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必背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字號:


    2023年的高考考試報名已經(jīng)開始了,相信很多考生已經(jīng)在備戰(zhàn)2023年的高考,為了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023年高考必背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可供各位考生參考。更多考試相關信息請各位考生繼續(xù)關注本網(wǎng)站。
    2023年高考必背語文古代文化常識匯總
    高考語文古代文化常識:
    一、姓名和稱謂
    (一)人稱姓名
    1.直稱姓名(或名)
    (1)用于自稱。例如: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指南錄〉后序》
    (2)用于所厭惡所輕視的人。例如:不幸呂師孟構惡于前,賈余慶獻諂于后?!丁粗改箱洝岛笮颉?BR>    (3)用于作介紹,為人作傳。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读H藺相如列傳》
    (4)尊者對卑者稱名。例如:求,爾何如?《論語》
    (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稱用名。例如:夫子何哂由也?《論語》
    2.稱字、號、齋名、謚號
    這種情況是稱呼者出于對被稱呼者的禮貌和尊敬。
    (1)稱字。例如: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已二年?!端蜄|陽馬生序》
    (2)稱號。例如:五人者,蓋當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義而死焉者也?!段迦四贡洝?BR>    (3)稱謚號。例如:稱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范仲淹為文正公。
    (4)稱齋名。例如: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
    3.稱官名、爵名
    (1)稱官名。例如:后人稱杜甫為“杜工部”,稱韓愈為“韓吏部”。
    (2)稱爵名。例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xiāng)侯,后人以武侯相稱。
    4.稱籍貫
    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南海”代指康有為)《譚嗣同傳》
    5.稱郡望
    例如:唐代詩人韓愈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謂郡望昌黎,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
    6.幾項兼稱
    這種情況一般是先說官職,次稱籍貫,后稱姓名、字號。例如: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队伟U山記》
    7.唐代還有種特殊稱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長幼排行來稱呼
    例如:韓愈的《祭十二郎文》。
    8.特殊稱謂
    (1)職業(yè)+人名。例如:庖丁為文惠君解牛?!肚f子·養(yǎng)生主》
    (2)姓+之+人名。例如: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左傳·僖公三十年》
    (二)謙稱、敬稱、賤稱
    1.謙稱
    (1)王侯自稱
    ①朕 本為古人自稱之詞,意謂“我”“我的”,后為皇帝自稱專用。從秦始皇時專為皇帝自稱,他人不得擅用。例如:朕為始皇帝?!妒酚洝?BR>    ②寡人 皇帝的謙稱,譯為“我”。例如: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BR>    ③孤 皇帝王侯的謙稱,漢以后盛行,譯為“我”。例如:
    權嘆息曰:“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薄冻啾谥畱?zhàn)》
    ④寡君 對別國人謙稱本國君主。例如: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蹲髠鳌?BR>    ⑤不谷不善,古代諸侯的謙稱。譯為“我”。例如:
    齊侯曰:“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與不谷同好,如何?”《左傳·僖公四年》
    (2)臣子自稱
    ①臣 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謙稱,可譯為“我”。例如:
    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薄而欓T宴》
    ②老臣 官吏對君主的自稱。多指年長者。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稇?zhàn)國策·趙策》
    (3)一般人自稱
    ①仆 謙稱,譯為“我”。例如:仆非敢如此也。《報任安書》
    ②愚 愚蠢的人,謙稱,譯為“我”。例如:愚謂大計不如迎之?!冻啾谥畱?zhàn)》
    ③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謙稱,譯為“我”。例如: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④小人 謙稱,譯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左傳·隱公元年》
    ⑤鄙人 古人表謙卑的自稱。本指居住于郊野之人,又引申為見識短淺的“鄙俗”之人、“鄙陋”之人,后常用以表示自己地位不高,見識淺薄。例如:
    鄙人不慧,將有志于世。(明·馬中錫《中山狼傳》)
    ⑥不才 本意為沒有才能的人,古人表謙卑的自稱。例如:
    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稱位”語不才,則不才有深感焉。《報劉一丈書》
    ⑦不肖 即“不似”“不賢”,舊時表謙卑的自稱,自謙自己沒有本事,不能繼承祖輩德行,多用于長輩死后。例如: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俄n非子·功名》
    ⑧不佞(nìnɡ) 同“不才”。例如:不佞寢疾,不能趨走?!稇?zhàn)國策·趙策二》
    ⑨后學 學者或讀書人的自稱。例如:零邑后學田玉書石?!冻枎r銘》
    ⑩賤子 謙稱自己。例如: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無家別》
    (4)女子自稱
    ①妾 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譯為“我”。例如:
    妾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稑费蜃悠蕖?BR>    ②賤妾 女子謙稱。例如:賤妾留空房?!犊兹笘|南飛(并序)》
    ③婢子 受奴役的女子,謙稱,譯為“我”。例如: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左傳·僖公十五年》
    (5)自稱家人
    ①家嚴 亦稱“家君”“家尊”,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
    ②家慈 舊時對別人稱自己母親的謙辭。舊俗有“嚴父慈母”之說,故有此稱。
    ③舍弟 對自己弟弟的謙稱。(稱比自己輩分小或年齡小的家里人,稱呼前常加“舍”。)
    ④拙荊 舊時一般人家丈夫對妻子的一種稱謂。“荊”本為一種灌木,荊釵布裙為古代貧寒人家婦女的穿著,故以此代稱。又作“山荊”“荊室”。
    ⑤賤息 古人對自己子女的謙稱。例如:老臣賤息舒祺,最少。《戰(zhàn)國策·趙策》
    ⑥犬子 對人稱自己的兒子。例如:
    同犬子,祝龜齡,天教二老鬢長青?!耳p鴣天·為老母壽》
    又指對別人兒子的鄙稱。例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三國演義》
    ⑦弱息 原指年幼弱小的子女,后多指幼弱的女兒。
    ⑧息女 古人對外人稱自己的女兒為“息女”。例如:
    臣有息女,愿為箕帚妾?!稘h書·高帝紀》
    ⑨小女 對人稱自己的女兒。例如:貧賤有小女?!端问贰?BR>    2.敬稱
    (1)稱君王
    ①陛下 對帝王的尊稱,譯為“您”。例如: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tǒng),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
    ②廟號 帝王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是對已死皇帝的敬稱。例如: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逗H饌鳌?BR>    ③殿下 古代對僅次于天子的侯王或皇太子的尊稱?!暗睢奔础皩m殿”,“殿下”本為宮殿的陛階之下。古代天子宮中可稱宮、稱殿,丞相府中只可稱殿,不能稱宮。漢代在稱天子為“陛下”的同時,稱侯王為“殿下”。唐以后只稱皇太子為殿下,侯王不稱。
    (2)稱臣子
    ①麾下 古代對將帥的一種尊稱。麾是古時軍中將帥指揮用的旌旗,為將帥指揮權力的象征,故以此稱之。例如:愿麾下重天授之姿,副四海之望。《三國志·吳志》
    ②足下 手下人。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的手下人,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
    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軻刺秦王》
    ③執(zhí)事 侍從。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執(zhí)事,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
    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燭之武退秦師》
    ④閣下 尊稱,譯為“您”。例如:側聞閣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獨行?!杜c于襄陽書》
    ⑤左右 在左右的侍臣。不直接稱對方,而稱對方左右的侍臣,即稱“左右”,表示尊敬對方,譯為“您”。例如: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秷笕伟矔?BR>    ⑥君 尊稱,譯為“您”。例如: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恶T諼客孟嘗君》
    (3)稱師長
    ①夫子 尊稱,譯為“老師”或“您”。例如: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
    愿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我雖不敏,請嘗試之。《齊桓晉文之事》
    ②丈人 對老年男子的尊稱,與今之“岳父”不同。例如:
    至江上,欲涉,遇一丈人?!秴问洗呵铩?BR>    ③老 對老年人的尊稱。如張老、謝老等。
    ④父(fǔ) 古代對男子的美稱或對老年人的尊稱。周代貴族取字時,在字前加“伯、仲、叔、季”以示排行,而在字后加“父”或“甫”以示性別,后多沿用為男子的美稱。另泛指對老年人之尊稱,如漁父、田父等。另,讀fù,父親或男性長輩之稱。如祖父、伯父、舅父等。
    ⑤亞父 亞,僅次一等的。古代侯王往往稱自己尊敬的賢臣為“亞父”。意為僅次于父親的人。例如: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妒酚洝ろ椨鸨炯o》
    ⑥甫 同“父(fǔ)”,古代男子的美稱。參見“父(fǔ)”條。
    ⑦母 古代對貴族女子的一種美稱或泛指女性長輩。周代貴族女子取字時,字前要加姓,姓前加“孟(伯)、仲、叔、季”排行,字后加“母”或“女”以示性別。如姬原母、孟姜女等。另泛指女性長輩。如祖母、伯母、姑母、舅母等。
    ⑧膝下 古代兒女對父母的敬稱。往往用于書面語。例如:
    故親生之膝下,以養(yǎng)父母日嚴?!缎⒔?jīng)·治經(jīng)》
    ⑨爺 舊稱父親或尊貴者。例如: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赌咎m詩》
    ⑩高堂 古稱父母為高堂。
    泰山 舊時呼妻父為泰山。
    先考 對已故父親的敬稱,又稱“先君子”。
    先妣(bǐ) 對已故母親的敬稱。
    (4)稱朋友、同輩的人
    ①先生 尊稱,譯為“您”或者“先生”。例如:
    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史記·平原君列傳》
    ②卿 尊稱,譯為“您”。例如: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妒勒f新語·德行》
    ③子 尊稱,譯為“您”。例如:子路曰:“愿聞子之志?!薄墩撜Z·公冶長》
    ④公 尊稱,譯為“您”。例如: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不辱使命》
    ⑤吾子 尊稱,比稱“子”更親熱,譯為“您”。例如:
    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蹲髠鳌?BR>    3.上稱下或平輩之間的稱呼
    這種稱呼,無尊卑之說,一般直接使用第二人稱代詞。例如: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
    渠會永無緣?!犊兹笘|南飛(并序)》
    4.賤稱
    ①小子 賤稱,含有輕蔑的意味。例如: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豎子 賤稱,如同“小子”。例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
    5.表示特定關系的稱呼
    ①加“從”表示叔伯關系。例如:謝安,字安石,尚從弟也。《謝安傳》
    ②加“太”表示長一輩。例如: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蹲笾乙愎菔隆?BR>    ③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長。例如:嫗,先大母婢也?!俄椉管幹尽?BR>    (三)名、字、號
    古代人的名字和現(xiàn)代有很大的差別。古人有取字、號的習慣。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單指名。幼年時由父母命名,供長輩呼喚。男子20歲(成人)舉行加冠禮時取字,女子15歲許嫁舉行笄(jī)禮時取字,以表示對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稱呼。名和字一般在意義上存在著一定的聯(lián)系,有兩種情況:①“名”和“字”詞義相近或“字”是對“名”的進一步闡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寬闊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例如,曾點,字皙。后人取字,通常是以兩個字為“字”,例如,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在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時稱自己的名,表示自己謙卑時也稱自己的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項羽自呼己名,表示對對方的尊敬。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還有號(又稱別字)。號是名和字以外的稱號。古時,人們?yōu)榱俗鹬貏e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稱其字,而稱其號。號和名不一定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號可以有兩個字的,也可以有三個以上字的。例如:陸游,號放翁;陶潛,號五柳先生;蘇軾,號東坡居士。字數(shù)多的別號有時可以壓縮為兩個字,如蘇東坡。此外,有人認為稱別人的字、號還不夠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職、籍貫來稱呼,如稱杜甫為杜工部,稱柳宗元為柳河東。
    (四)謚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
    1.謚號 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謚號是對死者生前事跡和品德的概括。謚號按性質分為三類:
    (1)表揚性的:
    經(jīng)天緯地曰文 布義行剛曰景
