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 dont let us down(匯總七篇)

字號: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一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一類。今天應屆畢業(yè)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提供了護士資格先天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考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心臟 胚胎發(fā)育2~8周為心臟形成的關鍵期,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形成主要在這一期。出生后心臟位置隨年齡而變化,新生兒心臟位置較高并呈橫位.心尖搏動在左側第四肋間鎖骨中線外,心尖部分主要為右心室,2歲以后,小兒心臟由橫位逐漸轉成斜位,心尖搏動下移至第五肋間隙,心尖部分主要為左心室。
    2.心率 小兒的心率相對較快,主要是由于新陳代謝旺盛,身體組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給,只有增加心臟的搏動次數,才能滿足身體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新生兒時期,心率120~140次/分,1歲以內100~130次/分,2—3歲100~120次/分,4—7歲80~100 次/分,8~14歲70—90次/分。
    3.血壓 新生兒收縮壓平均60~70mmhg,l歲70~80mmhg,2歲以后小兒收縮壓可用(年齡×2+80)mmhg或(年齡×0.27+10.67)kpa公式計算,小兒的舒張壓=收縮壓x2/3。
    先天性心臟病是胎兒時期心臟血管發(fā)育異常而導致的畸形,是小兒最常見的心臟病。發(fā)病率為活產嬰兒的5%一8%。左右。
    (一)病因 可分為兩類:遺傳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①遺傳因素:特別是染色體畸變;②環(huán)境因素:重要的原因有宮內感染、大劑量放射線接觸、藥物影響、患有代謝性疾病或能造成宮內缺氧的慢性疾病。
    1.左向右分流型(潛伏青紫型)在左、右心之間或主動脈與肺動脈之問具有異常通路,平時不出現青紫。當劇烈哭鬧或任何原因使肺動脈或右心壓力增高并超過左心時,血液自右向左分流,可出現暫時性青紫。當分流量大或病程較長,出現持續(xù)性肺動脈高壓,可產生右向左分流而呈現持久性青紫,即稱艾森門格綜合征。常見房間隔缺損、室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
    2.右向左分流型(青紫型) 為先天性心臟病最嚴重的一組,因心臟結構的異常,靜脈血流人右心后不能全部流入肺循環(huán)達到氧合,直接進入體循環(huán),出現持續(xù)性青紫。常見法洛四聯癥。
    3.無分流型(無青紫型)心臟左、右兩側或動、靜脈之間無異常通路或分流。通常無青紫。常見主動脈縮窄和肺動脈狹窄等。
    1.房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約占小兒先心病的20%~30%左右。
    (1)分型:按缺損部位可分為原發(fā)孔未閉(一孔型)和繼發(fā)孔未閉(二孔型)。
    循環(huán)血量減少而表現為氣促、乏力、喂養(yǎng)困難,當哭鬧、患肺炎或心力衰竭時,出現暫時性青紫。查體可見生長發(fā)育落后,心前區(qū)隆起,心尖搏動彌散,心濁音界擴大,胸骨左緣2~3肋間可聞見ⅱ~ⅲ級收縮期噴射性雜音,肺動脈瓣區(qū)第二心音增強或亢進,并呈固定分裂。常見并發(fā)癥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3)輔助檢查:心電圖檢查:右心房和右心窒肥大。x線檢查:心臟外形呈現輕、中度擴大,以右心房、右心室增大為主,肺動脈段突出,肺野充血,主動脈心影縮小??梢姺伍T“舞蹈”征。超聲心動圖檢查:可觀察到分流的位置、方向,且能估測分流量的大小。
    (4)治療要點
    1)內科治療:對癥治療、預防呼吸道感染、防止發(fā)生心力衰竭等并發(fā)癥。
    2)外科治療:直徑3mm的房間隔缺損多在3個月內自然閉合,8mm的房間隔缺損不會自然閉合,一般在3—5歲進行介入治療或手朱。反復呼吸道感染、發(fā)生心力衰竭或合并肺動脈高壓者應盡早手術治療。
    2室間隔缺損 室間隔缺損為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畸形,約占先天性心臟病的20%~50%。根據缺損的位置分為膜部缺損和肌部缺損兩大類。
    (1)臨床表現:取決于缺損的大小。分流量較小,患兒可無明顯癥狀,生長發(fā)育不受影響。大、中型缺損,左向右分流多,體循環(huán)血流量減少,影響生長發(fā)育,患兒多有乏力、氣短多汗、生長發(fā)育緩慢,易患肺部感染,嬰幼兒常出現心力衰竭,喂養(yǎng)困難。當出現肺動脈高壓右向左分流時,可出現青紫。查體可見心前區(qū)隆起,胸骨左緣3~4肋間可聞3~5/6級全收縮期反流性雜音,第二心音(p2)增強,伴有肺動脈高壓者p2亢進。、易并發(fā)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腫和感染性心內膜炎。
    2)輔助檢查:心電圖左室輕、中度肥厚。x線檢查:小、中型缺損者心影大致正常或輕度左房左室增大。大型缺損者,肺紋理明顯增粗增多,左室、右室均增大。重度肺動脈高壓時,以有心室增大為主,肺動脈段明顯凸l出;肺野明顯充血。超聲心動圖檢查:可觀察到分流的位置、方向,且能估測分流量的大小。
    (3)治療原則
    1)內科治療:預防并發(fā)癥,出觀癥狀時強心、利尿、抗感染、擴張血管及對癥治療。
    2)外科治療:室間隔缺損有自然愈合可能,中小型缺損可先在門診隨訪至學齡前期。大、中型缺損可介入或手術治療。
    3動脈導管未閉
    (1)臨床表現:患兒女多于男,比例為2:1~3:1.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動脈導管的'粗細和分流量的大小。動脈導管較細者,癥狀較輕或無癥狀;導管粗大者,分流量大,表現為氣急、咳嗽、乏力、多汗、生長發(fā)育落后等。偶見擴大的肺動脈壓迫喉返神經而引起聲音嘶啞。嚴重肺動脈高壓時,產生差異性發(fā)紺÷下肢青紫明顯,杵狀趾。查體可見胸骨左緣第2肋問有響亮的連續(xù)性機器樣雜音,占據整個收縮期和舒張期,伴震顫,傳導廣泛。分流量大時心尖部可聞及高流量舒張期雜音。p2亢進。.脈壓增大,周圍血管征陽性,可見毛細血管搏動,觸到水沖脈;可聞及股動脈槍擊音等。常見并發(fā)癥為呼吸系統(tǒng)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充血。
    (3)治療要點:不同年齡、不同大小的動脈導管未閉均應及時手術或經介入方法予以關閉。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可于生后一周內使用吲哚美辛(消炎痛)以促進導管關閉。近年來介入治療已成為動脈導管未閉的首選治療方法,可采用微型彈簧圈、蘑菇傘等堵塞動脈導管。
    4·法洛四聯癥 法洛四聯癥是一種常見的青紫型先天性心臟病。以肺動脈狹窄、室間隔缺損、主動脈騎跨和右心室肥厚為主要臨床特征。其中以肺動脈狹窄為重要畸形。
    (1)臨床表現:①青紫:為主要表現,其程度和出現早晚與肺動脈狹窄程度有關。多于生后3~6個月逐漸出現青紫,見于毛細血管豐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球結膜等處。
    ②杵狀指(趾):由于長期缺氧,指、趾端毛細血管擴張增生,局部軟組織和骨組織也增生肥大.隨后指(趾)末端膨大如鼓槌狀,稱杵狀指(趾)。③蹲踞現象:即患兒活動后,常主動蹲踞片刻,使右向左分流減少,缺氧癥狀暫時得到緩解。④缺氧發(fā)作:表現為呼吸急促、煩躁不安、發(fā)紺加重,重者發(fā)生暈厥、抽搐、意識喪失,甚至死亡。發(fā)作可持續(xù)數分鐘或數小時。哭鬧、排便、感染、貧血或睡眠蘇醒后均可誘發(fā)。
    查體可見患兒發(fā)育落后,有青紫、舌色發(fā)暗、杵狀指(趾)。心前區(qū)略隆起,胸骨左緣2~4肋問有2或3級收縮期噴射性雜音,雜音響度與狹窄程度成反比;p2減弱。常見并發(fā)癥為腦血栓、腦膿腫、感染性心內膜炎、紅細胞增多癥。
    (2)輔助檢查:血液檢查: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量明顯增多。心電圖:電軸右偏,右心室肥大。x線檢查:心影呈靴形,即心尖上翹、心腰凹陷,兩側肺紋理減少,透亮度增加。超聲心動圖:可見主動脈內徑增寬、騎跨室間隔上,窒問隔中斷,可判斷騎跨程度。
    (3)治療要點
    1)缺氧發(fā)作:①立即予以膝胸體位;②吸氧、鎮(zhèn)靜;③肌內注射;④糾正代謝性酸中毒,給予碳酸氫鈉,緩慢靜脈注入,10~15分鐘可重復應用;⑤嚴重意識喪失,血壓不穩(wěn)定,盡早行氣管插管,人工呼吸。
    2)外科治療:絕大多數患兒可施行根治術。輕癥患兒,手術年齡以5~9歲為宜。根治有困難可做姑息手術。
    (四)護理問題
    1.心輸出量減少 與心肌收縮無力有關。
    2.活動無耐力 與氧供失調有關。
    3.潛在并發(fā)癥:反復呼吸道感染,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內膜炎。
    4.生長發(fā)育遲緩 與體循環(huán)血量減少影響生長發(fā)育有關。
    5.焦慮 與對手術擔憂有關。
    (五)護理措施
    1.休息 是恢復心臟功能的重要條件。休息可減少組織對氧的需要,減少心臟負擔,使癥狀緩解。所以應安排好患兒的作息時間,保證休息和睡眠,根據病情安排適當活動量,以免加重心臟負荷。重癥患兒,應絕對臥床休息,給予生活照顧,集中護理,并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避免引起情緒激動和哭鬧。
    2注意觀察病情,防止并發(fā)癥發(fā)生。觀察患兒情緒、精神、面色、呼吸、心率、心律、血壓等?;純和蝗粺┰辍⒖摁[、呼吸加快、拒奶,聽診或數脈發(fā)現心律不齊、期前收縮、心率加快,立即報告醫(yī)生,遵醫(yī)囑對癥處理,詳細記錄病情變化。
    (1)防止法洛四聯癥患兒因活動、哭鬧、便秘引起缺氧發(fā)作,一旦發(fā)生應將患兒置于膝胸臥位,給予吸氧,并與醫(yī)生配合搶救治療。
    (2)法洛四聯癥患兒血液黏稠度高,發(fā)熱、出汗、吐瀉時;體液量減少,加重血液濃縮易形成血栓,因此要注意供給充足液體,必要時可靜脈輸液。
    3飲食護理 飲食應清淡易消化。以少量多餐為宜。注意控制水及鈉鹽攝入,應根據病情,采用無鹽或低鹽飲食。注意營養(yǎng)搭配,供給充足能量、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營養(yǎng)需要。對喂養(yǎng)困難的患兒要耐心喂養(yǎng),可少量多餐,避免嗆咳和呼吸困難。
    4.對癥護理
    (1)患兒出現呼吸困難、青紫等癥狀時,取半臥位,護理人員給予生活護理?;純簾┰瓴话?,出現三凹征或點頭呼吸,指、趾甲及口周青紫,給予氧氣吸入,煩躁者遵醫(yī)囑給鎮(zhèn)靜劑。
    (2)患兒水腫時:①給無鹽或少鹽易消化飲食;②尿少者,遵醫(yī)囑給利尿劑;③每周測量體重2次,嚴重水腫,每日測{本重11次;④每日做皮膚護理2次,動作要輕,毛巾要柔軟,如皮膚有破損應及時處理;定時翻身;預防壓瘡的發(fā)生。
    (3)咳嗽、咯血時,須絕對臥床休息;抬高床頭,備好吸痰器、痰瓶,必要時協助患兒排痰;詳細記錄痰量、性質,送痰培養(yǎng)檢查,咳嗽劇烈的,遵醫(yī)囑給止咳藥物;發(fā)生病情變化,立即配合醫(yī)生搶救;危重患兒應設專護,密切觀察病情,詳細記錄。
    (4)注意大便通暢.防止便秘j多食含纖維素豐富的食物?;純撼^2天無大便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處理,遵醫(yī)囑給緩瀉劑{禁止下地獨自排便,防止發(fā)生意外。
    5.藥物治療護理
    (1)應用洋地黃藥物前數脈搏1分鐘,通常年長兒hr60—70次/分,嬰幼兒hr80—90次/分,應暫停用藥并通知醫(yī)生。
    (2)口服洋地黃藥物時,應按時按量服用,劑量一定要準確,如為地高辛水劑藥物,可用“針管抽取后,直接口服。如患兒服藥后嘔吐,應及時聯系醫(yī)生,決定是否補服。
    用鈣劑。
    唇、指甲發(fā)紺好轉等。
    .(5)用藥期間毒性反應的觀察和處理見“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護理”.
