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教案1000字合集10篇

字號:


    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然后道尊。作為教師應該知道準備教案的重要性。每一份教案都包含了教師的教學藝術性。你寫過教案嗎?急你所急,出國留學網(wǎng)的編輯為朋友們了收集和編輯了“小學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為你提供參考!
    小學科學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發(fā)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xù)內(nèi)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并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欲,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目的:
    1、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
    2、引導學生全面細致地觀察人體特征,進一步提高比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中培養(yǎng)學生認真求實,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難點:
    了解什么是人體的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并知道遺傳和變異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1、有關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事先收集全班同學及其父母的單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小動物和植物的圖片
    學生觀察,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學生匯報:它們長得很像。
    生:它們一模一樣
    2.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我像誰”)
    二、探究活動
    (一)指導學生認識什么是遺傳和變異
    1、找一找自己的身體特征與家人的異同點?
    出示課件:從特征看,有些人是直發(fā),有些人是卷發(fā);有些人是雙眼皮,有些人是單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等等。
    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特征與父母的特征。(完成表格)
    生匯報
    出示圖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征
    教師結(jié)合學生的發(fā)現(xiàn)匯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才我們發(fā)現(xiàn)的這樣現(xiàn)象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薄褒埳抛?,九子各不同”等諺語。
    2、引出:
    生物的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傳給后代的現(xiàn)象叫遺傳。
    (板書:遺傳)
    師講解: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長得那么像,有的卻并不很像?
    學習: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親生理特征信息的遺傳物質(zhì),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xiàn),包括性別、性格、外貌等等。
    3、變異
    出示圖片師:有什么發(fā)現(xiàn)?生匯報
    引出: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tài)特征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變異。(板書:變異)
    (二)指導學生認識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匯報結(jié)果。
    對以上結(jié)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師適時小結(jié):遺傳和變異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xiàn)象。
    三、自由活動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對于我們有哪些影響?是有害還是有利?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匯報。
    3.出示圖片講解。
    4.教師總結(jié)。
    四、總結(jié)回顧
    生匯報
    五、拓展活動
    1.課后查閱一些有關遺傳和變異現(xiàn)象的資料。
    板書設計:
    我像誰
    遺傳 變異
    小學科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氣體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熱脹冷縮現(xiàn)象與物體內(nèi)部微粒的運動有關。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2、用文字或圖畫進行描述和交流。
    3、嘗試用“模型”解釋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對熱現(xiàn)象產(chǎn)生更濃的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用多種方法觀察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難點
    觀察空氣體積變化的方法設計、用“模型”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教學準備
    為每組準備:燒瓶、L型玻璃管;熱水、常溫水、冰水;錐形瓶,氣球、紅墨水。
    教學過程
    一、觀察空氣是否熱脹冷縮
    1、引入
    水和許多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zhì),空氣是否也會熱脹冷縮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空氣在受熱或受冷后,體積會怎樣變化?(學生討論推測)
    2、空氣受熱受冷后體積的變化研究
    師:空氣是流動的,又是看不見的,我們?nèi)绾螌嶒灢拍芮宄乜吹娇諝馐軣崾芾浜篌w積的變化呢?
    (1)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2)交流實驗方案,確定方法。
    (3)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討論。
    (5)小結(jié):通過實驗我們發(fā)現(xiàn):空氣受熱以后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后體積會縮小。
    (預設:空氣的熱脹冷縮現(xiàn)象非常明顯,同時也能比較出液體和氣體熱脹冷縮的區(qū)別)
    二、怎么解釋熱脹冷縮現(xiàn)象
    1、 師:溫度變了,水和空氣的體積都會發(fā)生變化,這是怎么回事?當我們緊挨著站在教室中間,和每個人都起勁地在教室里跳躍時,哪種情況下占據(jù)的空間大?
    2、模擬空氣“微?!边\動的游戲。
    3、交流:從游戲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預設:這個游戲指向了對物體熱脹冷縮性質(zhì)的本質(zhì)解釋,學生只有實踐、體驗過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義所在。)
    小學科學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土壤的重要組成物質(zhì)是腐殖質(zhì),腐殖質(zhì)是由腐爛的動植物遺體變成的;
    2.知道一些動物的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二、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關于土壤,大家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
    2.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提問,引導學生確定本課的研究內(nèi)容。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做一回偵探柯南,查一查土壤里能長出各種各樣植物的原因。
    (二)探索土壤室外活動:
    帶領學生采集土層。
    1.討論:我們將去干什么?要注意些什么?
