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1000字通用

字號: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1】
    一、教材分析
    自1825年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發(fā)明并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臺能使用的蒸汽機車正式運行到現(xiàn)在,不過100多年的時間,已經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化的磁懸浮火車。這是震撼世界的科學創(chuàng)舉。
    本文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火車、磁懸浮火車以及火車的提速、修建青藏鐵路等有關我國鐵路建設的事情,展現(xiàn)了我國鐵路建設迅速發(fā)展的大好形勢,借以激發(fā)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簡單了解課文介紹的幾種火車和它們的特點。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出示詞語]: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
    飛馳而過、夕發(fā)朝至、世界屋脊、
    奇怪、鼓勵、明白
    2、如果把這些分成三類,你會怎么來分呢?
    一類: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跟火車有關)
    一類:飛馳而過、夕發(fā)朝至、世界屋脊、
    一類:奇怪、鼓勵、明白
    3、你看到過火車是什么樣子的嗎?(引出火車是長長的)
    4、用課文第二段話中的句子引:
    讓我們一起到火車的故事中去找找答案。(板書課題)
    如學生通過課前的自讀課文回答,是由機車帶動的,師過渡語:你是從哪里知道的?
    5、引出第三自然段,
    二、精讀第3自然段
    1、自由讀一讀第三段,標出共有幾句話。
    2、師問:這么長的火車車廂,一節(jié)連著一節(jié)的,靠什么帶動呢?
    引導生接:原來,一節(jié)一節(jié)的車廂是由機車帶動的。(理解“機車”就是“火車頭”)
    3、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哪幾種不同類型的火車?(師板書:蒸汽 內燃 電力 磁懸?。?BR>    4、深入了解蒸汽火車
    A師:最早的火車是那一種…… 生:最早的火車是蒸汽火車
    B[出示有關文字介紹],指名讀一讀
    C聽了XXX的介紹,我們一起在表格里填上最恰當?shù)????[出示文字介紹下面的表格]
    D如果你是蒸汽火車,你會怎樣來介紹自己呢?
    (引導學生回顧:介紹時要先和大家大招呼,再把自己最主要的特點告訴別人。)
    E[出示學生自述的句式]指名介紹。
    F聽了XXX的介紹,想不想看看真正的蒸汽火車?[出示圖片]
    5、小組合作學習另外三種火車
    A剛剛我們用了這樣的方法和步驟來學習
    [出示小組合作學習步驟:1、讀一讀;2、填一填;3、說一說。]
    B請四人小組從剩下的三種火車中選擇一種,也用這樣的方法來學一學,開始吧!
    C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D全班交流反饋
    E了解了四種火車,讓我們回到課文,讀讀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話,自由讀——指名讀
    這樣的火車指的是……(生:電力和磁懸浮火車),因為它們……(生:速度快、污染?。?BR>    五、略讀體會(學習4—5自然段)
    ,《火車的故事》教案和教學反思
    1、看到你們通過相互學習了解了這么多火車的知識,我想說你們真能干。小明也通過查找書本了解到了很多知識,爸爸對他又說了什么呢?(齊讀第4自然段)
    師:有不明白的地方嗎?
    (理解“夕發(fā)朝至”:“夕”是晚上,“發(fā)”是出發(fā),“朝”指的早上,“至”是到。誰能把詞語意思連起來說說?——晚上出發(fā),早上就到了)
    師:這里的“”指的是第一次提速,現(xiàn)在已經是第六次提速了,從北京到上海僅需要9小時56分鐘,而到明年的奧運會之前,北京到上海的火車還將進行一次提速,到時,從北京到上海只需要8小時。
    2、爸爸還說了什么?(指讀第5自然段)
    我國正在修建的這條鐵路有什么特點?(海拔最高)
    (用簡筆畫,畫出海面及山勢的剖面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海拔”。青藏鐵路指從青海到西藏高原的鐵路,那里海拔特別高,平均超過4
    000米(相當于1300多層樓高),是世界上最高的地區(qū),被稱為“世界屋脊”。)
    3、出示句子:我國正在修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等鐵路修成了,火車就可以開到
    “世界屋脊”上了。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
    師:其實,在去年的7月1日,青藏鐵路就已經正式建成通車了?,F(xiàn)在你能把這句話改一改嗎?學生邊說邊修改
    ( 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青藏鐵路,火車可以開到 “世界
    屋脊”上了。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
    4、擴展你所了解的創(chuàng)舉
    六、總結
    1、師:了解了這么多關于火車的知識,想不想駕駛火車?。浚ㄉ合耄?BR>    我知道小明比你們更想。師引讀“這天晚上……”生齊讀第6自然段
    2、希望小朋友能夠向小明學習,多問多看書,了解更多的知識!