    6.預防感染
    注意體溫變化;按氣溫改變及時加減衣服,避免受涼引起呼吸系統(tǒng)感染。
    注意保護性隔離,以免交叉感染。做小手術時,如拔牙,應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防止感染性心內膜炎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感染應積極治療。
    7·心理護理
    對患兒關心愛護態(tài)度和藹,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消除患兒的緊張心理。對家長和患兒解釋病情和檢查、治r療經過,取得他們的理解和配合。
    (六)健康教育
    指導家長掌握先天性心臟病的日常護理,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合理用藥,預防感染和其他并發(fā)癥。定期復查,調整心功能到最好狀態(tài),使患兒能安全達到手術年齡。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二
    愛
    心的叔叔阿姨:
    你們好。
    爸媽知道后,帶我到成都檢查,再一次證實上次體檢的結果,看到這種結果,爸媽傷心極了,醫(yī)院要求交5萬元的手術費,才能做手術。我們實在拿不出來,只好回家了。
    回家后,爸媽就把我交給爺爺奶奶照顧,出去打工了。幾年后,爸媽回來了,準備給我做手術,可天有不測風云,爸在接我放學時,撞傷了一位接孫子放學的老奶奶?;ǖ舸蟛糠值腻X,又一次讓我的手術停止了。
    當地政府得知情況后,就告訴我爸媽,說有幾位是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天使陽光行動”的`北京專家來災區(qū)眉山免費檢查心血管病,叫我爸媽帶我去看一下。
    到眉山檢查時,我發(fā)現像我這種病的有好多人,都需要幫助。檢查完后,專家告訴我們還要到成都詳細檢查一次。到了成都,醫(yī)生叔叔阿姨幫我檢查后,告訴爸媽說我必須做手術,再拖的話對身體不好,可是像我這樣需要幫助的有好多,而且名額有限,又要經過評審才能決定。老天似乎也知道我們的困難,最終我很幸運得到中國紅十字基金會“天使陽光行動”的贊助。
    我和爸爸來到成都治療,安排在兩天后做手術。在那里,醫(yī)生叮囑我千萬別感冒。兩天后,我成功地做了手術,一個星期后回家了。一個月后,我來到成都復查,醫(yī)生說我回復得很好。我的病徹底治愈了。爸媽高興極了。
    在這里我要感謝黨和國家,因為有了好政策,才能有我第二次的生命。更感謝社會各界的叔叔阿姨,因為有了他們無私的捐助,才能使我們這些困難家庭的孩子的身體得到康復。
    我的病好了,我回到學校,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來報答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叔叔阿姨,一定不會讓他們的錢白花掉,還要積極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
    祝天下所有的人身體健康。
    2
    我是孩子的家長,在這里我要感謝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好心人。因為有了他們的幫助,我的孩子康復了。把我原本內心的憂愁治好了。現在我的孩子回到了學校讀書,我們會努力地培養(yǎng)孩子,讓他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天下好心人的錢沒白花掉。
    2.
    護士資格先天性心臟病病人的護理考點
    4.
    感謝信人的感謝信
    6.
    獎學金感謝信感謝信
    7.
    感謝信 手拉手 感謝信
    8.
    感謝信 產科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三
     有些時候臨床常見疾病的治療會有一些誤區(qū),如果沒有避免這些誤區(qū)的話,那么可能治療的結果比不治療的時候還差。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呐R床常見疾病的治療誤區(qū)。歡迎閱讀。
     很多頸椎病、腰椎病,都是因為局部氣血損耗或瘀滯,寒濕之邪留滯于局部,導致筋不柔而或縱或急,從而產生相應的病變;只有少數是真正因為骨錯縫或者形體結構的自身改變(如椎間盤脫出等)而導致病變的,精通脈診與摸診的同道應該都會有同樣的感受?!督饏T要略》里,有“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的記載,就包括這一種情況。對這類疾病的治療宜緩不宜急,手法宜輕不宜重,很多人動不動就是小針刀、神經阻滯,甚至手術,這些都有點治過頭啦,個人主張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內以調虛祛寒濕瘀,外以正骨柔筋,順其氣血。
     對于產后病,現在中醫(yī)臨床都憑想象套用西醫(yī)思維,見痛止痛,見嘔止嘔,喜用補藥,想當然的認為應該活血化瘀,將中醫(yī)的診斷拋在九霄云外!《景岳全書》說:“產后氣血俱去,誠多虛證,然有虛者,有不虛者,有全實者,凡此三者,但當隨證隨人,辨其虛實,以常法治療,不得執(zhí)有誠心,概行大補,以致助邪?!睂τ诋a后病的研究,我查相關文獻,報道少之又少,尤其是應用中醫(yī)理論研究自然產、剖腹產后婦人體質差異的文章基本沒有,能找到的文獻也都是損傷經脈等等含糊解釋,對于具體的癥狀體征差異都沒有報道!剖腹產雖在中國早已有之,但是大規(guī)模的應用于臨床,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古人不可能有具體的研究及治療體會,而現在的中醫(yī),又沒人會研究,總是想當然的套西醫(yī),失去了中醫(yī)特色。
     對于產后病的治療,不僅僅只是補虛化瘀,還有很多非常有特點的治療,比如產后病人中風發(fā)熱,治療上,單純祛風就會進一步損耗氣血,單純補虛又會導致風邪留滯,怎么祛邪不傷正,這其實就是一個臨床的竅門,當然,對于這個問題,古人早就有深刻的探討及治療原則,生化湯、小柴胡湯都是典型的方劑!
     慢性病,其表里、臟腑皆是虛實寒熱夾雜,一味的治療邪實,而不慮其正虛,或者一味的補虛而不慮其邪實,都是治療慢性病不可取的,臨床上,很多病人,癥狀稍一好轉,就覺得萬事大吉,不去看醫(yī)生而松懈治療,結果沒過幾天,又進醫(yī)院!很多的大夫,也為求效果,喜用祛邪或者純補之法,雖能取得短暫效果,但是長遠治療下去,病不但不會治愈,反而會加重病情,進一步加快疾病傳變!慢性病的治療,宜在虛實寒熱中緩緩調理,不宜峻用攻邪之法,比如臨床上常見的肝脾不和證而出現脅脹、易怒、眼睛發(fā)脹甚至紅腫、身體乏力、大便溏稀,如果單純使用疏肝清肝之法或者單純健脾,雖能迅速取效,但不可能完全治愈;如果能在疏肝與健脾中擇其輕重而緩緩調和,往往能水到渠成,收到很好的效果。此外,習慣性便秘也是臨床上非常常見的病種,包括我前面說到的頸椎病、腰椎病,這些都要引起重視。
     現在西醫(yī)一致認為,體溫38.5攝氏度以下不需要特殊處理。其實,這不是說不處理,而是西醫(yī)對這樣體溫以下的病沒有很好的'處理辦法。對于這樣的疾病,中醫(yī)有足夠多的辦法進行處理,除開湯藥外,我臨床常用的罐療、湯熨,都有很好的效果。
     一病之起,必有一病之因,不去運用自身理論體系進行診斷,而對癥治療,雖時而能取得一定療效,但終不能治愈疾病,臨床上,對于胃痛,有氣滯、食積、虛寒等區(qū)別,不去分析,而只會止痛,用藥能不打包圍戰(zhàn)嗎?對于腹?jié)M也是,如果不去找到原因,治療可能就沒有方向。古人治病為什么就是簡簡單單幾味藥,如良附丸、金鈴子散、失笑散、枳實芍藥散等,都是很好的典范。
     臨床上,小兒感冒是非常常見的病種。很多小兒,一次感冒沒好幾天,又進醫(yī)院輸上鹽水了。臨床上中醫(yī)治療,對于感冒初起,也是祛邪為主,很多小兒,一退燒一止咳就不治療了,結果越治越虛,感冒反復發(fā)生。我臨床上,對于小兒感冒的病人,都囑病人病愈后,間斷服用少許補中益氣丸。
     今天就寫這些吧,清明節(jié),謹以此文寫給自己的師父、寫給逝去的親人;病魔無情人有情,但愿自己在醫(yī)者的路上能有更多的收獲,能讓更多的病人脫離苦海;黑夜漫漫,書海無邊,醫(yī)路艱辛,我還得繼續(xù)努力,無知的醫(yī)生才是真正可怕的病魔啊!!
    1.
    常見病臨床治療的誤區(qū)
    2.
    中醫(yī)養(yǎng)生常識刮痧治療5種常見疾病
    3.
    小兒外科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4.
    整形頜面外科常見疾病及治療方式
    5.
    春季常見疾病的預防和治療
    6.
    內科臨床常見疾病有哪些
    7.
