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青草教學反思1000字

字號:

小河青草教學反思(篇1)
    《小河與青草》是一則童話故事,課文主要由4段對話組成。教學中要讓學生讀熟4段對話,從對話中理解課文明白小河與青草它們的關系是什么。讓學生領悟到朋友之間應該互相幫助、互相依賴、彼此欣賞、共同進步。對于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這似乎難了點,但是為了上好這一節(jié)課,我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利用網絡資源備課,自己動手制作與教學匹配的課件,在師傅的指導下將教案反復修改??烧嬲龑⑦@節(jié)課上下來,還是出現(xiàn)了許多不足,都反映出了許多我自身教學的問題。
    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中。我注重了以讀為本,讀為主線,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與吸收不單靠理性的分析來解決問題,特別是抽象思維能力還處于起步階段的低年級兒童更是如此。我利用漢字的形、聲、義配合的方式,通過反復的誦讀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時十分便捷的了解課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內在美。
    讀有層次。初讀時,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知,并在小組討論中讀一讀,講一講自己最想讀的句子。然后,通過學生看圖,逐段反復誦讀,深入感知文章的內在美。最后,學生分角色表演,讓情感體驗得到升華。
    讀有目標。在每一次朗讀的過程中,我都以對話形式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讓學生讀有所依。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采用了較多讀的方式。比如,小組互相交流讀,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方式,讓學生讀的輕松,讀得有趣。正因為采取了這么多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讀,學生才可能在讀中一步步感悟課文要表達的情感和寓意,在讀中積累。
    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提供學生寬泛的學習空間,給他們絕對的自由,和教師朋友般的相處。如:在教學過程中,我所提出的問題都是以對話的形式或商量的語氣表達,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樂于思考。多種激勵手段的運用,教師贊揚,肯定的話語,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本次教學中,圍繞教學要求,通過對比,分角色朗讀等,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學習,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與突破重難點的關系。但我覺得自己在朗讀的指導上還有所欠缺,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如聲音要悅耳、儀態(tài)呀大方,其次告訴學生要用心讀書,避免出現(xiàn)“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狀況,還要邊讀書邊想象。只有教給方法,才能有所提高。
    總之,我要繼續(xù)加倍的努力,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調動好課堂氣氛,使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語文,讓每一個孩子都喜歡語文,喜歡上語文課!讓我們共同在課堂上成長!
    小河青草教學反思(篇2)
    在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中,我們覺得自己在執(zhí)教時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注重以讀為本,讀為主線,在讀中積累,讀中感悟。
    復習時設計了認讀詞語到短語,為理解課文掃清了障礙。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采用了教多讀的方式,有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表演讀等方式,讓學生讀得輕松,讀得有趣。逐段教學注重反復誦讀,深入感知文章的內在美。如:小草對小河說:“你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指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強調“看到底”說明水清澈見底,強調“一眼”說明一下子能看到底,水真夠清的。讓學生愛怎么讀就怎么讀,尊重學生的個體體驗。在教學小草和小河的對話時,采用分角色朗讀、加上動作表演讀,大大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興趣,掀起了一個個朗讀的高潮。最后,學生分角色表演,讓情感體驗得到升華,表演讀給家長看,為學生展示自己的才華搭建了一個合適的平臺。正因為采取了這么多層次清晰、目標明確的讀,學生才可能在讀中一步步感悟課文要表達的情感和寓意,在讀中積累。