    3、下課!
    七、板書設計
    33 火車的故事
    機車:蒸汽——內燃——電力、磁懸浮“綠色環(huán)保型”
    夕發(fā)朝至:北京——上海
    創(chuàng)舉:青藏鐵路
    了不起
    三、教學反思
    經過兩次試教,兩次修改教案,教學設計與第一次的完全不一樣。如果說第一次上的試教課是一堂常識課的話,那么,現(xiàn)在的才算是一堂真正的語文課。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堂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重在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和素養(yǎng),促進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由于本文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教學的內容又是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的,所以教學課文的重點段——第三自然段時,我設計了一個合作學習的環(huán)節(jié)。在這樣的學習形式中,一方面,滲透給學生一種學習語文的方法,學習最早的火車——蒸汽機車時,我?guī)е鴮W生一起學,在學完后,出示給學生看,我們一起學的方法和步驟(當然,這里的方法和步驟,如果是學生自己進行歸納和總結的,那就更好了,考慮到班里學生的實際情況,可能歸納概括不出來,所以我就直接出示)。讓學生在接下去的合作學習中能夠用這樣的方法去學習,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學習時非常投入,可見,這樣的學習方法的提示,對學生的幫助是很大的。因此,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老師不能夠完全地放手給學生,要給他們一根拐杖,由“扶”到“放”,合作學習才會有更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這里還進行了口語能力的訓練,合作學習中的第三步“說一說”,用比較童趣的語言來介紹自己(把自己當作火車),讓每個學生都得到了一次說話訓練,口語能力應注重平時的點滴訓練。同時,也拉進了火車與學生的'距離,學生更感興趣,接受起來也不怎么困難了。因為關于四種火車的特點,是我另外加入的課外資源。
    對于語文教學,不能局限與書本上的內容,應該適當?shù)丶尤胂嚓P的課外資源。個人認為,對于課外資源的利用為這堂課增添了不少色彩。有三處課外資源的引用:一、合作學習的內容——四種火車的特點,通過自己的加工處理,把介紹火車的語言變得很簡單而富有童趣,又抓住了重點。學生在小組合作的時候一下了就把火車的特點記住了。二、關于北京到上海火車的提速,這里僅是我自己的講解,但是,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感受到火車提速后,帶來的時間上的差異。也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發(fā)展給火車帶來的變化。三、有關青藏鐵路的介紹,為了讓學生感受到建造這條鐵路的艱難,首先通過簡筆畫讓學生理解“海拔”,又通過用房子的樓層作對比讓學生感受到這個在他們心中沒有概念的“高度”。由于,這是一篇比較早的課文,當時,青藏鐵路還在修建中。而在去年的7月1日,青藏鐵路就已經通車,在這里,正好利用了這一點讓學生了解這一情況,把這段文字改一改,又使學生得到了語言的訓練。所以,語文教學中要注意走出書本、走出課堂,從而豐富學生知識的潛能和儲備,為學生長期的語文學習打還基礎。
    當然,這堂課中也還有值得探討的地方,比如,在讓學生自述介紹自己喜愛的火車時,擔心學生說不好,就給了學生一個介紹的句式??雌饋?,學生在老師間接的幫助之下,說話說得很不錯,但是這樣的句式卻框住了學生的思維,他們就不會有自己的語言創(chuàng)造,也顯得沒有童趣了。在理解“海拔”,“世界屋脊”等詞語的時候,我一心想要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理解,但是,從教學只能感學生的反應看,要通過引導使他們自己真正理解是有一定困難,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也沒有再強調,就這樣過去了,還是有一部分學生似懂非懂的。同時,也看出了我的課堂應變能力還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2】
    《索橋的故事》是作者巴金寫的一篇散文。全文按照參觀游覽順序,先介紹索橋;然后寫站在索橋上;看到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兩千兩百多年前的“人們的手和心”;再寫走下索橋,從故事中感受到“燃燒的心”,引發(fā)思緒:“那種想幫助多數(shù)人、想跟多數(shù)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shù)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心是不會死的”;最后點明主旨:“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可是文章重點不是寫“橋”,而是寫有關橋的故事。我想,如果直接講故事,學生未必完全可以體會主題意思,也不明白主旨,怎么辦呢?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結合了自己的親身經歷。因為我2008年冬天去過都江堰,而且也走過這座安瀾橋,因此,我在課前就跟學生們交談,談天說地,講了很多這個地方的景色和事情,學生都很有興趣,想了解更多,甚至有些學生很想放假到這地方游玩一番。于是,我便趁勢引出課文的故事。由2008年汶川大地震引出了李冰父子的故事,學生在課堂上產生很多疑問,求知欲增強。最后也引導出何公何母造橋的故事,從而讓學生明白課文的主旨“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是什么。
    我覺得這節(jié)課上得效果挺好的。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3】
