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文章的時候總想有優(yōu)秀的文章作為參考,看看范文可以提高我們的效率,優(yōu)秀的范文更加值得我們學習,我們一起來學習如何充分發(fā)揮出范文的作用吧!請閱讀由欄目小編為你編輯的高中語文課本,歡迎閱讀,希望你能夠喜歡并分享!
高中語文課本(篇1)
1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
詩人基于對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移情于景,設置了蠟燭若也惜別垂淚的哀傷畫面。
2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絲”與“思”諧音雙關,喻濃烈的相思如春蠶吐絲到死方止,又把蠟燭燃燒時流下的油喻為相思之“淚”,表現(xiàn)了纏綿熾熱的相思、生死與共的執(zhí)著。
3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住思華年。(李商隱《錦瑟》)
看到錦瑟的五十弦,聽到哀婉的錦瑟聲,觸景生情,引發(fā)了詩人對似水年華、美好時光的追憶。
4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李商隱《錦瑟》)
“月明”、“珠淚”寫高曠皓凈而又凄寒孤寂的境界,“日暖”、“玉煙”寫溫馨美好而文難以觸及的圖景,渲染了凄美圣潔的意境,寓情于景。抒發(fā)詩人的無限追懷與感傷。
5 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虞美人》)
“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詞人卻盼著它早點結(jié)束,以樂景寫哀,反襯亡國之痛。
6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詞人昨夜登上小樓,感受到“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觸景生情,引發(fā)不堪回首的亡國之悲。
7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描寫殘月、梧桐、深院等意象,渲染染秋夜的凄清氛圍,寓情于景,抒發(fā)了詞人心中的孤獨寂寞。
8 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范仲淹《漁家傲》)
描寫“雁、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等充滿邊地特征的意象,渲染壯闊、荒涼、蕭瑟的氛圍,寓情于景,表現(xiàn)了戍邊將士生活的艱苦和不盡的鄉(xiāng)愁。
9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柳永《雨霖鈴》)
描繪凄切的蟬鳴、送別的長亭、初歇的驟雨等意象,渲染了一幅凄清、冷落的黃昏送別圖,寓情于景,抒發(fā)詞人濃重的離愁別緒。
10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柳永《雨霖鈴》)
虛筆設想一別千里之外的景象?!盁煵ā?、“暮靄”、“楚天闊”渲染沉郁寥闊的意境。抒發(fā)濃重無邊的離愁。
11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虛筆設想酒醒之后的場景,“楊柳”、“曉風”、“殘月”等飽含離愁的意象,渲染凄清冷落的氛圍,抒發(fā)別后的孤獨寂寞。
12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柳永《蝶戀花》)
詞人倚樓遠望,見到“細風”、“草色”、“煙光”、“殘照”等冷落蕭瑟的景象,不禁觸景生情,愁從中來。
13 想佳人妝樓頤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柳永《八聲甘州》)
不寫自己思念佳人,而虛寫懸想佳人思念自己卻不知我“正恁凝愁”,巧妙表現(xiàn)詞人傷離別的悲涼情懷。
14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蘇軾《念奴嬌》)
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描繪赤壁景觀:山崖高插云霄,浪濤搏擊江岸,卷起千萬堆澎湃的浪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壯闊景象。
15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蘇軾《江城子》)
虛筆推想與亡故十年的妻子再相逢的情景,“塵滿面,鬢如霜”的白描之筆,寫出十年來宦海浮沉,詞人飽經(jīng)憂患身心衰老,即使與妻子相見也會不相識的感慨。
16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周邦彥《蘇幕遮》)
“五月漁郎相憶否”,不寫自己思念家鄉(xiāng)朋友,而虛筆推想漁郎是否想念自己?!靶¢p舟,入芙蓉浦”虛構(gòu)回家的夢景,傳神地寫出了思鄉(xiāng)之情。
17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岳飛《小重山》)
