)讀書”之前,這個小房間只不過是普通一“室”。只有當他擁有了這個“室”,并且將它作了一番細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義上的“軒”才算是誕生了。所以,當作者稱“軒”的時候,這當中,包含了他對這個生活場所的特殊感情。
    那么,文章末尾為什么仍舊稱其為“室”呢?(稍停)——哦,后來,原先的“軒”被荒廢了,自然又回復到“室”的狀態(tài)了。
    4.項脊軒,這個特殊的生活場所,給歸有光的生活帶來了什么特殊的內(nèi)容呢?(投影“可喜”)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后半段文字,――確切地說,我們不是朗讀,而是自由地表達你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當你本人擁有這樣一個獨立的小天地,你心里會有怎樣的感受呢?(學生自由朗讀)
    5.這是怎樣的一個所在呢?――你看,作者擁有多么逍遙愜意的生活呀:有“庭階寂寂,小鳥啄食;明月半墻,風移影動”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有“偃仰嘯歌,冥然兀坐”的自由生活。――面對這樣一幅生活畫面,我們是不是都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呢?眼前的畫面,令我們聯(lián)想到我們所熟知的幾位前輩文人來。(投影“陶潛”)
    6.請看,“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什么是“容膝”呢?(生自由作答,明確)對呀,陶淵明這個小天地也是極其狹小的所在,可是,他卻如此怡然自得。劉禹錫也是這樣:身居陋室,他可以“調(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多么自在呀!
    同學們,陶淵明的園田居,劉禹錫的陋室,歸有光的項脊軒,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在這樣任人逍遙的自由天地中,他們有著共同的生活感受:遠離塵囂,怡然自得,恬然自安。
    不過,陶與劉可以忘情地沉醉于個人小天地中,歸有光也可以這樣嗎,他是不是也可以這樣完全地超然物外呢?(生思考討論)
    (二)年輕歸有光的心態(tài)
    1.是的,不能。(投影“喜怒”)這個小天地,帶給了他無限的情趣,卻也同時讓他體會到了人間悲情。那么,是什么東西讓他感到內(nèi)心傷悲呢?(投影“庭中”)
    2.請問,作者這段描述,想要告訴我們什么呢?
    (生思考討論,個別回答,明確)這個“庭”院,原先是一個“通南北為一的整體”,現(xiàn)在呢?“墻往往而是”,而且,“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韧暾?、和諧、井然有序的一個大家庭,如今已經(jīng)分崩離析,變得混亂不堪了。這意味著,歸氏家族家道中落了。
    3.面對著家道中落的事實,長期接受傳統(tǒng)思想教育的歸有光,內(nèi)心是怎樣的感受呢?(投影“庭中”二,突出“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一句)(請同學個別朗讀,體會這句話中所流露出來的心態(tài))——不難看出,歸有光此時心里是無限的痛惜,失落,還有無奈。因為,(投影“家庭”)這個大家庭,昔日曾經(jīng)是風光無限的。
    4.當然,在這個大家庭內(nèi)部,為這個家族
     項脊軒志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 學習常用實詞和虛詞“顧”“稍”“置”“去”“歸”等的'用法。
    2 學習文言文中詞類現(xiàn)象(名詞作狀語)的一般規(guī)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對家庭變遷的感慨。
    4 分析歸有光散文的一般特點。
    教學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歸有光散文的特點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方法:文言文教學三讀法
    第一課時
    目標:解題,介紹作者,認讀課文,講解第一段。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本課是一篇抒情性很強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寫景敘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發(fā)得委婉動人,感人至深。
    二.介紹作者:
    歸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讀,9歲能文,20歲通讀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周易》《禮記》《春秋》)和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加《三國志》稱“四史”),但考試不利,35歲才中舉,后8次考進士落第,于是遷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講學20余年,學生頗多,稱之為“震川先生”。他直到60歲才中進士當縣令。由于為官正直,不與上級官吏和地方豪紳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實降為順德通判,專管馬政,頗受委屈。后由大學士高拱保薦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內(nèi)閣制敕房,修《世宗實錄》,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學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覽群書,在散文創(chuàng)作上造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記》,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風格樸實,感情真摯,一反當時“文必秦漢”的理論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義風尚。歸有光與王填中、唐順之、茅坤并稱為“唐宋派”。他的散文樸素簡潔,自然真摯,以神味見長,尤善以家庭瑣事寄托真情?!俄椉管帯贰断儒侣浴贰逗ㄔ嶂尽窞榇?,他的作品對清代桐城派散文影響很大,本單元的《登泰山記》(姚鼐)與本文有很多相似之處。