    2.活動:分發(fā)工具,和學生一起到室外(花圃、菜地)采集土層帶回教室。
    室內(nèi)活動。
    1.探索枯死的植物變成了什么?
    (1)觀察采集到的土層,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2)大家有什么想法?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讓我們一起再去“考察”一下其他地方的土層吧。
    2.探索動物生活對土壤肥力的影響。
    (1)談話:在有的小組同學挖到的土層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了一種小動物。這種動物身體細長、很軟,它沒有眼睛,在泥土里生活,下雨的時候會爬出地面,你們知道那是什么嗎?
    (2)教師出示昆蟲飼養(yǎng)盒,里面是自己幾個星期前培育的有蚯蚓開墾痕跡的土壤。
    △學生觀察,并說說看到了什么。
    △教師小結(jié):像這樣顏色發(fā)黑、潮濕肥沃、蚯蚓喜歡生活的土,我們稱之為含有腐殖質(zhì)的腐殖土。什么是腐殖質(zhì)呢?
    △學生讀一讀課本第11頁左下角的一段話。
    (3)討論:有人說蚯蚓是“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這是為什么呢?
    (4)小結(jié):蚯蚓在土壤里不僅可以松土,還可以制造肥料,使其生活的環(huán)境更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長。所以,蚯蚓是益蟲,我們要保護蚯蚓。
    3.做肥料袋。
    (1)談話:枯死的植物到底到哪里去了?蚯蚓對土壤有什么影響?你們愿意親手做個實驗來驗證一下嗎?
    (2)討論如何設計實驗。(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教師啟發(fā)對比實驗的做法)
    (3)學生動手制作肥料袋。
    △同桌為一對比小組,依據(jù)討論結(jié)果做肥料袋。
    △教師巡視,適當?shù)亟o以必要的指導。
    (4)整理桌面,清理桌上殘留物,填寫觀察和制作記錄。
    (5)教師提示:
    (三)延伸活動:
    管理肥料袋談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每天都要介入這個實驗的管理、觀察和記錄,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面臨哪些困難?應該怎樣來解決?
    小學科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慘烈程度,歸納地震災害的特點:暴發(fā)突然,猝不及防,預測預報困難,成災廣泛,后果嚴重。
    2.能明白地震給人類帶來的災害,推測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擬實驗感受地震產(chǎn)生的原因。驗證推測的正確性,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綜合概括、篩選信息、整體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對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學家在地震技術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通過侯風地動儀的接受,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
    5、地震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既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好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培養(yǎng)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對待事物的能力。
    6、通過唐山地區(qū)的重建,對學生進行愛心教育。
    教學準備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壞情景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數(shù)據(jù)以及視頻資料等。
    2、張衡發(fā)明的地動儀和現(xiàn)代地震儀的資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資料,演習教具。
    教學過程:
    一:地震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
    1.講述:今年5.12號在四川的汶川發(fā)生了特大地震,關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讓學生討論,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讓學生閱讀課文中的小資料
    唐山地震發(fā)生的時間,地震的級別,地震給唐山造成了什么樣的災害?
    4.地震后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讓學生小組討論,自由發(fā)言。
    二:認識地震的形成
    1.實驗;用一疊紙、木片等物品地表巖層進行模擬實驗。注意安全
    a.把一疊紙平放在桌上,兩手從兩邊把紙慢慢向中間擠壓,觀察現(xiàn)象,如果是一層層的巖石當擠壓到一定程度時,會發(fā)生什么現(xiàn)象?
    b.用薄木片進行上面的實驗,直到木片折斷,觀察有什么現(xiàn)象發(fā)生?
    2.問:實驗說明了什么?
    3.討論:地震是怎樣產(chǎn)生的?并將討論結(jié)果記錄下來。
    4.看P49的小資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發(fā)生地震時怎樣做
    1.學生相互討論、交流
    2.如果現(xiàn)在發(fā)生了地震,我們該怎么辦?
    3.進行一次課堂演習:發(fā)生地震時怎樣逃生。
    四:全課總結(jié):通過學習你明白了一些什么?出現(xiàn)地震時,在家里你會怎么做?