描寫寒蛩鳴叫、簾外明月等凄清、寂靜的意象和詞人“驚夢”、“獨行”的舉動,寓情于景與事中,抒寫詞人內(nèi)心的孤寂、愁苦。
18 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一剪梅》)
描寫花落香殘的景色和枕席生涼的觸覺,透露著秋意的冷落、蕭條,寓情于景,蘊含詞人獨處的落寞。
19 花自飄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描寫自落之花與獨逝之水的蕭瑟景色,喻指夫妻聚少離多、華年流逝,寓情于景,傳達了女詞人的凄消落寞之感,兩個“自”更流露出一絲無奈。
20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
三組疊詞層層遞進,由詞人“尋尋覓覓”的舉動,寫到環(huán)境“冷冷清清”的悲涼,再到內(nèi)心“凄凄慘慘戚戚”的巨大傷痛,直抒詞人在遭受重創(chuàng)巨痛后的愁苦之情。無一“愁”字,卻聲聲泣淚,字字含愁。
21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李清照《聲聲慢》)
以菊花盛開之樂景,反襯詞人身心憔悴無心采摘的郁悶愁苦之情。
22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游《書憤》)
以“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些帶軍事色彩的意象,渲染宏大的境界,寓情于景,表現(xiàn)南宋軍民的抗金斗志。
23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辛棄疾《永遇樂》)
用孫權在京口建功立業(yè)的典故,“英雄”、“風流”表達對英雄人物的仰慕與緬懷,“無覓”、“雨打風吹”寫孫權功業(yè)的余韻現(xiàn)已無存,表達對英雄的熱切呼喚、對宋室昏聵的諷刺。
24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辛棄疾《永遇樂》)
用佛貍祠的典故。寫出對民眾安于異族統(tǒng)治的隱憂,抒發(fā)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中原的強烈憤懣。
25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 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姜夔《揚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春風十里”虛寫揚州過去的繁盛,樂景寫哀;“薺麥青青”實寫現(xiàn)在的荒涼,虛實對比,寄寓昔盛今衰、繁華不再的黍離之悲。
26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姜夔《揚州慢》)
描寫二十四橋仍然矗立、月影在水中蕩漾的凄清畫面,寓情于景,抒發(fā)物是人非、繁華已逝的感慨。
高中語文課本(篇2)
貝多芬是一個舉世聞名的音樂家,也是我打兒小就開始崇拜的鋼琴家。我崇拜貝多芬并不是因為他彈琴的技術,而是因為他那堅持不懈的精神。
自從他的耳朵聾了之后,他還是沒有放棄他對藝術的追求,而是在藝術這條崎嶇的山路上努力拼搏,最終達到了光輝的頂點。所以當我讀完《貝多芬》這篇文章時,不由得激起我對貝多芬的敬佩之情。
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在鄉(xiāng)下的一間簡陋的旅店中,貝多芬由于練琴太久,手都發(fā)燙了,需要用冷水冷卻,但由于水花濺到了木制地板上,滴到了一位正在樓下休息的旅客臉上,旅客感到很惱火,可當他知情后,還是不由得贊嘆貝多芬的刻苦和努力的一件事。讀完了這篇文章,使我的感受頗深,也使我懂得了成功來源于平日的刻苦努力,還有堅強毅力??吹竭@里,又使我不由得回憶起了我鋼琴考三級時的一些事。
那三個月,是從我開始學琴以來是最可怕的三個月,簡直是跟噩夢一般。因為那是我第一次考級,在經(jīng)驗不足和練得不熟的情況下,每天,我都要練二個乃至四個小時的鋼琴。為了能順利地考過,我無時不刻都是在媽媽和老師的吼聲中渡過,整整的一個寒假,我終究還是沒有過一天安寧的日子,每天只要一坐到鋼琴凳上就不知何時才能起來。媽媽一天就在我身邊嘮叨不停,每天早催我起床一分鐘,就是讓我多彈一分鐘。
上帝,分給每個人的苦難和甜蜜的回報是相等的。整整三個月,就讓我得到了一張考級順利通過的證書,從而,我也明白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通過讀《貝多芬》和親身經(jīng)歷的考試之后,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更深了。
高中語文課本(篇3)
《燭之武退秦師》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通矣,語氣詞,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給)
3、夫晉,何厭之有(通饜,滿足)
4、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通缺,侵損,削減)