    三.解題:項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歸道隆所居之處;軒,小屋,作者將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含有懷宗追遠之意;志,記也,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
    四.聽錄音,正音正句讀:
    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 滲漉(shenlu) 欄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駁(bo) 異爨(cuan) 老嫗(yu) 汝姊(zi)
    C 闔(he)門 長號(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門扉(fei) 象笏(hu)
    .斷句練習:判斷下列各句斷句是否準確。
    1.日過午/已昏 2.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
    3.雞/棲于廳 4.吾家/讀書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
    6.述諸/小妹語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確的是:1.3.5.7
    五.講解第一段
    1.“項脊軒,舊南閣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斷句,用來判斷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屬性或?qū)儆谑裁捶秶木渥?。譯文中,能翻譯出“是”,相關內(nèi)容一定做謂語。如“宮中府中,俱為一體”,“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表判斷的詞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為“……者,……也”,如“陳勝者,陽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為“……者,……”,如“陳軫者,游說之士”;④用“是、乃、為、即、則、非、亦、必、誠、皆、本”等詞語表示,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⑤不用標志,直接用主語和賓語組合,如“七略四庫,天子之書”。
    2.“室僅方丈”中“方丈”一詞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見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這個詞也另外用來指佛寺或道觀中主持住的房間,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澤下注”和“以當南日”中“上”“下”“南”幾個方位詞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詞做狀語,意思是“從上面”“向下”;而“南”還是名詞,做定語。
    4.指出下列詞語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當南日 B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C 臣是以無請也 D 以嚙人,無御之者
    ②勝 A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B 予觀乎巴陵勝狀
    C 何可勝道也哉 D 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
    E 勝負之數(shù),或未易量
    ③時 A 舊時欄楯,亦遂增勝 B 小鳥時來啄食
    C 秦時與臣游 D 謹食之,時而獻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包含什么文化常識?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記時,往往以兩個數(shù)字的乘積表示應有的數(shù)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為十六歲?!肮鹩啊敝冈掠?,神話傳說,月中有桂花樹,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讀本段,邊讀邊翻譯。
    項脊軒志教案【篇4】
    一、教學目的
    1.掌握“比、乳、過、下、而、然”等文言詞語的意義、用法。
    2.了解歸有光的散文成就及“志”類文體。
    3.學習本文用線索貫穿、形散神聚的寫法。
    4.學習本文以細節(jié)、場面狀寫人物,情景交融等技法。
    二、教學重難點
    1.常用文言詞語的意義、用法。
    2.形散神聚的方法——線索串聯(lián)法。
    3.借助平凡的景、事、物抒發(fā)悲喜之情。
    三、教學原則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思為主攻、練為主線。
    四、教學思路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聽下面的成語,并以這個成語為謎面,猜一明代作家名。 ??謎面:衣錦還鄉(xiāng)。謎底:歸有光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歸有光的一篇散文名作——《項脊軒志》。
    (二)誦讀品味
    1.教師范讀1、2段。
    2.一名學生朗讀3、4段,齊讀5、6段。
    要求:體味文中蘊涵的情感,找出文眼。
    (三)學生分段譯讀課文
    1.把握重點字、詞、句。
    活用詞:雨澤下注 乳二世
    古今異義詞:比去,以手闔門 或憑幾學書 已為墻
    通假字:而母立于茲
    一詞多義:室始洞然 然睹促織 輮使之然也
    2.學生分段口譯課文,教師指導。
    3.結(jié)構(gòu)線索:
    (1)修茸前后的不同風貌。
    (2)軒的變遷和家人軼事。
    (3)補寫喪妻前后軒中情形。
    (4)寫軒中的枇杷樹。 項脊軒的變遷作 線索:作者的悲喜情感 (討論:喜什么?悲什么?以哪種情感基調(diào)為主?)
