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像園丁,栽培著祖國的花朵,身為教師,應該把教案和教學內(nèi)容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有時候可能并不是學生不聰明,而是老師的教案并沒有適用性,要怎么寫才可以寫出具有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教案呢?編輯花時間整理了圓柱認識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1】
講課前一天,我把我的教學設計思路和同組的老師進行了交流,達成共識。晚上,按照習慣,我一邊看教學設計稿一邊想象課堂上學生會產(chǎn)生怎樣的反應,思過來想過去,越看越覺得教學設計太死板,于是我想到了省教科所崔海江老師講座時說到:“對于幾何圖形的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先讓學生知道幾何圖形上有什么?然后想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特點﹚?……”聯(lián)系我要講的《圓柱的認識和側面積》一課,同是幾何圖形的教學,運用以上教學流程行不行?這時已經(jīng)是晚上九點多,臨時調(diào)整教學思路可能會很倉促,萬一講砸了怎么辦?還是按白天想好的思路講吧,畢竟有前兩位教師的基礎,得失擺在眼前,就算講不精彩,也不會糟糕到哪里。
一、成功之處
現(xiàn)在講課結束,有得有失。成功的地方來源于教師課前充分備課,對教材理解比較到位,課堂上尊重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交流,對于學生的不同見解能耐心誠懇的傾聽﹑鼓勵,教師的這些做法感染著每一位學生,消除了學生對新教師的陌生感,拉近了師生距離,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二、不足之處
不足之處來源于教師臨時更改教學設計,課堂預設不夠充分,對于課堂生成把握不到位,導致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任務沒有完成。另外,對于我組的研修主題——教師的課堂評價語對激發(fā)學生主動性,這方面做的'還有欠缺,教師的課堂評價語不夠豐富,還需繼續(xù)研究。
三、改進措施
就這樣,大腦里一直有兩個小人兒在斗爭。就在不定時,我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在國培中心一位位專家傳授的教學理念,在影子學校聽課研討的感受,再一次明晰了數(shù)學課堂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從學生已有經(jīng)驗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引領孩子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想到這些我堅定了想法︰即使不成功也要試一試。
一節(jié)課結束了,雖然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但是通過這次課例研修,特別是自己親自執(zhí)教課堂,帶給我的收獲很多很多:教學理念需更新,課堂執(zhí)教能力需提高,前路漫漫,任重而道遠。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2】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就從生活中常見的物體出發(fā),注重把數(shù)學與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相結合。
首先我通過多媒體出示生活中學生經(jīng)常看到的圓柱形物體,從而使學生對圓柱建立初步的感知,然后再讓學生列舉生活中他們所見到圓柱形物體,繼而導入課題,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在教學認識圓柱的特點時,我讓學生拿出預先做好的圓柱形學具,親自動手去摸一摸、看一看,說一說,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地對圓柱進行觀察,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我讓學生和我一起操作,一起把圓柱沿著高剪開,大家一起觀察,發(fā)現(xiàn)和總結,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如此下來,學生學得比較輕松,我教得也比較愉快,正是互利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3】
本節(jié)課我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能主動學習新知,突破難點、疑點,能解決實際問題。
1、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經(jīng)歷猜想、操作、驗證、討論、歸納等數(shù)學活動。比如,我從圓柱模型拼成長方體入手,強調(diào)它們是等底等高長方體。由長方體體積公式V=Sh,猜想圓柱的體積公式。再通過學生的具體實際操作、小組合作探究,從而探索出圓柱體積公式,并掌握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能解決與圓柱體積計算相關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在活動中進一步使學生體會“轉化”方法的價值,比如,回顧上學期所學的圓的面積推導公式,從而理解圓柱的底面積與長方體底面積相等。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本節(jié)課中,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采用多媒體課件。但我認為一節(jié)好課就非要使用多媒體課件嗎?其實不然。當然,今天我在教學中,確實有許多的不足。比如,將圓柱體切割成若干等份,等份越多,分得越細,就越接近于長方體。倘若使用了多媒體課件演示,或許效果更明顯
總之,今天教學中的不足,我會不斷改進。既面向全體學生,又注重不同學生的不同發(fā)展,設計更精、更符合學生發(fā)展的梯度問題,讓他們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愉快學習、成長!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
一節(jié)課下來,我靜心思考,有以下幾點反思:
1、一節(jié)好的課,在教學時要層次清楚,步步深入,重點突出。
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時,我首先從實物圖形講解到空間圖形,采用對比的方法,不斷加深學生對形體的認識。然后要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動手做實驗,從實驗的過程中得出結論: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是圓柱體體積的三分之一,從而推出圓錐的體積公式。這樣,就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然后,利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學生印象。