    威強睿德曰武 柔質慈民曰惠
    圣聞周達曰昭 圣善聞周曰宣
    行義悅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綱治紀曰平 照臨四方曰明
    辟土服遠曰桓 聰明睿智曰獻
    溫柔好樂曰康 布德執(zhí)義曰穆
    (2)批判性的:亂而不損曰靈 殺戮無辜曰厲    近內遠禮曰煬
    (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懷    在國遭憂曰愍(mǐn)
    2.廟號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供奉時特起的名號,如高祖、太宗等。從漢代起,每個朝代一般是第一個皇帝的謚號太長,不便稱呼,所以唐宋以來的皇帝都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兩代才用年號來稱呼。
    3.年號 是紀年的名稱,也是帝王用的,如“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變紀年的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如漢武帝改了十一次年號。到了明代以后,才規(guī)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號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稱為乾隆皇帝。
    5.尊號、徽號“尊”為尊敬,“徽”為美好。“尊號”和“徽號”都是為尊者加上的號,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尊號起于唐代?;实酆突屎笸谏熬陀凶鹛?。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號為“慈禧”。封建時代帝后的尊號可以加幾次,實際上都是臣子對他們的阿諛奉承。現(xiàn)代也有贈送徽號這種情況,但性質和內容已不一樣,如孫炳文曾贈給郭沫若一個徽號——“戎馬書生”。
    (五)年齡稱謂
    1.襁褓 本義是包裹嬰兒的被子和帶子。語出《論語·子路》:“則四方之民襁褓負其子而至矣?!焙髞硪源藖斫柚肝礉M周歲的嬰兒。
    2.孩提 指二三歲的兒童。例如: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睹献印けM心上》
    3.齒齔·齠齔(tiáo chèn) 指兒童換牙時,五六歲。例如:有遺男,始齔?!队薰粕健?BR>    4.總角·垂髫 指幼年兒童。例如: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5.豆蔻年華 指女子十三四歲。例如: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顿泟e》
    6.笄(jī)年 指女子十五歲。例如:復有雙幼妹,笄年未結縭?!秾剖拘泻啞?BR>    7.束發(fā)·成童 指男子十五歲。例如: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俄椉管幹尽?BR>    8.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歲。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端蜄|陽馬生序》
    9.而立之年 三十歲。
    10.不惑之年 四十歲。
    11.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歲。
    12.花甲·花甲子·耳順之年 六十歲。天干地支按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名號,自甲子到癸亥,錯綜參互相配,故稱花甲或花甲子。又《論語》中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故稱六十歲為耳順之年。
    13.耆(qí)艾 古指六十歲為耆,五十歲為艾。例如:耆艾而信,可以為師?!盾髯印ぶ率俊?BR>    14.古稀 七十歲。例如: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
    15.耆耋(dié) 指高壽,老年。耋指七十歲(一說八十歲)。
    16.耄(mào)耋 指高壽,老年。耄指八十歲(一說九十歲)。
    17.期(qī)頤 一百歲。例如:到處不妨閑卜筑,流年自可數(shù)期頤。(蘇軾《次韻子由》)
    (六)作品命名
    1.以“地名”命名
    (1)《柳河東集》 作者柳宗元,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
    (2)《昌黎先生文集》 作者韓愈,因昌黎韓姓為郡內望族,世稱韓昌黎。
    (3)《孟襄陽集》 作者孟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
    (4)《臨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江西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5)《亭林詩文集》 作者顧炎武,江蘇昆山亭林鎮(zhèn)人。
    (6)《小倉山房文集》 作者袁枚,辭官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小倉山。
    2.以“書室名”命名
    (1)《聊齋志異》 作者蒲松齡,“聊齋”是其書室名。
    (2)《飲冰室合集》 作者梁啟超,“飲冰室”是其書室名。
    (3)《惜抱軒詩文集》 作者姚鼐,“惜抱軒”是其書室名。
    (4)《七錄齋集》 作者張溥,“七錄齋”是其書室名。
    3.以“謚號”命名
    (1)《王文公文集》 作者王安石,謚文。
    (2)《歐陽文忠公文集》 作者歐陽修,謚文忠。
    (3)《誠意伯劉文成公集》 作者劉基,封誠意伯,謚文成。
    (4)《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謚文正。
    4.以“名號”命名
    (1)《誠齋集》 作者楊萬里,號誠齋。
    (2)《庸庵全集》 作者薛福成,號庸庵。
    (3)《隨園詩話》 作者袁枚,號隨園主人。
    (4)《稼軒長短句》 作者辛棄疾,號稼軒。
    (5)《文山先生全集》 作者文天祥,號文山。
    (6)《方望溪先生全集》 作者方苞,號望溪。
    (7)《南雷文定全集》 作者黃宗羲,號梨州,又號南雷。
    (8)《震川文集》 作者歸有光,號震川。
    (9)《洪北江全集》 作者洪亮吉,號北江。
    (10)《樊川文集》 作者杜牧,號樊川。
    5.以“字”命名
    (1)《李太白全集》 作者李白,字太白。
    (2)《魏叔子文鈔》 作者魏禧,字叔子。
    (3)《王子安集》 作者王勃,字子安。
    6.以“官職”命名
    (1)《王右丞集》 作者王維,官至尚書右丞。
    (2)《杜工部集》 作者杜甫,官至工部員外郎。
    (3)《高常侍集》 作者高適,官至散騎常侍。
    (4)《宋學士文集》 作者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
    (5)《高太史大全集》 作者高啟,官至翰林院國史編修。
    7.以“年號”命名
    (1)《白氏長慶集》 作者白居易,此集為唐穆宗長慶年間編輯。
    (2)《嘉祐集》 作者蘇洵,此集為宋仁宗嘉祐年間編輯。
    二、官職和科舉
    (一)官職
    古代官職的情況,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職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況也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1.中央官職(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制)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jiān)察和秘書工作。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后世又演變?yōu)槿×恐?。三省為中書?。Q策)、門下省(審議)、尚書?。▓?zhí)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省、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院國史編修等。
    2.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qū)是郡??さ拈L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qū)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zhèn)設節(jié)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幾個州,基本上是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隋唐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jiān)察區(qū),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3.中國古代官職
    (1)官職介紹
    爵 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時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后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被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被封為萊國公,王安石為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被封為韓國公,李文忠為曹國公,劉基為誠意伯,王陽明為新建伯;清代曾國藩被封為一等毅勇侯,左宗棠為二等恪靖侯,李鴻章為一等肅毅伯。
    丞相 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例如: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陳涉世家》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妒裣唷?BR>    太師 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后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后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后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并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 位列三公,正一品位,處于專制統(tǒng)治者的核心位置,直接參與軍國大事的擬定和決策,是皇帝統(tǒng)治四方的高級代言人。后逐漸成為虛銜。
    少?!≈竷煞N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后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蛻?!蔽奶煜樵紊俦9俾殻史Q。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后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 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 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后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边@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職?!蹲T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毙熘戮府敃r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 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例如:
    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读H藺相如列傳》
    大將軍 先秦、西漢時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wèi)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后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于戰(zhàn)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zhàn)后即廢除。例如:
    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稄埡鈧鳌?BR>    參知政事 簡稱“參政”,唐代始設,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樞密副使合稱“宰執(zhí)”。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例如:
    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譚嗣同傳》
    軍機大臣 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例如:
    時軍機大臣剛毅監(jiān)斬?!蹲T嗣同傳》
    軍機章京 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例如:
    皇上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蹲T嗣同傳》
    御史 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秦御史前書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于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jiān)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
    樞密使 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如《〈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蔽奶煜楫敃r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 戰(zhàn)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后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guī)諫皇帝、舉薦人才。例如: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肚袀鳌?BR>    太尉 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备咛局父哔?。
    上大夫 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碑敃r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 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薄吧瞎俅蠓颉保话阏J為是指上官靳尚?!白臃侨偞蠓驓e?”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例如: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稁熣f》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妒娚接洝?BR>    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shù)??!段迦四贡洝?BR>    太史 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后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如《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薄段迦四贡洝罚骸百t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 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于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后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如《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薄伴L史”指張裔。《赤壁之戰(zhàn)》:“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BR>    侍郎 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后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韓愈曾先后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如《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逼渲卸适鞘汤??!蹲T嗣同傳》:“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痹绖P為兵部侍郎。