    臨床常見疾病快速診治方式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四
     婦幼臨床常見外科疾病有哪些你知道嗎?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更多關于婦幼臨床常見外科疾病的知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年P于婦幼臨床常見外科疾病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孕產婦死亡率:我國孕產婦死亡率為94.7/10萬,每年約有2萬孕產婦死亡。據who報道,全世界每年約有50萬孕產婦死亡,發(fā)展中國家孕產婦死亡率比發(fā)達國家高200倍。(注:指妊娠期到產后42天內,因任何與妊娠有關或由于妊娠處理加重疾病而造成的每10萬孕產婦中的死亡數。)
     (二)圍產兒死亡率:圍產兒死亡率包括圍產期內的死胎、死產、新生兒死亡。80年代末我國圍產兒死亡率為9.8~49‰,在國際上處于中等水平。
     (三)障礙兒的發(fā)生率:指分娩前后及分娩過程中處理不當或由于疾病而遺留后遺癥者。
     胎兒畸形約占活產兒的3%。全世界每年大約有500萬出生缺陷嬰兒出生,平均每5~6分鐘就有一個,85%以上發(fā)生在發(fā)展中國家。我國先天殘疾兒童總數高達80~120萬,占我國出生人口總數的4%~6%。嚴重的畸形可導致胎兒/新生兒死亡或嚴重殘疾。最常見的胎兒畸形包括:21-三體綜合征、先天性心臟病、神經管缺陷、唇腭裂、多指/趾、腦積水等。
     上海市婦幼保健所(2001)對29所醫(yī)院的產科調查,顯示妊娠期梅毒檢出率為3.16‰,而海南(2001)為6.2‰。妊娠期淋病發(fā)病率約1%~8%。對胎兒的威脅則是早產和胎兒宮內感染,早產發(fā)病率約為17%。
     婦幼醫(yī)學進入胎兒醫(yī)學時代
     古典婦幼醫(yī)學/20世紀以前:
     標志:接生。產科是最古老的醫(yī)學專科,在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醫(yī)學出現以前,人們就已經會接生了。但是與其他臨床學科相比較,產科的發(fā)展非常慢。主要原因在于進入現代醫(yī)學時代,從事其他??频亩际轻t(yī)學院畢業(yè)的醫(yī)生,而從事產科的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多數還是連助產士資格都沒有的接生婆,這大大阻礙了產科的發(fā)展。
     近代婦幼醫(yī)學/20世紀初~20世紀70年代:
     標志:助產士與婦產科醫(yī)師的出現,剖宮產。
     現代婦幼醫(yī)學/20世紀70年代~現在:
     20世紀70~90年代末——圍產醫(yī)學形成期
     標志——圍產醫(yī)學的出現,胎兒監(jiān)護,包括胎心電子監(jiān)護、b超生物物理評分、胎盤功能的生化監(jiān)測等。雖然進入圍產醫(yī)學的年代,關注的重點還是母親安全,考慮的.還是降低孕產婦死亡率,但是已經開始關注胎兒和新生兒,關注與新生兒科的合作和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20世紀90~21世紀00年代——圍產醫(yī)學成長期
     標志——產前診斷,了解胎兒在子宮內的健康情況,是圍產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某些特殊檢查方法在子宮內對胎兒進行診斷,以便及早采取措施避免殘疾兒的出生,提高出生人口的素質,是優(yōu)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1世紀00~現在——圍產醫(yī)學成熟期
     標志——胎兒醫(yī)學,包括胎兒疾病的宮內治療和關注點,從出生缺陷擴大到所有影響胎兒宮內安危的疾病,例如雙胎和多胎、胎兒宮內生長受限、羊水過多和過少等。
     近三十年來,世界醫(yī)學的進步,主要體現在醫(yī)學思維的轉變、醫(yī)療資源的整合與新技術、新材料高度應用等方面。
     8大醫(yī)學進展:
     1、胎兒醫(yī)學。
     2、互聯網醫(yī)療、精準醫(yī)療。
     3、微創(chuàng)技術、機器人技術、干細胞治療技術、3d打印技術、器官重建技術。
     婦幼外科促進婦幼醫(yī)學發(fā)展
     從產前診斷進入胎兒醫(yī)學階段的標志是胎兒疾病的宮內治療和關注點,從出生缺陷擴大到所有影響胎兒宮內安危的疾病,婦幼外科促進婦幼醫(yī)學發(fā)展。
     (1)胎兒與新生兒外科:關注影響胎兒生長發(fā)育相關器官畸形。
     (2)妊娠外科:關注影響妊娠期母體健康與胎兒發(fā)育相關疾病。
     (3)女性外科:關注與生育及內分泌變化相關疾病。
     胎兒先天畸形是指由于內在的異常發(fā)育而引起的器官或身體某部位的形態(tài)學缺陷,又稱為出生缺陷。人類具有較高的出生缺陷率,國外發(fā)病率約15‰,國內發(fā)病率約為l3.7‰。
     先天性心臟病,如:房/室間隔缺損、法樂氏四聯癥、大血管轉位、右室雙出口、完全性房室間隔缺損、肺動脈閉鎖等。
     肺部發(fā)育異常,如肺囊腺瘤、隔離肺等。
     縱膈疾病,如縱膈腫瘤、食道閉鎖等。
     膈肌發(fā)育異常,如食道裂孔疝、先天性膈疝等。
     先天性腦積水、脊髓和脊膜膨出、脊柱栓系綜合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顱縫早閉、各種先天性顱頜面畸形。
     腸道畸形,如:十二指腸閉鎖、環(huán)狀胰腺、幽門肥厚、先天性腸旋轉不良、腸道閉鎖、膽道閉鎖、先天性巨結腸、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等。
     肝膽畸形,如:膽總管囊腫、膽道閉鎖、膽汁淤積、肝囊腫等。
     急腹癥,如:急性腸套疊、嵌頓疝、急性闌尾炎、急性腸梗阻、急性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腹部外傷等。
     腎臟畸形、如:先天性腎積水、重復腎輸尿管畸形、腎母細胞瘤、多囊腎等。
     輸尿管畸形,如:巨輸尿管畸形、輸尿管狹窄、輸尿管異位開口等。
     膀胱畸形,如:神經源性膀胱、膀胱輸尿管返流、膀胱橫紋肌肉瘤等。
     尿道畸形,如:后尿道瓣膜、尿道憩室、尿失禁等。
     生殖器官畸形,如尿道上/下裂、隱睪、隱匿性陰莖、兩性畸形等。
     包括: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結石、胰腺炎、腹膜炎、腸梗阻、胃十二指腸穿孔、血栓性外痔、腎絞痛、輸尿管梗阻、尿路感染、血尿、腎盂腎炎、輸尿管結石、尿潴留、深靜脈血栓、血栓性外痔等。
     妊娠合并急性闌尾炎:是較常見的妊娠期外科疾病,孕婦急性闌尾炎的發(fā)病率國外資料為0.1-2.9%,中國資料為0.1-2.95%。妊娠各期均可發(fā)生急性闌尾炎,但以妊娠前6個月內居多。妊娠并不誘發(fā)闌尾炎,增大的妊娠子宮能合闌尾位置發(fā)生改變,增大診斷難度,加之妊娠期闌尾炎容易發(fā)生穿孔及腹膜炎,其發(fā)病率為非妊娠期的1.5-3.5倍。
     妊娠合并急性膽囊炎:可發(fā)生于妊娠各期,妊娠晚期和產褥期多見,發(fā)生率約為0.8‰,僅次于妊娠合并闌尾炎,較非孕期高,50%~70%的患者伴有膽囊結石。
     妊娠期腸梗阻:較罕見,發(fā)病率為0.018%~0.16%。妊娠期腸梗阻對母兒來說是一嚴重并發(fā)癥,腸梗阻不但可引起腸管本身解剖與功能的改變,還可導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亂。由于妊娠期子宮增大,腸梗阻容易發(fā)生診斷和手術延誤,從而導致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的增加。孕產婦死亡率高達6%~16.6%,胎兒死亡率達26%~44.40%。
     妊娠合并尿結石:發(fā)病率為1/2500~1/1 500,據統(tǒng)計,妊娠期和尿路結石有關的早產約占早產總數的40%;因疼痛需入院治療的孕婦中,尿路結癥是最常見的非產科病因。因結石梗阻所致尿源性膿毒血癥,對母胎發(fā)育均構成嚴重威脅。
     常見疾?。喊谞钕倭?、結節(jié)甲狀腺腫、甲狀腺癌、甲狀腺機能亢進、乳腺纖維瘤、乳腺增生、乳腺癌、膽囊炎、膽道結石、冗腸癥、便秘、肛裂、痔、深靜脈血栓、下肢靜脈曲張等。
     甲狀腺腫瘤:占全身惡性腫瘤的1%。美國的甲狀腺癌發(fā)病率較高,根據統(tǒng)計,1973-2002年間,美國甲狀腺癌的年發(fā)生率由十萬分之3.6增加到十萬分之8.7,大約增加了2.4倍(p0.001),而且這種趨勢仍然在逐年增長。國內的甲狀腺癌發(fā)病率女性約2.0-2.2/10萬。
     乳腺腫瘤:國家癌癥中心和衛(wèi)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2012年公布的2009年乳腺癌發(fā)病數據顯示:全國腫瘤登記地區(qū)乳腺癌發(fā)病率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1位,女性乳腺癌發(fā)病率(粗率)全國合計為42.55/10萬,城市為51.91/10萬,農村為23.12/10萬。
     便秘:是大便秘結不通,排便時間延長或欲便而艱澀不暢的一種病癥,便秘可是暫時性的,也可是長期的,通常長期便秘我們也稱之為慢性便秘。
     常見疾?。喊蚵犯腥?、腎盂腎炎、輸尿管結石、膀胱結石、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尿道灼熱、尿失禁、血尿、膀胱白斑、腺性膀胱炎、間質性膀胱炎、膀胱癌、尿道肉阜、尿道旁腺炎、尿道癌等。
     間質性膀胱炎(ic interstitial cystitis):是一種導致膀胱和盆腔周圍不適或疼痛的疾病,女性患者要多于男性,在美國估計有超過70萬患者,90%為女性。
     膀胱白斑:是上皮良性增生性病變,其發(fā)病與下尿路感染、梗阻及增生性病變關系緊密,有研究認為膀胱白斑為潛在惡性,臨床統(tǒng)計惡變率為15%~20%,其中絕大多數為鱗癌。膀胱白斑也可伴膀胱癌同時存在,發(fā)生率約10%~20%。
     泌尿生殖瘺:婦科手術中泌尿系器官損傷的發(fā)生率為0.32%,其所致損傷中,膀胱是最常見損傷部位,而輸尿管是最重要部位,常引發(fā)急性腎功能障礙(arf),重者有誘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危險。嚴重者可導致直腸-膀胱(尿道)瘺的發(fā)生。
     尿失禁: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顯的尿失禁癥狀,其中約50%為壓力性尿失禁。
     膀胱癌:2002年我國膀胱癌年齡標準化發(fā)病率男性為3.8/10萬,女性為1.4/10萬。近年來,我國部分城市腫瘤發(fā)病率報告顯示膀胱癌發(fā)病率有增高趨勢。尿路上皮癌占膀胱癌的90%以上、鱗狀細胞癌約占膀胱癌的3%~7%、腺癌的比例2% ,膀胱腺癌是膀胱外翻最常見的癌。
     常見疾?。喊ㄑ础⑾赂共侩[痛、會陰部痛、盆腔疼痛、排尿困難、漏尿、排便困難、尿道脫垂、膀胱脫垂、子宮脫垂、陰道脫垂、直腸膨出等。
     慢性盆底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指男性或女性盆腔良性疼痛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6個月以上,或周期性發(fā)作3個月以上,疼痛與消極的認知、行為、性活動及情感有關,伴隨有下尿路癥狀以及腸道、骨盆底、婦科或性功能障礙的一類多因子疾病。cpp沒有明顯盆腔局部器官、組織感染或其他病理改變者,稱為慢性盆腔疼痛綜合征(cpps)。40%婦科病人,25%泌尿科病人,25%肛腸科病人,10%其它病人;其中20%病人有手術史。
     尿急(urgent micturition)與尿頻(frequent micturition)在中文的西醫(yī)診斷學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尿急是指患者一有尿意即迫不及待地需要排尿,難以控制。尿頻是一種癥狀,并非疾病,由于多種原因可引起小便次數增多,但無疼痛,又稱小便頻數。
     女性盆底功能障礙(fpfd)性疾病包括一組盆腔支持結構缺陷或退化、損傷及功能障礙造成的疾病。以盆腔臟器脫垂、排尿排便功能異常、盆腔疼痛和生殖道損傷為常見問題,是女性常見病,在我國約有45%的已婚已孕婦女不同程度有盆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廣大婦女的生活質量。
    1.
    血管外科疾病的常見臨床表現
    2.
    外科疾病的臨床特征
    3.
    常見血管外科疾病
    4.
    外科疾病營養(yǎng)常見問題
    5.
    常見的血管外科疾病的常見癥狀
    6.
    引起小兒腹痛、嘔吐的常見外科疾病
    7.
    常見血管外科疾病有哪些
    8.
