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講學術(shù)啟文明,栽桃種李最多情。通過教案我們可以了解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想要事半功倍的實踐教學成果,就需要有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作指導,想知道編寫教案的技巧有哪些嗎?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為大家整理的“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僅供參考,我們來看看吧!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1
這是一首李白的詩,課前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知道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是李白孤獨寂寞的思想感情。為了讓學生理解李白的孤獨寂寞,我在吟誦前先讓學生根據(jù)吟誦規(guī)則做好的標記來進行誦讀,一遍一遍的誦讀讓孩子們漸漸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畫面,讓孩子們體會到歡樂、自由自在的鳥兒及云朵離他而去的孤獨寂寞,更顯示出敬亭山對他的厚愛,并想像敬亭山看著他會說些什么!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候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會變得有生命力,激發(fā)著李白的詩情猶如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絕,千古不息。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吟誦,讓孩子們學會吟誦這首詩,更深入感受李白的情懷。
由于我教學吟誦的經(jīng)驗不足,這節(jié)課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之處:1、學生的熱情不是很高,由于年齡的關(guān)系,對詩詞飛感悟能力不是很強,因此我講解的比較多,顯得課堂比較沉悶。2、因為布置了孩子們預習,所以大部分的孩子都吟誦得很熟練了,反而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了倦怠,此時我應(yīng)該更具學情靈活處理,多教授一首等辦法。3、在對詩的體會環(huán)節(jié),應(yīng)該邊結(jié)合理解和想象邊吟誦,讓學生漸漸地吟誦出詩歌的意境美。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2
古詩是主觀性最強的藝術(shù),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緒的流波里,是詩人自己獨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學習古詩不能脫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每講一首古詩,總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征,風俗等?;蚴亲寣W生上網(wǎng)查找相關(guān)資料,或是上課時老師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感悟詩情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時,因?qū)W生學習條件有限無法讓學生查找有關(guān)這首詩的資料。因此,上課時,我只能直接介紹此詩的時代背景,包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告訴了學生。說完之后,我就覺得不對勁,不應(yīng)該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無法更改,只好按計劃進行。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獲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打下好基礎(chǔ)。然后,通讀古詩,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全詩,做到不漏字,不讀錯字。通讀古詩之后,學生對古詩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讓學生借助注釋或字典理解古詩的意思。由于這首詩的詩意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詩的大意。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可剛上課時,已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怎樣讓學生感悟詩情呢?一時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說:“這首詩既然表達作者孤獨之情,那么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再讀詩,找。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獨”,詩句中“孤,相看,只有”這些詞中都能體現(xiàn)出作者孤寂的心情。這樣學習也能讓學生有比較深的感悟。
課下與老師交流時,一位教過這首詩的老師把的方法告訴了我,她是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放在感悟詩情中介紹,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我覺得她這樣的安排可謂妙些,更有效些。與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資料時有些操之過急。雖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對自己的教學有些慶幸。對于古詩的教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進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試試。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3
古詩是主觀性最強的藝術(shù),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情緒的流波里,是詩人自己獨特的情感宣泄。因此,學習古詩不能脫離作者與時代去憑空解讀作品本身。每講一首古詩,總是讓學生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特征,風俗等?;蚴亲寣W生上網(wǎng)查找相關(guān)資料,或是上課時老師對作品、作者進行簡單的介紹,這對學生理解古詩的含義,感悟詩情有很大的幫助。