    4.文章主旨:借項脊軒的興廢表達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抒發(fā)對親人的懷念之情,如何表現(xiàn)?請具體分析。
    5.抒情技法: ……
    (四)課堂練習(投影展示)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比去,以手闔門 大母過余曰
    比比皆是 愿枉車騎過之 納比籠中 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
    比得軟腳病
    2.談談《項脊軒志》的抒情藝術(課后形成書面分析)。
    項脊軒志教案【篇5】
    設計說明:
    關于《項脊軒志》,它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2第四單元中的基本閱讀篇目。
    《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教學明確提出要求:“學習中國古代優(yōu)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nèi)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xiàn)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shù)量的名篇?!睋?jù)此,我對“新課標”的理解即:高中階段要能達到初步鑒定文藝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受到感染和啟迪。要想實現(xiàn)這一要求,在教學方式上必須采用合作學習、師生互動的學習方式。且制定了《項脊軒志》教學目標如下:(新的課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具體表現(xiàn)“三位一體”的理念,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下面我從這三個方面確定本課的總體目標)
    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歸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風格,整體感知課文,理清層次。
    2、品讀親情,深刻理會作品通過平?,嵤卤磉_內(nèi)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二、過程與方法
    1、采用由宏觀到微觀的思維方式,逐漸深入,點滴理解。
    2、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zhuǎn)于.Net]理解感悟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
    2、在探究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zhuǎn)于.Net]從細微的“舉動”中品味“人情美”
    教學重點與難點設計:(高一階段正是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在教學中,應以抓基礎為本。)
    1、重點:狠抓朗讀與背誦,辨析多義詞:“顧、稍、置、去、歸”等。理解和掌握“每、然”等虛詞以及相應的詞類活用。在誦讀基礎上理清文章層次,品讀親情。
    2、難點:體驗通過細節(jié)描寫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寫作技巧。
    教法學法設計(體現(xiàn)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tài)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zhì)疑、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所以,我嘗試使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1、情景教學法;
    2、誦讀法;導讀法;
    3討論法;
    4、合作學習,以學生為本,注重師與生的親和力(意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此文轉(zhuǎn)于.Net]理解感悟的能力。)
    5、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實錄:(一課時)
    屏幕上投影顯示幻燈片1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一、導語設計:同學們,我們今天這節(jié)課由朗讀一首詞開始,請同學們在閱讀中細心體會詞中的感情。
    (師生一起深情誦讀。并請同學們注意,這首詞寫作了什么內(nèi)容?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請大家在朗讀中用聲音表現(xiàn)出來。)
    (師生齊誦讀)
    明確:詞作的語言樸素,平白如話,但字字發(fā)自肺腑。
    然而,這樣的傷情,在現(xiàn)實中,在文學作品中,不僅僅表現(xiàn)在夫妻感情上,也表現(xiàn)在其他親友關系中,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篇至情散文——歸有光《項脊軒志》,一起品讀世界上最純凈的親情。
    屏幕投影顯示幻燈片2:項脊軒志歸有光
    二、解題并簡單介紹作者
    明確:作者歸有光;關于志是古代的一種文體;項脊軒是一個書齋的名字。課文注釋還提到,“項脊軒”一言其小,二是為紀念遠祖歸道隆。
    (全班齊讀注釋1,并提示學生,劃在書上,記在心里)
    課文是記書齋來表達一種感情,那到底表達的是什么感情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三、感知文本,品讀親情
    1、齊讀課文
    (屏幕投影幻燈片3):
    思考導學:
    A、貫穿全文的情感線索是什么?請用一個字概括,并在課文中找出最能表達這種情感的詞句。
    B、作者用怎樣的手法表現(xiàn)這種感情的?
    C、請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把自己
     項脊軒志教案【篇6】
    《項脊軒志》教案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步驟: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⒈作者簡介及作品簡介。
    ⒉研習并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背影》,幾十年來,打動了無數(shù)讀者的心感人至深。孟郊的一首《作者簡介
    歸有光(1506——1571),字熙甫,號震川,明代昆山(今江蘇昆山縣)人。嘉靖(明世宗年號)進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車馬的機構(gòu)長官)。
    歸有光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是當時“唐宋派”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他反對王世貞等人“文必秦漢”的復古派,自稱“好古文辭,然不與世之為古文者合”,反對“拾人之涕唾”,要求“獨出于胸臆”,強調(diào)真實的感情。他的作品價值最高影響最大的是那些敘事抒情散文,善于以樸素流暢的文筆記敘生活瑣事,抒發(fā)真摯動人的感情,風韻悠遠,富有藝術感染力。著有《震川集》。
    ⒉《項脊軒志》簡介
    本文選自《震川集》,有刪節(jié)。項脊軒是歸有光的書齋名。歸有光的遠祖歸道隆曾在太倉(今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居住,作者以項脊名軒,有追念祖先之意。軒,指小室;志,就是“記”的意思。作者借一閣以睹三代的遺跡,睹物懷人,筆墨極清淡而感情極濃摯,是歸有光散文的代表作。
    三、整體感知課文,研習第一自然段
    ⒈教師示范讀課文
    ⒉學生初讀課文
    ⒊出示生字詞
    塵泥滲漉shènlù余稍微修葺qì
    舊時欄楯shǔn偃仰嘯歌yǎn
    冥然兀坐wù萬籟有聲lài
    ⒋學生參照注解自譯第一段,隨時質(zhì)疑,教師解疑。
    出示重點詞句:
    注意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①雨澤下注:下,往下,向下,方位名詞作動詞“注”的狀語。
    ②余稍微修葺:葺,本義是用茅草蓋屋頂,引伸為修房屋。
    ③垣墻四周:垣墻,名詞活用作動詞,“砌下垣墻”,“垣”也是“墻”的意思。
    ④亦遂增勝:勝,光彩,美觀。
    ⑤小鳥時來啄食:食,名詞,食物。
    ⑥珊珊可愛:珊珊,同“姍姍”,本形容女子行走時緩慢從容,這里形容樹影婆娑搖曳的樣子。
    ⒌理清思路,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⑴問:文章開篇一個判斷句,何以言其“舊”呢?
