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收集并整理了“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教案課件是老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huán)節(jié),老師在寫教案課件時還需要花點心思去寫。要知道教案課件寫的越是充分,老師的教學質(zhì)量相對也會提高。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1)
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二、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yīng)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xiàn)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這個步驟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學習此詩做好鋪墊。
(要讀出詩中的情感,如蘊含其中的郁悶、孤寂、思念和傷感。)
三、在評析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幾個形象?
(二個。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即李商隱的夫人?,F(xiàn)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2)
一、教學目標:1.感受詩歌強烈的畫面2.體會詩人對妻子深切的思念和欲歸不能的惆悵和孤寂3.體會詩中虛實結(jié)合和反復手法運用的妙處。
二、教學重點、難點:目標2和3
三、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誦讀法、引導法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琵琶語》)愛情是世上最美的情感花朵。在中國的詩壇上,有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少有文名,抱負遠大,受到當時權(quán)貴的賞識,26歲時,他與一位節(jié)度使的女兒相愛成婚,從此開始了一段至死不渝的愛情佳話。但是由于政治原因,他不得不遠赴離家千里之遙的四川邊境任職,過著身不由己寄人籬下的幕府生活。這位出身于富貴家庭的女兒,多年來一直盡心照料家庭,丈夫常年宦游在外,夫妻聚少離多,只好鴻雁傳書,傾吐相思。一個秋雨綿綿的黃昏,他又收到了妻子的來信,詩人急切地打開信,一行娟秀的工楷映入眼簾: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一陣秋風吹來,詩人望著眼前搖曳不定的燭火,眼前的景漸漸模糊,無盡的惆悵化作兩行清淚,打濕了手中的信,他顫巍巍提起手中仿佛千斤重的筆,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這位詩人是誰呀?(學生回答李商隱。)
師:是的,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走近李商隱,走近他的生活,一起來欣賞這位大唐奇才留給我們的千古絕唱——《夜雨寄北》(板書課題、作者)
(二)感知詩中畫
1.學生自由讀詩歌,多讀幾遍,先出聲讀,再默默讀,讀的時候要發(fā)揮想象,爭取讀出自己的感覺和味道來。
2.借助書上和大屏幕上的注釋,理解詩歌的意思;帶著自己對詩歌的感覺,想象詩里的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把它描繪下來。
屏顯:剪燭花,又稱剪燭芯,簡稱剪燭,意同剪燭西窗,后以剪燭引申為促膝夜談之典,取其盼望相聚,秉燭夜語之意。
明確:好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理解好詩歌的內(nèi)涵是讀好本詩的前提。能夠帶著自己的理解去描摹詩歌的畫面,形象的語言描述可以形成一種感染的氛圍,就能夠從感性層面把握詩歌的意境,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
(三)描摹畫中人。
3.對照插圖和詩的內(nèi)容,看看插圖中表現(xiàn)了什么景、物和人,他在干什么?發(fā)揮想象,寫出來,并體會一下詩人此時的心理,試著讀出那種感覺。
明確:巴山夜雨時,詩人倚窗獨坐,秋雨綿綿無絕期,詩人長久佇立凝望那漲滿溢出的秋水出神,綿綿的愁思正如這窗外的秋雨,溢滿心間,溢滿眼眶。
4.課文中的插圖能涵蓋全詩嗎?如果讓你在這一幅畫里表現(xiàn)詩歌的所有內(nèi)容,你還會畫什么呢?說說你這樣的話的理由。
明確:會在詩人的頭頂再畫幾幅畫:他和他的妻子正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談?wù)撍诎蜕揭褂隄q秋池的夜晚在遠方對她的思念。
因為這些畫面是詩人的想象。一個是眼前的實景,一個是想象的畫面?!昂萎敗币脖憩F(xiàn)了這是想象的。
(四)賞析意象,品味語言
資料助讀:
一、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二、韋應(yīng)物在《滁州西澗》中寫到春天的雨,“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李煜在《相見歡》里寫到暮春的雨,“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易安在《聲聲慢》里寫過秋天的雨,“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林黛玉也在秋霖瀟瀟的夜晚,看著那燭淚滾滾,聽著那雨滴竹梢,愁緒化作“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三、李商隱24歲時登進士及第,曾任過幾任小官,后因卷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困頓不得志。38歲受邀前往西南邊陲的梓州幕府任職,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李商隱一生處在政治的夾縫中抑郁寡歡,45歲時病死在鄭州。
5.思考:李商隱為什么要選取“巴山夜雨”這個意象?詩人僅僅是在寫漲滿秋池的夜雨嗎?