    侍中 原為正規(guī)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后,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如《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祎即是侍中。
    郎中 戰(zhàn)國時為宮廷侍衛(wèi)。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zhí)兵,皆陳殿下?!贝酥笇m廷侍衛(wèi)。《張衡傳》:“公車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后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zhèn)軍參軍,《后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后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
    令尹 戰(zhàn)國時楚國執(zhí)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于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泵髑鍟r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BR>    尹 戰(zhàn)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 職位次于將軍的武官。例如: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蛾惿媸兰摇?nbsp;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而欓T宴》
    冏卿 太仆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如《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 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zhàn)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彼逄茣r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卑拙右桩敃r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jié)度使 唐代總攬數(shù)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后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jù)局面,因此世稱“藩鎮(zhèn)”。例如: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并京營節(jié)度使王子騰?!都t樓夢》
    經(jīng)略使 也簡稱“經(jīng)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陜西經(jīng)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jīng)略,官位高于總督。如《梅花嶺記》:“經(jīng)略洪承疇與之有舊?!焙槌挟牻登搴笤纹呤〗?jīng)略,駐扎江寧。
    刺史 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后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 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如范曄曾任宣城太守。例如:
    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桃花源記》
    都督 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于節(jié)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眲⒄鼗邱v地方衛(wèi)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 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于總督,別稱“撫院”“撫臺”“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 參見“巡撫”條。如《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庇址Q作“撫臣”,如《促織》:“詔賜撫臣名馬衣緞?!?BR>    校尉 兩漢時期次于將軍的官職。唐以后地位漸低。如《赤壁之戰(zhàn)》:“以魯肅為贊軍校尉?!濒斆C當時擔任協(xié)助主帥周瑜規(guī)劃軍事的副將。
    教頭 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端疂G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 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 漢以后三公及州郡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例如:
    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冻啾谥畱?zhàn)》
    知府 即“太守”,又稱“知州”。例如:
    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兜翘┥接洝?BR>    縣令 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例如:還家十余日,縣令遣媒來?!犊兹笘|南飛(并序)》
    里正 古代的鄉(xiāng)官,即一里之長。例如:令以責之里正。《促織》
    里胥 管理鄉(xiāng)里事務的公差。例如:里胥猾黠,假此科斂丁口?!洞倏棥?BR>    (2)官職變動詞語集釋
    ①表授予官職的詞語
    征 由皇帝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例如:公車特征拜郎中?!逗鬂h書·張衡傳》
    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例如:
    連辟公府不就。《后漢書·張衡傳》
    薦、舉 由地方官向中央舉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例如:舉其偏,不為黨?!蹲髠鳌は骞辍?nbsp;    韓琦鎮(zhèn)長安,薦知涇陽縣?!端问贰ず羁蓚鳌?BR>    拜 授予官職。例如:拜相如為上大夫?!读H藺相如列傳》
    選 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例如:
    延祐、至治間……選丞相東曹掾?!对贰べZ魯傳》
    除 任命,授職。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后序》
    授 授予官職。例如:泰定初,恩授東平路儒學教授。《元史·賈魯傳》
    賞 指皇帝特意賜給官銜或爵位。例如:
    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蹲T嗣同傳》
    封 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例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
    起 起用人任以官職。例如: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yī)院都事。《元史·賈魯傳》
    ②表罷免官職的詞語
    罷 免去,解除官職。例如:竇太后大怒,乃罷逐趙綰、王臧等?!妒酚洝の浩湮浒埠盍袀鳌?BR>    黜 廢掉官職。例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賞?!斗饨ㄕ摗?BR>    免 罷免。例如:免官削爵?!稘h書·貢禹傳》
    奪 削除。例如: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稌╇u者事》
    廢 廢黜,放逐。例如: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妒酚洝翁蟊炯o》
    ③表提升官職的詞語
    升 升官。例如:升(魯)臺都事?!对贰べZ魯傳》
    擢 在原官上提拔。例如:擢為后將軍?!稘h書·趙充國傳》
    拔 提升本來沒有官職的人。例如:
    山濤(人名)作冀州(長官),甄拔三十余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遷 一般指提升。例如: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誼傳》
    陟 進用。例如: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冻鰩煴怼?BR>    加 加封。即在原來的官銜上增加榮銜。例如:
    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端问贰ば翖壖矀鳌?BR>    ④表降低官職的詞語
    謫 因罪被降職或流放。例如: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貶 降職。例如:貶連州刺史?!秳⒂礤a傳》
    左除、左降、左轉、左授、左宦、左遷:降職。例如:
    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杜眯校ú⑿颍?BR>    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隨例未量移。(白居易《自題》)
    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張)滂等官?!缎绿茣づ嵫育g傳》
    ⑤表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 調動官職,一般指提升。例如:遷東郡太守?!稘h書·王尊傳》
    徙 一般的官職調動。例如:徙王信為楚王。《史記·淮陰侯列傳》
    調 變換官職。例如:調為隴西都尉。《漢書·袁盎傳》
    轉 調動官職。例如:
    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逗鬂h書·張衡傳》
    補 補充空缺官職。例如:太守察尊廉,補遼西鹽官長?!稘h書·王尊傳》
    改 改任官職。例如:改刑部詳覆官。《宋史·王濟傳》
    出、出宰 離開京城外調。例如: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后漢書·張衡傳》
    出宰山水縣,讀書松桂林。(韓愈《縣齋讀書》)
    入 地方官調任京官。例如:
    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復作《游玄都》詩?!缎绿茣⒂礤a列傳》
    ⑥表兼、代官職的詞語
    兼 兼任。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丁粗改箱洝岛笮颉?BR>    攝 暫代官職。例如: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缎绿茣ざ湃缁迋鳌?BR>    守 暫時署理職名。多指官階低的人署理官階高的職務。例如:
    初平中,北??兹谡贋橹鞑?,守高密令?!度龂尽ね跣迋鳌?BR>    領 兼任。例如:桓溫鎮(zhèn)江口,復引(喬)為司馬,領廣陵相。《晉書·袁喬傳》
    行 代理官職。例如:太祖行奮武將軍?!度龂尽の簳の涞奂o》
    署 代理、暫任。例如:太守奇之,除補書佐,署守屬監(jiān)獄?!稘h書·王尊傳》
    權 暫代官職。例如:時韓愈吏部權京兆?!秳⒐卧挕?BR>    判 高位兼低職。例如:除鎮(zhèn)安武勝軍節(jié)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端问贰ろn琦傳》
    ⑦表辭去官職的詞語
    懸車 辭官歸家。例如: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蛾愄鸨男颉?BR>    解官 辭去官職。例如:得監(jiān)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yǎng)?!端问贰ぐ鼈鳌?BR>    致仕 交還官職,即退休。例如:永寧元年,稱病上書致仕。《后漢書》
    乞骸骨 自請退職,意為請求使骸骨歸葬故鄉(xiāng)。例如: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逗鬂h書·張衡傳》
    乞身 古代認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請求退職為“乞身”。例如:
    故山桃李半荒榛,粗報君恩便乞身。(蘇軾《玉堂栽花周正孺有詩次韻》)
    請老 告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例如: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蹲髠鳌は骞辍?BR>    移病 上書稱病,為官者要求隱退的委婉語。例如:
    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漢書·公孫弘傳》
    ⑧其他
    視事 任職。例如:是時,茂陵守尹公新視事?!稘h書·游俠傳》
    下車 官吏初到任。例如:
    自明府(對郡守的敬稱)下車以來,狗不夜吠,民不見吏?!逗鬂h書·劉寵傳》
    解褐 脫去粗布衣服,喻入任為官。例如:紹懼不自容,將解褐,故咨之于濤。《世說新語》
    贈 死后追封爵位。例如:步夫人卒,追贈皇后。《三國志·吳主傳》
    (二)科舉
    1.漢代實行征辟制和察舉制
    征辟制 漢武帝時推行的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兩方面。例如:公車特征拜郎中?!逗鬂h書·張衡傳》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逗鬂h書·張衡傳》
    察舉制 又稱舉薦制。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是從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開始的。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qū)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自下而上),經(jīng)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例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蛾惽楸怼?BR>    2.隋唐以后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設科舉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后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于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于進士外,復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諸科,又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諸科之中,唯進士科為常設,最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舉制僅有進士科。唐宋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宋神宗熙寧時,王安石改用經(jīng)義。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兩朝的經(jīng)義以“四書”“五經(jīng)”的文句為題,規(guī)定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解釋須依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一度改變科舉辦法,廢止八股。變法失敗后復舊。光緒三十一年(1905)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即被廢除。