    學生討論后,明確:著一“舊”字,一開頭就流露出一種懷舊的情懷。
    ⑵問:文章從哪幾個方面描寫項脊軒呢?
    明確:兩個方面——修繕前,修繕后。
    ⑶問:修繕前的項脊軒是什么樣子?作者這樣寫有何作用?
    學生討論后明確:修繕前的項脊軒有三個特點:
    狹小——“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舊——“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陰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寥寥數(shù)筆,點出了項脊軒的特點,同時在文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觀情感。一種衰敗、陰泠的凄清氣氛,為后文修繕后的樣子作反襯。
    ⑷面對破舊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確:作者對小屋“稍為修葺”,彌補了破舊漏雨的缺陷。又用“借書滿架”彌補了小屋狹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變得明亮、幽雅。
    ⑸修繕后的小屋有何特點?作者的情懷怎樣?
    學生討論后明確:修繕后的小屋有三個特點:
    明亮——“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幽雅——“借書滿架”“桂影斑駁”
    安靜——“萬籟有聲”“庭階寂寂”
    作者陶醉于“借書滿架,偃仰嘯歌”的讀書生活;陶醉于“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階;陶醉于“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的清幽月景。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和小屋的客觀環(huán)境融為一體,表達了作者“可喜”的情感。
    ⑹作者細心雕琢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為何如此渲染?
    明確:蘭竹相映,月白風清,桂影珊珊,小鳥時鳴。正是“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的境界。
    作者渲染如此清幽的境界,體現(xiàn)了作者的安詳、寧靜,表達了作者鄙棄世俗、甘于清貧自守的情操,也抒寫了作者對百年老屋的特殊親情。
    ⑺小結(jié)本段內(nèi)容,引導學生背誦。
    本段寫作者的“喜”,為略寫,具體內(nèi)容如下:喜(略)1、祖?zhèn)骼衔?、整舊若新3、環(huán)境宜人4、自得其樂
    ⑻教師范背第一自然段,學生齊背。
    四、課堂練習
    翻譯下列語句。
    ⒈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
    ⒉借書滿架,偃仰嘯歌。
    ⒊明月半墻,桂影斑斑,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五、課堂小結(jié)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整體感知,誦讀全文,重點研習第一自然段,了解作者對“舊南閣子”的深情,以及作者親手修繕、身處其中的自得其樂之情,使讀者也隨之陶醉于清靜幽雅、鳥語花香的可喜之境中。
    六、布置作業(yè)
    ⒈熟背第一自然段。
    ⒉完成練習題一、二中的相關內(nèi)容。
    ⒊預習后面文段。
    第二課時
    項脊軒志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明了作者身世對本文感情基調(diào)的影響;
    2、疏通字詞,正音并學習重點字詞意義。
    重點難點:
    1、常用文言詞語意義,用法
    2、對思想感情的理解。
    課型:新授。
    教法:朗讀,講解,提問,總結(ji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明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曾被當時的人們譽為“今之歐陽修”,他的散文被譽為“明文第一”,這位作家就是歸有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他的代表作《項脊軒志》。
    二、作者介紹
    歸有光,字熙甫,號震川,曾在嘉定(現(xiàn)上海嘉定)講學二十余年,學生很多,稱他為“震川先生”。唐宋散文以唐宋八大家成就最高,清代散文的主流則是桐城派。歸有光的散文對清代影響很大,桐城派代表人物姚鼐將歸有光視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間的一座橋梁,元明兩代除歸氏外別無他人,由此可見歸有光文學地位之高。
    歸有光是明代主要文學流派唐宋派的代表人物。唐宋派提倡學習唐宋文,推崇文從字順的語言風格,針對復古派對前代散文的剽竊,提出“直抒胸臆”的創(chuàng)作主張,重視在文章中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唐宋派主要成就在散文方面,以歸有光散文成就最高。
    歸有光自幼苦讀,9歲能文,可惜仕途不順,35歲中舉人,后連續(xù)8次考進士不第。8次!他直到60歲才中進士(活到老學到老),授縣令職,一生郁郁不得志(悲哀可想而知)。歸有光屢試不第的悲慘遭遇使得他在回憶書齋,回憶對自己期望值極高的親人時,自然而然的帶有一種悲涼的感情,這也是這篇文章“悲”的感情基調(diào)的來源,讀文時須注意體會。
