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報考教師資格考試的考生注意了,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教師資格考試,出國留學網小編特地為大家準備了“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知識點:教育學基礎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備考,更多考試相關信息請各位考生繼續(xù)關注本網站。
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知識點:教育學基礎知識
一、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詞的由來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于《孟子?盡心上》。孟子日:“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BR> 2.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產生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
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發(fā)展人的智力與體力、影響人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可以稱作教育。它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學校教育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教育機構承擔。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及其關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活動的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從事學習的人,既包括在各級各類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
3.教育影響
教育影響是教育實踐活動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并把他們聯(lián)系起來的紐帶,主要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響是教育活動的中介。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這三個基本要素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教育者是教育影響和受教育者之間的紐帶,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選擇和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教育影響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作用的橋梁,是教育實踐活動的丁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這是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事物現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質的規(guī)定性。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點:
(1)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社會活動,是個體在社會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3)教育是以人的培養(yǎng)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4)在教育這種培養(yǎng)人的活動中,存在著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的矛盾活動。
2.教育的社會屬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歷史性
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各不相同,每個時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點。
(3)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教育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制約,但教育作為一種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教育的相對獨立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繼承性。
第二,教育要受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
第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四)教育的起源與發(fā)展
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說
生物起源說代表人物有19世紀法國的利托爾諾,美國的桑代克,英國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說認為人類教育起源于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認為動物界就有教育活動。其基本錯誤是混淆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類社會教育活動的界限。
(2)心理起源說
美國心理學家孟祿是心理起源論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書》一書。孟祿從心理學觀點出發(fā),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起源于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
孟祿的錯誤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歸之于無意識狀態(tài)下產生的模仿行為,不懂得人之所以成為人是有意識的本質規(guī)定,不懂得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意識支配下產生的目的性行為。
(3)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說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lián)米丁斯基、凱洛夫等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勞動起源論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的基礎上,運用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闡述人和人類社會起源的觀點,從恩格斯的“勞動在一定意義上創(chuàng)造了人類本身”這一基本命題出發(fā),推斷出教育起源于勞動,起源于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fā)展需要的辯證統(tǒng)一。
2.教育的發(fā)展
(1)原始社會的教育
原始社會的教育有如下特點:
第一,這種原始的教育活動,已經是人類有意識的社會活動,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但還談不上有嚴密的計劃性。
第二,原始社會的教育沒有階級性,教育目的是為生產和社會生活服務。
第三,教育內容與原始社會生活需要相應,以生活經驗為教育內容,但教育內容貧乏。
第四,教育手段主要是身教、言傳,二者相輔而行,口耳相傳,并結合實際動作的示范和模仿,沒有文字和書本。
第五,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第六,教育活動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為一體,處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過什么樣的社會生活,就受什么樣的教育。教育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服務。
第七,男女教育有區(qū)別,根源在于分工。
第八,教育水平低,教育沒有專門人員、專門機構場所、專門的組織形式。
第九,教育與原始宗教和儀式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