    常見的血管外科疾病有哪些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五
    ;
    **學院畢業(yè)(設計)論文 開 題 報 告 (20屆)
    題 目“以家庭為中心”的小兒先天性心臟病 護理研究 指導教師 職 稱 院 別 專 業(yè) 班 級 姓 名 學 號 20 年 月 日 一、選題的意義 近年來,先心病發(fā)生率居高不下,一直位于新生兒出生缺陷的首位。手術治療是絕大部分先心病患兒的最佳治療方式,然而,患兒術后恢復過程面臨疼痛、營養(yǎng)、精神癥狀、并發(fā)癥多發(fā)等系列問題。因此,術后護理至關重要。以家庭為中必的護理是西方國家公認的兒科最佳護理模式,該護理理念考慮到患兒的生理、心理、社會發(fā)展需要,認為家庭在患兒的疾病康復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家庭的有效參與,能夠幫助患兒更好地康復。但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在先心病領域研究較少,而且在其他領域中開展的研究也多為干預內容不完整的干預性研巧。在這些研究中,主要出現的問題包括:家庭參與的形式、內容、程度不明確,干預方案的片面性等。因此,本研究將在根據目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發(fā)展現狀,初步構建術后先心病患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內容,從而為在術后先也病患兒中實施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提供有力的可執(zhí)行方案,也為在其他兒科疾病患者中開展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提供有力借鑒。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擬解決的主要問題(闡述的主要觀點)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是一種基于醫(yī)療服務提供者、患者和家庭之間互利合作的關系上的醫(yī)療照護的計劃、實施及評價的途徑,其本質是一種對患者或家庭與醫(yī)療專業(yè)人員的合作關系的理解,強調家庭在患兒疾病治療康復中的作用,鼓勵患兒、家長參與,與醫(yī)務人員合作,共同促進兒童健康。核心內容包括尊重與尊嚴、信息支持、合作、參與四個核心要素。經過大量實踐證明可有效改善患兒及其父母的生理、心理狀況,改善其醫(yī)療體驗,己經被西方國家公認為是兒科護理的最佳模式。因此,有必要在術后先屯病患兒中引用該模式,幫助患兒更好地恢復健康。在這種護理念的指導下,國外己在不同人群、不同醫(yī)療保健機構中開展了多種形式的w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實踐工作,并取得較好效果。
    我國于2005年首次引入該護理模式,并將其廣泛應用于多種慢性疾病患兒當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干預內容單一,有待更加全面、深入的引入該模式,使其效益最大化。因此,目前我國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開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分析原因如下:首先,在實踐過程中,醫(yī)務人員和患兒家庭對該模式內涵認識不足,導致無法建立有效合作關系。其次,在醫(yī)務人員和家庭合作過程中,醫(yī)務人員和家屬職能界定模糊,家屬雖然有參與的意愿,卻無從做起,導致無法有效參與到決策與照護過程中。因此,有必要通過研究明確以家庭為中心模式的具體護理內容,界定醫(yī)務人員與家屬的職責,幫助醫(yī)務人員和家庭建立有效的合 作關系,促進以家庭為中心模式更好地開展。本研巧將在根據目前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發(fā)展現狀,初步構建術后先也病患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內容,從而為術后先心病患兒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提供有力的可執(zhí)行方案,也為在其他兒科疾病患者中開展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提供有力借鑒。
    三、研究(工作)步驟、方法及措施(思路)
    文章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兩種研究方法進行探究。
    其一,文獻資料法:該種方法是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課題,通過調查文獻來獲得資料,從而全面地、正確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問題的一種方法。通過文獻資料法,能夠對課題有基本的認識,從而更好的確定選題,同時還能夠形成關于研究對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觀察和訪問,也能得到現實資料的比較資料。筆者通過查閱校圖書館、cnki數據庫以及互聯網中的相關資料,了解先心病護理以及以家庭教育為中心的護理相關理論,為全篇的探究奠定理論基礎;
    其二,案例分析法:該種方法是對有代表性的事物或現象深入地進行周密而仔細的研究從而獲得總體認識的一種科學分析方法。該法既可被用來為某種假說作論證,又可把得到的研究成果作為進行更廣泛研究的基礎。在從個別到一般或從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中均能發(fā)揮作用。文章通過具體的護理案例來進行分析。
     四、畢業(yè)論文提綱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2 研究內容及方法 2 概念界定及相關理論 2.1 先心病護理 2.2 以家庭為中心 3 當前我國先心病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3.1 我國兒科領域護理模式簡介 3.2 無陪護護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3.3 親情陪護護理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4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 4.1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的應用 4.2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5 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應用中的優(yōu)化策略 5.1 尊重與尊嚴方面 5.2 參與方面 5.3 信息支持方面 5.4 合作方面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五、主要參考文獻 [1]kimberly t. stewart,nita chahal,adrienne h. kovacs,cedric manlhiot,ahlexxi jelen,tanveer collins,brian w. mccrindle. readiness for transition to adult health care for young adolesc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j]. pediatric cardiology,2017,38(4). [2]angela lee,barbara bailey,geraldine cullen-dean,sandra aiello,joanne morin,erwin oechslin. transition of care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nsuring the proper handoff[j]. 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17,19(6). [3]lee angela,bailey barbara,cullen-dean geraldine,aiello sandra,morin joanne,oechslin erwin. transition of care in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ensuring the proper handoff.[j]. current cardiology reports,2017,19(6). [4]安思蘭. 先心病患兒術后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內容的研究[d].北京協和醫(yī)學院,2016. [5]馮方方. “以家庭為中心護理”在小兒先天性心臟病介入封堵術中的應用[d].新鄉(xiāng)醫(yī)學院,2016. [6]顧鶯,王君俏,張玉俠,余卓文. 家庭中心式護理對先心病患兒父母圍手術期心理影響[j]. 上海護理,2008,8(06):32-34. [7]顧鶯. 網絡支持對先心病患兒及父母生存質量和家庭功能的影響[a]. 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七次全國兒科學術大會論文匯編(上冊)[c].中華醫(yī)學會、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2012:2. [8]顧鶯. 網絡支持對先心病患兒及父母生存質量和家庭功能的影響[a]. 浙江省醫(yī)學會.2012年江浙滬兒科學術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學術年會、兒內科疾病診治新進展國家級學習班論文匯編[c].浙江省醫(yī)學會:,2012:1. [9]高一平.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在先心病患者圍手術期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5(13):214. [10]顧鶯.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在先心病患兒圍術期的應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8. [11]馮亞宇,楊瑞冬,于亞群. 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心理彈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性研究[j]. 護理學雜志,2014,29(16):71-73. [12]肖云彬. 先心病患兒的家庭護理[n]. 大眾衛(wèi)生報,2012-11-29(009). [13]顧鶯. 關于先心病患兒父母照護體驗的現象學研究[a]. 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2006(第三屆)江浙滬兒科學術會議暨浙江省兒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浙江省醫(yī)學會兒科學分會:,2006:1. 指導教師意見:
    要求:
    1.表格必須在同一張紙內,不允許跨頁;
    2.可打印,字數不少于150字,要有針對性,內容不能雷同;
     3.簽名及日期必須手寫。
    相關熱詞搜索:;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六
    我想應該是學習整合能力、
    專業(yè)
    理論、科研能力等的提高。
    必修課程有
    英語
    、政治、專業(yè)課(。。。。)、專業(yè)基礎課(。。。),選修課有統(tǒng)計學、細胞術。所學課程均取得了中上等成績。
    (答專業(yè)+管理能力)/你評價一下自己的專業(yè)能力?
    學術研究:academic research:
    臨床實踐:clinical practice:
    行政管理:
    學會任職及
    其他
    :