    三、正音,正義,解題
    ㈠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主要內(nèi)容。
    ㈡題目解釋:項脊軒”是作者的書齋名,“項脊”是作者九世祖道隆所居之所,作者把自己的書齋題為“項脊軒”既含有懷宗追遠之意,又有表示書齋狹小之意。志”就是“記”的意思,是古代記敘事物、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體。
    ㈢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注意字音及朗讀節(jié)奏。要讀出“悲”的感情,(設想我復讀8年未中,然后回憶我的高中母?!?BR>    項脊軒志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體會歸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語句,學會鑒賞方法。
    教學方法:
    咀嚼品味法 、朗讀體會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的亭臺樓閣無數(shù),然而能夠載入史冊,流傳千古的,往往是因為它有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黃鶴樓是美的,因為它有“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慨嘆;醉翁亭是美的,因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的情趣;滕王閣是美的,因為它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趣。項脊軒雖是一間不起眼的小閣子,但《項脊軒志》卻成為經(jīng)典名篇,這是為什么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項脊軒,進一步品讀這篇課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回顧上節(jié)課內(nèi)容,進入本節(jié)課學習
    上一節(jié)課我們已初步了解了這篇課文的大意,“項脊軒志”名為記物,實是記人。
    [板書]:事(人)(人)事。
    這篇課文的文眼是——(學生齊答),軒中可喜的事有——(學生齊答),可悲的事有——(學生齊答)。
    [板書]:修軒、讀書;分家、疼兒、探孫、相愛。
    三、品讀可喜部分
    1、自由散讀,用筆圈畫出能體現(xiàn)作者可喜之情的詞語。并用簡練的詞語概括兩件事中的“可喜”之情。
    2、請同學讀修葺以后的:
    ①你認為哪些詞語或句子體現(xiàn)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確:
    修軒:“不上漏”“洞然”“增勝”。
    讀書:“偃仰嘯歌”“萬籟有聲”“小鳥啄食,人至不去”“風移影動”。
    ②說說你是用哪兩個詞概括的?
    修軒:原來可憐可悲可嘆的南閣子,變成了可愛可喜可親的項脊軒,體現(xiàn)了作者對項脊軒的“喜愛”之情。
    讀書:體現(xiàn)作者自得其樂,軒中環(huán)境的珊珊可愛。
    板書:喜愛、自得
    ③生讀修葺以后內(nèi)容。
    3、聽錄音,注意語氣、語調(diào)、語速的處理。
    4、齊聲朗讀,語氣語調(diào)沒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飽含其中。
    5、學法小結(jié):
    剛才我們一起體驗到作者在項脊軒中的可喜之情。我們是通過品讀那些表現(xiàn)生活細節(jié)的詞句來體驗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請同學們用品味詞語,品讀細節(jié)的方法來體驗鑒賞文章可悲部分。
    四、品讀可悲部分
    1、討論可悲部分的細節(jié),并用最簡練的詞語概括這些細節(jié)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什么是細節(jié)描寫?
    細節(jié)描寫就是對人物的外貌、行動、心理、語言或周圍事物某一細微特征所進行的具體而細致的描繪。
    (四大組分別討論四件事,四人一小組進行。發(fā)言同學要體現(xiàn)小組意見,然后由大組內(nèi)的其他小組補充。)
    (1)分家:
    ①學生回答細節(jié):墻、犬、客、雞。
    隨著墻的出現(xiàn)變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潔寬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許多塊,看上去不順眼,走起來不順當,聽起來不順耳。甚至可以想象諸父分家分財產(chǎn)時,你爭我奪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現(xiàn)。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傷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對這一切,作者只能是“無奈”。
    ②能否用一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書:悲怨
    ③朗讀:“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體會“矣”飽含的復雜情感。
    (2)疼兒:
    ①學生回答細節(jié):“某所,而母立于茲”“以指扣門扉”“兒寒乎欲食乎”。
    ②為何“余泣,嫗亦泣”?