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詩 時,由于課前沒有讓學生查找有關(guān)這首詩的資料。因此,上課時,我直接介紹此詩的時代背景,包括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也告訴了學生。說完之后,我就覺得不對勁,不應(yīng)該先讓學生知道作者的情感,可一言既出,無法更改,只好按計劃進行。學習古詩,首先讓學生對古詩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和感覺,只有獲得初步感受,才能更好地為理解古詩的意思打下好基礎(chǔ)。然后,通讀古詩,要求學生流利地朗讀全詩,做到不漏字,不讀錯字。通讀古詩之后,學生對古詩有了大致的了解,接著讓學生借助注釋或字典理解古詩的意思。由于這首詩的詩意比較容易理解,所以大部分學生都能說出詩 的大意。按照學習古詩的方法,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感悟詩情,也就是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蓜偵险n時,已告訴學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情感,怎樣讓學生感悟詩情呢?一時慌了神,想不出好的方法,最后,我直接說:“這首詩既然表達作者孤獨之情,那么從詩中的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再讀詩,找。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題目中的“獨”,詩句中“孤,相看,只有”這些詞中都能體現(xiàn)出作者孤寂的心情。這樣學習也能讓學生有比較深的感悟。
課下與同級老師交流時,一位同級的老師說,她把這首詩的時代背景放在感悟詩情中介紹,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她的一句話驚醒了我,這樣的安排可謂妙些 ,更有效些。與他人相比,自己在安排資料時有些操之過急。雖然自己的方法笨拙,但也受到了成效,不免對自己的教學有些慶幸。對于古詩的教學,我們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方法進行,只要有效都可以去試試。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4
為了讓學生理解李白的孤獨寂寞,我讓倆個學生分別扮作李白、敬亭山,講臺擁抱,對話,引導李白傾訴歡樂、自由自在的鳥兒及云朵離他而去的孤獨寂寞,更顯示出敬亭山對他的厚愛,并想像敬亭山看著他會說些什么!也許他會說,李白呀,你不要憂傷,也不要寂寞,更不要為懷才不遇而難過,你可知道你的詩篇會成為后世的寶貴文化財富,中國會因你而驕傲!你的詩篇將穿越千年的風雨,為后世子孫所喜愛和傳揚,這就夠了!李白聞聽此言,熱淚盈眶,激動的手舞足蹈,大喊著罷罷罷!從此不再一蹶不振,而是用大半生去游歷祖國的大好河山,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祖國的山山水水,有時候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會變得有生命力,激發(fā)著李白的詩情猶如那飛流直下的瀑布,滔滔不絕,千古不息。
引導方法:設(shè)想敬亭山預知千年以后的現(xiàn)實,運用超越時空的告白,讓學生理解山是李白的知己,李白的才華橫溢卻懷才不遇,而自己的安慰讓他的心靈得到了寧靜,這種心的寧靜與山中的寂靜達成了完美的和諧統(tǒng)一。愛山之情就油然而生!
不足:對于學生簡單的發(fā)言有點惱火,他們組織不起語句來,總是單崩一個字、一個詞、或幾個詞,也有一些思想火花,但是發(fā)言不流暢,而我今天鼓勵性評價較少。中途接手這個差班,很是費勁!孩子們是可愛的,他們也想表現(xiàn)好點,以前的差也就
算了,至少現(xiàn)在要努力,絕對不能懶散自卑。哎,明天注意不要發(fā)火,再耐心一點,多鼓勵,多等幾分,應(yīng)該會更好一點。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5
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guān)資料后,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有了這個知識,學生對于整首詩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匯報完一二句的詩意后,我追問道:“你從哪些詞上能體會出詩人孤寂的心情?”學生馬上答出:“眾鳥高飛盡”的“盡”字,“孤云獨去閑”的“孤”和“獨” 字,都能體會出詩人的孤寂。因為詩人的孤獨,他看到鳥兒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離他而去了。我微笑著表揚了發(fā)言的同學,班級的同學也表示贊同。
這時,有一位同學舉起手來,說:“老師,我還有不同的理解?!蔽易屗f說看。她說:“我覺得從‘眾鳥’和‘閑’可以看出鳥兒雖然是要飛向遠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著。天空中雖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閑自在地飄走的。而這就與詩人的孤寂形成了對比,顯得詩人更加孤獨和寂寞了?!甭犃怂陌l(fā)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勵其他同學今后和要這樣發(fā)言。同時我也感到這個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還能夠把自己的見解清晰得表述了出來。如果課堂上,其他的學生也能如此,我們的語文課不就上出“語文味”來了嗎?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6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歌,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怎么樣幫助學生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又為下面的教學服務(wù),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所以,在開課之初,我沒有過多的語言渲染,繁瑣的導入設(shè)計,師生間的對話一直緊緊地圍繞著“李白”。
一、激情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李白的詩句,誰來背一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群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quán)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xiāng),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tài)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這首詩。
3、板書課題,指導“亭”的寫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讀題,說說從這個題目,你了解了什么?