5、秦伯說,與鄭人盟(通悅,高興)
6、失其所與,不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7、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yu,高興。
8、使工以藥淬火淬,通焠,cu,淬火,燒刃使紅,漬于水中。
9、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jīng)。
10、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
11、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12、請辭決矣決,通訣,訣別。
1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懾。
14、故振懾同上。
15、設九賓賓,通儐,儐相(bīnxing),迎賓贊禮的人。儐,舊讀bn。
16、圖窮而匕首見見,通現(xiàn)。
17、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huán),繞。
18、秦王方還柱走同上
19、荊軻奉樊於期頭函奉,通捧。
20、秦武陽奉地圖匣同上。
21、軻既取圖奉之同上。
22、以其所奉藥囊提軻同上。
23、卒起不意卒,通猝,c,倉促,突然。
24、卒惶急無以擊軻同上。
25、卒惶急不知所為同上。
《鴻門宴》
26、距關距,通拒,把守。
27、毋內(nèi)諸侯內(nèi),通納,接納,使進來。
28、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29、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違背,背叛。
30、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
31、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閡。
32、因擊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3、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通否,如果不這樣。
高中語文課本(篇4)
1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氓》)
首句以桑葉未落時的美麗起興,又把這美麗比作女子年輕的容顏;后兩句把女子沉醉于愛情比作鳩鳥貪食桑椹,形象地表現(xiàn)了這一行為的悲劇性與危險性。
2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關雎》)
以鳩鳥在河畔歡快地鳴叫起興,引出君子對淑女的愛戀。
3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關雎》)
以采摘荇菜起興。并把獲得女子芳心、與心愛女子交好,比作采摘荇菜一樣飄忽不定、難以捉摸。
4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用蒹葭之狀起興,營造了一種蒼涼迷茫的氛圍,引起下文對芳蹤飄忽的伊人的追尋。
5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樂景寫哀,用春色的美麗反襯征人內(nèi)心的離別之痛;今日回家“雨雪霏霏”之景更和昔日出征之景對照鮮明,反映戰(zhàn)爭帶來的傷痛。
6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罕{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屈原《離騷》)
用“江離”、“辟芷”、“秋蘭”、“木蘭”、“宿莽”等香草,比喻高尚的品德;用采摘佩戴這些香草的行為,比喻詩人加強自身的修養(yǎng)。
7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踏。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孔雀東南飛》)
用賦的手法,極力鋪陳渲染了蘭芝辭行之前梳妝的場面,表現(xiàn)她的美麗與自尊。
8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行行重行行》)
以鳥獸依戀故園的畫面比喻游子對家人的依戀,也暗含思婦對游子的思念。
9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曹操《短歌行》)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比喻詩人如高山大海般寬廣的胸懷,表現(xiàn)了詩人求賢若渴的心情;以“周公吐哺”的典故自我期許,表現(xiàn)詩人禮賢下士、一統(tǒng)天下的遠大抱負。
10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歸園田居》)
以籠中鳥依戀舊林、池中魚思念故淵自比,生動地表現(xiàn)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向往。