    小學科學教案【篇5】
    探究活動分析:
    1.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來幫助學生明確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圖上用各種天氣符號和表示溫度的數(shù)字,反映這一天全國各個地區(qū)的天氣情況。學生通過對這張圖的觀察,可以對常見的天氣現(xiàn)象有一個基本的了解。
    2.圖上的表示天氣現(xiàn)象的符號可采用粘貼的形式,在符號下面應寫上符號的名稱,便于學生認識這些天氣現(xiàn)象。
    3.提問學生還知道那些天氣現(xiàn)象,以幫助學生全面認識天氣現(xiàn)象。
    4.為每一組準備一套天氣符號,讓學生嘗試著給這些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5.(室外)觀察、描述今天的天氣現(xiàn)象--引導學生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
    6.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回到教室后,將學生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交流。
    7.引導學生思考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或提問學生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使學生意識到天氣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8.在學生的科學記錄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氣時,可能只是一些毫無聯(lián)系的幾個簡單的詞語或句子。提示部分對學生描述天氣的方法的指導--將天氣特征與生活建立聯(lián)系,提高學生對天氣的認識水平??梢砸龑W生閱讀提示,并應用提示的`方法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改進,并把改進后的描述和同學交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初步感知可以從云量、降水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現(xiàn)象來描述天氣。
    2.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xiàn)象和天氣符號。
    過程與方法:
    1.能對各種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2.運用感官觀察天氣,并學會用簡單的詞句把它記錄下來。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意識到天氣每天都在發(fā)生著變化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提該關心天氣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知道常見的一些天氣現(xiàn)象和天氣符號。
    教學準備:
    1.用天氣符號標注城市天氣情況的中國地圖一張;
    2.每組一套天氣符號卡片;
    3.天氣現(xiàn)象歸類表格和關于天氣網(wǎng)狀圖各一份;
    4.每個學生科學記錄本各一本。
    教學活動過程:
    一、認識天氣現(xiàn)象
    1.出示一張“城市天氣預報圖”:這是一幅中央氣象臺的天氣預報圖,圖中顯示了哪些天氣現(xiàn)象?
    2.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貼相應的天氣符號并寫上名稱。
    3.提問:你們還知道哪些天氣現(xiàn)象?(根據(jù)學生回答出示相應符號)
    4.發(fā)給每一組一套天氣符號:請大家對這些天氣現(xiàn)象進行分類。
    5.匯報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氣怎樣?
    1.今天的天氣怎樣呢?我們一起到外面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出示觀察要求:請從云、降水、溫度、風四個方面對今天的天氣進行觀察,然后用一些詞或句子將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實小組長進行管理。
    3.帶上科學記錄本和筆排隊到操場上分組進行觀察,教師巡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nèi))
    4.回到教室進行交流:請同學來匯報一下你們觀察到天氣現(xiàn)象。
    5.學生匯報,教師展示學生的記錄。
    6.提問:今天的天氣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影響?(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問:你覺得今天的天氣我們應該穿什么衣服?)
    7.認識“網(wǎng)狀圖”的使用:剛才同學們在匯報的時候想到一點說一點,有沒有辦法把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更直觀地表示出來的方法呢?打開書本第45頁,看看書本上向我們介紹了怎樣的一個好方法?
    8.帶讀提示語。
    9.看明白了嗎?有不明白的請?zhí)釂枴?BR>    10.請你學著書本上的方法,在科學記錄本上為今天的天氣和我們生活的關系作一張“網(wǎng)狀圖”。
    三、總結(jié)
    剛才我們觀察的是今天的天氣,那么明天又會天氣怎樣呢?后天呢?一個月內(nèi)我們杭州的天氣又在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呢?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里請大家每天都能把觀察到的天氣現(xiàn)象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能了解在這段時間里我們這里的天氣變化是這樣的。
    小學科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高矮、莖粗細和質(zhì)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葉,都會開花結(jié)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意識。
    【教學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果實、葉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小草
    1.師生交流:在校園里不僅有高大樹木,還有低矮小草。我們認識這些小草嗎?這些小草長在校園哪些地方?
    2.教師指導:對不知名小草怎么認識?提供認識方法及資料。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1.教師引導:在校園、田野、路旁、果園中都能找到狗尾草,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實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雜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觀察記錄要求:運用前面學過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記錄方法來觀察記錄一株狗尾草。
    3.小組學生活動:觀察狗尾草,我們用簡圖把它樣子畫下來。上臺描述互相補充:這是我們觀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莖葉果實大致畫下來即可。)
    4.組間活動:比較不同草,找出它們相同和不同。(啟發(fā)引導:從植物器官及生存環(huán)境、生長年限、生長變化規(guī)律等方面比較)不同小草千姿百態(tài),各有差異,但是它們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特征,說說你對小草想法,是呀,小草雖小,但也十分可愛,我們應當呵護它們。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1.引導討論:可以從哪些方面比較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處?