    經過上述。。。家醫(yī)院的臨床一線工作,以及本人碩士、博士期間長期從事。。。的研究,使自己在。。臨床水平、科研能力均得到了較大提升。本人。。。經驗,在科室行政、醫(yī)療質量把關、教學等方面均有一定心得。
    未發(fā)生過責任事故、糾紛或大的失誤,但是診治偏差有時還是有的,特別在初入這個行業(yè)時。隨著經驗的不斷積累、專業(yè)理論的不斷豐富,基本上很少出現大的偏差。
    xx-xx年,我剛上班半年時,,有個同事在大年三十下午值班室去理發(fā)店理發(fā),在他離開期間,有個病人病情出現變化,盡管值班護士及時給予了基本處理,但是醫(yī)生接到通知趕到病房時,病人已經死亡。家屬因此向醫(yī)院提出了巨額賠償,雖然并未通過司法程序。該醫(yī)生也因此被調離臨床轉崗。那時病人的維權意識與現在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是仍然給我留下了深刻影響——對醫(yī)生來說責任重于泰山。而且家屬說了句話,令我至今記憶猶新——如果醫(yī)生當時在場,無論病人出現任何結果,我們絕不會想到院方有任何責任。
    當然也有,這種情況與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各種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公民的維權意識等有關。但我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yè),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我個人還是比較熱
    愛
    醫(yī)療事業(yè)的,認為醫(yī)生是受人尊重的職業(yè),少數不良之人并不能代表整個醫(yī)療界,社會上總是需要甘于奉獻的人群。
    知識的更新能力、良好的職業(yè)道德、良好的'服務意識、嚴謹的工作作風。
    加強探討與交流,仔細分析臨床資料,開拓思維,通過交流得出準確的判斷,為病人做出及時正確的治療。同時醫(yī)療行為不是單純的下級服從下級,關鍵是圍繞病情做好科學的診療。當然作為上級醫(yī)生其經驗、能力高度不同,工作中一定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交流、探討。
    這種病人往往需要住院系統(tǒng)的檢查、治療。入院后,我會認真按照診療程序、充分發(fā)掘自己的醫(yī)療知識,對病人進行診斷。3日確診不能完成,要請上級醫(yī)師或科主任查房,7日仍然不能確診的話,就要申請科內病例討論,或全院相關專業(yè)大會診。
    一方面來自醫(yī)生、醫(yī)院自身,確實存在少數醫(yī)生收受紅包、索要回扣、責任心不強、業(yè)務能力差以及醫(yī)院管理混亂等現象,對于醫(yī)院、醫(yī)生是一次失誤,對患者是100%傷害,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存在上述現象的醫(yī)院頻發(fā)醫(yī)療事故和引發(fā)的社會負面評價在所難免,也是可以理解的。我想,通過提升醫(yī)生素質,加強醫(yī)院管理,這種現象是會得到改觀的。
    另外一方面,社會輿-論的引導很重要,要肯定醫(yī)療行業(yè)的主流,否則容易誤導群眾。醫(yī)療行業(yè)是個受人尊重的職業(yè),和樂于奉獻的群體。非典事例、甲流。。。恰恰說明了這一點。
    主任
    副主任
    你對自己的個性評價?
    用一句話概括下自己
    優(yōu)點:較強的學習整合能力吧,通過碩士、博士理論學習與科研訓練,能夠很好的與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
    缺點:
    在醫(yī)學生的面試中,面試時的現場表現十分重要,每個應試者有5分鐘以上的時間,在這5分鐘的時間里,有你的自我介紹,還有考官對你的提問。這種提問包括職業(yè)認識、職業(yè)道德、專業(yè)知識以及溝通技能。在這些提問中容易出問題的還是專業(yè)問題,因為在提專業(yè)問題時,醫(yī)院的管理者容易出在醫(yī)院的醫(yī)療工作中需要了解的,或工作中容易遇到的問題。而醫(yī)院容易遇到不一定是學校學習的重點,所以對于醫(yī)學生,在應聘時接受的問題,很多是
    實習
    階段學到的知識與要求。所以,任何一位醫(yī)學生的實習階段很重要,要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積累,以至在應聘時,不出現尷尬。
    面試時,有的專業(yè)提出的問題與專業(yè)有距離,特別一些邊緣學科的專業(yè),在提問時,可能也要問臨床醫(yī)療的知識。原因是,各種專業(yè)的人員都?要為病人服務,都要執(zhí)行醫(yī)療的一些規(guī)定與制度,所以如果學的不是臨床,也應了解臨床的一些重要的核心制度與對醫(yī)生的要求,不要只注意自己專業(yè)知識,不顧及臨床的周邊知識。
    在了解臨床周邊知識的同時,更要掌握自己本專業(yè)的相關知識,使得全體面試官看到的是一位專業(yè)知識熟練全面的、理想的專業(yè)人員。而不是不但周邊知識不掌握,對自己所學專業(yè)的知識都不掌握的,讓人不能信任的應聘者。
    臨床最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dontletusdown篇七
    ;
    換藥術 用于檢查傷口,清除傷口分泌物,去除傷口內異物和壞死組織,通暢引流,控制感染,促進傷口愈合。
    【方法】 1.用手取下外層敷料(勿用鑷子),再用鑷子取下內層敷料。與傷口粘住的最里層敷料,應先用鹽水浸濕后再揭去,以免損傷肉芽組織或引起創(chuàng)面出血。
    2.用兩把鑷子操作,一把鑷子接觸傷口,另一把接觸敷料。用酒精棉球清潔傷口周圍皮膚,用鹽水棉球清潔創(chuàng)面,輕沾吸去分泌物。清洗時由內向外,棉球的一面用過后,可翻過來用另一面,然后棄去。
    3.分泌物較多且創(chuàng)面較深時,宜用生理鹽水沖洗,如壞死組織較多,可用消毒溶液沖洗。
    4.高出皮膚或不健康的肉芽組織,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銀棒腐蝕,再用生理鹽水中和;
    或先用純石炭酸腐蝕,再用75%酒精中和。肉芽組織有較明顯水腫時,可用高滲鹽水濕敷。
    5.一般創(chuàng)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紗布覆蓋,必要時用引流物,上面加蓋紗布或棉墊,包扎固定。
    【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無菌外科技術,換藥者如已接觸傷口的繃帶和敷料,不應再接觸換藥車或無菌的換藥碗。需要物件時可由護士供給或洗手后再取。各種無菌棉球、敷料從容器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容器內。污染的敷料須立即放污物盤或敷料桶內。
    2.換藥者應先換清潔的傷口,如拆線等;
    然后再換感染傷口,最后為嚴重感染的傷口換藥。
    3.換藥時應注意取出傷口內的異物,如線頭、死骨、彈片、腐肉等,并核對引流物的數目是否正確。
    4.換藥動作應輕柔,保護健康組織。
    5.每次換藥完畢,須將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認真洗凈雙手后方可給另一患者換藥。
    深部靜脈穿刺與注射 深部靜脈穿刺常用者有股靜脈、頸內靜脈及鎖骨下靜脈等。多用于采血化驗或急需加壓大量輸液、輸血而周圍淺靜脈穿刺又非常困難者。鎖骨下靜脈穿刺還可用于中心靜脈壓測定、肺動脈插管及心血管造影等。
    【方法】 1.股靜脈穿刺 病人仰臥,膝關節(jié)屈曲并略外展,股三角區(qū)局部常規(guī)消毒,醫(yī)生帶無菌手套或用碘酊、酒精常規(guī)消毒左手手指,以左手示指在股三角區(qū)觸到股動脈搏動最明顯部位,并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從股動脈內緣垂直或與股靜脈走向成30°~45°角斜行刺人股靜脈,回抽注射器內栓觀察有無回血,如有回血,即可抽血或注入藥液。
    2.頸內靜脈穿刺 病人仰臥偏向對側后仰,將一小枕墊于肩下,使穿刺部位肌肉松弛。頸內靜脈位于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內緣與乳突連線的外側,多在其中段或下段穿刺。穿刺點局部常規(guī)消毒,醫(yī)生戴無菌手套,右手持注射器。針尖向近心端稍偏向外方,與皮 膚成30°~40°角刺入皮下,穿過胸鎖乳突肌,刺破頸深筋膜,刺入頸內靜脈則可見回血。
    3.鎖骨下靜脈穿刺 病人仰臥并抬高床尾約30cm,穿刺側肩部略上提并外展,使肩鎖關節(jié)前側膨出部展平以利穿刺。鎖骨下靜脈穿刺一般多選用右側(左側靠近胸導管且胸膜頂位置較高易誤傷),因其較直,易于插導管,亦較安全。穿刺部位多取鎖骨中點內側1~2cm,鎖骨下0.5~1.0cm處。局部用碘酊、酒精嚴格消毒,醫(yī)生戴無菌手套并行局部麻醉。將5ml注射器吸滿生理鹽水后接于穿刺針頭,并排凈空氣。在選定的穿刺點進行穿刺,針尖向頭與胸骨縱軸約成45°角,與胸壁平面約成15°角,以恰能穿過鎖骨與第一肋骨的間隙為準。緊貼鎖骨背面緩緩刺入,當刺入3~4cm后有穿透感,繼續(xù)進針,當有第二次減壓穿透感時抽動活塞,如有靜脈血流入注射器,說明已刺入鎖骨下靜脈。從皮膚至鎖骨下靜脈,成人4~7cm,兒童l~3cm。若需輸液應在病人呼氣時取下注射器,并迅速接上輸液管之玻璃管接頭。
    【注意事項】 1.局部應嚴格消毒,醫(yī)生要戴無菌手套或消毒手指。術中必須嚴格無菌操作,預防感染。
    2.股靜脈穿刺時不可過深或過淺,若過深則可穿透靜脈,應在逐漸退針的同時抽吸注射器內栓,若見有回血應固定針頭進行抽血;
    若仍無回血,則應改變方向再行試穿。需要向股靜脈內注入藥液時,穿刺針頭不應垂直而應與皮膚成45°斜刺,以免穿破血管,回血后必須將針頭固定好方可推藥。若穿入股動脈則回血鮮紅應另換注射器,加壓止血后重新穿刺。
    3.頸內靜脈與鎖骨下靜脈穿刺并發(fā)癥較多,如氣胸、血胸、損傷神經、感染等,應嚴格掌握其適應證。必須準確選定穿刺點及進針方向。
    4.鎖骨下靜脈壓力較低,吸氣時可為負壓。為了防止吸入空氣形成氣栓,在更換接頭、注射進行插管時,必須在病人呼氣或處于呼氣后屏氣的狀態(tài)下進行。另外膠管與玻璃管接頭等連接處亦應緊密或用線扎緊,以免漏氣。若用于輸液時絕對不可等輸液瓶內的液體輸完后才換瓶或拔針。
    5.穿刺或注射完畢,局部應用無菌紗布加壓止血。
    動脈穿刺 動脈穿刺是取血作動脈血氣分析,采血作細菌培養(yǎng),或進行動脈沖擊性注射治療及作有關介入檢查等。常選用的動脈有橈動脈、鎖骨下動脈、肱動脈、股動脈。
    【方法】 1.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確定動脈走向,捫及搏動最明顯處。
    2.常規(guī)作廣泛性皮膚消毒及左手食指及中指消毒。
    3.術者以左手示指及中指固定欲穿刺的動脈,右手持注射器,在兩指間垂直穿人動脈,穿刺成功后,以右手固定針頭,保持針頭方向及深度,左 手以最大速度注射藥液或采血。
    4.操作完畢迅速拔針,局部用無菌紗布加壓不少于5分鐘。
    【注意事項】 1.穿刺應選擇動脈搏動最明顯處,消毒面積較靜脈穿刺廣。
    2.做血氧分析時,空針內絕對不能進入空氣。
    3.操作完畢,局部必須加壓5分鐘,甚至無出血為止。
    環(huán)甲膜穿刺術 適用于急性喉阻塞,尤其是聲門區(qū)阻塞,嚴重呼吸困難,來不及行氣管切開的;
    需行氣管切開,但缺乏必要器械的。
    【禁忌癥】 1.無絕對禁忌癥。
    2.已明確呼吸道阻塞發(fā)生在環(huán)甲膜水平以下時,不宜行環(huán)甲膜穿刺術。
    【方法】 1.體位:如果病情充許,病人應盡量取仰臥位,墊肩,頭后仰。不能耐受上述體位者,可取半臥位。
    2.穿刺點:頸中線甲狀軟骨下緣與環(huán)狀軟骨弓上緣之間的環(huán)甲膜空刺點(或稱環(huán)甲韌帶)。
    3.用碘酒、乙醇進行常規(guī)解決消毒。
    4.戴無菌手套,檢查穿刺針是否通暢。
    5.穿刺部位局部用2%普魯卡因麻醉危急情下可不用麻醉。
    6.術者以消毒的左手示指及拇指觸按穿刺部位,并將皮膚固定,右手持18號穿刺針垂直刺入,注意勿用力過猛,出現落空感即表示針尖已進入喉腔,患者可有反射性咳嗽。接10ml注射器,回抽應有空氣;
    或用棉花纖維在穿刺針尾測試,應可見纖維隨呼吸擺動,確定無疑后,適當固定穿刺針。
    7.術后處理:①可以穿刺針接氧氣答給病人輸氧。②病人情況穩(wěn)定后,盡早行普通氣管切開。
    【注意事項】 1.穿刺時,不要損傷喉部,必須肯定刺入喉腔時,才能注射麻醉藥或治療藥物。
    2.注入藥液應以等滲鹽水配制,ph適宜,以減少對氣管粘膜的刺激。
    3.如發(fā)生皮下氣腫或少量咯血可予以對癥處理。