    其次,注重了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的融合。
    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是統(tǒng)一的,因此,在認識過程和情感過程是一致的。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小河為什么要感謝小草?”、“小草為什么要感謝小河?”我采用觀察實物,讓學生親眼觀察“小草怎么就能抱住泥土”,“渾濁的泥水是什么樣子的”,“干枯的小草是什么樣子的”,了解知識的同時,體會小河與小草相互依存的關系,將思想品德教育滲透到讀中,學生通過讀書,了解在生活中是要互相幫助。課中游戲的設計,讓全體學生“動”了起來,快樂起來了,在愉悅中真正把自己當成了“小草”,真心感謝起小河來,達到了實現(xiàn)情感目標并與認知目標相結合。在教學設計中,注重提供學生寬泛的學習空間,給他們絕對想象的空間和自由,多種激勵手段的運用,教師贊揚,肯定的話語,以及“小草”和“小河”頭飾的發(fā)放,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
    第三,注重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重組。
    本課教學中,我們將課文進行了重組,首先學習小河與小草互相夸獎的話,在讀好這兩句話之后,再學習“小河與小草為什么要互相贊美對方呢?”學生對這樣的學習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重組后流程設計更適合學生學習的心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
    在最后拓展部分,緊密結合課文的思想內涵,設計“大樹”和“小鳥”的對話,讓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大樹碧綠碧綠的”是因為小鳥為他捉去害蟲,“小鳥的歌聲這么動聽”是因為大樹給了它一個溫暖的家。在試著讓學生續(xù)編對話的同時,再一次地體會自然界有許多事物是相互依存的。
    總之,在本課教學中,圍繞教學要求,以及新課程標準,我們進行了愉快教學,通過對比,分角色朗讀等,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學習,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正確處理知識的重難點,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小河青草教學反思(篇3)
    《小河與青草》是一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篇課文,這是一則寓言,在小河與青草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它們相互進行著欣賞,又相互進行著感謝,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到別人的長處。簡單的話語間傳遞著和諧、美好的情感,可以讓孩子們受到很好的熏陶。下面我就說說這堂課的設計理念及關于體驗教學的淺薄思考。
    體驗式閱讀教學是從語文閱讀教學自身的特點出發(fā),強調學生在閱讀下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認為閱讀活動的本質就是引導學生的主體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體驗中創(chuàng)造,在體驗中提高語文索養(yǎng),進而達到建構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自我的目的。結合我校的省陶研課題,我從體驗式教學策略研究的角度出發(fā),設計了課堂教學流程,帶領學生走進小河與青草的世界,時而成為小河,時而成為青草,通過設置情景、實驗再現(xiàn),喚起學生的經驗、體驗,而種種體驗又轉化為學生的情感,在一遍遍朗讀中不斷升華、內化。
    一、強化誦讀,讓體驗在“生——本”對話中生成。
    為了讓朗讀更有層級性,我引導學生先達意,后表情,先讀出語言的意思,再讀出對話要表達的情感。在教學之初,我就告訴學生一個小秘訣:讀故事的時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當作是故事中的人物,讀小草說的話時,你就把自己當成——小草,讀小河說的話時,你可以把自己當成——小河。這樣讀故事,會感覺特別有趣,還容易把故事讀懂。這就是要引導學生通過角色置換來走進文本,不僅要理解語言意思,更要體會內心情感,實現(xiàn)“生—本”對話。比如,在第一次對話中,小草說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這里首先要讓孩子理解河水清的程度,讓學生做做小草,想想能看到些什么,調動學生的經驗儲備,知道河水確確實實清啊,清到一眼能看到底。接著我又問,河水這么清,這是小河的優(yōu)點。小草在說小河的優(yōu)點,這就叫做……學生會說“夸獎”,我就順水推舟請小草來夸夸小河吧。運用角色置換,孩子不知不覺已經走進課文,把自己當做小草,體驗了河水的清澈,懂得了字面意思,加之夸獎是每個孩子都有的經歷,要朗讀出夸獎的感覺,讀好這句話要表達的情感,也不是很困難。