    作者八歲喪母,很早就失去了母親的愛撫和關懷,老嫗講述完母親對姐姐的疼愛,自然會想到自己小時候也同樣享受這般母愛,可如今母親早逝,而母親的遺蹤卻處處可見(“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茲”)母親親切的話語還響在耳邊(“兒寒乎,欲食乎?”),這一切都引起作者對母親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嫗,“先妣撫之甚厚”,同學們可以設想一下,兩人相對而泣,那是一個多么撼動人心的場面!
    ③用一簡練詞語概括作者對親人的情感。
    板書:思念
    (3)探孫:
    ①學生回答細節(jié):三句話:關心疼愛看似責備實是贊賞、殷切期望、熱情激勵兩個動作:疼愛、欣喜又急切。
    ②學生朗讀三句話。
    ③學生討論:想到這一切作者為何是“長號不自禁”?
    ④學生回答。
    作者對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層歉疚。祖母對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讀寒窗,卻屢試不第,辜負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業(yè)的希望更是渺茫,這種懷念內(nèi)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長號”?
    ⑤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祖母的情感。
    板書:內(nèi)疚
    (4)相愛:
    ①學生回答細節(jié)“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述諸小妹語”“室壞不修”“稍異于前”“庭中枇杷樹”“手植”。
    ②體會“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蓋矣”中的“矣”所飽含的情感。(樹長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簡練的詞語概括作者對妻子的情感。
    板書:悲慟
    ④齊讀?!巴ビ需凌恕痹俅误w會悲慟之情。
    3、聽錄音“然余居于此……”可小聲跟讀,注意把握“悲”的基調(diào),注意語速語調(diào)的把握。
    4、齊讀“然余居于此……”讀出細節(jié)中的悲情。
    五、小結(jié)
    作者緊緊抓住項脊軒里悲歡離合的日常生活瑣事,通過細節(jié)描寫,用清新淡雅之筆,表達了“多可喜,多可悲”。這也是歸有光散文的基本風格。
    項脊軒,一個不起眼的小閣子,卻關聯(lián)著家庭盛衰,凝聚著三代人的親情。軒的空間有限,情的延伸無限。這就是《項脊軒志》之所以被歷代評論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書:多可喜、多可悲
    六、介紹歷代名家評《項脊軒志》
    (清)姚鼐:“此乃太仆最勝之文”
    (明)王士禎:“不事雕琢而自有風味”
    (清)方苞:“不俟修飾而情辭并得”
    (明)王錫爵:“無意于感人,而歡愉慘怛之思溢于言語之外”
    七、布置作業(yè):擴展閱讀《寒花葬志》
    (歷代名家對歸有光的評價,在他的《寒花葬志》中又是如何體現(xiàn)的呢?)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虛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時,年十歲,垂雙鬟,曳深綠布裳。一日,天寒, (ruo)火煮荸薺熟,婢削之盈甌;余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與。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幾旁飯,即飯,目眶冉冉動。孺人又指予以為笑。
    回思是時,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從“平常細節(jié),情真意深”的角度寫一篇關于《寒花葬志》的鑒賞短文,字數(shù):400—500字。
    教 后 記
    執(zhí)教《項脊軒記》研究課后,作以下反思:
    1、完整地準確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精髓,是上好課的前提。本節(jié)課執(zhí)教成功,首先是因為對《項》文以質(zhì)樸語言通過細節(jié)描寫抒發(fā)真摯情感這一特點有較深切的體驗,所以教學目標明確,為教學方法的設計奠定了基礎。
    2、設計一個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形成師生互動氛圍的教學方法,是完成教學目標的保證。這次執(zhí)教備課的過程,是使教學思路由模糊到清晰、由粗疏到細密的過程,將學法的指導貫穿其中,讓學生在閱讀中研究、在研究中品味鑒賞,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學方案完善、教學流程實施的過程,也是教師綜合素質(zhì)提高的過程。這次執(zhí)教《項》研究課,由于我在把握教材、研究教法的各個側(cè)面均作了較深入的反復的探索研究,同時較自覺地強化教學心理素質(zhì)的鍛煉,因此感到自己的教學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我將把這次積累的經(jīng)驗用于日常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