    明清科舉簡表
    
    童生試 明、清兩代取得生員(秀才)資格的入學考試。簡稱“童試”,亦稱“小考”“小試”。應考者稱童生,未被錄取者雖至白首,不改童生之稱,童生試包括縣試、府(或直隸州、廳)試與院試三個階段。院試錄取者為生員,送入府、縣學宮,稱“入學”。歲考、科考則為考核已入學的生員的考試?!洞倏棥贰耙赜谐擅?,操童子業(yè)”,“操童子業(yè)”是說正在準備參加童生試?! ?.與科舉相關的內容
    鄉(xiāng)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季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會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荚囉啥Y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 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持殿試,并不親自策問。
    進士及第 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科舉殿試時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通俗地講,考中一、二、三甲都可以叫進士及第。及第后稱考官為座主、恩門,對座主自稱門生。
    連中三元 科舉制度稱鄉(xiāng)試、會試、殿試的第一名為解元、會元、狀元,合稱“三元”。接連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中考中了第一名,稱“連中三元”。
    鼎甲 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金榜 古代科舉制度殿試后錄取進士,揭曉名次的布告,因用黃紙書寫,故而稱黃甲、金榜。多由皇帝點定,俗稱皇榜??贾羞M士就稱金榜題名。
    同年 科舉時代同榜錄取的人互稱同年。例如:同年曰:“君賜不可違也?!薄队杻€示康》
    諸生 明清時期經(jīng)考試錄取而進入府、州、縣各級學校學習的生員。有時也指進入國子監(jiān)學習的監(jiān)生,例如:今諸生學于太學?!端蜄|陽馬生序》
    八股文 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guī)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每個部分都有一定的字數(shù)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文章內容空洞,形式死板。
    4.學校與教師
    庠(xiánɡ) 殷商時代學校的名稱。
    序 周代學校的名稱。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及教育事業(yè)。例如: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豆讶酥趪病?BR>    國學 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xiāng)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的教學內容都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為主,小學尤以書、數(shù)為主。
    鄉(xiāng)學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于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匯集于此,他們興學論戰(zhàn)、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都曾來此講學,是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太學 封建時代的教育行政機構和最高學府。魏晉至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監(jiān)),或兩者同時設立,名稱不一,制度也有變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貴族子弟的最高學府,就學的生員皆稱太學生、國子生。
    國子監(jiān)(jiàn) 漢魏設太學,西晉改稱國子學,隋又稱國子監(jiān),從此國子監(jiān)與太學互稱,都是最高學府,兼有教育行政機構的職能。
    學官 古代主管學務的官員和官學教師的統(tǒng)稱。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學、學政、教授和教習、教諭等。
    祭酒 古代主管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教育行政長官。戰(zhàn)國時荀子曾三任稷下學宮的祭酒,相當于現(xiàn)在的大學校長。唐代的韓愈、明代的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過國子監(jiān)祭酒。
    博士 古為官名,現(xiàn)為學位名稱。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后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jīng)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度龂尽蚊蓚鳌罚骸肮仑M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送東陽馬生序》:“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BR>    司業(yè) 學官名。為國子監(jiān)或太學副長官,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校長,協(xié)助祭酒主管教務訓導之職。
    學政 學官名?!疤岫綄W政”的簡稱,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試,并督察各地學官的官員。學政一般由翰林院或進士出身的京官擔任?!洞倏棥罚骸坝謬趯W使俾入邑庠?!睂W使即學政的別稱。《左忠毅公逸事》:“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敝缸蠊舛啡尉┏堑貐^(qū)的學政。
    教授 原指傳授知識、講課授業(yè),后成為學官名。漢唐以后各級學校均設教授,主管學校課試具體事務。
    助教 學官名。是國子監(jiān)或太學的學官,協(xié)助國子祭酒和國子博士教授生徒,又稱國子助教。
    書院 唐宋至明清出現(xiàn)的一種獨立的教育機構,是私人或官府所設的聚徒講授、研究學問的場所。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是: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和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明代無錫有“東林書院”,曾培養(yǎng)了楊漣、左光斗這樣一批不畏閹黨權勢、正直剛硬又廉潔的進步人士,他們被稱為“東林黨”。
    三、地理常識
    古代地理知識,包括地區(qū)名、政區(qū)名、山川關隘名、城市村鎮(zhèn)名等。
    (一)地區(qū)名
    江表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江表英豪咸歸附之?!冻啾谥畱?zhàn)》
    江東 指長江以南的地區(qū)。例如:亮兄瑾也,避亂江東?!冻啾谥畱?zhàn)》
    江左 指長江下游南岸地區(qū)。例如:即傳令悉召江左英杰與子翼相見?!度河Y干中計》
    西河 又稱河西,黃河以西地區(qū)。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哆^秦論》
    淮左 指淮水東面。例如: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揚州慢》
    關中 指函谷關以西的地區(qū)。例如:
    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哆^秦論》
    三秦 指陜西一帶地區(qū),古代為秦地。項羽滅秦之后,把秦地分為雍、塞、翟三部分,故稱三秦。例如: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端投派俑问裰荨?BR>    山東 指崤(xiáo)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而欓T宴》
    有時“山東”也指太行山以東的地區(qū)。例如:山東多魚、鹽、漆、絲、聲色?!敦浿沉袀鳌?BR>    河北、河南 分別指黃河以北和黃河以南的地區(qū)。例如:將軍戰(zhàn)河北,臣戰(zhàn)河南?!而欓T宴》
    中國 指中原地區(qū)。例如: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冻啾谥畱?zhàn)》
    三江 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例如:襟三江而帶五湖。《滕王閣序》
    嶺南“大庾、騎田、都龐、萌渚、越城”五嶺以南地區(qū),約今廣東、廣西地區(qū)。相對中原地區(qū)來說,該地在五嶺以外,故又稱“嶺表”。例如: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妒忱笾Α?BR>    朔漠 指北方沙漠地區(qū),也可簡稱“朔”,泛指北方。例如: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木蘭詩》
    百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 閩粵各地,統(tǒng)稱百越。故其泛指南方地區(qū)。例如:
    南取百越之地?!哆^秦論》
    (二)政區(qū)名
    赤縣·神州 代稱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于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又指春秋戰(zhàn)國時中原各諸侯國,后又泛指中原地區(qū)?!皣眲t是古代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州·八荒·五服 九州九土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中原的行政區(qū)劃,又可泛指中國。九州即冀州、徐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八州,因秦居雍州,所以稱八州。八荒即八方。五服指古代京畿外圍的地方,每五百里為一區(qū)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
    序八州而朝同列?!哆^秦論》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并吞八荒之心?!哆^秦論》
    三晉·三楚·三秦 戰(zhàn)國時晉一分為三(趙魏韓),后人把原晉地稱為“三晉”。秦漢時分原楚地為西楚、東楚、南楚,即“三楚”。項羽滅秦后,把關中分為三區(qū),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后泛稱關中地帶為“三秦”。
    中原·塞外 狹義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區(qū),廣義則指黃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長城以北地區(qū)為塞外,又稱塞北。長江以南地區(qū)稱江表,長江南岸蘇南、浙江一帶,又稱“江東”,三國時為孫權統(tǒng)治。
    都·鄙·邑 周時四縣為都,夏制十縣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組織之一,五百家為鄙,也指小邑,又指邊遠地方。
    六合 上、下、東、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例如:
    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哆^秦論》
    四海 古以中國四周有海環(huán)繞。四海,等于說“天下”,泛指全國各地。例如:
    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中州 古地區(qū)名。即中土、中原。狹義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帶,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例如: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队烙鰳贰ぢ淙杖劢稹?BR>    郡 行政區(qū)域。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例如:
    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哆^秦論》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哆^秦論》
    國 漢代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區(qū)。國的區(qū)域略大于郡,所以“郡國”連稱。例如:
    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稄埡鈧鳌?BR>    道 唐代的道是監(jiān)察區(qū),相當于漢代的州。唐代先分天下為十道,后又分為十五道。例如:
    陳明選下騎搏戰(zhàn),至兵備道前被殺?!堕惖涫穫鳌?BR>    路 宋代的路最初是征收賦稅、轉運漕糧的,后來帶有行政區(qū)和軍區(qū)的性質。例如: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队烙鰳贰ぞ┛诒惫掏压拧?BR>    省 本是官署名稱。元代始設行省。后來行省成為正式的行政名稱,簡稱省。例如:
    以此省此府此縣而憎彼省彼府彼縣?!对佬咽烙枴?BR>    縣 地方基層行政區(qū)域。例如:欲開道置縣,以靖鄉(xiāng)土?!逗H饌鳌?BR>    (三)山川關隘名
    江 指長江。例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BR>    河 指黃河。例如: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哆^秦論》
    殽 指殽山。例如:殽有二陵焉?!稓ブ畱?zhàn)》
    函 指函谷關。例如: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哆^秦論》
    岱 指泰山。例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望岳》
    五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例如: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秹粲翁炖岩髁魟e》
    四岳 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四瀆 指長江、黃河、淮河、濟水。
    大澤 指云夢(在今湖北省長江南北,本為兩澤,江北為云,江南為夢。后來淤為陸地,今洪湖等是其遺跡)、洞庭、彭蠡(今鄱陽湖)、具區(qū)(又名震澤,今太湖)。
    五湖 一般指具區(qū)、洮涌(即太湖附近的洮湖和涌湖)、彭蠡、青草(在洞庭湖東南)、洞庭湖。
    玉門關 又稱玉門,在甘肅省敦煌市西北。漢代置關,是古代出塞的必經(jīng)之路。例如: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從軍行》之四)