    氣管插管術 用于全身麻醉,心跳驟停及呼吸衰竭,呼吸肌麻痹或呼吸抑制需機械導氣者。
    【方法】 1.明視經口氣管內插管法:患者仰臥,用軟枕使病人頭位墊高10cm,使經口、經咽、經喉三軸線接近重疊。
    2.術者立于患者頭端(不宜在床頭操作者,可立于患者頭部旁側),用右手推病人前額,使頭部在寰枕關節(jié)處極度后伸。如未張口,應用右手推下頜并用示指撥開下唇,避免喉鏡置人時下唇被卷入擠傷。
    3.置人喉鏡:左手持麻醉喉鏡自病人右側口角置人,將舌體擋向左側,再把鏡片移至正中,見到懸雍垂。沿舌背弧度將鏡片再稍向前置入咽部,即可見到會厭。
    4.如用直喉鏡片,將其置于會厭的喉面挑起會厭,以顯露聲門;
    如用彎喉鏡片,只需將其遠端伸人舌根與會厭咽面間的會厭谷,再上提喉鏡,使會厭向上翹起,緊貼鏡片而顯露聲門。
    5.以1%地卡因或2%利多卡因噴霧喉頭表面。
    6. 右手以握筆狀持導管從右側弧形斜插口中,將導管前端對準聲門后,輕柔地插入氣管內,拔出導管管芯。
    7.壓迫胸壁,查得導管口有出氣氣流,即可置牙墊于磨牙間,退出喉鏡,用膠布將氣管導管和牙墊妥善固定。
    8.導管接麻醉機或呼吸器,套囊內充氣,同時聽兩側呼吸音,再次確認導管插入氣管內。
    【注意事項】 1.根據解剖標志循序推進喉鏡片以顯露聲門,并防止推進過深或過淺。
    2.對咽喉反射存在的,適當噴霧作表面麻醉。
    3.應將喉鏡著力點始終放在喉鏡片的頂端,并采用上提喉鏡的手法,嚴禁將上門齒作為支點,否則極易碰落門齒。
    4.導管插入聲門必須輕柔,避免使用暴力。
    5.根據年齡、男女、體格選擇合適的氣管導管。
    6.完成插管后,要核對導管插入的深度,并要判斷有否誤插入食管的可能性和確認導管在氣管內。
    靜脈壓測定 用于右心衰竭、心包積液或縮窄性心包炎等疾病時,了解靜脈壓增加情況。
    【方法】 1.患者平臥或取半臥位,脫下衣袖,肌肉放松,使上肢靜脈不受任何壓迫,保持血流通暢。
    2.病員上肢外展伸直,使上肢與軀體成45°~60°角,置穿刺靜脈于腋中線水平,半臥位時相當于第4肋軟骨水平。
    3.解開無菌包,向測壓管內注人生理鹽水或3%枸櫞酸鈉溶液,使測壓管充滿溶液,用止血鉗夾緊備用。
    4.取肘前靜脈作為穿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皮膚。
    5.用附有18號針頭之注射器抽取生理鹽水l~2ml,行肘前靜脈穿刺,確定針頭在靜脈內后,注入少量生理鹽水,觀察靜脈是否通暢。取下注射器,將測壓管連接于針頭上,待測壓管內液體穩(wěn)定不再下降時,記下壓力表上水柱的高度,即為肘靜脈壓。若有三通活栓接頭,可將注射器接上三通接頭,穿刺前將活栓轉動,使注射器與針頭相通。穿刺成功后,再轉動活栓,使測壓管與靜脈相通,進行測壓。
    【注意事項】 1.病人應安靜放松,靜脈近心端回流必須通暢,不能有任何回流受壓。
    2.接測壓管時,應避免血液回流到測壓管內。
    3.穿刺時選用18號針頭,以保證血流通暢。
    腹膜腔穿刺術 腹膜腔穿刺術常用于檢查腹腔積液的性質,協助確定病因,或行腹腔內給藥,當有大量腹水致呼吸困難或腹部脹痛時,可穿刺放液減輕癥狀。
    【方法】 1.術前須排尿以防穿刺損傷膀胱。
    2.體位:平臥位或斜坡臥位,如放腹水,背部先墊好腹帶。
    3.穿刺點選擇:①臍與髂前上棘連線中、外l/3交點,為穿刺點,放腹水時通常選用左側穿刺點此處不易損傷腹壁動脈;
    ②臍與恥骨聯合連線中點上方1.0cm、偏左或偏右1.5cm處;
    ③若行診斷性腹腔灌洗術,在 腹中線上取穿刺點;
    ④少量積液,尤其有包裹性分隔時,須有b超指導下定位穿刺。
    4.常規(guī)消毒,戴無菌手套,蓋消毒洞巾,自皮膚至壁層腹膜以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5.術者左手固定穿刺皮膚,右手持針經麻醉處垂直刺入腹壁,待針尖已穿過壁層腹膜,即可抽取腹水,并留樣送檢。作診斷性抽液時,可用17-18號長針頭連接注射器,直接由穿刺點自上向下斜行刺入。
    6.放液后拔出穿刺針,覆蓋消毒紗布,以手指壓迫數分鐘,再用膠布固定。大量放液后,需束以多頭腹帶,以防腹壓驟降、內臟血管擴張引起血壓下降或休克。
    【注意事項】 1.術中應密切觀察患者,如有頭暈、心悸、惡心、氣短、脈搏增快及面色蒼白等,應立即停止操作,并作適當處理。
    2.放液不宜過快、過多,肝硬化患者一次放液一般不超過3000ml,過多放液可誘發(fā)肝性腦病和電解質紊亂;
    但在維持大量輸入白蛋白基礎上,也可大量放液。
    3.放腹水時若流出不暢,可將穿刺針稍作移動或稍變換體位。
    4.術后囑患者平臥,并使穿刺針孔位于上方,以免腹水繼續(xù)漏出;
    對腹水量較多者,為防止漏出,在穿刺時即應注意勿使自皮膚到壁層腹膜的針眼位于一條直線上;
    方法是當針尖通過皮膚到達皮下后,即在另一手協助下,稍向周圍移動一下穿刺針頭,爾后再向腹腔刺人。如仍有漏出,可用蝶形膠布粘貼。
    5.放液前、后均應測量腹圍、脈搏、血壓,檢查腹部體征,以觀察病情變化。
    6.有肝性腦病先兆、結核性腹膜炎粘連包塊、包蟲病及卵巢囊腫者禁忌穿刺。
    胸膜腔穿刺術 胸膜腔穿刺術常用于查胸腔積液的性質,抽液減壓或通過穿刺給藥等。
    【方法】 1.病人體位:屬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兩前臂置于椅背上,前額伏于前臂上。不能起床者可取半坐臥位,患側前臂上置于枕部。
    2.穿刺點定位:穿刺點選在胸部叩診實音最明顯部位進行,一般常選擇①肩胛下角線7~9肋間;
    ②腋后線第7~8肋間;
    ③腋中線第6~7肋間;
    ④腋前線第5肋間穿刺點。
    氣胸抽氣減壓:穿刺部位一般選取患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或腋中線第4~5肋間;
    包裹性積液,可結合x線或超聲定位進行穿刺。
    3.消毒:分別用碘酒,酒精在穿刺點部位,自內向外進行皮膚消毒,消毒范圍直徑為15cm。解開穿刺包,戴無菌手套,檢查穿刺器械,注意穿刺針是否通暢,鋪蓋消毒孔巾。
    4.局部麻醉:用2%普魯卡因在穿刺點肋骨上緣作自皮膚到胸膜壁層的局部麻醉,注藥前應回抽,觀察無氣體、血液、胸水后方可推注麻醉藥。
    5.穿刺:術者以左手示指與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右手將穿刺針的三通活栓轉 到與胸腔關閉處,再將穿刺針在麻醉處經肋骨上緣緩緩刺人,當針鋒抵抗感突然消失時,轉動三通活栓使其與胸腔相通,進行抽液。助手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以防刺人過深損傷肺組織。注射器抽滿后,轉動三通活栓使其與外界相通,排出液體。如用較粗的長穿刺針代替胸腔穿刺針時,應先將針座后連續(xù)的膠皮管用血管鉗夾住然后進行穿刺,進入胸腔后再接上注射器,松開止血鉗,抽吸胸腔內積液,抽滿后再次用血管鉗夾閉膠管,爾后取下注射器,將液體注人彎盤,記量或送檢。
    6.抽液結束拔出穿刺針,覆蓋無菌紗布,稍用力壓迫片刻,用膠布固定后囑患者靜臥。
    【注意事項】 1.操作前應向患者說明穿刺目的,消除顧慮;
    對精神緊張者,可于術前半小時給地西泮10mg或可待因0.03g,以鎮(zhèn)靜止痛。
    2.操作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頭暈、面色蒼白、出汗、心悸、胸部壓迫感或劇痛、昏厥等胸膜過敏反應;
    或出現連續(xù)性咳嗽、氣短、咳泡沫痰等現象時,立即停止抽液,并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 0.5ml,或進行其他對癥處理。
    3.一次抽液不應過多、過快,診斷性抽液50~100ml即可;
    減壓抽液,首次不超過600ml,以后每次不超過1000ml;
    如為膿胸,每次盡量抽凈。疑為化膿性感染時,助手用無菌試管留取標本,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檢查瘤細胞,至少需l00ml。并應立即送檢,以免細胞自溶。
    4.嚴格無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負壓。
    5.應避免在第9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膈肌損傷腹腔臟器。
    6.惡性胸腔積液:可注射抗腫瘤藥或硬化劑誘發(fā)化學性胸膜炎,使臟層與壁層胸膜粘連,閉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積聚。注入藥物刺激性強可致胸痛,在注藥前給強痛定等鎮(zhèn)痛劑。
    心包腔穿刺術 心包腔穿刺術常用于判定積液的性質與病原;
    有心包填塞時,穿刺抽液可減輕癥狀;
    化膿性心包炎時,穿刺排膿、注藥。
    【方法】 1.患者取半臥位,可任選下述三個部位之一穿刺:(1)在左側第5肋間鎖骨中線外心濁音界內1~2cm處,沿第6肋骨上緣向背部并稍向正中線刺入,如膈肌較低,可以從第6肋間刺入,此法最常用。(2)在劍突與肋弓緣所形成夾角內,穿刺針與胸臂成30°角,向上穿刺可進入心腔下部與后部夾角處。(3)如心濁音或心影向右擴大較顯著,可于胸骨右緣第4肋間刺入,此法有傷及乳房內動脈之危險,故需特別謹慎。
    2.用碘酒、乙醇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術者及助手均戴無菌手套,并檢查穿刺包內器械(注意穿刺針是否通暢),鋪孔巾。
    3.在心尖部進針時,應使針自 下而上,向脊柱方向緩慢刺入;
    劍突下進針時,應使針體與腹壁成30°~40°角,向上、向后并稍向左刺人心包腔后下部。待針尖抵抗感突然消失時,示針已穿過心包壁層,同時感到心臟搏動,此時應稍退針少許,以免劃傷心臟。助手立即用血管鉗夾住針體固定其深度,術者將注射器接于橡皮管上,爾后放松橡皮管上止血鉗。緩慢抽吸,記取液量,留標本送檢。
    4.術畢拔出針后,蓋消毒紗布、壓迫數分鐘,用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適應證。因此術會有一定危險性,應由有經驗醫(yī)師操作或指導。并應在心電圖監(jiān)護下進行穿刺較為安全。
    2.術前須進行心臟超聲檢查,確定液平段大小與穿刺部位。選液平段最大、距體表最近點作為穿刺部位,或在超聲指導下進行穿刺抽液更為準確、安全。
    3.術前應向患者作好解釋,消除顧慮,并囑其在穿刺過程中切勿咳嗽或深呼吸。術前半小時可服地西泮10mg或可待因0.03g。
    4.麻醉要完善,以免因疼痛引起神經源性休克。
    5.抽液量第一次不宜超過100~200ml,以后再漸增到300~500ml。抽液速度要慢,過快、過多,使大量血液回心可導致肺水腫。
    6.如抽出鮮血,應立即停止抽吸,并嚴密觀察有無心包壓塞癥狀出現。
    7.取下空針前夾閉橡皮管,以防空氣進入。
    8.術中、術后均需要密切觀察呼吸、血壓、脈搏等的變化。
    腰椎穿刺術 腰椎穿刺術常用于檢查腦脊液的性質,對診斷腦膜炎、腦炎、腦血管病變、腦瘤等神經系統(tǒng)疾病有重要意義。有時也用于鞘內注射藥物,以及測定顱內壓力和了解蛛網膜下腔是否阻塞等。
    【方法】 1.囑患者側臥于硬板床上,背部與床面垂直,頭向前胸屈曲,兩手抱膝緊貼腹部,使軀干呈弓形;
    或由助手在術者對面用一手挽患者頭部,另手挽雙下肢胭窩處并用力抱緊,使脊柱盡量后凸以增寬椎間隙,便于進針。
    2.確定穿刺點,以髂后上棘連線與后正中線的交會處為穿刺點并做好標記,此處相當于第3~4腰椎棘突間隙,有時也可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間隙進行。
    3.自中線向兩側進行常規(guī)消毒,打開穿刺包,戴無菌手套,并檢查穿刺包內器械,鋪無菌孔巾,用2%普魯卡因自皮膚到椎間韌帶作做局部麻醉。
    4.術者用左手拇指緊緊按住兩個棘突間隙,皮膚凹陷,右手持穿刺針以垂直背部的方向緩慢刺入,針尖稍斜向頭部,成人進針深度為4~6cm,兒童為2~4cm。當針頭穿過韌帶與硬腦膜時,有阻力突然消失落空感。此時可將針芯慢慢拔出(以防腦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腦疝),即可見腦脊液流出。
    5.放液前先接上測壓管測量壓力,讓病人雙腿慢慢伸直,可見腦脊液在 測壓表內隨呼吸波動,記錄腦脊液壓力。正常側臥位腦脊液壓力為70~180mmh20或40~50滴/分鐘??衫^續(xù)作queckenstedt試驗,了解蛛網膜下腔有無阻塞。
    6.取下測壓管,收集腦脊液2~5ml送檢;
    如需作培養(yǎng)時,用無菌操作法留標本。
    7.術畢,將針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針,碘酒消毒之后,覆蓋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