明確:詩中的雨給人一種凄涼蕭瑟的感覺,“夜雨秋池”這樣的圖畫、景觀之外,有一雙眼睛在看,看著夜雨漲滿了秋天的池塘。這里應(yīng)該有一個漲的過程,那么是詩人眼看著它漲得越來越滿的吧?這一雙眼睛是長久不動的吧?是無言的吧?是無奈的吧?這凄涼的巴山和綿綿的秋雨阻隔了兩個相愛的人,這長久地凝望讓人更能感覺到詩人心中的那份孤寂,那份思念,那種無奈,那種惆悵。
6.你還在哪里看到了詩人?這個詩人和上面的詩人有什么不同?詩人為什么要這樣寫呢?
明確:后兩句。從“共剪”“卻話巴山夜雨時”看出來。這個詩人是想象場景中的詩人。詩人從眼前之景跳躍到未來之景,憧憬著和他的妻子在西窗下秉燭夜談,共剪燭花,此時的他們仿佛有說不完的話,彼此傾吐著相思之情。這樣寫既是安慰自己的妻子,又以相見的歡樂場景來反襯今夜的孤寂、無奈、惆悵和思念,虛實結(jié)合,更顯得纏綿悱惻,哀婉動人。
7.絕句里重復用詞是大忌諱,可是這首《夜雨寄北》后世對它的評價卻很高,結(jié)合詩的內(nèi)容和情感,說說你的理由。
明確:這是反復的修辭。起到了加強語氣,強調(diào)感情的作用。兩個“期”,一寫出了妻子盼望的急切,詢問歸期,第二個“期”回答歸期無定,欲與下文中的想象歡聚形成反差,更具藝術(shù)張力。兩個“巴山夜雨”,一實一虛,把個思念寫的蕩氣回腸。
(五)拓展提升,有味誦讀。
令人心痛的是,自古紅顏多薄命。李商隱在收到這封信的時候,他的妻子王氏已經(jīng)離開了人世,陰陽兩隔,李商隱卻還不知,在秋雨綿綿的夜晚他或許還會在信中寫道:“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蓖跏纤篮螅钌屉[每逢七夕必有一詩,懷念當時歡愛,直到四十五歲去世。愛情,這朵世上最美麗的情感之花,刺傷了他,也滋養(yǎng)了他;敗壞了他,又成全了他!在一個寒冷的冬天,一代詩人將要走到生命的盡頭;他的耳旁響起了幽幽的錦瑟之曲,往事如煙一般在心底漫開,又提筆寫下了《錦瑟》,以表達對她妻子的深切懷念!請大家?guī)е@種深切的思念再來朗誦《夜雨寄北》和《錦瑟》。
《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學生配樂誦讀,下課。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有關(guān)李商隱的文學常識;有節(jié)奏地誦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意蘊。
2、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的精妙,正確理解、認識朋友間的友情。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shù):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新課: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yīng)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
1、“夜雨”指秋天夜里下的雨。“寄北”即寄給北方的友人,“北”是指長安,因在蜀地之北,故稱;一作“內(nèi)”,即內(nèi)人、妻子,指寄給在北邊的妻子。文題蘊涵著離情別緒的綿綿意境。
2、李商隱(約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唐代詩人。曾任縣尉、秘書郎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zhèn)割據(jù)、宦官當權(quán)和上層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糜爛。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無題”詩也常有所寄寓。擅長律、絕,富于文采構(gòu)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與杜牧合稱為“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傳世。
3、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4、教師范讀,領(lǐng)讀,學生齊讀。
三、感受品味:
1、“君問歸期未有期”——您問我的歸期,但我的歸期沒有定。
品評:一句之中兩個“期”字,先停頓后轉(zhuǎn)折,一問一答,一揚一抑,思念友人、欲歸不得的愁苦躍然紙上。
2、“巴山夜雨漲秋池”——現(xiàn)在我是獨居在巴山的旅館里,面對不停夜雨,只見秋天的池水往上漲。
品評:寫眼前景象,使已躍然紙上的愁苦交織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漲滿的秋池。“漲”字,既寫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現(xiàn)詩人愁思之綿綿深重。
3、“何當共剪西窗燭”——什么時候才能夠與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燭長談。
品評:何當:什么時候。剪燭:形容深夜秉燭長談。此句設(shè)想日后重逢的時候。
4、“卻話巴山夜雨時”——再來敘說起我獨居巴山的旅館中面對夜雨的情景。
品評:卻話:回敘。此句向“君”追話今夜“我”思“君”而不得歸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令人的思緒在現(xiàn)實與想象中徘徊。
四、合作探究:
1、“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二句有什么意蘊?