2、一節(jié)好的課,應注意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新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察,先猜測圓柱和圓錐的大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白學習目標。在應用公式的教學中,又把問題轉向到課初學生猜測且還沒有解決的問題,引導學生計算出圓錐的體積,終于使懸念得出了滿意的結果,使學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3、一節(jié)好的課,要有全體學生的積極參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由于我平時非常重視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想象力,因此,學生在這節(jié)課上,表現(xiàn)也相當?shù)某錾?。我在教學中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采用分組觀察、操作、討論,動手做實驗等方法,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4】
圓柱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注重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為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解決實際問題打下了基礎。
在復習導入階段,首先通過唐老鴨和米老鼠的比賽,引入學生對圓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過出示生活中的圓柱形物體,導入課題,使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新知識時,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討論圓柱的側面時,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會是一個什么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
認識到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之間的關系。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并把“觀察、猜想、操作、發(fā)現(xiàn)”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在練習階段,我設計了針對性練習和發(fā)展性練習,在形式、難度、靈活性上都有體現(xiàn)。判斷題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最后的填空題進一步鍛煉了學生對知識的靈活應用能力。
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圓柱形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認識了圓柱的特征,并利用課件輔助教學,使學生對圓柱的特征有直觀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認識圓柱上下兩個底面完全相同時,學生不能說出驗證的方法,也沒有時間讓學生去動手操作驗證;在學習圓柱的側面展開與長方形各部分的關系時,學生對知識理解比較困難,演示不直觀。
總之,在這堂課中我豐富了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通過這樣的活動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吸取經(jīng)驗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更好的進行數(shù)學知識的教學。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5】
教學內(nèi)容:教科書第10—12頁圓柱的認識,練習二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圓柱體,認識圓柱的特征和圓柱各部分的名稱,能看懂圓柱的平面圖;認識圓柱側面的展開圖。
2、培養(yǎng)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
3、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圓柱的特征。
教學難點:看懂圓柱的平面圖。
學具: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物品,并將其側面用白紙包好。剪刀、直尺。教師準備圓柱體、圓柱體側面展開圖、可旋轉長圓柱體的長方形。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圓的半徑或直徑,怎樣計算圓的周長?(指名學生回答,使學生熟悉圓的周長公式: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圓的周長(教師依次出示題目,然后指名學生回答,其他學生評判答案是否正確)
(1)半徑是1米 (2)直徑是3厘米
(3)半徑是2分米 (4)直徑是5分米
二、認識圓柱特征
1.整體感知圓柱
(1)(出示教材第10頁中的圓柱形物體)問:這些物體的形狀有什么共同特點?
如果把這些圓柱形物體的形狀畫下來會是什么樣子?(出示圓柱的立體圖形)像這樣的圖形叫圓柱。
(2)找找圓柱,請同學找出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
2.圓柱的表面
(1)摸摸圓柱。請同學摸摸自己手中圓柱的表面,說說圓柱由哪幾部分組成?
(2)指導看書:摸到的上下兩個面叫什么?它們的形狀大小如何?摸到的圓柱周圍的曲面叫什么?(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的曲面叫側面。)
問:粉筆是圓柱體嗎?
3.圓柱的高
(1)教師出示高、矮不事的兩個圓柱,提問:哪個圓柱高,哪個圓柱矮?
(2)結合課本回答什么叫圓柱的高。(板書:圓柱兩個底面之間的距離叫做高。)
(3)師畫一條側面上的斜線,問:這是圓柱的高嗎?為什么?兩個底面圓心的連線是高嗎?
(4)討論交流:圓柱的高的特點。
問:圓柱的高有多少條?
歸納小結并板書:圓柱的高有無數(shù)條,高的長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對這數(shù)不清的高,測量哪一條最為簡便?
老師引導學生操作分析,得出測量圓柱邊上的這條高最為簡便,同時課件上的圓柱體閃爍邊上的一條高.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貼在木棒上的長方形紙片,將它快速轉動,看一看轉出來的是什么形狀?完成教材第11頁的“做一做”
4.圓柱的側面展開(例2)
(1)動手操作:請同學分小組拿出橡皮、蠟筆、水彩筆、固體膠水等有商標紙的圓柱形實物,分別把商標紙剪開,再打開,觀察商標紙的形狀.
反饋后討論:展開后得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樣剪的?展開后得到平行四邊形的是怎樣剪的?