    2.比較完成對比表格:
    3.交流匯報:樟樹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導學生了解:像樟樹莖一樣莖叫木質(zhì)莖,像狗尾草一樣莖叫草質(zhì)莖。(讓學生在匯報中能使用這些詞語即可,不要求對概念進行背誦,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較匯報內(nèi)容:總結(jié)大樹和小草不同之處,記錄在下面圈圖非交*位置中。
    2.全班討論:大樹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處,記錄在下面框內(nèi)。(這是教學重點)
    3.總結(jié):從以上唯恩圖表達內(nèi)容中我知道了樹和草共同點有根莖葉,有會開花、結(jié)果、有種子(基本形態(tài)結(jié)構相同);都長在土壤中,需要陽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還知道了樹和草壽命不同,樹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們具體結(jié)構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圖作用是梳理學生觀察比較結(jié)果,形成比較明確概念,并顯示這些概念之間關系。比較相同點就是為了讓學生初步體會到植物生命體特征,從而指向本單元核心概念。對概念內(nèi)涵梳理還得從學生實際出發(fā)。)
    小學科學教案【篇7】
    教學意圖:
    玩具是每一個小學生的最愛,并且各種各樣的顏色對于他們來說也充滿了好奇,這節(jié)活動課就是通過讓學生在玩小汽車的過程中,使學生產(chǎn)生對顏色的興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樂趣。
    教學目標:
    1.對顏色感興趣。
    2.會將小汽車車輪或其他圓形的東西蘸顏色在白紙上滾。
    教學準備:為每個寶寶準備一輛玩具汽車,拉鏈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玩具,你們猜猜是什么?
    2.在學生自由猜測時,教師掀掉布,給學生一個驚喜:
    (師:“看,是什么?”)(小汽車)
    師生一起說說小汽車的種類和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3.“這么多好玩的小汽車,你們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師講清楚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玩具汽車玩。)
    二、引發(fā)興趣,教師進行示范演示。
    1.師:小朋友們,快來看呀,老師的汽車會變魔術!
    教師把汽車車輪蘸上顏色在白紙上開過,邊開汽車邊念兒歌“小汽車,嘀嘀嘀,真有趣?!?BR>    2.引導學生觀察小汽車滾出來的畫,師:厲害吧,老師的小汽車還會畫畫呢,看,是什么顏色的?像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在學生回答像什么時,教師要給與肯定。)
    3.師:同學們,你們的小汽車能畫畫,依靠的是什么力量?
    (推力拉力)
    三、活動結(jié)束
    1、每人一個方向盤,在音樂的伴奏下,學生做開小汽車的游戲。
    2、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小學科學教案【篇8】
    第一課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于觀察的進行。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借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jié)果。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fā)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yǎng)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的重點】了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的難點】對大樹的觀察要指向生命體這個核心概念。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紙。
    【教學的過程】
    一、引言
    二、看照片上的大樹 三、回憶中的大樹 四、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 校園的樹木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tài)一般由樹冠、樹干、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干。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能繼續(xù)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的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后指向樹木作為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的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為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的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第三課 大樹和小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小草和大樹一樣,具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征。
    大樹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處在于植株的高矮、莖的粗細和質(zhì)地。
    大樹和小草都有生長在土壤中,都有綠色的葉,都會開花結(jié)果,都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小草的主要形態(tài)特征,能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體會到小草和大樹一樣,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具有愛護小草,不踐踏不草的意識。
    【教學的重點】找大樹和小草的相同點,體會陸生植物生命體的特征。
    【教學的難點】看懂維恩圖的表達方式。
    【教學的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的小草,最好有三葉草(黃花酢漿草)和狗尾草;一條樟樹枝和它的果實、葉片。
    【教學的過程】
    一、認識常見的小草
    二、觀察記錄狗尾草
    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小學科學教案【篇9】
    教學目標:
    1、能從身邊常見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能夠自己設計實驗,探究水能溶解固體物質(zhì)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jié)果。
    2、體驗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jù);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意識到科學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知道水有溶解物質(zhì)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變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食鹽、白糖、勺子、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水變咸了(師同時板書)。
    師:水為什么變咸了?