11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時此欲倒東南傾。(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用五岳、赤城、天臺這些高大的事物,從側(cè)面襯托出天姥山的高峻巍峨。
12 但見悲鳥號枯木,雄飛呼雌繞林間。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
對“悲鳥”、“子規(guī)”等意象的描繪,渲染孤身攀登蜀道的凄涼氛圍,為主旋律的再次響起做鋪墊。
13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李白《將進酒》)
用黃河東流不回比喻韶華易逝,以黃河水流的壯闊永恒反襯自己生命的渺小短暫。
14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寫殘缺的“山中月”、破碎的“水中影”,寓情于景,抒發(fā)自己對故人的眷戀之情和想見而不得的遺憾。
15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春夜各城聞笛》)
作者在客居洛陽的夜里,聽到具有惜別懷遠之意的“折柳”曲,觸景生情,引發(fā)了濃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16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長安月”、“搗衣聲”、“秋風”三者交織成立體的秋夜圖,使主人公觸景生情,引發(fā)懷念遠在玉關的征人的深情。
17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詩人不寫自己身困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也不說自己如何思念妻子,而是神馳千里,虛筆推想妻子望月思人憂心忡忡,伉儷深情感人肺腑。
18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杜甫《月夜》)
“雙照”既感傷“今夜”的“獨看”,又回憶往昔的“同看”,更虛筆預想未來的團聚,“何時”流露出熱切期望。
19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因國破而悲愴感傷,移情于景,設置了花似濺淚、鳥若驚心的哀傷畫面。
20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描寫庭院草色碧綠、黃鸝隔葉啼鳴的歡快場景,“自”、“空”中透出悲情,以樂景寫哀,反襯詩人內(nèi)心的感傷及武侯身后的寂寞。
21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絕句》)
描繪江碧鳥白、山青花紅的美好春光,以樂景寫哀,反襯思歸不得的傷感。
22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杜甫《旅夜書懷》)
描寫微風吹拂的江岸細草和孤獨停泊的月夜小舟,寓情于景,暗喻詩人渺小無助的境況,傳達孤苦寂寞的情懷。
高中語文課本(篇5)
1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書懷》)
描寫遼闊的平野、浩蕩的江流、燦爛的星月這些雄渾闊大的景象,以樂景寫哀,反襯詩人飄泊無依的孤苦形象和顛簸勞累的凄愴心情。
2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用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等意象渲染悲涼的氣氛,寓情于景,并用哀猿、回鳥自比,寄予了孤苦無依、徘徊無助的傷感之情。
3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描繪“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等肅殺而壯闊的畫面,用樂景寫哀,以自然的宏大永恒,反襯詩人韶光已逝卻壯志未酬的悲苦之情。
4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杜甫《江漢》)
選取“片云”、“孤月”兩個意象自比,“片云”和自己一樣漂泊,“夜月”和自己一樣孤獨,寓情于景,抒發(fā)了詩人漂泊他鄉(xiāng)孤苦無助的悲涼之情。
5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杜甫《江漢》)
設取暗淡夕陽、瑟瑟秋風等暗喻暮年悲苦的意象,以哀景寫樂,反襯詩人處境艱難而壯心不已的情懷。
6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
寫洞庭湖將廣袤的吳楚大地一裂為二,日月星辰仿佛漂浮其上。用樂景寫哀,以洞庭湖磅礴壯麗的景象,反襯詩人漂泊無依、顛連無告的凄涼之情。
7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江天無塵、明月孤寂的景象,使詩人觸景生情,引發(fā)了人生短暫、江月永恒的遐思冥想。
8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王維《山居秋暝》)