┌長方形
板書:沿高剪┤ 斜著剪:平行四邊形
└正方形
強調(diào):我們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長方形與圓柱的關系.
(2)尋求發(fā)現(xiàn).展開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的關系.
①師生一起把展開的長方形還原成圓柱的側面,再展開,在重復操作中觀察。
②學生再觀察電腦演示上述過程.(用彩色線條突出圓柱底面周長和高轉化成長方形長和寬的過程。)
③同學交流后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個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底面的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
(3)延伸發(fā)現(xiàn).展開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邊長與圓柱的關系。
①討論:平行四邊形能否通過什么方法轉化成長方形?
課件顯示:平行四邊形通過割補轉變成長方形,再還原成圓柱側面的動畫過程。
②想一想:什么情況下圓柱側面展開是正方形?
③引導小結:不管側面怎樣剪,得到各種圖形,都能通過割補的方法轉化成長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你能推導出圓柱體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嗎?
5.圓柱的側面積。
(1)圓柱的側面積,顧名思義,也就是圓柱側面的面積。
(2)出示圓柱的展開圖:這個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面積和圓柱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觀察很容易看到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柱的側面積)
(3)那么,圓柱的側面積應該怎樣計算呢?(引導學生根據(jù)展開后的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底面周長和高的關系,可以知道: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2.側面積練習:練習二第5題
(1)學生審題,回答下面的問題:
① 這兩道題分別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 計算結果要注意什么?
(2)指定一名學生板演,其他學生在練習本上做.教師行間巡視,注意發(fā)現(xiàn)學生計算中的錯誤,并及時糾正。
(3)小結:要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知道圓柱底面周長和高這兩個條件,有時題里只給出直徑或半徑,底面周長這個條件可以通過過計算得到,在解題前要注意看清題意再列式。
三、鞏固練習
1.做第11頁“做一做”。
2.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3題。
教師行間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及時輔導。
3.做第15頁練習二的第4題。
4.求圓柱的側面積
(1)C=12厘米,h=12厘米(展開圖是什么形狀)
(2)d=5分米,h=6分米
(3)r=2米,h是半徑的2倍。
四、布置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練習二第14題求側面積部分三道小題。
第一課時教學反思
1、一個調(diào)整
根據(jù)學情,我靈活調(diào)整了教學內(nèi)容,將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提早到第一課時完成。其實,由探索圓柱側面的特征,到推導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可謂順水推舟,輕而易舉,學生理解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這樣的改動可以降低第二課時“圓柱表面積”的難度,給學生在“表面積的計算”一課中更多的練習時間。
2、一次討論
學生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及以往知識,在課前閱讀時對于圓柱的特征就已能基本掌握,通過課堂教學來看,僅在圓柱有多少條高時發(fā)生爭議。有的學生認為圓柱只有1條高,也有的學生認為圓柱的高只能在其側面表示。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結合圓柱高的概念展開討論,從而明確了什么是“兩個底面之間距離”的含義。
3、一處拓展
在引導學生觀察得出長方形紙片旋轉后是一個圓柱后,我通過設問對教材進行了拓展?!斑@個長方形的長和寬與旋轉后所形成的圓柱體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當學生回答長是圓柱底面直徑時,我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觀察得出正確結論。然后,我又舉一反三,請學生思考“如果將這個長方形換一個方向粘貼在木棒上,那么它和圓柱體又有怎樣的聯(lián)系?”通過拓展,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6】
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圓柱是學生在學習了長方體和立方體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立體圖形。在實際生活中,圓柱形的物體很多,學生對圓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認識所以在教學《圓柱的認識》時,我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發(fā)現(xiàn)和掌握圓的柱的基本特征,并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有步驟地展開研究和探索,同時讓每個學生都樹立能夠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在導入時,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因此,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種新的立體圖形——圓柱(出示圓柱),我直接揭示課題,同學們,你們看到過這樣的物體嗎?你能舉一些生活中像這樣的物體嗎?學生一一展示自己課前收集好的圓柱形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只要你們細心的去觀察,圓柱形的物體還是到處可見的。