明確:獨剪殘燭,夜深不寐,在淅淅瀝瀝的巴山秋雨聲中閱讀妻子詢問歸期的信,而歸期無準,其心境之郁悶、孤寂,是不難想見的。作者卻跨越這一切去寫未來,盼望在重聚的歡樂中追話今夜的一切。于是,未來的樂,自然反襯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談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快樂。四句詩,明白如話,卻何等曲折,何等委婉,何等含蓄雋永,余味無窮!
2、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確:這首詩通過歸期的問詢和回答,抒發(fā)詩人羈旅他鄉(xiāng)對妻子思念的深情。詩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復出現(xiàn),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纏綿曲折的意思。
五、教師小結(jié):
這首詩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復對照;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環(huán)對比,虛實相生,情景交融,構(gòu)成奇詭的意境。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七、板書設(shè)計:
夜雨寄北
問歸期未有,夜雨漲秋池——綿綿愁思;
何當共剪,卻話夜雨——盼望早歸。
————羈旅之愁,思歸之苦。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4)
教學設(shè)想
喜歡古典詩詞,悠遠的意境,清麗淡雅的筆墨,寥寥幾筆便勾勒出疏云淡影的古樸畫卷,展卷細賞,得意而忘言。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文學藝術(shù),它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藝術(shù)象征、美的象征、審美情感的象征。教學古典詩詞就是要通過精巧的設(shè)計引導學生把握本民族的獨特的審美心理和文化情趣,從而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并且使這些民族文化觸及學生的情感漣漪,心有所思,情有所感,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用心感受天地萬物,大千世界,且歌且行,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與欣賞。
詩詞意境優(yōu)美,內(nèi)涵豐富,如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共鳴呢?我想,教師如何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shè)情境創(chuàng)造新穎、生動、活潑的課堂形式是解決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墩n程標準》告訴我們,“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yīng)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到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落實到古典詩詞課堂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樹立全面的學生觀、全新的課程觀,不僅自己具有開放的思維,對文本有深入而獨到的見解,而且能夠引導學生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去調(diào)動學生對詩詞的感受、理解和體驗,訓練他們的個性化的表達,使他們在課堂學習中能真正的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從而享受到審美樂趣。本節(jié)課我嘗試運用唐詩素描的方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教會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
2.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3.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4.了解我國古代詩歌的重要性,培養(yǎng)閱讀詩詞興趣。
5.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學重點
1.學習閱讀詩歌的方法并初步賞析詩歌。
2.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通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教學難點
1.培養(yǎng)學生想象能力、朗讀能力及初步賞析能力。
2.通過唐詩素描,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喜歡聽雨,小雨聲使我感覺溫柔靜謐和平,而又纏綿彌漫無盡。中雨聲使我感到活潑跳蕩滋潤,似乎這聲音能帶來某種新的轉(zhuǎn)機,新的希望。大雨聲使我壯懷激烈,威嚴和恐怖呼喚著豪情,而突然的風聲能使我的心一下子抽緊在一起,風聲雨聲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憂思中而又躍躍欲試。
李商隱獨坐窗前,聽雨聲潺潺,輕飛的雨絲撩起了他怎樣的思緒呢?