先描寫月照松間、泉流石上的畫面。渲染一幅有聲有色、有動有靜的幽雅的山間月夜圖;“浣女”、“漁舟”的出場,更以人物的喧鬧反襯山林的寧靜。
9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王昌齡《從軍行》)
幽怨嗚咽的笛聲,觸發(fā)征人的思鄉(xiāng)之愁;虛筆推想妻子的“金閨萬里愁”,夫妻的感情更顯濃厚。
10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
選取“青海”、“雪山”、“孤城”等意象,描繪一幅悲壯而迷蒙暗淡的景象,寓情于景,蘊含著征人戍邊的艱苦、孤寂和重任在肩的使命感。
11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見到暗含惜別懷遠之意的陌頭楊柳。觸景生情,勾起了對在遠方征戰(zhàn)的丈夫的思念與對當初鼓勵丈夫求取功名的追悔。
12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以源遠流長的黃河和高達萬仞的山峰為孤城鋪設背景,襯托邊城的偏遠孤寂,渲染邊塞雄渾蒼涼的氛圍。
13 楓葉荻花秋瑟瑟 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選取“楓葉”、“荻花”、“江月”等意象,描繪一幅暗淡、蕭瑟的秋夜圖,寓情于景,抒發(fā)了詩人即將與朋友分離的凄涼、愁苦之情。
14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通過對聽眾寂靜無言和江心秋月的描寫,烘托琵琶曲的藝術魅力,留給讀者涵泳回味的空間。
15 黃埃散漫風蕭索 旌旗無光日色薄(白居易《長恨歌》)
以“黃?!薄帮L”、“日色”等意象,描繪灰暗、蕭瑟的畫面,寓情于景,表達唐玄宗對楊貴妃離世的痛惜。
16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白居易《長恨歌》)
基于對貴妃離世的痛惜之情,移情于景,設置月色、鈴聲也仿佛為此“傷心”、“斷腸”的哀傷畫面。
17 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白居易《長恨歌》)
唐玄宗回返長安,’再次見到“如面芙蓉”、“如眉柳”的美景,不禁觸景生情淚流滿面,勾起了物是人非、佳人不再的感傷之情。
18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劉禹錫《石頭城》)
以山“在”、潮“回”的不變,反襯六朝古都繁華逝去已為“空城:’的滄桑巨變,清冷寥落的畫面中,蘊含著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
19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劉禹錫《烏衣巷》)
選取當年車水馬龍的烏雀橋和豪門聚居的烏衣巷,描繪其如今卻野草遍布、夕陽斜照的荒涼畫面,現(xiàn)在的荒涼與曾經(jīng)的繁盛形成鮮明的反差,寓情于景,傳達出滄海桑田、盛襲無常的深沉感慨。
20 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李賀《李憑箜篌引》)
描繪箜篌的音響效果,側(cè)面烘托了樂曲的魅力和李憑琴藝的高超;“老”、“瘦”更反襯出箜篌的魔力之大。
21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杜牧《清明》)
“清明”的特殊時節(jié)和“雨紛紛”的凄清環(huán)境,使行人觸景生情,引發(fā)遠行思鄉(xiāng)的傷感情懷。
22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杜牧《秋夕》)
寫“銀燭秋光冷畫屏”、“天階夜色涼如水”的凄清環(huán)境和“撲流螢”、“坐看星”的無聊舉動,寓情于景,營造了一種寂寞冷清的氛圍,抒發(fā)了女主人公的寂寞、哀怨之情。
高中語文課本(篇6)
《詩經(jīng)兩首》
34、匪來貿(mào)絲。(匪,通非,不是。)
35、于嗟鳩兮。(于,通吁,嘆詞。)
36、猶可說也。(說,通脫,解脫。)
37、隰則有泮。(泮,通畔,邊、岸。)
38、歲亦莫止。(莫,通暮)
39、彼爾維何。(爾,通,花盛開的樣子。)
《離騷》
40、偭秦規(guī)矩而改錯。(錯,通措,措施。)
41、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憂愁。)
42、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圓)
43、延佇乎吾將反。(反,通返)
44、進不入以離尤兮。(離,通罹,遭受)
《孔雀東南飛(并序)》
45、終老不復取娶,迎接女子過門成親。
46、箱簾六七十奩,梳妝匣子。
47、雖與府吏要邀,邀請。
48、蒲葦紉如絲韌,柔軟而結(jié)實。
49、摧藏馬悲哀臟,臟腑。
50、府吏見丁寧叮嚀。
《蘭亭集序》
51、悟言一室之內(nèi)(通晤)
52、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趣同趨,取)
53、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由同猶)
《赤壁賦》
54、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通憑,乘)