過渡:詩人獨自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到底看到了什么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活動方案:
活動一:初讀詩歌,感知孤獨
助學提示:自由讀這首詩,讀準生字詞,讀通順讀流利,用“/”畫出詩的節(jié)奏。
活動二:探究詩意,理解孤獨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借助書下注釋,理解詩意。
2、觀察圖片,體會心境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盡:沒有了,完。閑:悠閑。
詩句中意思相近的詞是:孤——獨
詩句中意思相反的詞是:眾——孤
連起來解釋整句話:仰望天空,只見眾多的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蹤影;連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駐片刻,獨自遠遠地飄走了,四周一片寂靜。
這句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盡、孤、獨、閑”表現(xiàn)了詩人的孤獨和寂寞)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厭:滿足。
詩意: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著,好像在相互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
這句詩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擬人)
“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呢?(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互為知己的感情,“只有”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活動三:展開想象
1、假如你是李白,就這么久久地坐著,靜靜地看著敬亭山,此時你會對敬亭山說些什么?面對孤獨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會對李白說什么呢?
2、生練筆,把想說的話寫在書上留白處。
當堂達標: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1、“七分詩三分讀”,朗讀是小學古詩教學的靈魂。本節(jié)課朗讀著力于體現(xiàn)學生的朗讀發(fā)展。學生在經(jīng)歷初讀、理解感受、想象繪畫的基礎(chǔ)上,再指導朗讀技巧,通過對停頓、重音、蘊含感情的指導,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內(nèi)的朗讀有層次地發(fā)展。
2、圖文并茂,觀察書上插圖,為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學生想象、理解的基礎(chǔ)上給以直觀感受,學生通過對環(huán)境描寫的認知,進而體會詩人情感更深刻。
3、預設(shè)課堂中的缺失?;灸馨丛O(shè)計思路進行,但還有細節(jié)的缺失。比如:學生讀古詩之后,說說畫中有什么?為什么這樣畫?從畫面中感受到的李白的心境如何?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通過圖畫表現(xiàn),應(yīng)該是一幅環(huán)境漸變的圖畫,在圖畫渲染的環(huán)境中,提煉李白的情感,回歸詩題詩眼“獨”所表達的中心思想。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7
今天是開學第一堂語文課,和孩子一起學習了李白的詩《獨坐敬亭山》,頗有感觸。課上嘗試了王自文老師的教學思路,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詩人李白的了解,而且體會到了他當時的心情。
一、讀詩知大意
讓學生把整首詩讀正確讀通順之后,就讓學生感受李白當時的心情,孩子們都能一語道破——李白孤單寂寞。
二、提問知處境
理解一二句詩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鳥兒飛走了,云兒飄走了,這些都是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為什么會讓李白倍感孤單呢?