(設(shè)計意圖:以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創(chuàng)設(shè)情境,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誦讀詩歌
1.配樂范讀詩歌。
2.學生自由誦讀詩歌。
3.指名配樂朗讀。
4.齊讀詩歌。
(設(shè)計意圖: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歌的意境和情感。)
三、走近作者
先由學生介紹李商隱的相關(guān)資料,老師再做整理歸納: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xiàn)存的有待600余首。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設(shè)計意圖:知人論世,了解背景,為解讀詩歌做好鋪墊。)
四、夜雨情思(整體感知)
纏綿的雨絲撩起了詩人怎樣的思緒呢?
這是作者留滯巴蜀寫給北方妻子的詩。詩中描繪了他在巴山秋雨之夜對妻子的懷念。
作者先寫自己客居巴山在秋雨連綿、漲滿秋池的夜晚懷念妻子的情景。在這樣的夜晚,作者輾轉(zhuǎn)不眠,孤燈聽雨,滿懷離愁,內(nèi)心充溢著對妻子深深的懷念之情。但此情此景妻子此時并不知道,什么時候妻子能知道自己這種心情呢?由此,作者盼望有一天能回到家鄉(xiāng),在西窗燭下向妻子談?wù)劊褚褂曛兴加H的情景。
前兩句寫客中境況,后兩句寫對重聚的渴望,情緒遞升。由降到升,把客中的寂寞孤獨及寂寞中的強烈希望表現(xiàn)得很有層次,很有感染力。
(設(shè)計意圖: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五、夜雨詩情(細部品析)
哪句詩打動了你的心?說說你的理由。
(一)君問歸期未有期
其羈旅之愁與不得歸之苦已躍然紙上,一個突兀而起的問與答,回答以它的不能確定而給人以失望。
(二)巴山夜雨漲秋池
1.在這一個秋天的夜晚,整個巴山都在下雨,雨水的綿密以至于使池塘水滿。沒完沒了的雨聲打著山間的草木和水里的浮萍,也敲動了離人的心弦,秋雨所帶來的寒漠與凄清,更為濃重地渲染了愁思與離情,何況還有不能確定的歸期!
2.巴山意味著遙遠的異鄉(xiāng),季節(jié)是凄清孤寂最容易勾動歸思和寂寞情懷的秋天。時間也是寂靜黑暗的夜晚,獨居他鄉(xiāng)的詩人也特別容易感受到寂寞憂傷的氛圍,雨也撩撥人的情緒。風雨如晦的夜晚最易引人傷懷。
3.“漲”非常富有神韻,是憑感覺而不是憑視覺?!坝隄q秋池”在黑暗的雨夜是看不見的,表現(xiàn)在漫長的雨夜中,詩人徹夜無眠的情景和寂寞無聊的心境。
4.延展:
⑴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⑵一枝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
⑶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⑷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⑸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⑹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⑺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三)何當共剪西窗燭
他借“何當共剪西窗燭”把現(xiàn)在的時間推移到未來,把眼前的實景推移到想象境界:何時能與你共剪燭花于秋窗之下,共話如今這種巴山夜雨之中兩地的深深思念?那時,把如今這萬般愁苦都化作了回首往事的歡樂。
(四)卻話巴山夜雨時
對傷感辛酸的往事,人們總是帶著一種不堪回首的心情。但在這,詩人卻偏偏要回首,要重提巴山舊事,不是咀嚼痛苦,而是在將來的重逢歡樂中來回顧今日的寂寞凄涼。這種歡樂式的回顧,一方面使愉快的重逢變得珍貴,更充溢著幸福感,就像憶苦思甜一樣;另一方面那設(shè)想中將來愉快的重逢本身又照亮了今夕“巴山夜雨漲秋池”的情景。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從一字一句入手,品析詩歌的意境與情感,體會詩歌用詞的巧妙之處。)
六、夜雨素描
(一)唐詩素描
“唐詩素描”以詩歌為載體,通過準確理解詩歌內(nèi)涵,把握詩歌感情基調(diào),用自由活潑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描寫具體可感、極富感染力的形象,使詩歌具體化、形象化。它是一種作文的形式。
(二)例文:
游子吟
母親撥亮了那盞昏暗的油燈,溫暖頓時灑滿了簡陋的屋子。
燈光下,母親又顫顫地對準了針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親就這樣用那根細細的線,串起了一個又一個艱辛的日子。
每一針,都仔仔細細;每一線,都飽蘸深情??粗赣H滿頭的銀發(fā)和被歲月的風雨分割得溝壑縱橫的臉,淚水禁不住淌了我年輕的面頰。
縫好了,母親又比試著,覺得滿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點一粒即將灑播的種子。母親哽咽著我的肩:"兒呀,要記住回家的路……"
我知道,我是一棵土生土長的小草,一棵春天里樸素的小草。母親陽光般的注視,將把我的一生覆蓋。
無論飄泊多遠,黑暗中的那盞油燈,永遠是我生活中惟一的方向,惟一的牽掛。
今生今世,我明白了。
(三)課上練筆:唐詩素描:《夜雨寄北》
雨寄北
點亮燈,展開家書。你的笑容就隱藏在文字的后面,燦爛著,溫暖著,還有些淡淡的淚痕。你的牽掛,你的思念,你的輕輕細細的話語,越過了千里迢迢的黑暗,越過心,飛抵我寂寞的窗臺。而我,卻總是把早已定好的歸期改了又改,改了又改,最后仍說,不定哪一天可以走進你守望的目光。
巴山不覺,春光早逝,一轉(zhuǎn)身,秋已到了。雨淅淅瀝瀝地落下來,擠滿了小池。這群無家可歸的孩子,又將陪我度過一個孤獨的夜晚。依稀是夢,你坐到了窗前,靜靜地看著我。燭光是一朵剛剛開放的小花,把你裝扮得那么年輕,那么美,就像許多年前掀起紅蓋頭的那個晚上。
朦朧中,抓起你柔弱如水的手,我感到了幸福,感到了一生的快樂和幸福。
我擁著你,附在你的耳邊,溫柔地說起巴山那些孤寂的日子,那個展信的秋夜,那場淅淅瀝瀝的雨。
(設(shè)計意圖:幫助學生感受和表達詩歌的形象和意境,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七、布置作業(yè)
