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烏合之眾有感系列

字號:


    欄目特意為你整理看烏合之眾有感,寫作范文時需要關注的幾個點你都清楚了嗎?生活和學習中我們經(jīng)常使用文字來梳理思路,范文可以給我們提供幫助。學會范文的構思才是最主要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動動手指請收藏一下!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1
    這本書是研究群體心理學的,也就是大眾都是怎么想的,心理學上的群體概念,從字面來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國籍,不分性別,就是單純的聚集在一起,他們往往會產(chǎn)生一個一致的想法,這個想法就代表了這群人一致的意見,這個意見讓這其中很多個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托于法國大革命的時間背景寫的這本書,主旨告訴大家,個體一旦融入群體,將會失去自我的意識。從而會讓自己心性大變。群體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會形成群體白癡或者群體無意識,非常容易被別人影響,蠱惑。失去理性的判別能力,要影響一個群體,遠比影響一個人要容易的多。
    我們該有怎樣的思考呢,在投資中我們該如何來運用這種大眾心理學?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為無論站在哪個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為傻子,即使是專業(yè)投資者,各個都是身經(jīng)百戰(zhàn),但當他們聚集在一起,往一個方向看的時候,往往悲劇也就會發(fā)生。
    其次,獨立思考才是王道。
    第三,時刻警惕群體無意識,當被別人煽動的時候,要多想想這本書,多站在理性的層面思考,不要被幾個簡單的詞匯所感召。
    第四,充分利用群體無意識。
    第五,不要迷信權威,特別是關于未來的學問里,專家也是猜的。
    我們一向的認識,站在人堆里最安全,但這本書的理論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要相信群眾,尤其是投資這樣的事。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2
    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以研究大眾心理學著稱。他認為現(xiàn)代生活逐漸以群體聚合為特征。在《烏合之眾》中他指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滅,群體的思想占據(jù)主導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
    “群體不善推理,卻急于行動。它們目前的組織賦予它們巨大的力量。我們目睹其誕生的那些教條,很快也會具有舊式教條的威力,也就是說,不容討論的專橫武斷的力量。群眾的神權就要取代國王的神權了。” “一些可以輕易在群體中流傳的神話所以能夠產(chǎn)生,不僅是因為他們極端輕信,也是事件在人群的想像中經(jīng)過了奇妙曲解之后造成的后果。在群體眾目睽睽之下發(fā)生的最簡單的事情,不久就會變得面目全非。群體是用形象來思維的,而形象本身又會立刻引起與它毫無邏輯關系的一系列形象。我們只要想一下,有時我們會因為在頭腦中想到的任何事實而產(chǎn)生一連串幻覺,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狀態(tài)。我們的理性告訴我們,它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但是群體對這個事實卻視若無睹,把歪曲性的想像力所引起的幻覺和真實事件混為一談?!?暴民是缺乏理性經(jīng)驗的群體,當對發(fā)生的種種事件缺乏有效的理性思考,就只能通過自身的感知經(jīng)驗和道聽途說進行聯(lián)想,并為之找到聯(lián)系。比如“西方媒體批評”——“反華勢力”——“八國聯(lián)軍”——“保家衛(wèi)國”一樣。
    “群體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夸張。在這方面,就像許多其他方面一樣,群體中的個人類似于原始人,因為他不能作出細致的區(qū)分,他把事情視為一個整體,看不到它們的中間過渡狀態(tài)。群體情緒的夸張也受到另一事實的強化,即不管什么感情,一旦它表現(xiàn)出來,通過暗示和傳染過程而非常迅速傳播,它所明確贊揚的目標就會力量大增?!?群體表現(xiàn)出的感情是無法復雜和具有深度的,因為他在集合個體時必須選取明確的,具有共性的情感指向,比如仇恨,熱愛等等。這樣才能在簡單和宏大的群體活動中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任何可以深入解析的可能都不會被允許存在,因為暴民個體的狂熱無法接納這種可能,而且它將給群體內(nèi)部帶來爭議,從而引起分歧。
    人有模仿他人的傾向,心理學上稱之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戀的,所以愛屋及烏,會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即“認同”。為了讓其他人喜歡自己,以便搞好關系實現(xiàn)合作,人會模仿其他人,即“求同”?!罢J同”與“求同”合并在一起,就是一種“同步”。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賺錢,超市里那些免費品嘗的甜點,在“同步”作用的幫助下,總是能讓消費者乖乖地買下自己本不必買的東西。此外,銷售人員千方百計地與消費者套近乎,也正是為了博取一種“同步”。烏合之眾的盲從,正是“催眠”與“同步”共同作用的結果,催眠使我們變成了盲目之輩,而極端強化了“同步”效應,使得我們不受理性與道德的約束,做出不可理解的事情來?!白孕拧笔且种啤按呙摺钡牧挤?,“謹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領。
    我們?nèi)粘I钪杏泻芏嗍录伎梢宰C實龐德的觀點。新聞媒體或者說新聞媒體背后的利益集團利用輿論為博取自己更多眼球,騙取點擊率等不顧事實按照自身需要,或按照社會普片關心方向片面報道的行為。例如最近發(fā)生的辱母殺人案,關于案件的報道都集中于法律不如道德,司法腐敗,司法不獨立等敏感的、當下熱點的問題。輿論風向把群眾關注的焦點完全帶偏,而群眾也自然而然的朝著這條線走下去,群眾一邊倒的為于歡感到不公,支持殺人行為,要道德不要法律。顯然這樣的輿論是片面的,群眾面對這樣的事件就顯得情緒化,對大家認同的事情無異議。但是群眾喜歡關注談論他們想要的新聞事件,媒體也喜歡按照這樣的方式報道新聞。