一個孩子說:“可能跟他當時的處境有關(guān)。”感嘆孩子的聰明,會思考會聯(lián)想。
順著孩子的思路,我出示了李白當時正值被貶官離開長安十年之際,了解李白的遭遇及處境,助推了學生對全詩的理解。
三、想象知內(nèi)心
最后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讓學生想象:李白深情地望著敬亭山,他會輕輕地對敬亭山說些什么?(生:敬亭山呀敬亭山,只有你還陪伴在我身邊)敬亭山深情地望著李白,它又會輕輕地對李白說什么?(生:李白,你放心吧!我會永遠陪著你,其實還有許多朋友在你身邊。)通過想象說話,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李白的孤單與寂寞以及他對敬亭山的喜愛。
四、回憶促感悟
最后,讓學生回憶曾經(jīng)學過的李白的詩來勸導李白,讓他把心打開,讓陽光灑滿內(nèi)心。
還記得《靜夜思》(生背),李白,請你不要孤單,當你在思念親人的時候,你的親人也在思念著你。
還記得《贈汪倫》(生背),李白,請你不要孤單,不僅汪倫在想著你,還有更多的朋友在想著你。
還記得《望廬山瀑布》(生背),李白,請不要孤單,你一生游歷這么多的高山大川,它們都會記著你。
通過三次排比背誦,語言引導,也保護了學生的情感世界。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8
本學期只有短短的三個半月,而在這緊迫的開學第一課里,我遇到的就是一篇古詩教學——《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已達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抒發(fā)自己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比绾卧谶@短的時間里讓四年級的孩子迅速理解詩意,并由此產(chǎn)生對詩歌的興趣呢?這無疑是值得探究的課堂教學智慧。
我決定從詩人入手,首先讓學生回憶李白背一背李白的詩,使學生多角度、重新認識了李白。使學生知道李白是個非常豐滿的人物:鄉(xiāng)愁滿懷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有情有義的李白,既而非常自然地帶領(lǐng)學生去認識更豐滿的李白,去了解李白的內(nèi)心深處。這樣開課,既鞏固了所學,又豐富了對李白的認識,也為學習李白的新詩《獨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調(diào)。
接著我準備從詩題開始,通過抓“詩眼”的方法,帶領(lǐng)學生緊緊抓住“獨”字,先行體會詩人那份孤獨寂寞之情。
然后又通過在詩中找“詩眼”的方法讓學生交流詩中能體現(xiàn)“孤獨寂寞之情”的“字眼”。學生很快通過“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這兩句詩中的“盡”和“閑”字,體會出鳥飛云去只有李白孤獨一人坐在敬亭山上,在對比中越發(fā)顯出作者的“獨”。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贝藭r李白的眼里只有敬亭山,也只有敬亭山此時能懂李白,我設(shè)計了一個寫話練習,“1、李白深情地看著敬亭山,仿佛在對他說:——”讓學生在本子上寫,然后全班交流,學生在寫話中把體會到的作者孤獨之情用文字表現(xiàn)出來。
《獨坐敬亭山》這首詩表達詩人遭貶流放后的孤寂、愁楚。但課堂教學中也充滿了遺憾,由于時間的關(guān)系,學生朗讀不夠充分,詩文朗讀韻味不是很足,節(jié)奏不夠清晰,語速快了一點。我注重了詩意的體會,卻缺失了讓學生通過品讀詞句感受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的熏陶。我想,如聽錄音,多示范,讓學生在意境之美的熏陶中去感悟詩歌的韻律美,應(yīng)該是我以后教學詩文注意的地方。
反觀全課,情感的基調(diào)奠定的是不錯,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也很積極,如果說就學生本節(jié)課的發(fā)言來說,應(yīng)該是有不少很精彩的,但畢竟這是日常課,我覺得這節(jié)課在面向全體時做得不夠,有部分學生始終參與不到課堂學習中來,對詩的情感體會也不到位,這也是我的日常課堂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
總之,詩路漫長,我會在今后的教學中更堅實的去實踐!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9