結(jié)合對"唐詩素描"含義的理解,選取自己喜歡的一首唐詩,寫一篇300字以內(nèi)的唐詩素描。
(設(shè)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在具體描述畫面中感受詩歌的意境,加深對詩歌的理解。)
八、結(jié)束語:
聽雨,就是聽靈魂的對話,聽真情的奔瀉,聽心靈的遙相呼應(yīng),聽年華的淙淙流淌。南宋詞人蔣捷詞云:“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點滴滴到天明?!?BR> 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各異。少不更事時,并不在意也無法理解雨聲的內(nèi)涵;及到飽經(jīng)世事歷盡滄桑的暮年,方生出“雨猶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嘆。原來雨聲所敲打的,除去歲月的回響外,還有昔日難再的痛惜與欲說還休的惆悵。
(設(shè)計意圖:在動情的總結(jié)中,深化本節(jié)課的主題,呼應(yīng)開頭。)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5)
一、導入新課
在一千年前的一個秋雨綿綿的天氣里,一位詩人收到他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于是詩人倚窗觀雨景,吟成了這首傳唱的古詩。它就是今天我們要來學習的——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二、了解作者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谿生,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是“虛負凌云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三、解詩題
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即李商隱的夫人王氏。而現(xiàn)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
四、研讀課文、理解詩歌主旨
1、讓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理解詩歌內(nèi)容,口譯詩歌內(nèi)容
字詞:巴山——泛指巴蜀之地卻話——重提、再說
2、結(jié)合內(nèi)容理解詩歌主旨
你問我何時歸來,我也不知道自己的歸期。眼下這夜色中的巴山,秋雨綿綿,池塘里秋水已滿。什么時候才能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燭夜談,再來敘說今天的巴山夜雨呢?表達了作者對家中妻小的思念之情。
五、當堂落實基礎(chǔ)
1、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______之稱。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
①何當共剪西窗燭[何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卻話巴山夜雨時[卻]:_________;[話]:__________
3、《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背誦并默寫全詩。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6)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整體感知作品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字面意思,體會字里行間蘊涵的情味。
4、細心品味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明確方法
我們用導讀的方法學習了XXXX這首詞,由此可總結(jié)出鑒賞詩、詞、曲的一般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就用這個方法試著來仿讀李商隱的《夜雨寄北》。
二、粗讀課文,了解背景。
(一)、知人論世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xiàn)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他與杜牧生活在同一時代,被世人并稱為小李杜。
秋雨綿綿中的有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析詩題
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即李商隱的夫人?,F(xiàn)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但以詩之內(nèi)容,按寄內(nèi)來解讀,似乎更確切。
1、讓學生了解作者及創(chuàng)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詩文內(nèi)容,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提示有關(guān)資料。
2、學生自讀課文,然后仿照導讀中的思維訓練題的思路格式,結(jié)合本文教學目標(用幻燈投影),去自行設(shè)計有價值的疑難問題。
3、四人小組討論,集中精選有代表性的2~3題寫在紙上,與此同時,教師要及時巡視,把握各小組提問的方向,不至于漫無邊際,并鼓勵、輔導滯后的學生大膽提問。
三、研讀課文、析疑辨疑。
1、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及時收集匯總,概括歸類。
2、篩選學生的問題時應(yīng)積極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和采納,然后公布本課的思維訓練題,及時表揚積極提問和善于體提問的小組。
以下為教師課前暫擬的思維訓練題,這只作個準備,要根據(jù)學生提問的實際情況修改。