    但是《烏合之眾》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钡瑫r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nèi)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3
    真正的歷史變革,并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chǎn)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chǎn)生的有形結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么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wěn)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xiàn)要比個人表現(xiàn)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是怎么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沖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征,他們服從的各種沖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沖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變?yōu)樽顦O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里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夸大、肯定、不斷重復,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產(chǎn)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后,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xiàn)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chǎn)品無疑有助于這個群體表現(xiàn)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推廣,數(shù)據(jù)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shù)據(jù)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jié)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jié)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4
    《烏合之眾》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 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戶外、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群眾心態(tài),這部著作對于我們這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好處。
    勒龐認為一群人聚在一起可以構成形式上的群體,但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群體。只有當群體中的成員的自覺個性走向消失,以及感情和思想轉向不同的方向,集體心理和共性特點取代了每個人自身的特點時,這些聚集成群的具有共性特點的人就進入了“心理群體”的狀態(tài),稱之為“組織化群體”。
    書中說組織化群體的普遍特征是集體的全部感情和思想朝著一個明確的方向發(fā)展,在我看來群體的這種特征是一把雙刃劍。以國家發(fā)展為例,當國家制定了一個正確合理的發(fā)展方向后,國民凝聚力和向心力會大增,國家發(fā)展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時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國家會實現(xiàn)飛躍性的發(fā)展;然而當國家制定的發(fā)展政策出錯時,或者說群體受到錯誤引導時,對國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令人震驚的。
    勒龐在書中還提到通過群體內(nèi)部的傳染現(xiàn)象,心理群體中的成員之個性消失,無意識的個性逐漸增強,群體中每個人會做出無意識行為。個體在獨自存在時,迫于法律、道德等種種限制加以克制的欲 望在集體活動時就會顯露出來甚至付出行動,個體可能會做出在以往絕不敢做示 威、游 行等集體活動極易演變?yōu)楸┝κ录?,法國近期的“黃背心”抗 議活動也驗證了這句話。
    在勒龐看來,群體的產(chǎn)品不管性質如何,與孤立的個人的產(chǎn)品相比,總是品質低劣的。在現(xiàn)實意義下,我們應警惕自身,認識自己,保持自己的人格,做一個清醒的自由人,尤其是在群體更要凸顯。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5
    《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群體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古斯塔夫?勒龐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該書深入淺出地剖析了群體的諸種特點及其成因。全書分為三卷(群體心理、群體的意見與信念、不同群體的分類及?特點),依次分析了群體的感情和道德觀,群體的觀念、推理與想象力,群體的意見,群體領袖等,深入透視了社會服從和過度服從、趣味單一、群眾的反叛、大眾文化、受別人支配的自我、群眾運動、人的自我異化、官僚化過程、以及無意識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