    一、為了讓學生了解魯迅,從這一單元開始就一直根據(jù)所學課文進行相關的魯迅作品的介紹以及生活經歷。
    在學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時,我便有選擇地推薦一些相關文章;讓學生上網(wǎng)了解魯迅的童年生活。
    二、在課堂中的教學語言過于啰嗦,不夠簡練??傆X得學生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可以更完善,于是變成了自己帶著學生走,希望他們回答的讓自己滿意。這樣既拖慢了課堂教學的進度,又無法調動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在以后遇到類似文章時,要盡量避免類似情況再犯。改正措施:在課堂中可以帶著學生通過各種形式反復地誦讀,由淺入深慢慢體會作者這樣描寫的妙處,悟出作者寫作的動機,從而理解白描手法的妙處。
    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情節(jié)入手,發(fā)散學生思維,逐層遞進,使學生在不斷修改、創(chuàng)作中,表達能力得以提升。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4】
    《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是個小小音樂劇,目的是想通過這個寓言故事引導學生自己創(chuàng)編一個有說、有唱、有歌、有舞的綜合音樂劇,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情感體驗,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
    本著這一目的,我先讓學生熟悉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的故事,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我先讓學生自己試著講一講,然后完整的給同學們聽了這個故事。有了這兩次的聆聽經歷,學生對故事的大概內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然后學習歌曲,邊聽邊體會俄羅斯歌曲的特點,運用音樂要素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速度、加深對故事的理解。為了鍛煉學生的說、演、唱、創(chuàng)等多方面的能力,我還設計了拓展練習,讓小組合作,發(fā)揮大家的智慧,為歌曲做簡單的表演,最后形象生動的加入了解說詞,邊說、邊唱、邊表演,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音樂表現(xiàn)了,達到了小小音樂劇的目的。
    然而,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jié)課都會有它不如意的地方。本節(jié)課中學生的創(chuàng)編有的同學沒有積極參與,而是看著別人去做。老師應該及時的啟發(fā)、鼓勵,應該讓學生多參與,慢慢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雖然表演是學生的弱項,但做為教師還是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能力,以后我在上課時要多進行這方面的培養(yǎng),讓每一個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表現(xiàn)力都能得到提高。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5】
    在結束課堂時,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摘抄詞語、贈送留言、搜集名言等內容,讓學生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將課文的精神滲透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還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在教學磨礪這個詞語的時候,在練筆之前的鋪墊做得不夠,提示語設計的有點難,學生寫話有點困難;在讀的過程中,形式還可以更豐富一點,語言還可以設計得生動有趣一點,讓學生讀的欲望更強烈;在提問時,問題的目標性要更強一點,準確性要高一點,要讓學生有明確的目標,才能幫助他們盡快地找到答案,理解課文。
    這堂課給了我自己很多啟發(fā)。在拿到一篇課文的時候,要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教什么,而是要學生發(fā)展什么?在設計環(huán)節(jié)過程中,重要的是著眼于小問題,一個詞語,一句話,能從中讓學生收獲到什么,哪里提高了?從學生的方面去考慮,而不是為了學而學,為了教而教,那么我們的教學才能真正成為有效的教學。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6】
    《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這篇課文我感覺有點困難。我經驗不是很豐富,上課之前改了好幾次教案。不過我的收獲正是在修改教案的過程中獲得的。通過這次上課,我充分體會到鉆研教材對于上好課的重要性。只要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中的難點。教學的目標才能更明確。另外,明確了目標還要注意方法。了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蘊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在教學時我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扎實進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時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發(fā)現(xiàn)答案。