思維訓練:
(1)、文學常識填空:
李白、杜甫在文學史上有大李杜之稱,而本詩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則有小李杜之稱。
(2)、解釋下列詩句中加下畫線的字的意思。
①何當共剪西窗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卻話巴山夜雨時: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畫出古詩的朗讀節(jié)拍。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4)、對《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確的是()
A.君問歸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無法盡快與好友相見的無奈。
B.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說自己處境的孤寂凄冷。
C.何當共剪西窗燭是指對與好友促膝深談的深切期盼。
D.詩中最后兩句是實寫自己的經(jīng)歷。
(5)、《夜雨寄北》詩中寫思歸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詩句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了對未來歡聚的向往之情的詩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詩人想像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邊剪去燃盡的燭芯,一邊回味這巴山的綿綿夜雨。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一種怎樣的心情?
3、老師組織學生思考,討論思維訓練題。
4、四人小組匯報討論結(jié)果,各小組亦可選派1~2個代表發(fā)言。
:(1)、李商隱;(2)、①何時能夠②再回敘;
(3)、(略);(4)、D;(5)、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表達了詩人渴望和妻子團聚的心情。
四、反饋檢測、對比遷移。
1、比較閱讀韋應(yīng)物《寒食寄京師諸弟》一詩,回答問題
寒食寄京師諸弟
雨中禁火空齋冷,
江上流鶯獨坐聽。
把酒看花想諸弟,
杜陵寒食草青青。
1)、試用/在原詩中畫出本詩的朗讀節(jié)拍。
2)、詩題為《寒食寄京師諸弟》,而作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景,那么,作者在詩中寫了哪些景?作用是什么?
3)、本詩與《夜雨寄北》都借助雨這一特定的自然景物,表現(xiàn)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這一主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詩在構(gòu)思和立意以及表現(xiàn)手法上與《夜雨寄北》一詩有何不同?
2、學生小結(jié)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
夜雨寄北的教學課件(篇7)
教學目的:
一、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nèi)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二、加強朗讀教學,在反復朗讀中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及步驟:
一、導入。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在這里面不僅留下的詩篇浩如煙海,其中更是名家輩出。我想這其中大家最為了解的應(yīng)該就是李白與杜甫吧。其實,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詩人,其中就有被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和杜牧。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商隱的一首詩《夜雨寄北》。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豀生,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是晚唐時期很有影響的一位著名詩人,他的詩現(xiàn)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隱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壯志,可惜"運與愿違",他"一生襟抱未嘗開",他的詩多寫時代離亂、個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纏綿深摯的愛情詩和借古諷今的詠史詩最有特色。
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九年,即公元851年--855年,李商隱在東川(今四川三臺)節(jié)度使柳仲郢的幕府中擔任書記(相當于現(xiàn)在的秘書)之職。秋雨綿綿中的一天,他收到遠在長安的友人(妻子)的來信,問他何時能回長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來信,激起了詩人無限的感慨,詩人依窗觀雨景,吟成了此詩。
二、學生朗讀,教師進行評析。
這個步驟意在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為深入學習此詩做好鋪墊。
(要讀出詩中的情感,如蘊含其中的郁悶、孤寂、思念和傷感。)
三、在評析的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再讀,教師范讀。接下來進行分析詩歌。
1、翻譯全詩。
2、分析詩歌。
問:讀完詩歌,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幾個形象?