    這部著作在國際學術界有著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弗洛伊德曾評價說:勒龐的這本書是當之無愧的名著,他極為精致地描述了集體心態(tài)。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評價說: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經(jīng)寫出的著作中,最有影響者,非勒龐的《烏合之眾》莫屬。社會學家墨頓評價?:勒龐這本書具有持久的影響力,是群體行為的研究者不可不讀的文獻。與任何學術著作一樣,該書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體的非理性性質和表現(xiàn)而對它持鄙視和恐懼的態(tài)度。他說:個人在群體影響下,思想和感覺中道德約束與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沖動、幼稚行為和犯罪傾向的突然爆發(fā)。但同時他又認為群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但這種內(nèi)在矛盾并未減損其思想學術價值,而是為后來者開啟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間。這部著作對于我們今天認識和研究各種政治、經(jīng)濟、文化現(xiàn)象依然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啟發(fā)意義。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6
    實話實說看完《烏合之眾》之后不得不讓我把我們的國家和這本書連接起來,我覺得這與中國近代的歷史十分相似。五四運動后,工人階級正式登上歷史舞臺,群眾力量開始活躍。就像作者說的,群眾是沒有意識的,但也正是在這種無意識之中,隱含著力量強大的秘訣。當壓迫一旦發(fā)生,群眾就會在未來的某一天因為不堪其壓迫而做出反抗。
    世界上的某一個國家的成功與滅亡都不只是因為政治環(huán)境的改變,外敵的入侵等的原因。其內(nèi)部的腐敗,人們思想的改變都是其中的原因。新的觀念雖然處于形成的過程之中,而且表現(xiàn)為群龍無首的過渡狀態(tài),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狀態(tài),讓群眾們獨自摸索,反而使其找到了讓他們更舒服的生活狀態(tài)。
    還有對于作者在描寫中呈現(xiàn)出來的當時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可以說這與中國古代也是有些不謀而合的。就像中國古代,人們總是把帝王的失敗歸結到‘紅顏’之上,女人的貌美成了原罪,且不說古代社會,我認為在現(xiàn)代社會也有此類事件,就比如女生被侵犯,可是有一些人會說是因為女生穿的少,不自愛的原因。但是愛美之心人人有之,為什么要把錯誤歸結到受害人的身上。這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性別歧視還沒有消失,說什么女生就不應該做什么女強人,不過是他們的大男子主義作祟和其思想的封閉。至于種族歧視,我認為當今的中國是不存在的,我就是很好,不想美國種族歧視太嚴重。
    我認為這本書是及其反映了當時社會,人們的思想的。還有對于作者的思想和武斷,我覺得作者作為當時那個社會的人還是受到了影響了。感覺他覺得的群體與我覺得的群體是不一樣的,我覺得群體并不頭腦簡單,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那么一群人的智慧就會是無限的,群眾雖然大眾化,但是群眾中又有這其個人的思想。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7
    讀烏合之眾有感500字:
    香港騷亂問題最近引發(fā)了廣泛關注,但只要分析一下情況,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人群的判斷和行為,并不具有十足的理智。咬掉香港警察手指一事,更令人難以相信會發(fā)生在一個號稱高度文明的國度。無疑,群體此時的判斷力不及個人,而行動力卻大大增強。荷蘭郁金香泡沫,美國黑色星期五,80年代日本房地產(chǎn)熱,...同一時期內(nèi)群體的力量幾乎裹挾了所有人,這也就是柴靜在看見中所說獨立思考的難能可貴所在吧。
    要讓群體接受高度抽象的頂層方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簡化與重復,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绰牭健叭裰髁x”“德先生與賽先生”“美國夢”,到今天為止通過這種方式植入思想依然是政客、廣告商人常用的手法。
    那么除了明曉此種控人之術,讀者讀完此書還能從中收獲什么呢?是更堂而皇之地接受群體所帶來的庇護呢?還是試圖沖突羅網(wǎng)進行獨立思考呢?如果看完心底一片灰暗,我真不確信這是一本好書。
    對于我,我有更深地意愿與緊迫感去成就自己真正想做的獨立之事業(yè)了?!凹壬ず紊痢钡母锌?,周郎死后孔明斷弦的哀戚,何足言盡二人愛恨交織的感情。柏拉圖在《會飲篇》說神將人劈成兩半,從此有了男人、女人,孤獨便與人類常相隨了。胸有所思,然后渴求知己。投身于群體中空自盲目化、情緒化,恐會如阿Q一般反誤了卿卿性命。
    看烏合之眾有感 篇8
    群體的意識-讀《烏合之眾》有感2000字:
    《烏合之眾》的作者古斯塔夫·勒龐,是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是社會心理學的創(chuàng)始人。他本人在種族學、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等諸多群體型的研究中都有著貢獻。而本書正是他乃至整個人類歷史中關于群體心理學中里程碑式的存在,其經(jīng)典的意義不僅僅只是在于一門學問的開創(chuàng),更是對現(xiàn)實社會、政治思考都有著深淵的影響。
    如果說這本書是一本嚴謹?shù)膶W術研究可能不是太過的恰當,它只是勒龐個人興趣的研究總結,而因此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群體心理學。在本書誕生的一百年中,很多書中的結論和預言都被歷史證明。同樣龐勒遭受不斷的質疑、攻擊可能就是因為觸碰了最敏感的種族主義了。所以說他可能不是最偉大、嚴謹?shù)目茖W家。但是理解成偉大的預言家,更能讓人覺得恰當。
    我們所需要的就是看完整本書要知道它說了什么?我們思考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懷疑了什么?可能這不是一言兩語可能系統(tǒng)的表達的出來的。也許這就是讀書的意義的,先是思考,就能得到。
    本書的核心內(nèi)容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開始就是關于“群體”的定義,什么是群體,一群人具有了怎樣的屬性才能稱作群體。其次,就是一旦形成了群體,那么這樣的群體就會具有怎樣的特征。接著,就是群里的產(chǎn)生和變化。最后,是關于群里領袖的分析與研究。
    什么是群體?