    陽關 在今甘肅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門關的南邊,故稱陽關。漢代置關,也是出塞的必由之路。例如: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四)城市村鎮(zhèn)名
    1.有古稱、別稱的地名
    南京 又稱秣陵、建康、建業(yè)、金陵、應天府、江寧、白下、石頭城等。例如:
    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桂枝香·金陵懷古》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妒^城》
    杭州 又稱臨安、錢塘、武林等,例如: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臨安春雨初霽》
    福州 又稱三山。例如:自海道至永嘉,來三山,為一卷?!丁粗改箱洝岛笮颉?BR>    鎮(zhèn)江 又稱京口。例如:去京口,挾匕首以備不測,幾自剄死。《〈指南錄〉后序》
    開封 又稱大梁、汴梁、汴京、東京。例如:
    余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柳敬亭傳》
    揚州 又稱廣陵、淮上、江都、維揚。例如: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稉P州慢(淮左名都)》
    蘇州 又稱姑蘇、吳郡。例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武昌 又稱夏口、江夏。例如: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冻啾谫x》
    2.三都、兩都、三輔
    三都 東漢的三都指東都洛陽、西都長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東都洛陽、北都晉陽和京都長安。
    兩都 漢代指長安、洛陽。又叫“兩京”。
    三輔 漢太初元年,置京兆尹、左馮翊(Pínɡ yì)和右扶風三個相當于郡的政區(qū),因為是管轄京都及其附近地區(qū),故合稱“三輔”。
    3.畿 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后多指京城管轄的地區(qū)。例如:
    鄉(xiāng)先輩左忠毅公視學京畿?!蹲笾乙愎菔隆?BR>    (五)其他
    陰陽 陰,指山嶺的北面,河流的南面;陽,指山嶺的南面,河流的北面。例如:
    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兜翘┥接洝?BR>    一般來說,在由兩個字構成的地名中,如果第一個字是山、水名,第二個字是“陰”或“陽”,“陰”或“陽”就表明該地的方位。如“華陰”是華山的北面,“江陰”是長江的南面,“衡陽”是衡山的南面。
    六大古都 中國有六大古都,分別是北京、南京、西安、杭州、開封和洛陽,可以成為古都的城市一定是古代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九朝古都 洛陽為九朝名都,先后有夏、商、西周、戰(zhàn)國韓、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晉、中華 民國等政權,新、后趙、東魏、北周、后漢、后周、北宋、金等陪都政權,因此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六朝古都 南京,從三國的吳國開始近400年間,連續(xù)有六個朝代,吳、東晉、宋、齊、梁、陳在南京建都,后人稱南京為“六朝古都”。
    四、宗法和禮俗
    (一)宗法
    宗法 舊時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嫡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宗子 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庶子 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眾子 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小妻)所生的庶子。
    親戚 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焙笳呷纭蹲髠鳌る[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親,“戚”表外親?!坝H”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六親 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亞;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三黨 指父黨、母黨、妻黨,亦即父族、母族、妻族。
    考妣 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抖Y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比纭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昭穆 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照輩分,分別列于兩側: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喪服 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sī)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慣上以五服之內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期功 古代喪服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BR>    七廟 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BR>    太廟 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BR>    三綱 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五常①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系居于首位,故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雹诩础拔逍小保附?、木、水、火、土五種物質。③指仁、義、禮、智、信。
    五教 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七出 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無子、淫泆、不事舅姑(即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叭龔摹敝赣讖母?、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伯仲叔季 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次序依伯、仲、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禮俗
    禮俗 即禮儀習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的禮節(jié)與習俗。
    五禮 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六禮 有兩種解釋:①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②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冠禮 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志著進入成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薄都烂梦摹罚骸坝枞豕冢ǔ跫庸?,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
    笄(jī)禮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笄(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笄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笄年”。
    合巹(jǐn) 指結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結婚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婚的代稱。
    妻 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妻”當是指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后”。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 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結果,但地位仍極其低賤。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舊時正式婚配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妾”“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如《孔雀東南飛(并序)》:“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
    姬 原是古代的顯姓。如周王族姓姬。后來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焙髞碛殖蔀楦毁F人家婢妾的美稱。
    媵(yìnɡ) 指古代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從。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但這些被稱為“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jīng)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媵”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了同義詞。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青廬 用青布搭成的篷帳,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種風俗。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BR>    文定 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朝 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禮記·王制》:“吾年一朝天子。”另一種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做“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比绻话磿r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如《左傳·隱公九年》:“宋公不朝,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BR>    覲 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譚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聘 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禮記·王制》疏云:“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敝T侯德風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來見魯隱公。
    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蹲髠鳌は骞辍罚骸熬旁?,邾(Zhū即鄒)子來朝,禮也?!薄岸?,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臂ナ切?,所以叫朝;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
    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禮記·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薄蹲髠鳌る[公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諸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敬對方的意思。所以《左傳》注曰:“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BR>    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稱。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例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shù)之聘也?!奔疚渥幼贼斎ニ危凶觥叭纭?。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戍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戍來聘”。這是由彼國來此國,叫做“聘”。所以說:“內適外言如,外適內言朝聘?!币馑际牵河杀緡絼e國去叫如,由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誓 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抖Y記·曲禮》:“約信曰誓。”諸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shà)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盟 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互相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做“盟禮”?!抖Y記·曲禮》:“涖牲曰盟?!泵伺c誓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歃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BR>    歃血 指古人盟誓時雙方主事人用嘴吸一點牲畜的血以表示誠意的儀式。如《史記·毛遂自薦》:“王當歃血而定從,次者吾君,次者遂。”
    結盟以后,雙方就有義務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載,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澶淵,商量以財貨來援助宋國。
    遇 諸侯之間不在規(guī)定的時間或地點忽然相見,就叫“遇”。如《左傳》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笔孪葲]有約定,偶爾相逢,猶如人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樣,在禮節(jié)上要比“朝”簡單。
    諸侯途中相遇,以距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用主賓之禮接待。如《左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wèi)侯遇于垂?!?BR>    免胄 胄,盔。按古代禮法,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戰(zhàn)》:“左右免胄而下。”