(二個。從"君問歸期未有期"可看出有二個人物在進行問答。這首詩的詩題或作"夜雨寄內(nèi)","內(nèi)"即李商隱的夫人。現(xiàn)傳各本多作"夜雨寄北"," 北",即在北方的人,或為妻子,或為友人。有人認為該詩是寫給長安友人的。所以是親人或友人在問詢李商隱何時才能歸去,但自己歸期無定。詩人心境之郁悶、孤寂不難想見。)
問:但緊接著作者卻寫了"巴山夜雨"之景,這是否偏離了作者在首句所創(chuàng)設(shè)的感情基調(diào)?
(借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巴山夜雨點漲秋池",說明自己身處的環(huán)境,不僅遙遠,相隔千里,而且處境慘淡,透露出羈旅之苦。巴蜀多秋雨,這本已使身為異鄉(xiāng)之人的作者倍感神傷;而恰在此時,又得妻子千里家信,此時,詩人該有多么傷感呀?。?BR> 問:但作者是否一直延續(xù)這一感情進行抒寫呢?如果不是,又寫了怎樣的情感呢?從哪個詞語可看出這種轉(zhuǎn)變?
("何當",何時,什么時候。"何當"是個表示愿望的詞。詩的后兩句,緊扣"夜雨",頓生想像,遙想他日重逢,剪燭夜談,回憶此時面對這"巴山夜雨" 的情景。這兩句是最為人稱道的設(shè)想"奇絕"之句,它好就好在將"未有期"的現(xiàn)實與剪燭共話的想像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了,不僅寫出了重逢的歡樂,感情的深摯,而且通過遙想將來,排遣了當前客居異地的孤寂與思念家人的痛苦,使全詩多少帶有明朗輕快的情調(diào),形成了半是悲哀,半是溫暖的深長情韻。)
小結(jié),板書。
李商隱-(問答)-友人(親人) 離愁
寫實 襯托出
景 交融 情 別緒 眼下的孤寂、
何當: 共剪 思念
虛寫 什么時候 未來的歡聚
卻話
3、請一位同學有感情朗讀全詩,其他同學閉上眼睛,想像有怎樣的畫面在你的面前閃過。接下來用文字把它們表述出來。
(設(shè)計這一步驟是讓學生明白:學習詩歌不能只停留在翻譯的基礎(chǔ)上,還要學會想像,去體會詩中豐富的意境。)
4、齊讀全詩。
四、分發(fā)賞析資料,深入分析寫法上的技巧。
(近體詩一般是要避免字面的重復的,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有意重復使用了"期"字和"巴山夜雨"這個短語,這可以說是這首詩為人稱道的"奇絕"之二。重復"期"字,意在強調(diào)詩人滯留在外、前途未卜、歸期無定的愁苦;重復"巴山夜雨",更是作者匠心獨具的表現(xiàn),它表現(xiàn)了時間和空間的回還往復的意境美,達到了內(nèi)容和形式的完美結(jié)合。第一次寫"巴山夜雨",在于渲染環(huán)境與相思,第二次寫"巴山夜雨"是作者想像夫妻相見后秉燭長談的畫面,夫妻追述往事,回味無窮。
這種重復,正好構(gòu)成了音調(diào)與章法上書的回環(huán)往復之妙,恰恰表現(xiàn)了時間與空間上的回環(huán)往復之美。是作者有意打破常規(guī)的成功嘗試。
從時間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環(huán)往復;從空間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復對照。從意境上看,未來的樂,反襯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來剪燭夜話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時的樂。深婉、雋永,余味無窮。)
五、學生共同欣賞所收集的李商隱詩歌。
(讓學生通過收集李詩,加深對李商隱和他詩歌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