    群體不是隨便聚集在一起的就是所謂的群體,只有當這群人有了同樣的心理訴求、有了相同的行動目標之后,才構成了群體。群體不具有時間、空間的屬性限制。不需要面對面的接觸,只要滿足心里訴求、行動目標相同之后就具有了群體的屬性。勒旁認為某些看起來高度組織化的人群也不滿足群體的要求。比如企業(yè)員工、警察等,雖然遵守著同樣的規(guī)則,有著嚴格的管理,分工清晰,領導指揮理智,但是這個群體的理性的、冷靜的。所以不具群體的定義。
    一但形成了群體的,那么這個群體的特征是什么呢?
    首先就是低智化、情緒化、敏感化、非理性化。其實在這里,我是把他理解成身體的細胞。當組織構成生命之后,每個細胞都會失去了意識,只能聽從主體大腦和神經(jīng)的某種命令來行動。群體中的個人就是類似于這樣的存在。而且群體里容易沖動,容易肆意妄為。因為群體中的個人會感覺到力量,這種力量即體現(xiàn)在人多力量大、也體現(xiàn)在法不責眾的一種態(tài)度上。
    群體是如何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呢?
    間接因素就是長期的思想觀念滲透和互相的影響,使得群體有了思想的基礎。直接原因可能就是某個事件的發(fā)生而為導火索。于是形成了思想上的一致和行動目標的的統(tǒng)一性。這種群體性根據(jù)思想的穩(wěn)固程度和目標的真實度而決定了群體本身的壽命。
    群體的領袖。
    群體需要領袖這是人類的元意識。領袖也有長期和短期之分,像是率領球迷斗毆的,也有遇見危險事挺身而出的平民英雄。這樣的領袖需要具有比一般人更多的熱情、更多的堅定和獻身精神。但是群體的長期領袖是稀有、這種人必須具有極其堅定的意識、臨危不懼、嚴格的自律,有著不只是“不撞南墻不回頭”,還是撞了南墻也要穿過去的人物。這種人不止是影響此時,更會在歷史中留下自己的影響力。
    這些領袖對于群體的動員都需要以下三個方面:“斷言、重復、情緒傳染”。斷言,會給群體帶來簡單化的理解,讓群體失去思考。重復,讓斷言深入人心。情緒可以渲染更多的人加入。
    這些就是《烏合之眾》的主要觀點“眾智成愚”。擴展閱讀之后,似乎與另外一本《群體的智慧》里面的觀點針鋒相對。一本書的意思是群體產(chǎn)生超級愚蠢,而另外一本的主旨是群體能夠產(chǎn)生超級智慧。那么人的意識從單一到融入到社會屬性里之后,究竟是會變的更加愚蠢的被人左右,還是激發(fā)了頭腦風暴產(chǎn)生超級的智慧呢?其實兩者并不矛盾,換一個角度思考就可以明白了:
    龐勒所觀察的群體,具有的幾個屬性,首先是群體里個人的單一性,同質化。就像是一個原始部落一樣,他們的思想、世界觀、等級、認知等等都明顯的極其類似。其次是,在這個群體之上有一個處心積慮的操作者,這個領袖無論是善意、惡意,都是他在操縱信息。把一種意識自上而下的灌輸下來。操控者有很巧妙的伎倆,將群體里的人處在了一種信息隔離的狀態(tài)中,每個人沒有辦法表達最真實的自我,而在群體的認同的趨向性下,去接受了集體的認知,于是產(chǎn)生了超級的愚蠢。
    所以怎樣能產(chǎn)生超級的智慧呢?就是反過來思考,構成這個群體里個人的異質化,讓價值觀、世界觀、認知、理解之間相互摩擦、碰撞就能產(chǎn)生不一樣的火花。其次是保證每個人的獨立性,擁有了獨立性之后就會保留個人的理性、智慧與自由。就沒有了自上而下的信息干擾。群體里的每個人相互獨立、自由,卻又擁有著共同的心理訴求、一樣的行動目標,就能達到1+12的力量。整個生態(tài)不是單一的重復,而是有機的結合。就能產(chǎn)生自下而上的智慧。
    《烏合之眾》與《群體的智慧》是兩本可以穿插思考的知識,互補,又相互佐證。只要理解了群體里個人之間的合作屬性,就能了解了這個群體的意志,是超級智慧、還是超級愚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