    作為對話的讀書,不應該將文本純粹看成是一種定格的甚至是僵化的東西,而應該將它們看成動態(tài)的、有靈性的東西;閱讀它們時,應該最大限度地調動自身的經驗儲備,靈活地、多角度地體驗其中動態(tài)的、有靈性的東西,與作品中的人物進行心靈交會、情感交流,讓書真正“活”起來。
    二、創(chuàng)設情境——讓體驗在“生——境”對話中生成
    在語文教育看來,文本形式的教科書固然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但僅僅局限于這些是遠遠不夠的,這不僅因為文本是符合性的、比較理性化的,學生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感性生活、認知水平或人生經驗的“短缺”,造成溝通的困難。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情境是讓學生體驗真切的基本手段。特別是針對我們一年級的孩子,他們還處在感性思維占主導地位的階段,想象能力豐富,只要有吸引他們的情景設置,他們是很容易走進情景,并迸發(fā)出學習積極性。
    整堂課中,我運用了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給學生圖片和音頻,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元而貼切的情景。課文插圖的反復利用,認識了彎彎的小河、河岸的泥土、青青的小草、柔嫩的草芽,盡力把課堂裝點成課文中的童話世界。但我也不局限學生的想象力。在試課的時候,我曾把一張河水的照片呈現(xiàn)在ppt上,河底的石頭清晰可見,可讓學生想象河底會有什么的時候,學生除了石頭就什么也回答不出了??磥眢w驗性課堂還應該培養(yǎng)學生調動過往經歷的能力。在引導朗讀中,我也不忘創(chuàng)設情景,“哪株小草來夸夸小河呢?”“小草,你長得碧綠碧綠是誰的功勞?。磕阌惺裁丛捯獙π『诱f?哪株小草想來謝謝小河的?”每每朗讀,學生的情緒總是比較高,參與意識也比較強,仿佛積累的經驗和情感不得不外露。學生在朗讀它們時,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氣息,辨別語言的感情色彩,喚起他們的情感體驗,感受人物的心情,進而走進作品。
    精心創(chuàng)設的情景,總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活學生的生活積累,引起學生的想象,從而得到感受和體驗,使學生自己與自己的生活積累間的對話交流,激起了心中的共鳴,情景更為交流提供了平臺。
    三、引入互動,讓體驗在“生——生”對話中生成。
    互動使每個人都可以從同伴那里獲得信息和啟示,使同伴之間的知識和經驗共享,進而豐富學生個體的情感和認識?;芋w驗的內容是特別針對課文內容而設置的,可能是之前學生沒有體驗過的,或不曾注意過的。
    教參上有一個內容,需要理解小草為小河的清澈而付出的努力,由此來更加深刻地體驗小河對青草的感謝,但學生并不能理解小草長期堅持“緊緊抱住”所花費的力氣。為此,課前我?guī)ьI學生來到一棵大樹邊進行體驗,請一位學生緊緊抱住一棵大樹,學生細細的胳膊和大樹粗壯的樹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反復強調要抱得緊緊的,手臂、身體和大樹間不能有空隙,體驗的學生累得直叫喚,傍邊的同學更是看在眼中。之后,我讓全班的同學都體驗一次“緊緊抱住”,學生間邊討論起要“緊緊抱住”一樣東西可不是件容易事。這為課堂上理解“小草就是用這樣細小的像頭發(fā)絲這樣的根須緊緊地抱住泥土,那它該花多大的力氣呀!”而做好準備,更為表達出小河對小草的真誠感謝做好鋪墊。
    在教學第5自然段的時候,我讓學生化身為小草,體驗一次青草從種子到發(fā)芽到長大的過程,其間,多媒體播放的流水的聲音就像小河在自己腳邊流淌,這種感受真切而新奇,而我則用“小草要發(fā)芽了,趕快喝水吧?。ㄗ鞴具恕⒐具撕人疇睿?。小草,你想得高些嗎?趕快喝水吧!小草,水里有很多營養(yǎng),趕快喝水!你想比別的小草長得綠嗎?趕快喝水!小草快長吧!”來一次一次地讓學生體驗小草在喝水。有了這樣真實的體驗,學生一下就明白,小草的生長離不開水分,而小河就在小草旁邊,你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小河給的水分夠用而且用不完,這就叫做充足的水分。
    為了讓孩子明白課文中的故事其實也時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更本著學以致用、學用相長的想法,課堂教學最后我還加入了一個聯(lián)系學習生活實際實踐體驗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著小河與青草對話的樣子,來夸夸同學的優(yōu)點,或就同學的幫助進行感謝。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嘗試著將新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生活,我想體驗式課堂的魅力,它來源于生活實踐,目的是指導大家更好地生活。
    小河青草教學反思(篇4)
    共同分析并學好三個生字,一個二類字后,(河與江區(qū)別,同時還要與“和”、“何”進行區(qū)分,本來是不想的,可孩子們都提出來了,想懶都懶不掉 青讓孩子明白是一種顏色 與是“和”的意思,剛好與上面結合理解)想引導孩子們學習著看課題提問。于是問孩子: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呢?