    祖 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宴送別。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封禪 古代統(tǒng)治者不僅重視祭宗廟,也重視祭天地、山川?!栋谆⑼ā吩疲骸岸Y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山川?!?BR>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禮叫做“封禪”。一般都是由帝王親自到泰山上舉行。古時認為泰山是五岳之長,稱為岱宗。五岳即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泰山高,離天近,所以先要到泰山頂上舉行祭天的儀式,以報答天之功,叫“封”。然后再到泰山腳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舉行祭地的儀式,以報答地之功,叫做“禪”。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Yì)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于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
    齋戒 舊時祭祀鬼神時,穿整潔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葷、不妄行動、不狂言戲笑等),以表示虔誠?!读H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BR>    釁鐘、釁鼓 用牲血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戰(zhàn)》:“不以累臣釁鼓?!薄搬吂摹痹谶@里是“處死”的意思。
    社稷 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蛾惿媸兰摇罚骸皩④娚肀粓詧?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薄段迦四贡洝罚骸肮视枧c同社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為之記,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BR>    犧牲 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做“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以雞、魚、豬為“三牲”?!恫軇フ搼?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BR>    太牢 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少牢 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读婀賯餍颉罚骸捌浜笥帽瑒t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BR>    崩 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稇?zhàn)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BR>    薨(hōnɡ)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缎帕昃`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BR>    死 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抖Y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保ü糯鷮Α八馈钡奈穹Q呼)
    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皹 笔峭夤祝垂撞牡奶坠?,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有槨。
    殉葬 指古代用活人或器物從葬的一種風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隨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
    殮 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殯 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七七 舊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喪禮 古代“兇禮”之一。舊時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
    墳墓 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后世“墳”與“墓”并稱,不再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合葬 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犊兹笘|南飛(并序)》:“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BR>    稿葬 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體埋葬。《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
    廬?!∫沧鳌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墓而蓋的房舍?!皬]”,房屋;“?!?,墳墓。《游褒禪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坐 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做“跽”(jì)。
    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
    跪 與坐不同,往往有急事或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坐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跪又表示對長者的尊敬。《論語》:“‘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边@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著相同,表示尊敬。
    長跪 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恭敬?!犊兹笘|南飛(并序)》:“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跽 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噲進帳,“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跽,是受驚而聳身欲起的樣子。這種動作因與跪的動作相似,因而也叫“長跪”。如《戰(zhàn)國策·唐雎不辱使命》,“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箕踞 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箕畚,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
    拜 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周禮·春官·大?!罚骸氨婢虐荩辉换?,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BR>    拜禮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着c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做頓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做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所以叫做稽首。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周禮·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jī)是也。”只是拱手行禮,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叫“吉拜”;先稽顙(sǎng)后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zhàn)栗變動之拜。
    揖 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惫湃俗饕荆鶕?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吨芏Y·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同姓?!睂κ?,沒有親屬關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
    執(zhí)手 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jīng)》:“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BR>    壽 以酒或物向別人祝福。如《鴻門宴》:“沛公奉卮(zhī)酒為壽。”
    趨 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BR>    郊迎 到郊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施飲,郊迎三十里?!?BR>    萬?!∨f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后來用“萬福”作為行禮的代稱?!遏斕彷犎蜴?zhèn)關西》:“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BR>    九賓 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九賓禮于廷,引趙使者藺相如?!?BR>    百姓 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了?!鞍傩铡彼祀S之指稱一般平民了。
    布衣 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读H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臣 最初指男性 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绷硗?,“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赌印す敗罚骸氨狈接形瓿颊?,愿借子殺之?!?BR>    黎民 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蒸黎”“黎元”等。
    士 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缎帕昃`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薄丁粗改箱洝岛笮颉罚骸翱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BR>    奴隸 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仆”“臣”“妾”都是奴隸。
    黔首 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哆^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R>    庶人 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小人 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冻鰩煴怼罚骸坝H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绷硗?,“小人”又是舊時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赍(jī)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投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
    (三)尊卑
    1.室內座位尊卑 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BR>    2.車座的尊卑 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BR>    3.官位的尊卑 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4.古以右為尊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閭左”,貶官稱“左遷”。
    (四)忌諱
    1.古人諱言“錢”字 “古人以錢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把請人作詩文書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
    2.古人諱言大小便 常見的說法有“更衣”“出恭”“解手”等。如《赤壁之戰(zhàn)》:“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BR>    3.古人諱言“死” 《禮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五)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1.國諱 指詩文中不直書在位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吨纹狡分小白源硕伞?,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 或稱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作“釐”?!罢淹蹀?,安釐王即位。”《信陵君竊符救趙》
    3.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2)空字法,即將應避諱的字空而不書,或作“某”,或作“□”。
    (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寫一兩筆。
    (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或讀別的字音。
    五、服飾和器物
    (一)服飾
    1.頭衣
    冕 從曰免聲,即古“帽”字,是大禮帽,天子、諸侯、卿大夫在祭祀時所戴。冕上有長方板叫“延”,前后有數(shù)串小圓玉叫“旒”(liú),天子有十二旒。
    冠 從冪從人從寸,會意字,寸是手,以手執(zhí)冪戴人頭上為“冠”。冠,與后世的帽子在形制上明顯不同。冠并不能像帽子那樣把頭頂全部罩住,而是用一個冠圈套在發(fā)髻上,上面有冠梁,自前至后,覆在頭頂上。從冠的作用看,主要是捆住頭發(fā),同時也起裝飾的作用。
    弁 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頭衣,有皮弁、爵弁之分。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由幾塊拼接而成,縫制的形式類似后代的瓜皮帽,皮塊相連接處綴以許多五彩玉石,稱為綦(qí)。爵弁,又稱雀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近而得名,據(jù)東漢的《釋名》則皮弁、爵弁只是顏色不同,形制完全一樣。
    巾 平民百姓的頭衣。古時只有統(tǒng)治階級、王公貴族才能冠(戴帽),百姓只能用巾(黑紗)包頭?!夺屆氛f:“士,冠;庶人,巾。”巾,又稱綃頭,幅巾,幘(zé)。
    2.體衣
    衣、裳 王先謙《釋名疏證補》:“凡服上曰衣。衣,依者,人所依以芘(bì,遮蔽)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笨芍弦孪律?,各有作用?!对娊?jīng)·齊風·東方未明》:“顛倒衣裳?!毕惹貢r衣長而裳短,裳的上半藏衣內。古代男女服裝差別不大,男女都穿裳。而且顏色不一,上士元(黑色)裳,中士黃裳,下士雜裳。與衣裳相類似的還有裙?!夺屆罚骸叭?,群也,連接群幅也。”可知裙是集眾幅而成的。唐宋以后,女以裙為常服,男以袍為常服。后來,衣裳泛指衣服。白居易《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BR>    衿 衣領。《詩經(jīng)·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弊玉?,青綠色衣領,為學子所服。衿,亦作“襟”。衣前也稱“襟”,即衣下兩旁掩裳處。中原一帶衣襟一般右掩。