55、山川相繆(通繚,環(huán)繞)
56、舉酒屬客(通囑,勸人飲酒)
57、舉匏樽以相屬(通囑,勸人飲酒)
58、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59、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通繚:連結(jié),盤繞。)
60、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61、杯盤狼籍(籍通藉。)
《游褒禪山記》
62、長樂王回深父父,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稱。
高中語文課本(篇7)
高中語文文學常識課本中常見的古代服飾
服飾是人類的特殊創(chuàng)造,起先只為保護身體,后來又發(fā)展為人對美化自身的要求。與新潮多變的現(xiàn)代服飾相比,古代服飾要遜色多了。
巾,古代平民用以裹頭的頭巾,秦朝時用黑巾裹頭,稱為“黔首”,后來成了平民的代稱。如賈誼的《過秦論》:“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綃頭,古代平民的頭巾,以一幅布從后向前在額上打結(jié),再環(huán)繞髻后。如《陌上?!罚骸吧倌暌娏_敷,脫帽著綃頭?!?BR> 綸巾,古代冠名,又稱諸葛巾,一般為軍師所戴。如蘇軾《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
裳,又作常,古指下衣。《說文》:“裙,下裳也。”古代男女都著裳,如《木蘭詩》:“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彼逄埔院笊殉蔀榕拥?專用服裝。
襦,古代上衣,有長短之分,《急就篇》顏師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日短而施腰曰襦。”襦有時特指短上衣,如《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糯,葳蕤自生光?!?BR> 襲,皮衣,古人的皮衣是毛皮在外?!墩f文》:“表,古者衣裘,以毛為表?!濒糜泻⒒?、狼、犬、羊等不同的質(zhì)地。如《促織》:“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袍,古代長衣的通稱,也專指里面絮了亂麻等物的長衣,如《詩經(jīng)?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里指戰(zhàn)袍。
褐,獸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古時為窮苦人所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乃使其從者衣褐?!?BR> 袍澤,古代指休息時所穿之襦。古代稱武人的友誼為“袍澤之誼”,即源于《詩經(jīng)?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BR> 袖,古代衣服為長袖,垂臂時手不露出,有大袖、廣袖之說。如杜牧《阿房宮賦》:“舞殿冷袖,風雨凄凄?!?BR> 縉紳,縉是赤白色的帛,常用作紳帶,帶子在腹前打結(jié),多余下垂的部分叫紳,古代做官的人要插笏于紳帶間,后來就把“縉紳”或“紳士”作為仕宦的代稱。如張溥《五人墓碑記》:“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BR> 绔,前后無襠,只有兩個褲筒。紈绔是古代有錢人穿的,后來把有錢人或不務正業(yè)的子弟稱為紈绔或紈绔子弟。如《紅樓夢》:“寄言紈绔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BR> 布,麻布和葛布的總名,有粗細之分。按古喪服制,最粗的叫衰,如《左傳?崤之戰(zhàn)》:“子墨衰?!惫糯矫翊┎家拢虼恕安家隆本统闪耸竦拇Q。如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BR> 帛,又稱繒,絲織品的總名。如《阿房宮賦》:“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BR> 縞,又稱素,是未經(jīng)染練的繒帛,如《赤壁之戰(zhàn)》:“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也?!?BR> 屨、履,上古的鞋叫屨,漢以后叫履。一般用草、麻、皮、絲等制作,絲履、絲屨多為貴族所穿,如《孔雀東南飛》:“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窮人穿草屨。如《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屐,木鞋,《急就篇》顏師古注:“屐者,以木為之,而施兩齒,可以踐泥?!比缋畎住秹粲翁炖岩髁魟e》:“著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BR> 蓑衣,雨具,以草編織而成。如張志和《漁歌子》:“青箬笠,綠蓑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