漢字是一種象形文字,有“視覺語言”之稱,其造字法規(guī)有象形、形聲、會意、指事四種,故漢字的產(chǎn)生及演化有其內(nèi)部的規(guī)律可尋,獨特的漢字造字法則和字形決定了在上識字課時應(yīng)采取相應(yīng)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
在執(zhí)教《獨坐敬亭山》一課時,對于本課出現(xiàn)的“馬、牛、羊、鳥、魚、蟲”這六個字,都是象形文字,因為,我緊緊圍繞一幅主題情境圖及六幅小圖進行教學,通過看圖,猜字、講故事,學字等幾個步驟,激發(fā)了孩子學習漢字的興趣,并感受到祖國文字詩情畫意的獨特魅力。在教學中,我利用漢字形與義的潛在規(guī)律,據(jù)形釋義。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義,了解掌握字的引申義。對于規(guī)范的簡化字,借助繁體字形進行教學,如“馬”字,它的繁體字型更像馬的外形??吹竭@個字更容易聯(lián)想記憶。如“魚”,它本身就像魚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對字形進行合理想象。
因為有圖的幫助,象形字的教學顯得生動、有趣。
獨坐敬亭山教學反思簡短 篇10
這幾個學期都要上古詩的課文,在教材的理解和課后的反思中,時常感覺到古詩詞中的這些意象是值得我們?nèi)ネ魄玫?,很多教材理解的突破口和關(guān)鍵就在這些意象中。
這個學期開篇第一課就是《古詩詞三首》,在備課過程中,我有意識地去思考了一下《獨坐敬亭山》中的意象所承載的含義。在教學《獨坐敬亭山》這首古詩時,我在學生介紹完李白的相關(guān)資料后,又補充介紹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tài)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fā)了因懷才不遇而產(chǎn)生的孤獨寂寞的感情。這是理解本詩的一個背景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之上,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詩中所寫的那種“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是在這種理解的基礎(chǔ)之上,在分析詩句時,通常是把“眾鳥、孤云、敬亭山”這三處意象,歸為體現(xiàn)了李白孤獨的心情的載體。進一步深入理解,很多人(教參)是把“眾鳥”和“孤云”的“動”和“敬亭山”的“靜”加以比較,以此認為李白寫此詩的心情是去“動”入“靜”,在孤獨之中享受這一份的靜”。
為了理解本詩,很容易就能提取“眾鳥、孤云、敬亭山”三個意象。在教學上,用“敬亭山的風景很美,為什么李白開頭不寫美麗的樹木花草,而是選擇寫了‘眾鳥’和‘孤云’?”作為大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兩種意象的不同。有學生比較敏銳地說出了兩種意象的動靜之差,和在數(shù)量上與樹木花草的比較上多少之差。進而抓住第二行“孤云獨去閑”的“孤、獨”和詩題中的“獨坐”來理解作者的心情比較孤獨。應(yīng)該到這里的理解是很常規(guī)的一種理解。
可是這里的“孤、獨”真的就是寫出李白內(nèi)心的孤獨嗎?如果是這樣,李白為什么用“閑”來形容孤云飄動的形態(tài),悠閑自在地飄動的云即使是孤云也是看不出孤獨的。有人理解為“鳥盡云去”之后周圍很安靜了,體現(xiàn)了李白一個人的孤獨。也有人認為這里的“眾鳥高飛”和“孤云閑去”是用來反襯李白的孤獨,因為“眾鳥”和“孤云”不會看李白,更不會和李白“相看兩不厭”。
往深處想,鳥和云甚至連同山,自然是不會看人的,只有人選擇自己喜歡的來看。李白選擇敬亭山,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體現(xiàn)。這些稍縱即逝的、高高在上的鳥和云,李白是不喜歡的,他看重的是自己的才學和敬亭山的美景一樣能得人欣賞,流芳百世。李白從骨子里透出來的是一股“傲氣”,細細品來,李白的《獨坐敬亭山》透露出來的是一種“孤傲”!獨坐敬亭山,也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敬亭山上,而是飽含了一種“獨獨地認定”在里面。
在教學中,雖然學生未必能體會到這么深,但是,抓住古詩的意象來理解全詩,不失為一種好辦法。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