    袍 長衣,下無裳,包住全身。南朝梁陳之間顧野王《玉篇》:“袍,長襦也?!惫耪吲郾赜斜恚蟠鸀橥庖轮Q。《論語·子罕》:“衣敝缊(舊絮)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缊袍敝衣,是貧賤者穿的。
    襦 短衣?!赌吧仙!酚校骸白暇_為上襦?!薄犊兹笘|南飛》中有:“妾有繡腰襦?!鄙像啵炊绦〉纳弦?。繡腰襦,是繡花的齊腰短襖。
    褐 粗衣。用粗毛或粗麻織的灰色短衣,也泛指貧苦人穿的衣服。因貧苦人穿褐衣,后以“褐夫”作為貧苦人的代稱。
    布衣 用麻、葛織品做的衣物。上古的布不是棉布(棉花自漢代從西域傳入),而是麻、葛織品。帛是絲織品總名,貧苦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由麻、葛織成的布,因而“布衣”就成為平民的代稱。諸葛亮《出師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BR>    裘 御寒的反毛皮衣。裘有高低,貴族穿狐、貉裘,百姓穿犬、羊裘。
    禪 單衣。衣服有里曰復,無里曰禪。
    紳帶 古代服裝沒有紐扣,用絲帶系結,然后在腰間束帶。帶有兩種:一種是用皮革制成的革帶,又叫“鞶”(pán);一種是用絹織成的大帶,叫“紳”。平民用的腰帶是用熟牛皮做的,叫“韋帶”。
    3.脛衣、足衣及其他
    上古時有裳無褲,但有袴(褲)。袴后無襠,只有兩個褲筒,類似后世的套褲。后來加上襠,稱“裈”(kūn)。褲腳短的稱犢鼻裈(因形狀像犢鼻),即現(xiàn)在的短褲衩,一般為貧賤者所穿。
    足衣,就是鞋,上古稱屨(jù),漢以后叫“履”。上古時,鞋分革、絲、麻、草四種,有錢人穿革履絲鞋,貧苦人穿草鞋或光腳,如《孔雀東南飛》:“攬裙脫絲履,舉身赴清池?!?BR>    此外還有寢衣,包括深衣(褻衣)、衾枕、錦衾、布衾、羅帳等。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與冠服相關的還有衣帶、香囊、玉佩、耳環(huán)等裝飾品。
    4.官員的服飾
    我國封建時代,皇帝以下的文武百官共分九個等級,稱為“九品”。他們的服飾,以清代為例。文官服飾:一品為鶴,二品為錦雞,三品為孔雀,四品為雁,五品為白鷴,六品為鷺鷥,七品為紫鴛鴦,八品為鵪鶉,九品為練雀。武官服飾:一品為麒麟,二品為獅子,三品為豹,四品為虎,五品為熊,六品為彪,七品、八品為犀牛,九品為海馬。
    5.佩飾
    環(huán),玉制的佩器。圓形,中空。古人重視佩玉,有“君子必佩玉”之說。如杜甫《詠懷古跡》中詠王昭君:“畫圖省識春風面,環(huán)珮空歸夜月魂。”
    玦,環(huán)的周邊上留一缺口就是“玦”,玦與“決”同音,故常以玦寓指決斷、決別。如《鴻門宴》:“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BR>    容臭(xiù),即香袋,后代稱“香囊”,內裝香料,隨身佩帶,香氣繞身,故名容臭。臭者,香氣也。如《送東陽馬生序》:“同舍生皆被綺繡……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BR>    (二)器物
    器物種類繁多,在這里只介紹食器和酒器。
    1.食器
    古代食器,大小不一,功能也不同。有的主要用于烹飪,有的則用于取食。
    鼎 形制多為圓腹三足兩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燒火。后來常用“鐘鳴鼎食”形容貴族的奢侈豪華。鼎,還可用于祭祀,并作為王權的象征。人們以“問鼎”比喻圖謀王位或顛覆某國政權。如《世說新語》:“苻堅將問晉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視淮陰矣?!?BR>    鑊(huò) 也是煮肉的炊具,大于鼎,古時常在鑊中把肉煮熟,后再移到鼎中就食。如《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BR>    鬲(lì) 古代炊具,主要用于煮粥。形制與鼎相近。圓腹三足,三足中空,與腹相通,作用是能最大限度受火。加快煮食物的速度?!稜栄拧め屍鳌氛f:“鼎款(空)足者謂之鬲?!?BR>    蒸食物則可用甑(zèng)。甑,上下兩部分能分開,上為甑(后來變成蒸籠),下為鬲。戰(zhàn)國后期,甑、釜常常連用。釜像鍋,甑底有細孔,放在釜上。如《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
    簋(guǐ) 形似大碗,人們從甗(yǎn,古代的一種炊具)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
    簠(fǔ) 一種長方形的盛裝食物的器具,用途與簋相同,故有“簠簋對舉”的說法。
    簞(dān) 盛飯的用具,用竹或葦制成,《孟子》:“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BR>    豆 像高腳盤,本用來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漸漸用來盛肉醬與肉羹了。
    皿 盛飯食的用具,兩邊有耳。
    盂 盛飲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圓形之足。盆盂,均為盛物之器。
    案 又稱“食案”,是進食用的托盤,形體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進食時?!芭e案齊眉”,以示敬意。
    匕 長柄湯匙。
    俎 長方形砧板,兩端有足支地。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著吃。常以刀匕、刀俎并舉,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如《鴻門宴》中有這么一句:“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說的就是這種境遇。
    箸 夾食的用具,與“住”諧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諱故取反義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個“竹”字頭為“筷”,沿用至今。
    食器的質料可選用竹、木、陶、青銅等。一般百姓的食器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貴族的食器質料則以青銅居多。古代統(tǒng)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銀或象牙制成。
    2.酒器
    古代的酒器,即用于釀酒、盛酒、溫酒和飲酒的器物,大多是陶質和青銅質的。
    盛酒器物主要有尊(又作“樽”,敞口收頸,腹大底?。?、彝(yí,陶質或銅質)、壺(盛酒漿)、卣(yǒu,口小腹深)、觴(shānɡ)、觥等。例如:“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難》),“或暖壺酒兒,或烹甌茶兒”(《灌園叟晚逢仙女》)。成語“簞食壺漿”。
    飲酒器物主要有觚(ɡū,長身細腰,大口圈足,盛酒二升)、觶(zhì,圓形敞口,束頸鼓腰,盛酒三升)、角(形似爵)、卮(圓形,盛酒四升)、杯等。
    3.水器
    水器之中,最常見的是盤、匜(yí)。鑒也是重要的水器之一,或者無耳,或有兩耳、四耳。它是一種大盆,通常有三種用處:其一,盛水用以洗浴;其二,貯水以照面;其三,用來裝冰,即《周禮》所說的冰鑒。這個字解作鏡子、光照、審查,即源于此。
    另外,槃也是古代盛水用于盥洗的用具?!抖Y記·內則》:“進盥,少者奉(捧)槃?!背@種承盤外,還有直接用以盛水洗臉的小盤,用作沐浴的大盤。
    4.兵器
    古代的青銅兵器和我們后來常見的十八般兵器有所不同,青銅兵器種類較多,如鉞、刀、劍、戈、矛、鈹、鏃、殳、弩弓、甲胄等,功能和形狀也較為原始。
    最常見的青銅兵器是鉞。它是用于斬殺的刑具,因而又演化成為權力的象征。
    5.樂器
    青銅制樂器的種類較多,最早的莫過于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銅鈴。其他如鐃、鐘、镈(bó)、鼓、(chún),于商代后期才流行起來。
    后來出現(xiàn)的樂器主要有:塤、缶、筑、排簫、箜篌、箏、古琴、瑟等。漢唐以后,源于外國的樂器如:笛子、篳篥、琵琶、胡琴等大量為中國音樂采納,并被改良發(fā)展。
    6.衡器(量器)
    我們通常所說的量器包括度、量、衡三方面。用以度量長度的,主要是銅尺。測量容積用的量器,依其容積不同命名,有撮、勺、龠(yuè)、升、參(三分之一斗)、半(二分之一斗)、斗、斛等名稱。稱量重量的有衡,即“天平”。
    7.其他器物
    榻,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移我琉璃榻?!?BR>    床,古代也指供人坐臥的器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
    幾,一種小桌子。如《促織》:“入其舍,則密室垂簾,簾外設香幾?!?BR>    案,長方形的桌子,與放置食器的桌案有差異。如《左忠毅公逸事》:“廡下一生伏案臥?!?BR>    奩,古代婦女盛梳妝用具的匣子,一般用木制,加漆。所以婦女陪嫁物稱妝奩。
    六、歷法和刑罰
    (一)歷法
    1.紀年法
    (1)干支紀年法
    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兩字相配,用以紀年,如辛亥、戊戌之類。十和十二的最小公倍數(shù)為六十,因而,干支紀年每六十年一個循環(huán)。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段迦四贡洝?BR>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杜c妻書》
    (2)帝王年號紀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稱元年。從漢武帝起有年號,后多用年號紀年。例如:
    宣德間,宮中尚促織之戲。《促織》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稄埡鈧鳌?BR>    (3)王公年次紀年法
    這種紀年法大多用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例如:
    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读H藺相如列傳》
    (4)年號和干支兼用
    順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圍急?!睹坊◣X記》
    2.紀月法
    (1)序數(shù)紀月法
    古代紀月,常用序數(shù)。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后來又按夏歷把一年分為正月、二月、三月、四月等十二個月,并以此來紀月。例如:
    四月初五日辰刻?!度锟褂ⅰ?nbsp;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队伟U山記》
    (2)時節(jié)紀月法
    有的用“孟”“仲”“季”分別表示一季中的三個月份。如“孟春(一月)”“仲秋(八月)”。例如: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古詩十九首》
    (3)地支紀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加特定的“建”字。例如:
    荒村建子月(農(nóng)歷十一月),獨樹老夫家?!恫萏眉词隆?BR>    3.紀日法
    (1)干支紀日法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妒娚接洝?BR>    (2)序數(shù)紀日法
    初八日,始開靖海門及大南大東二城門?!度锟褂ⅰ?BR>    (3)特定稱謂紀日法
    ①朔。農(nóng)歷每月的第一天。例如:
    諸生許用德者以閏六月朔……《閻典史傳》
    ②望。農(nóng)歷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例如: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冻啾谫x》
    適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篩月影?!杜c妻書》
    ③晦。農(nóng)歷每月的最后一天。例如:
    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登泰山記》
    (4)傳統(tǒng)節(jié)日
    ①元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②人日 農(nóng)歷正月初七日。高適《人日寄杜二拾遺》:“人日題詩寄草堂。”
    ③三元 上元,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舊俗以元夜張燈為戲,所以又叫燈節(jié)。歐陽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咴率迦諡橹性?jié)。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jié)。合稱為“三元”。
    ④社日 農(nóng)歷農(nóng)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在春分前后,杜甫有詩:“田翁逼社日,邀我嘗春酒?!?BR>    ⑤花朝 農(nóng)歷二月十二,相傳為百花的生日?!杜眯校ú⑿颍罚骸按航ǔ镌乱??!?BR>    ⑥寒食 農(nóng)歷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日,又謂之“寒令”,須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為“寒令”的代稱。溫庭筠《寒食節(jié)日寄楚望》詩:“時當一百五?!?BR>    ⑦端午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
    ⑧伏日 農(nóng)歷夏至后第三個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是終伏(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總稱“三伏”。
    ⑨初七、下九“初七”,農(nóng)歷七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叫“七夕”。傳說每年此夜牛郎織女在天河鵲橋相會?!跋戮拧保皋r(nóng)歷每月十九日,二十九日為“上九”,初九日為“中九”。漢時,初七、下九是婦女歡聚的日子。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⑩中秋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人們以為這時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賞月的佳節(jié)。
    重陽 農(nóng)歷九月九日。古人認為九是陽數(shù),日月都逢九所以稱為重陽。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泵虾迫弧哆^故人莊》:“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BR>    冬至 冬至節(jié),古人把冬至看成是節(jié)氣的起點,從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長起來,叫做“冬至一陽生”?!稉P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BR>    臘日 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風俗。
    除夕 農(nóng)歷一年最后一天晚上,“除”是除舊布新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或“除日”,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4.紀時法
    (1)特定稱謂紀時法
    古人主要根據(jù)天色把一晝夜分為若干段。一般地說,日出時叫旦、早、朝、晨,日入時叫夕、暮、昏、晚,太陽正中叫日中,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太陽西斜叫做昃(zè,太陽偏西)。
    古人一日兩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這段時間叫食時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這段時間叫晡(bū)時,日入以后是黃昏,黃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分別是雞鳴和昧旦,這是天將亮的時間。此后是平旦、平明,這是天亮的時間。例如:
    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赌咎m詩》