例如: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說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于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閱讀。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發(fā)揮學生的想象,想象養(yǎng)羊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會怎么說,羊人又會怎么回答。在此過程中注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規(guī)范的語言正學表達。
    最后,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并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再有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學能能夠講出這個故事。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沒有簡單的要求他們講故事,而是創(chuàng)設了一個情境,讓他們用這個故事去勸說身邊的人。
    課后,我覺得這節(jié)課結束的比較倉促。說明我對課堂的節(jié)奏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個別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另外,這節(jié)課朗讀的不是很充分。以后要加強。
    總之,經過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很多,我只總結出了幾點:
    (1)要切實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
    (2)注意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連接。
    (3)多鉆研教參,分析課文突破重難點。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越做越好的。
    關于好的故事教學反思【篇7】
    本課是根據(jù)古希臘神話故事改編的,記敘了普羅米修斯為了解除人類沒有火種的困苦,不惜觸犯天規(guī),從而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智慧,并與宙斯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動人傳說,頌揚了普羅米修斯不畏強暴、不惜犧牲一切為民造福的偉大精神。這個故事情節(jié)曲折、生動、感人,語言準確,結構清楚,在課文中,還非常注意人物的個性描寫,特別是其中的主人公——普羅米修斯,他的機智、勇敢、堅強、極富同情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學伊始,由現(xiàn)實生活中“火”的重要作用引出“神話故事中火是怎樣來的”,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興趣。在學生深入讀書的過程中,先結合課后思考題“普羅米修斯的英雄行為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引導學生通過重點理解與“富有同情心”“熱心幫助人類”“面對懲罰,毫不屈服”等有關的語句,感悟他的英雄行為。我采用了層層推進的方法,讓學生感悟普羅米修斯是個怎樣的神,幫助學生不斷完善對普羅米修斯的認識,學生的感受十分豐富,真正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內心。同時我穿插安排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詞“決心”,我是這樣處理的:“他看到人類生活在寒冷與黑暗中,決心幫助人類?!币痪渲械摹皼Q心”說明了什么呢?學生通過讀文感悟到這個“決心”不僅說明普羅米修斯立志要解除人類無火的痛苦,還說明了取天火并非簡單的事,需要有克服困難和面對宙斯嚴厲懲罰的勇氣。另外,抓住這一契機,讓學生對文章空白處——人類用火后欣喜若狂的情景,進行合理想象的訓練,又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了普羅米修斯的勇敢與偉大,也更好地去理解了課文,體會了情感,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扎實有效,且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然后引導學生再一次交流閱讀感受,感受普羅米修斯受難的情景,加深頭腦中的英雄形象,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對英雄行為的欽佩之情。
    課堂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學生的問題全部不剩的解決,如果我們能在教學中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他們開展課外閱讀的興趣,我想這才能體現(xiàn)“大語文觀”。課本就是一座橋梁,在目標達成的基礎上,生成新的資源,生成新的目標,才真正讓語文課堂走向開放。這節(jié)課的的最后建議大家課后讀一讀《希臘神話故事》《羅馬神話故事》,它將會使你明白宙斯為何不肯給人類火種?最后宙斯又是如何甘心讓赫剌克勒斯將普羅米修斯救走的?目的就是為了將學生由課內引向課外,做到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相結合。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