    8.去枕平臥4~6小時,以免引起術后低顱壓頭痛。
    【注意事項】 1.嚴格掌握禁忌證,凡疑有顱內壓升高者必須先做眼底檢查,如有明顯視乳頭水腫或有腦疝先兆者,禁忌穿刺。凡患者處于休克、衰竭或瀕危狀態(tài)以及局部皮膚有炎癥、顱后窩有占位性病變者均列為禁忌。
    2.穿刺時患者如出現呼吸、脈搏、面色異常等癥狀時,應立即停止操作,并作相應處理。
    3.鞘內給藥時,應先放出等量腦脊液,然后再予等量置換性藥液注入。
    骨髓穿刺術 骨髓穿刺術是采取骨髓液的一種常用診斷技術,其檢查內容包括細胞學、原蟲和細菌學等幾個方面。
    【方法】 1.選擇穿刺部位:①髂前上棘穿刺點,位于骼前上棘后l~2cm,該部骨面較平,易于固定,操作方便,無危險性;
    ②髂后上棘穿刺點,位于骶椎兩側,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③胸骨穿刺點,胸骨柄或胸骨體相當于第1、2肋間隙的位置,胸骨較薄(約1.0cm左右),其后方為心房和大血管,嚴防穿通胸骨發(fā)生意外;
    但由于胸骨骨髓液含量豐富,當其他部位穿刺失敗時,仍需作胸骨穿刺;
    ④腰椎棘突穿刺點,位于腰椎棘突突出處。
    2.體位:胸骨或髂前上棘穿刺時,病人取仰臥位,棘突穿刺時取坐位或側臥位。
    3.常規(guī)消毒局部皮膚,術者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孔巾。用1%普魯卡因作局部皮膚、皮下及骨膜麻醉。
    4.將骨髓穿刺針固定器固定在適當的長度上(胸骨穿刺約1.0cm、髂骨穿刺約1.5cm),用左手的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以右手持針向骨面垂直刺入(若為胸骨穿刺,則應保持針體與骨面成30°~40°角),當針尖接觸骨質后則將穿刺針圍繞針體長軸左右旋轉,緩緩鉆刺骨質,當感到阻力消失,且穿刺針已固定在骨內時,表示已進入骨髓腔;
    若穿刺針未固定,則應再鉆人少許達到能固定為止。
    5.拔出針芯,放于無菌盤內,接上干燥的10ml或20ml注射器,用適當力量抽吸,若針頭確在骨髓腔內,抽吸時病人感到一種輕微銳痛,隨即有少量紅色骨髓液進入注射器中。骨髓吸取量以0.1~0.2ml為宜。
    6.將抽取的骨髓液滴于載玻上,急速作有核細胞計數及涂片數張備作形態(tài)學及細胞化學染色檢查。
    7.如未能抽出骨髓液,則可能是針腔被皮膚或皮下組織塊堵塞或干抽,此時應重新插上針 芯,稍加旋轉或再鉆入少許或退出少許,拔出針芯,如見針芯帶有血跡時,再行抽吸即可取得骨髓液。
    8.抽吸完畢,將針芯重新插入;
    左手取無菌紗布置于針孔處,右手將穿刺針連同針芯一起拔出,隨即將紗布蓋于針孔上,并按壓l~2分鐘,再用膠布將紗布加壓固定。
    【注意事項】 1.術前應作出、凝血時間檢查,有出血傾向患者操作時應特別注意,對血友病患者禁止作骨髓穿刺。
    2.注射器與穿刺針必須干燥,以免發(fā)生溶血。
    3.穿刺針頭進入骨質后避免擺動過大,以免折斷;
    胸骨穿刺不可用力過猛,以防穿透內側骨板。
    4.抽吸液量如為作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有核細胞增生度判斷、細胞計數及分類結果。如臨床疑有敗血癥,則于骨髓涂片后,再接上注射器抽取骨髓液1.0ml,送骨髓培養(yǎng)。
    5.骨髓液取出后應立即涂片,否則會很快發(fā)生凝固,使涂片失敗。
    膝關節(jié)腔穿刺術 膝關節(jié)腔穿刺術常用于檢查關節(jié)腔內積液的性質,或抽液后向關節(jié)腔內注藥。
    【方法】 1.患者仰臥于床或操作臺上,兩下肢伸直。
    2.穿刺部位按常規(guī)進行皮膚消毒,醫(yī)師戴無菌手套,鋪消毒孔巾,用2%利多卡因作局部麻醉。
    3.自髕骨上緣外側,向內下方穿刺,即可從髕骨后面進入膝關節(jié)腔。
    4.抽液完畢后,如需注人藥物,則應另換無菌注射器。
    5.術后用消毒紗布覆蓋穿刺部位,再用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1.穿刺器械及手術操作均需嚴格消毒,以防無菌的關節(jié)腔滲液繼發(fā)感染。
    2.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關節(jié)軟骨。
    3.如關節(jié)腔積液過多,于抽吸后應適當加壓固定。
    恥骨上膀胱穿刺術 用于急性尿潴留、導尿未成功或無導尿條件者,需穿刺法置管建立膀胱造瘺者。
    . 【方法】 1.仰臥位,可不剃毛,常規(guī)皮膚消毒,術者戴無菌手套,鋪無菌孔巾,檢查器械用物。
    2.在恥骨聯合上2橫指中線處作局部麻醉達膀胱壁。
    3.用普通腰椎穿刺針于麻醉點刺入皮膚,使與腹壁成45°傾斜向下、向后刺向膀胱。在刺入3~4cm時,拔出針芯,用50ml注射器試行吸尿。如無尿,在維持空針抽吸的情況下,繼續(xù)向深處推進,至有尿抽出時,將穿刺針再緩緩送入1~2cm.抽出首次尿液送常規(guī)檢查及培養(yǎng)。固定穿刺針,防止擺動,并保持深度。反復抽吸,將尿抽盡后把針拔出。穿刺部位用碘酒消毒后,覆蓋無菌輔料,用膠布固定。
    4.需穿刺置管引流者,應在穿刺點用尖刀作皮膚小切口,用套管針刺入膀胱,拔出針芯,將相應粗細之導管放入膀胱,然后拔出套管針,縫合切口,固定導管,將引流管接無菌瓶及一次性引流袋。
    【注意事項】 1.嚴 格掌握適應癥和禁忌癥,穿刺前必須確定膀胱已極度充盈。
    2.穿刺點切忌過高,以免誤刺入腹腔。
    3.穿刺針方向必須斜向下、向后,且不宜過深,以免傷及腸管。
    4.抽吸尿液時,應固定好穿刺針,防止擺動并保持深度,以減少膀胱損傷,并保證抽吸效果。
    5. 膀胱穿刺后,應及時安排下尿路梗阻的進一步處理,防止膀胱充盈時針眼處尿外滲。
    6.盡量避免反復膀胱穿刺。過多穿刺可致膀胱出血及膀胱內感染。
    7.膀胱穿刺術后,應適當使用尿路抗炎藥物。
    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法 用于食管、胃底靜脈破裂大出血者。
    . 【方法】 1.檢查氣囊有無漏氣。抽盡雙囊內氣體,將三腔管之前端及氣囊表面涂以液體石蠟。將三腔管從病人鼻腔送入,達咽部時囑病人吞咽,使三腔管順利送入至65%標記處,如能由胃管腔抽出胃內容物,表示管端已至幽門。
    2.用注射器先向胃氣囊注入空氣250~300ml(囊內壓40~50mmhg),使胃氣囊充氣,用血管鉗將此管腔鉗住,然后將三腔管向外牽拉,感覺有中等度彈性阻力時,表示胃氣囊已壓于胃底部。再以0.5kg重砂袋通過滑車持續(xù)牽引三腔管,以達到充分壓迫之目的。
    3.經觀察仍未能壓迫止血者,再向食管囊內注入空氣100~200ml(囊內壓30~40mmhg),然后鉗住此管腔,以直接壓迫食管下段的曲張靜脈。
    4.定時自胃管內抽吸內容物,以觀察有否繼續(xù)出血,并可自胃管進行鼻飼和有關治療。
    5.每2~3小時檢查氣囊內壓力一次,如壓力不足應及時注氣增壓。每8~12小時食管囊放氣并放松牽引一次,同時將三腔管再稍深人,使胃囊與胃底粘膜分離,同時口服液體石蠟15~20ml,以防胃底粘膜與氣囊粘連或壞死。30分鐘后再使氣囊充氣加壓。
    6.出血停止24小時后,取下牽引砂袋并將食管氣囊和胃氣囊放氣,繼續(xù)留置于胃內觀察24小時,如未再出血,可囑病人口服液體石蠟15~20ml,然后抽盡雙囊氣體,緩慢將三腔管拔出。
    【注意事項】 1.冠心病、高血壓及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2.術前檢查三腔二囊管是否好用。
    3.注意三腔二囊管插人位置及氣囊的壓力。
    4.氣囊放氣、放松牽引要及時,以免不良損傷。
    現場心肺復蘇術 心肺復蘇技術,是用于呼吸和心跳突然停止,意識喪失病人的一種現場急救方法。適用于各種原因所造成的循環(huán)驟停(包括心搏驟停、心室纖顫及心搏極弱)。
    【禁忌癥】 1.胸壁開放性損傷。
    2.肋骨骨折。
    3.胸廓畸形或心包填塞。
    4.凡已明確心、肺、腦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無法逆轉者,可不必進行復蘇術。如晚期癌癥等。
    【方法】 心肺復蘇(cpr)是一個連貫、系統(tǒng)的急救技術,各個環(huán)節(jié)應緊 密配合不間斷地進行。
    1.證實:迅速用各種方法刺激病人,確定是否意識喪失,心跳、呼吸停止。主要采?。阂豢矗骸翱葱螒B(tài)、面色、瞳孔;
    ”二摸:“摸股動脈、頸動脈搏動;
    ”三聽:聽心音、證實病人心跳停止后應立即進行搶救。
    2.體位:去枕平臥,將病人置于地上或硬板床上。
    3.暢通呼吸道:采用仰額舉頜法,一手置于前額使頭部后仰,另一手的示指與中指置于下頦處抬起下頦。有假牙托者應取出。清理口腔異物,用手鉤出固體異物。
    4.人工呼吸一般可采用口對口呼吸、口對鼻呼吸、口對口鼻呼吸(嬰幼兒)。
    人工呼吸方法是:
    (1)在保持呼吸道通暢的位置下進行。
    (2)用按于前額之手的拇指和示指,捏在病人的鼻翼下端。
    (3)術者深吸一口氣后,張開口貼緊病人的嘴,把病人的口部完全包住,均勻吹氣一次,看到病人胸廓抬起,持續(xù)1~2秒。
    (4)一次吹氣完畢后,立即與病人口部脫離,同時松開捏鼻的的手,輕輕抬起頭部,面向病人胸部,吸入新鮮空氣,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
    (5)吹氣頻率:10~12次/分,或心臟按壓 30 次,吹氣2次(30:2)進行。吹氣時應停止胸外按壓。
    (6)吹氣量:按7~10 ml/kg計算,一般不超過1200ml/次,以免引起肺泡破裂。
    4.拳擊心前區(qū)為心臟驟停者第一步采取的搶救措施,要先于胸外心臟按壓。方法是從20~30cm高度向胸骨中下1/3段交界處用于捶擊1~2次。部分患者可瞬即復律。
    5.胸外心臟按壓在人工呼吸的同時,進行人工心臟按壓。
    (1)按壓部位:胸骨中、下l/3交界處的正中線上或劍突上2.5~5cm處(簡單確定方法是兩乳頭間)。
    (2)按壓方法:①搶救者一手的掌根部緊放在按壓部位,另一手掌放在此手背上,兩手平行重疊且手指交叉互握抬起,使手指脫離胸壁。②搶救者雙臂應繃直,雙肩中點垂直于按壓部位,利用上半身體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下陷4~5cm(5~13歲3cm,嬰幼兒2cm)。③按壓應平穩(wěn)、有規(guī)律地進行,不能間斷;
    下壓與向上放松時間相等;
    按壓至最低點處,應有一明顯的停頓,不能沖擊式的猛壓或跳躍式按壓;
    放松時定位的手掌根部不要離開胸骨定位點,但應盡量放松,務使胸骨不受任何壓力。④按壓頻率:80~l00次/分。
    (3)按壓有效的主要指標:①按壓時能捫及大動脈搏動,收縮壓8.0kpa;
    ②患者面色、口唇、指甲及皮膚等色澤再度轉紅;
    ③擴大的瞳孔再度縮?。?BR>    ④出現自主呼吸;
    ⑤神志逐漸恢復,可有眼球活動,睫毛反射對光反射出現,甚至手腳抽動,肌張力增加。
    (4)在胸外按壓的同時要進行人工呼吸,更不要為了觀察脈搏和心率而頻頻中斷心 肺復蘇,按壓停歇時間一般不要超過10秒,以免干擾復蘇成功。
    【注意事項】 1.發(fā)現病人,立即搶救,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環(huán)要同時進行。
    2.人工呼吸注意氣道通暢,口對口應堵鼻,口對鼻應堵口,防止漏氣。
    3.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不能中斷,按比例進行。
    4.胸外心臟按壓選好部位,避免損傷肋骨和肝臟。
    5.一般情況下,不要搬動病人。
    6.檢查生命體征必須在5個30:2循環(huán)之后,檢查時間不超過10秒。
    急救止血法 適用于周圍血管創(chuàng)傷性出血;
    某些特殊部位創(chuàng)傷或病理血管破裂出血;
    減少手術區(qū)域內的出血。
    【方法】 1.手壓止血法:用手指、手掌或拳頭壓迫出血區(qū)域近側動脈干,暫時性控制出血。壓迫點應放在易于找到的動脈徑路上,壓向骨骼方能有效,例如,頭、頸部出血,可指壓顳動脈、頜動脈、椎動脈;
    上肢出血,可指壓鎖骨下動脈、肱動脈、肘動脈、尺、橈動脈;
    下肢出血,可指壓股動脈、腘動脈、脛動脈。
    2.加壓包扎止血法:用厚敷料覆蓋傷口后,外加繃帶纏繞,略施加壓力,以能適度控制出血而不影響傷部血運為度。四肢的小動脈或靜脈出血、頭皮下出血多數患者均可獲得止血目的。
    3.強屈關節(jié)止血法:前臂和小腿動脈出血不能制止,如無合并骨折或脫位時,立即強屈肘關節(jié)或膝關節(jié),并用繃帶固定,即可控制出血,以利迅速轉送醫(yī)院。