    奄奄黃昏后,寂寂人定初?!犊兹笘|南飛(并序)》
    雞鳴外欲曙,新婦起嚴妝?!犊兹笘|南飛(并序)》
    (2)十二地支紀時法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恰好等于現(xiàn)在的兩個小時。這兩個小時,古人把第一個小時叫做初,第二個小時叫做正。例如子時的兩個小時就叫子初、子正。
    十二時辰表
    
    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5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五更、五鼓,或稱五夜。例如:
    (3)古時計時單位
    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孔雀東南飛(并序)》
    鼓 古時常夜間擊鼓報更,所以古人常以鼓代更。例如: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書?!杜c妻書》
    古代計時單位
    
    時 時是時辰,介紹見“天色紀時法”。  漏 古時用滴漏計時,夜間憑漏刻傳更。
    點 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每更分為五點。每點約等于現(xiàn)代的24分鐘。
    刻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100刻,實算96刻,每刻15分鐘。漏刻指很短的時間。
    其他常用時間詞表(紀時法部分)
    
    (二)刑罰
    1.髡、黥、劓、笞、杖、刖、臏、宮
    髡(kūn)又稱髡首,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
    黥(qínɡ)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即墨刑,是古代五刑之一。即用刀刺刻犯人額頰等處,再涂上墨,作為懲罰的標記,用來懲治犯有輕罪的人。古書記載“臣不正君,服墨刑,鑿其額,涅以墨”,指的就是墨刑,即黥刑。
    劓(yì)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割鼻子的刑罰。這種刑罰大約起于商代?!妒酚洝ど叹袀鳌酚涊d:“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BR>    笞刑也是古代的一種刑罰,是一種用小荊條或小竹板抽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到清代。
    杖刑是一種用大荊條或大竹板打臀、腿、背的刑罰。隋代把它定為五刑之一,沿用到清代。
    刖(yuè)刑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一種砍掉腳的刑罰?!拔舯搴瞳I寶,楚王刖之”一句中記載的就是這種刑罰。
    臏刑是古代的一種剔去膝蓋骨的酷刑?!稘h書·司馬遷傳》中“孫子臏腳”即指臏刑。
    宮刑是破壞人的生殖機能的一種酷刑。司馬遷曾受宮刑。
    髡、黥、劓、笞、杖、刖、臏、宮這幾種刑罰比較起來,一個比一個殘忍。髡刑最輕,宮刑最重。
    2.大辟、炮烙、湯鑊、車裂、凌遲、腰斬、棄市、梟首、菹醢、極刑
    大辟是古代五刑之一,是一種砍頭的刑罰。周、商、春秋、戰(zhàn)國等時期,為死刑的通稱。
    炮烙(páo luò)相傳為商代紂王所用的一種酷刑。用炭燒銅柱使之熱,令有罪者爬行其上,人墮入火炭中被燒死。
    湯鑊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滾湯中煮死。
    車裂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人頭、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同時分馳,撕裂肢體。也稱“轅裂”,俗稱“五馬分尸”。“秦惠王車裂商君”,商鞅就是受車裂之刑而死的。
    凌遲是古代最殘酷的一種死刑。五代時開始在刑法外另設立凌遲一條。宋代凡是犯所謂“大逆”及“逆?zhèn)悺钡茸锏娜硕嘤么诵?,元代將凌遲(俗稱“剮刑”)正式列入刑法之內,明清兩代沿用。
    腰斬也是古代的一種酷刑,即將罪人從腰部斬斷,《史記·商君列傳》:“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BR>    棄市是古代在鬧市執(zhí)行死刑,并將尸體暴露在街頭的一種刑罰。秦、漢、魏、晉各代,這種刑罰極為流行。隋唐兩代以后,雖然沒有列為刑罰種類,但是執(zhí)行死刑,一般都用棄市。
    梟首,將斬下的首級懸于高處示眾。
    菹醢(zū hǎi),一種酷刑,把犯人剁成肉泥。
    極刑是分割肢體、零割全身的酷刑。有時也用極刑指最嚴酷的刑罰。
    七、古代音樂
    (一)音樂知識
    1.五音、六律 古人把宮、商、角、徵、羽稱為五音,從宮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來,形成一個五聲音階,即:
    宮 商 角 徵 羽
    1   2   3   5   6
    后來再加上變宮、變徵,就形成七個音階,即:
    宮 商 角 變徵 徵 羽 變宮
    1    2   3   4     5   6    7
    例如: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肚G軻刺秦王》
    古書常把五音或五聲和六律并舉。律,本指用來定音的竹管,后來成為我國古代音樂方面的專門名稱。即:黃鐘、太簇、姑洗、蕤(ruí)賓、夷則、無射。例如: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睹献印?BR>    2.十二律 又稱十二律呂。古樂的十二調。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損益法將一個八度分為十二個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種律制。各律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其中單數(shù)的稱“律”,雙數(shù)的稱“呂”。
    3.宮調 中國傳統(tǒng)樂學把音樂實踐中音、律、聲、調之間的邏輯關系概括起來,用以表明調性范疇的全面情況的基本理論。音樂實踐中所用一定音階的各個音級,各相應于一定的律高標準,構成一定的調音體系;某一調音體系中的音階,又都具體地體現(xiàn)為以某“聲”為主的一定調式。審察其間的諸種邏輯聯(lián)系,包含律高、調高、調式間各種可變因素在內的綜合關系的研究,即宮調理論。
    4.八音 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tǒng)稱。具體指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類。
    5.雅樂“俗樂”的對稱。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賀等大典上所用的音樂。
    6.俗樂“雅樂”的對稱。泛指古代各種民間音樂和外來音樂。宮廷中宴會也用俗樂,稱為“燕樂”。歷代俗樂都很流行?!肚f暴見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7.樂師 古代以演奏樂器為職業(yè)的人。例如: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稁熣f》
    (二)古代名曲
    1.經(jīng)首 相傳為堯樂曲《咸池》中的一章,一說為黃帝所作?!垛叶〗馀!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乃中《經(jīng)首》之會?!?BR>    2.六幺 唐時有名的琵琶曲名。本名《錄要》,后訛為《綠腰》《六幺》?!杜眯校ú⑿颍罚骸拜p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BR>    3.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樂曲名,相傳為唐玄宗所制。全曲共十二遍,前六遍為散板,無拍,不舞;后六遍有拍,有舞?!杜眯校ú⑿颍罚骸拜p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BR>    4.桑林 傳說中商湯時代的舞樂名。《庖丁解?!罚骸昂嫌凇渡A帧分瑁酥小督?jīng)首》之會。”
    5.無射(yì) 本指古代十二音律之一。又指周景王所鑄的鐘名,《石鐘山記》:“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6.陽春 白雪 《陽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國的歌曲名,當時認為是高級的音樂。所以后來用“陽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學藝術作品。
    7.下里 巴人 《下里》《巴人》皆為古代楚國的歌曲名,且為通俗的歌曲。所以后來用“下里巴人”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作品。
    8.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若泰山”和“洋洋乎若江河”。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惫视小陡呱搅魉分悠谒篮?,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傳說原是東漢末年流行于廣陵地區(qū)(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F(xiàn)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譜》載錄最早。早期并無內容記載,現(xiàn)多數(shù)琴家按照聶政刺韓王的民間傳說來解釋。據(jù)《琴操》中所載:聶政,戰(zhàn)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誤期而被殺。為報父仇,上泰山刻苦學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變音容,返回韓國,在離宮不遠處彈琴,高超的琴藝使行人止步、牛馬停蹄。韓王得悉后,召進宮內演奏,聶政趁其不備,從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韓王。為了不連累母親,便毀容自盡。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詳。問世以后,深受琴家喜愛,廣為流傳,并有多種版本,是傳譜最多的琴曲之一。對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寓鴻鵠之志的,也有發(fā)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調靜美,靜中有動,旋律起伏,綿延不斷,優(yōu)美動聽。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來贊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子以泛聲演奏主調,并以同樣曲調在不同的徵位上重復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十面埋伏》——傳統(tǒng)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明《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中記載琵琶家湯應曾奏《楚漢》:“……兩軍決斗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彼L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春江花月夜》——原來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又名《夕陽簫鼓》《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后被改編成民族管弦樂曲,深為國內外聽眾喜愛。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jié)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地贊頌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姿異態(tài)。
    《漁樵問答》——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xiàn)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為左賢王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xiāng)別子的情懷,情緒悲涼激動,感人頗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
    《漢宮秋月》——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一為二胡曲?!稘h宮秋月》意在表現(xiàn)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的情緒,以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一首廣泛流傳的優(yōu)秀琵琶獨奏古曲。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jié)奏,生動地表現(xiàn)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八、古籍注釋體例
    1.傳
    傳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釋經(jīng)書、闡明經(jīng)義。例如:《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
    2.注
    本義是用水灌注。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引申為對古籍中難懂的字、句加以解釋、疏通。例如:《水經(jīng)注》《禮記注》。
    3.箋
    指對前人的解釋加以訂正、引申、補充或發(fā)揮。例如:《詩經(jīng)》有漢代毛亨傳,漢代鄭玄箋。
    4.疏
    指對經(jīng)書注解的注解。例如:《詩經(jīng)》有唐代孔穎達疏。
    5.正義
    也稱“注疏”“義疏”,是一種經(jīng)注兼釋的注釋。唐代出于思想統(tǒng)一和科舉考試的需要,由官方以指定的注本為基礎把經(jīng)書的解說統(tǒng)一起來,這種新的注疏唐人稱之為“正義”。例如:《左傳》有唐孔穎達正義,《史記》有唐張守節(jié)正義。
    6.詮
    解釋詞義、字?!犊滴踝值洹氛f:“詮,謂具說事理也?!崩纾簵顦溥_的《詞詮》是解釋文言文的。
    7.義疏
    古書的注釋體制之一,內容為疏通原書和舊注的文意,闡述原書思想,或廣羅材料,對舊注進行考核、補充辯證。例如:南朝梁黃侃的《論語義疏》。
    8.義訓
    指不通過對語音和字形的分析而解釋詞義的釋詞方法,是訓詁的基本方法。具體形式有:用同義詞解釋,例如:《爾雅·釋言》:“逆,迎也?!庇梅戳x詞加否定詞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庇孟露x釋詞,例如:《說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詞語對照來釋詞,例如:《論語·子路》(鄭玄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字。”用指出事物的類屬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木部》:“杏,果也?!庇谜f明事物的性質狀貌來釋詞,例如:《說文解字》:“芋,大葉實根駭人者,故謂之芋?!?BR>    古代文化常識判斷題訓練:
    1.從春秋時齊桓公開始,我國歷朝歷代都設有諫官,如漢朝的諫大夫,諫議大夫,左、右拾遺,均是諫官。他們的主要職責就是向君主提意見。( × )
    解析 左、右拾遺是唐代官職。
    2.禮部,為六部之一,主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務,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 √ )
    3.“三司”,在唐代之前,同東漢時的“三公”,是朝廷中最尊顯的三個官職的合稱。宋代的“三司”指兵部、刑部、戶部。( × )
    解析 宋代的“三司”指鹽鐵、度支、戶部。
    4.北宋時,為加強中央集權,將領不能專兵。凡遇戰(zhàn)事,在將領中選拔一人給予“都統(tǒng)制”的官名,以節(jié)制兵馬。( √ )
    5.左徒,戰(zhàn)國時楚國設此官,參與議論國事,發(fā)布號令,接待賓客。屈原就曾任楚懷王左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