學生對新知識是好奇的。在教學圓柱的特征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整體地感知圓柱的特征。在學生知道了圓柱的側面積是指哪部分后,我設置懸念,先讓學生猜一猜:“這個圓柱的側面展開可能會是一個什么圖形呢?”通過猜測再進行驗證,學生動手操作、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認識到了圓柱的底面周長相當于長方形的長,高相當于長方形的寬。接著又問,要想知道老師手里圓柱的側面積,你會算嗎?學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把教學重難點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具體,并把“觀察、猜想、操作、發(fā)現(xiàn)”的方法貫穿始終,既加深了學生對圓柱各部分名稱和特征的認識,又有效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本節(jié)課我主要體會如下:
1、加強動手實踐,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認識底面的特征時,學生先是猜想,再讓學生想法證明;探究側面展開圖時,先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全班演示證實后,學生再次動手操作,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或一張正方形的紙分別卷成一個圓柱體的側面,卷成前后圖形之間的關系就不言而喻了。對比較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親自動手去體驗,既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新知識,可謂一舉多得。
2、我打破了課本的局限,讓學生動手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圓柱的側面展開圖,雖然剪出的圖形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增加了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整節(jié)課學生都處在愉快、寬松、有趣的氛圍中,雖然內(nèi)容不多,也還簡單,但卻很充實。
因為打破了這個局限學生的思維就拓展了,出現(xiàn)了很有深度的幾題。
學生提出了幾個問題,1、能否形成圓柱。2、如果能形成,底圓周長是哪一條。3、高又是哪一條。
三個問題的提出一下子升華了全課,讓我的思路也豁然開朗,也讓我真正體會了還學生思考的空間,將會有意外的收獲。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7】
今天上的是《圓柱的認識》,從整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來看,自我感覺不錯。在設計這節(jié)課的時候,我就想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動手,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形成過程,引導學生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但上課之前,又一直忐忑不安,教學任務能完成嗎?帶著這種不安開始上課,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進行,我這種不安也隨之消失,學生給了我不一樣的感覺。
在本節(jié)課中,我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圍繞觀察感知圓柱的有關特征后,展開驗證性的操作活動(主要驗證兩個關鍵問題:“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兩個圓”和“側面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學生以活動小組為單位進行驗證。方法由學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從活動后的反饋來看,活動效果較好。如在驗證“兩個底面是面積相等的圓”這一知識點時,學生不但驗證成功,而且方法也較多。一種是說量一下底面圓的直徑,直徑相等,他們的周長、面積相等。第二種用線圍,量圓柱的底,量出底的周長,再用此線量一量另一底面周長,用的線長度相同,說明兩底面相等。還有學生想出了個相當簡單的方法:把圓柱的底面畫下來,然后把圓柱的另一底面直接與畫在紙上的圓進行比較。體現(xiàn)了學生參與的主動性。對“側面展開后是一個什么樣的圖形”這一特征進行驗證中,效果也相當不錯,有的小組沿高剪,得到長方形;有的小組斜著剪,得到平行四邊形。由于我準備的疏忽,剪開的圖形沒有出現(xiàn)正方形的情況,這時,有的學生就提出了沿高來剪,還有可能出現(xiàn)正方形的情況。并說明如是正方形應具備的條件。學生的驗證,使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領會展開后長方形的長、寬與原來圓柱的底面周長、高之間關系的教學變得順其自然了。
圓柱認識教學反思【篇8】
一大早開學第一節(jié)課上了圓柱的認識,發(fā)現(xiàn)教完后啥都沒輸送下去的感覺。
一、入題太慢,圓柱的認識時間浪費太多。該如何精簡一些呢?從正方體、長方體是由平面圍成的立體圖形引入到圓柱的特點,糾結太久,應該稍微快一些。我卻還在糾結他們圓是不是立體圖形上,這里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不解決總歸又是不好的,還是學生基礎太差嗎?還是自己的結論下太慢各個需要學生討論呢?
二、環(huán)節(jié)把握不好。通過去年的教學,我知道孩子們對于面旋轉成體其實很難理解,所以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我把教學定在面旋轉成體上,讓學生多感受,可是沒有形象的課件,有課件放不出來,孩子們的空間想象能力還稍欠缺,導致這部分又沒落實好,卻又花去了很多時間。
三、圓柱側面積的滲透不夠。看了作業(yè)本發(fā)現(xiàn),第二題是有關側面的,第三題已經(jīng)是側面積的計算了。好暈。我只是利用了最后5分鐘,簡單地帶過了一張長方形紙卷成圓柱,長和寬和圓柱的關系這個知識點。對于已知半徑求周長,已知周長和高求側面積這些都沒涉及,可是作業(yè)本里有。
于是又困惑了,到底該如何定位呢?如何把握課的知識內(nèi)容呢?側面積的計算這節(jié)課該不該進行呢?這樣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有多少呢?進行多少是合適的呢?哎。估計下一次我還是會糾結這些問題。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