    4.填塞止血法:廣泛而深層軟組織創(chuàng)傷,腹股溝或腋窩等部位活動性出血以及內臟實質性臟器破裂,如肝粉碎性破裂出血。可用滅菌紗布或子宮墊填塞傷口,外加包扎固定。在做好徹底止血的準備之前,不得將填入的紗布抽出,以免發(fā)生大出血措手不及。
    5.止血帶法:止血帶的使用,一般適用于四肢大動脈的出血,并常常在采用加壓包扎不能有效止血的情況下,才選用止血帶。常用的止血帶有以下類型:
    (1)橡皮管止血帶:常用彈性較大的橡皮管,便于急救時使用。
    (2)彈性橡皮帶:用寬約5cm的彈性橡皮帶,抬高患肢,在肢體上重疊加壓,包繞幾圈,以達到止血目的。
    (3)充氣止血帶:壓迫面寬而軟,壓力均勻,還有壓力表測定壓力,比較安全,常用于四肢活動性大出血或四肢手術時采用。
    【注意事項】 1.止血帶繞扎部位:扎止血帶的標準位置在上肢為上臂上1/3,下肢為股中、下1/3交界處。上臂中、下1/3部扎止血帶容易損傷橈神經,應視為禁區(qū)。
    2.上止血帶的松緊度要合適:壓力是使用止血帶的關鍵問題之一。止血帶的松緊,應該以出血停止,遠端以不能摸到脈搏為度。過松時常只壓住靜脈,使靜脈血液回流受阻,反而加重出血。
    3.持續(xù)時間:原則上應 盡量縮短使用上止血帶的時間,通??稍试S1小時左右,最長不超過3小時。
    4.止血帶的解除:要在輸液、輸血和準備好有效的止血手段后,在密切觀察下放松止血帶。若止血帶纏扎過久,組織已發(fā)生明顯廣泛壞死時,在截肢前不宜放松止血帶。
    5.止血帶不可直接纏在皮膚上,上止血帶的相應部位要有襯墊,如三角巾、毛巾、衣服等均可。
    6.要求有明顯標志,說明上止血帶的時間和部位。
    常用切開技術 一、氣管切開術 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喉梗阻,造成呼吸困難;
    各種原因引起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各種原因引起的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需進行人工呼吸;
    某些頭頸部手術,因口腔插管影響手術操作。
    【方法】 1.體位:①患者取仰臥位,肩下墊高,頭向后仰,頸部伸直并保持正中位,使氣管向前突出。②不能仰臥位者,取半坐或坐位,但肩下仍需墊高,頭向后仰伸。若頭后仰伸使呼吸困難加重,可將頭稍前屈,作切口后再后仰。
    2.用碘酒、酒精進行常規(guī)皮膚消毒,消毒范圍直徑約20cm。打開氣管切開包,戴無菌手套,檢查切開包內器械,選擇適當大小的氣管套管,并將內管取出,套入通管芯,檢查套管系帶是否結實。鋪無菌巾。
    3.用2%普魯卡因自甲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切跡作頸前正中皮下浸潤麻醉,氣管兩側也可注射少量麻醉劑。若病人已昏迷或緊急情況下,可不予麻醉。
    4.切口:術者用左手拇指、中指固定喉部,示指按喉結以定中線。自環(huán)狀軟骨下緣至胸骨上切跡稍上作頸前正中切口,切開皮膚、皮下及頸淺筋膜。
    5.分離氣管前軟組織:用止血鉗自白線處分離兩側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并將肌肉均勻地拉向兩側,暴露氣管。
    甲狀腺峽部通常位于第2、3氣管環(huán)前壁,若甲狀腺峽部較大,影響手術操作,則沿甲狀腺峽部下緣與氣管前筋膜之間分離,然后用甲狀腺拉鉤,將甲狀腺峽部向上牽引,即暴露氣管。將氣管前筋膜稍加分離,氣管環(huán)即清晰可見(注意分離過程中始終保持氣管居中,且經常用手指觸及氣管位置,以免損傷鄰近重要組織)。
    6.確認氣管:①視診:分離氣管前筋膜后可見到白色的氣管環(huán)。②觸診:手指可觸及有彈性的氣管環(huán)。③穿刺:用空針穿刺可抽到氣體。
    7.切開氣管:切開氣管前,氣管內可注入1%地卡因o.5ml,以防切開氣管后出現劇烈咳嗽。用尖刀于第2~3環(huán)正中自下向上挑開前壁。注意刀刃不宜插入太深,以免損傷氣管后壁及食道壁。
    8.插人套管:氣管切開后,立即用氣管撐開器或中彎血管鉗撐開,插入氣管套管,迅速取出通管芯,套入內管。暫用手指固定套管。若分泌物較多,立即 用接有抽吸器的導尿管自套管內抽吸。
    9.切口處理:①分別檢查氣管前壁兩側切口緣是否內翻,尤其是小孩。若內翻應用蚊齒鉗向外挑起。②仔細檢查傷口有無活動性出血,并予以妥善處理。③固定氣管套管,系帶打死結。④皮膚切口上端縫合1~2針。⑤正中剪開一塊紗布,墊襯于氣管套管底板下,以保護切口。
    10.術后注意病人呼吸情況及有無皮下氣腫、氣胸、縱隔氣腫等,若發(fā)生并發(fā)癥應作相應處理。
    【注意事項】 1.手術過程中要經常以手指判定氣管位置,以免手術入路偏離中線。
    2.手術中注意不要過分向下分離頸前肌群,以免傷及胸膜頂。
    3.兒童的胸膜頂一般較高,氣管切開時宜特別注意。
    4.以尖刀挑開氣管軟骨環(huán)不宜過大(不超過周徑的2/5),以免術后氣管塌陷。
    二、靜脈切開術 適用于急需輸液、輸血,而靜脈穿刺有困難;
    需要長時間輸液,估計靜脈穿刺不能維持過久;
    作某些特殊檢查,如心導管、中心靜脈壓測定以及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等。
    【方法】 1.病人仰臥,選好切開部位。臨床上,多采用內踝上方的大隱靜脈。
    2.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皮膚;
    打開靜脈切開包,戴無菌手套;
    檢查包內器械;
    鋪無菌巾。
    3.以2%普魯卡因2ml作局部浸潤麻醉,在所選擇的靜脈切開處作橫形皮膚切口約1.5~2cm。用小彎鉗沿血管方向分離皮下組織,將靜脈分離顯露l~2cm。用小彎鉗在靜脈下面引兩根絲線,并將靜脈遠端絲線結扎靜脈,而近端絲線暫不結扎。牽引提起遠端結扎線,用小剪刀在結扎線上方將靜脈剪一小斜口,將已接好注射器(內有注射鹽水)、排凈空氣的塑料管或平針頭插入靜脈切口,回抽見血后,再緩慢注入鹽水;
    后結扎靜脈近端絲線,并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或針頭上;
    觀察輸液是否通暢,局部有無腫脹及血管有無穿破等現象,如有漏液,應加線結扎。切口用絲線縫合,并將縫合線固定在插入的塑料管上,防止拉脫。覆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必要時用繃帶及夾板固定肢體。
    【注意事項】 1.切口不宜過深,以免切斷血管。
    2.剪開靜脈時斜面應向近心端,小于45°角,剪開1/2管壁。
    3.插入的塑料管口應剪成斜面,但不能過于銳利,以免刺破靜脈。
    4.靜脈切開一般保留3~5天,硅膠管可保留10天,時問太長易發(fā)生靜脈炎或形成血栓。
    三、動脈切開與動脈輸血術 用于嚴重的急性失血性休克;
    心臟驟?;颊撸瑒用}切開輸血,配合復蘇術,以恢復正常血液循環(huán)和呼吸功能;
    血液透析治療;
    動脈造影術;
    休克經各種藥物治療無效,或伴有中心靜脈壓升高,左心衰竭而需要輸血者;
    經動脈注入凝血藥物或栓塞劑 以達到區(qū)域性止血或治療癌癥。
    【方法】 視需要可選用橈動脈、股動脈或頸動脈等。臨床最常選用左側橈動脈。
    1.患者仰臥,術側上肢外展90°,掌面向上,橈動脈處常規(guī)碘酒、酒精消毒. 2.術者戴無菌手套,鋪巾,局麻。
    3.在橈骨莖突以上2cm處,沿橈動脈方向作一長2~3cm的直切口,亦可采用與橈動脈垂直的橫切口。
    4.用蚊式鉗沿動脈鞘膜鈍性分離出橈動脈約1~2cm,切勿損傷伴行之靜脈。若單純行動脈輸血,則用穿插針直接向橈動脈穿刺,成功后,接上動脈輸血裝置(若無此設備,可將血液裝于多個50ml注射器內),行加壓輸血或輸注藥液,一般輸入速度為80~l00ml/分,通常1次輸入量為300~800ml。若施行插管術者,應在橈動脈下穿兩根“4”號線和膠布條一根。切開橈動脈后,立即將導管迅速插入,并用膠布條止血。
    5.輸血與檢查操作完畢后,拔橈動脈內針頭或導管。切開橈動脈者,應間斷縫合動脈切口。
    6.術畢觀察橈動脈搏動情況及遠端組織血運情況。
    7.縫合傷口,蓋無菌紗布,膠布固定。
    【注意事項】 1.動脈輸血適用于嚴重休克或急救復蘇,但使用動脈輸血的時機不宜過遲,當收縮壓低于60mmhg時,即應考慮動脈輸血。
    2.動脈輸血或液體,主要是通過神經反射作用使血壓增高。一般在2 ~3分鐘內可以注人100~200ml血液,總量通常約400ml。如超過1000ml而血壓仍無改善者,應改用其他方法。
    四、膿腫切開引流術 用于淺表膿腫已有明顯波動;
    深部膿腫經穿刺證實有膿液;
    口底蜂窩織炎、手部感染及其他特殊部位的膿腫,應于膿液尚未聚集成明顯膿腫前施行手術。
    【方法】 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戴手套、鋪無菌巾。
    淺表膿腫切開引流 1.用1%普魯卡因沿切口作局部麻醉。
    2.用尖刀刺入膿腔中央,向兩端延長切口,如膿腫不大,切口最好達膿腔邊緣。
    3.切開膿腔后,以手指伸入其中,如有間隔組織,可輕輕地將其分開,使成單一的空腔,以利排膿。如膿腔不大,可在膿腫兩側處切開作對口引流。
    4.松松填入濕鹽水紗布或碘仿紗布,或凡士林紗布,并用干紗布或棉墊包扎。
    深部膿腫切開引流 1.選用適當的有效麻醉。
    2.切開之前先用針穿刺抽吸,找到膿腔后,將針頭留在原處,作為切開的標志。
    3.先切開皮膚、皮下組織,然后順針頭的方向,用止血鉗鈍性分開肌層,到達膿腔后,將其充分打開,并以手指伸入膿腔內檢查。
    4.手術后置入干紗布條,一端留在外面,或置入有側孔的橡皮引流管。
    5.若膿腫切開后,腔內有多量出血時,可用干紗布按順序緊緊地填塞整個膿腔,以壓迫止血,術后2天,用無菌鹽水浸濕全部填塞 之輔料后,輕輕取出,改換煙卷或凡士林紗布引流。
    6.術后做好手術記錄,特別應注明引流物的數量。
    【注意事項】 1.結核性冷膿腫無混合性感染時,一般不作切開引流。
    2.為保證膿腔引流通暢,切口須作在膿腔的最低部位,且切口必須夠大,也可作1~2個對口引流。
    3.切開時不能損壞重要血管、神經,顏面部的切開引流應注意盡可能不損壞面容。
    4.切口部位的選擇,應注意愈合的瘢痕不影響該處的功能,尤其是手指的觸覺,手的握力,足的負重及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
    5.引流物的選擇必須恰當,一般淺表的膿腫可用凡士林紗布或橡皮條引流,而深部膿腫或膿腔較大、膿液較多者,可用橡皮管引流。
    清創(chuàng)術 各種創(chuàng)傷傷口均由不同成度的污染,經過處理,使之成為較清潔或清潔傷口,可能達到一器期愈合的方法稱為清創(chuàng)術。
    (一)
    操作步驟 1. 先以無菌紗布覆蓋傷口,用汽油擦凈油污,再以肥皂水清洗傷口周圍皮膚,必要時可用軟刷。剃去毛發(fā)。拿開傷口覆蓋紗布,以無菌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內污物、血塊和異物。
    2. 洗手、戴無菌手套。常規(guī)消毒,鋪無菌巾。檢查傷口,清除血塊及異物,有活動出血予以止血。
    3. 將污染、切緣參差不齊和失去活力的組織予以切除,一般切除1~2mm創(chuàng)緣。如傷口較深、口小,克適當擴大創(chuàng)口使清創(chuàng)完全。清創(chuàng)時隨時以生理鹽水沖洗。檢查創(chuàng)面組織色澤是否正常,止血是否徹底。
    4. 更換手套、器械等。再次消毒、鋪無菌巾,縫合傷口。注意要按層次縫合,不存留死腔。
    (二)
    注意事項 1. 傷后8小時以內傷口清創(chuàng)后可一期縫合。傷后8~12小時,污染不嚴重、清創(chuàng)徹底、已給予抗生素者可以考慮一期縫合,術后勤差傷口。
    2. 頭面、頸部傷口及有血管、神經外露或與關節(jié)相通者也可一期縫合,術后應用抗生素。
    3. 超過12小時在清創(chuàng),或者傷口嚴重污染者,不宜一期縫合,或僅縫合深層,皮下、皮膚放引流,觀察2~3天,如無感染現象則延期縫合。
    4. 經過10~14天,傷口又新鮮肉芽組織填滿者也可考慮二期縫合。
    5. 面部創(chuàng)緣要少切或不切,一面瘢痕過大影響面容,要盡量保留和修復重要血管、神經、肌和關節(jié)囊,與軟組織相連的骨片應予以保留。已游離的的大骨片清潔后放回原處,以免骨質缺損。
    6. 所有清創(chuàng)均應肌注破傷風抗毒素1500u,注射前先做過敏試驗,陽性者采用脫敏注射法。
    皮膚腫物切除術 適應癥:
    皮膚良性或惡性小腫物、皮膚活組織取材等。
    操作步驟 1.主要器械。消毒切開包。 2.常規(guī)消毒皮膚、鋪巾、局部浸潤或區(qū)域阻滯麻醉。 3.皮膚切口設計、切開方法、止血、 縫合等同美容外科學部分。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