    (孩子們不太理解,不少孩子還是說的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因為課前我已經讓他們讀過課文了。)有孩子說:“我知道小河與青草是好朋友。”沒有強求,想著還是慢慢再引導吧。于是根據(jù)孩子們的回答板書著:好朋友
    有孩子說:“我知道他們住在一起?!保ò鍟鹤≡谝黄穑╉槃輪枺〔葑≡谀睦铮ㄐ『舆叄┖⒆觽冞呎f,我邊在剛才讀題理解小河時畫的一小小河流邊加上了青草。
    師:他們是一對好朋友,住在一起會怎樣呢?本來是想由此引導孩子們初讀課文的。可立刻有孩子說:“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夸獎”只好改變思路板書:互相幫助 互相感恩 。再根據(jù)板書,跟我讀上面這句話:小河與青草住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夸獎,是一對好朋友。提問:你從哪兒知道他們互相幫助、互相夸獎的呢?現(xiàn)在我們到課文中去找找吧。
    于是和孩子們一起找出互相幫助的段落讀(第三節(jié))?!斑@要感謝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緊緊抱住,要不,我早就變成渾濁的泥水了?!崩斫猓壕o緊 要不 渾濁 。孩子們還感受到小河很有禮貌。引導孩子們讀出感恩的語氣。
    再找第五節(jié)讀“這也要感謝你呀!是你給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边@句與上句結構相似,主要是引導孩子們明白這里為什么用“也”。這里很好引導,因為指名讀時,有孩子忘記讀了,我就問“這里為什么要用“也”呢?”孩子們說不清。我們一起舉例說明,我說:“你掃地,我也掃地?!焙⒆觽兞⒖陶f:“我讀書,你也讀書?!薄澳悴磷雷?,我也擦桌子?!薄拔覍懽?,你也寫字?!薄偨Y讓孩子們明白兩人做類似的事的時候,再說可用“也”來說明。理解:充足 干枯
    讀完這兩段,也就下課了。
    第二節(jié)課繼續(xù)根據(jù)上節(jié)課孩子們的回答:“他們住在一起互相幫助,互相夸獎,是好朋友?!眮碜x好課文。學完剩下的三個生字
    讀互相夸獎的話
    孩子們很快找到了第二節(jié)與第四節(jié)。重點引導讀好“真清啊”“真讓人喜愛”,理解“碧綠碧綠的” 讀好這兩句,關鍵在于夸獎要真誠。
    讀課文的一、六節(jié),理解“更歡”、“更綠”,再體會“長滿了”“青青的”讓孩子們進一步理解“互相幫助”的好處。
    最后跟孩子們一起練習了分角色朗讀課文。孩子們邊表演邊讀,雖然表演得不那么出色,讀得也并不很特出,不過個個興致很高。
    反思:孩子們能一下子找到文章的中心,這讓我很高興。不過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達到,只有那么幾個,這樣我也很滿足了。跟著孩子們的思路學習下來,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情把握的還好。不過有感情地朗讀還要加強練習,引導。
    小河青草教學反思(篇5)
    《小河與青草》是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的最后一篇課文,這是一篇語言故事,講的是小河與青草的對話。從中可以感知自然界萬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時領悟到做人要謙虛謹慎,要多看別人身上的長處。
    新課標中指出:低年級的語文閱讀要以讀為主,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讀中體會文章的含義,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教學時,先掃清字詞障礙,然后圖文結合,教師范讀、學生自讀、男女生分角色讀、比賽讀等多種方式走進文本,做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第一課中字詞也是教學重點,對于易寫錯筆畫的指導以及一些書寫的常用寫法,讓學生學會觀察,按筆順練寫,教師做好指導、評價以及糾正坐姿的責任。
    第二課時主要精讀課文,感悟課文中所飽含的思想感情,走近文本,在課文中學會做人。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小河與小草是息息相關、相輔相成的,要保護一方,就必須保護另一方。這樣才能有一個水草茂盛的美好環(huán)境。教學難點是初步感悟自然界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特點,并從中領悟做人要看到別人的長處。在精讀中,我主要圍繞3個問題來實現(xiàn)重、難點目標的實現(xiàn):
    (1)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誰?
    (2)他們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
    (3)分別是怎樣對話的?從“抱”這個字理解課文情感,體會小草和小河相互依存、彼此尊重、謙虛等美德。
    本節(jié)課的不足之處:
    一、教師應該善于傾聽。身教甚于言教,從而培養(yǎng)學生認真傾聽老師、傾聽同學說話的好習慣。
    二、注意課堂調控,培養(yǎng)有紀律的班集體,塑造有紀律的課堂。
    三、在教學中,注意教學用具的使用,尤其是語文書。本節(jié)課,因為緊張,所以學生都沒有讀到語文書。
    四、多媒體課件時要注重全體學生,字體太小,坐在后面的學生不一定會看到。
    五、注意教師的教態(tài),要端莊、大氣。
    希望在今后的教學中,改掉不足,爭取更上一層樓!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