    生:因為放了鹽。
    師:怎么知道水里放了鹽?
    生:嘗一嘗。
    師:老師這有一杯溶液,誰來嘗一嘗?(指生品嘗)
    師:是鹽水嗎?
    生:不是,是糖水,因為它是甜的,說明放了糖。
    二、認識溶解。
    師:同學們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齊答)想。
    師:怎么做?說說你的方法,并說一說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表現(xiàn)好的同學給予小組鼓勵。學生按照老師給的提示來配置溶液。(師巡視、指導)
    強調(diào):邊做實驗變把你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學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匯報實驗結(jié)果。
    教師引導:那我們剛才放到燒杯里的鹽和糖去哪了?
    (生來回答:化了、看不見了……)
    引出:我們科學上稱這種現(xiàn)象為“溶解”,根據(jù)我們剛才做的實驗,你認為什么樣的是溶解?(生討論交流匯報,師簡述溶解的意義)
    三、深入探究,拓展認識。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學生交流后師小結(jié)。
    四、課堂反思:
    這節(jié)課你收獲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師總結(jié))
    五、作業(yè)布置:
    把食鹽水倒入盤子里,放在窗臺上,沒議案進行觀察,會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小學科學教案【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指導學生認識卵石形成的過程,使學生知道巖石的風化、搬運、磨圓等地質(zhì)作用。認識流動水的力量、重力對地表改變的作用。
    2.體驗科學探究中證據(jù)、邏加推理及運用想象建立假設和理解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歡大膽想象,想知道,愛提問的科學態(tài)度。滲透科學自然觀--使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不斷變化的
    教學準備
    1.水槽(水)、燃燒鉗、酒精燈、巖石(板巖或頁巖)、帶蓋的玻璃杯、碎磚
    2.教師準備: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巖石分布情況的圖片或錄像;能反映上游山體風化現(xiàn)象的圖片;高原溝壑圖片、三角洲圖片。
    教學過程
    一、認識卵石的形態(tài)特點,揭題
    1、出示卵石實物
    問:你見過這種石頭嗎?在哪里見過?
    2、這種石頭叫卵石(板書:卵石)
    想一想: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鳥卵,光滑圓潤。大自然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板書:卵石的形成
    二、獲取卵石形成的事實,并進行預測
    1、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歷說說卵石是哪里來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圖片或錄像了解事實,這是一條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圖片,觀察,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猜一猜:河流上游的巖石最初是從哪里來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過程
    1、了解風化作用
    (1)根據(jù)以上學生猜想提出:好好山體是怎么會松動、滾落的呢?
    進一步觀察上游的圖片→高山圖片分析發(fā)現(xiàn)
    A、山體松動:溫差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B、山體裂縫:水結(jié)冰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C、樹根脹裂:植物根長大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這些都是導致巖石破碎的原因。
    (2)設計溫差變化對巖石破壞作用的實驗方案
    師:剛才大家談到溫度變化會引起山體松動,你能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實驗驗證
    (4)匯報交流
    (5)小結(jié):溫度的變化、水結(jié)成冰、植物的根長大等原因長期對巖石產(chǎn)生的破壞作用叫做風化作用?!?BR>    2、認識搬運中產(chǎn)生的磨圓作用
    (1)問:河流上游的巖石是怎樣變成下游河灘上的卵石的呢?
    (2)學生猜想
    師:你能用模擬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嗎?
    (3)分組設計模擬實驗方案
    (4)分組實驗。實驗注意:要留一至二塊磚作比較
    (5)匯報交流:你們是怎么實驗的,為什么這樣做,實驗的結(jié)果怎么樣?實驗告訴我們什么?
    (6)小結(jié):巖石在流水的搬運過程中,巖石和巖石之間有摩擦,巖石與河床之間有摩擦,巖石與水之間也有摩擦,巖石受到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巖石越來越小,棱角逐漸被磨圓。
    3、形成結(jié)論
    (1)師:根據(jù)以上研究,你認為卵石是怎樣形成的?分組討論,然后把你們的結(jié)果告訴大家.
    (2)分組討論
    (3)交流小結(jié):高山上的巖石經(jīng)過風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來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將巖石搬運到中游和下游。在河水的長距離搬運過程中,受到水的沖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達下游的巖石就變成了光滑圓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問:上游的巖石在流水的作用下變成了下游的卵石,我們還見過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
    2、讓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歷說一說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溝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遙遠的將來可能是什么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