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穗越飽滿就越低垂,學識越淵博就越謙遜,老師一般都會通過撰寫教案提前梳理好知識點。編寫教案能有效的控制整體的教學進程,教案的書寫包括哪些技巧呢?經過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精心整理,推出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希望能幫助到你,請收藏!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 篇1
本節(jié)課的設計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游樂園情景導人,里面蘊含豐富的"相同加數(shù)"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然后,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意義,并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本節(jié)課的教學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探索動機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景,可以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shù)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富有情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本課中的游樂園情景圖導入,使學生覺得貼近生活,生動有趣。教者再引導學生從圖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索動機,自然而然地驅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鼓勵合作,培養(yǎng)交流意識。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實踐也證明:小組合作把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拔等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充分提供了讓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如:以小組為單位看圖提問題,解決問題,再全班交流反饋;讓學生擺自己喜歡的圖形,并交流成果……這樣讓學生最大可能的說一說,數(shù)一數(shù),學生在做中,玩中愉快的學習。在學生需要幫助時引導學生交流合作成果整體會集體的力量。
三,抓住課堂生成資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讓學生擺圖形列出算式后,以黑板上較長的算式3+3+3+3+3+3+3+3+3+3=30為例,引導學生討論:有什么辦法能使算式變得簡短一些在這一學習活動中,學生得出多種答案。如:6+6+6+6+6=309+9+9+3=306+12+12=3010個3,沒想到3×10=30的算式也出現(xiàn)了,這是我始料不及的。我馬上決定不動聲色,還是引導他們進行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但在談3×10=30這一方法時,特別注意引導全班同學參與思考補充,教師在他們已知部分的基礎上加以點撥,讓他們有種知識是自己探索發(fā)現(xiàn)的感覺,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不同小組的相互提問,相互質疑,相互評價,使他們在交流,爭辨中獲得啟迪。從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四,重視反饋,合理評價
反饋教學的過程是對信息反饋的及時調控,有利于提高課堂質量的途徑之一。因為學生有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有成功的機會,也存在著失敗的可能性,由于學生能力的差異,有些學生往往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教師要注重課堂的反饋,對成功的學生給予表揚肯定,讓他們知道自己的進步,促進他們提高學習的熱情。對失敗的學生,教師要發(fā)揮情感的力量,排除學生因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因素,增強學生繼續(xù)探索的信心理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長算式:3+3+3+3+3+3+3+3+3+3=30如何變短的方法,由于教師的啟發(fā),誘導,合理的評價,使探索活動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在融洽,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中,學生敢想,敢說,敢做,敢于質疑,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提供了適宜的平臺。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 篇2
今天試上,《觀察物體》感覺在這幾個方面處理得不夠理想:
1、活動的有序性 “觀察物體”這類數(shù)學活動,學生喜歡也樂于參與,由于年齡比較小,容易激動,活動如果失去有效的組織現(xiàn)場就就會變得一團糟。在上課之前我已經對活動進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學生分組后編號,交流時按一定的順序大家輪流說,因此在第一階段在自己位置上觀察熊貓時,活動按我預設的那樣有序進行,但是在再次觀察左右兩邊的熊貓時,我讓3號和1號在左、2號和4號在右,先觀察再交換討論,這時就有些亂了,導致在小組交流左右兩邊看到的熊貓是否一樣時組織無序而無效。其次在觀察茶壺時,我拋出兩個問題:先說說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張,再說說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讓他們自由交流,沒有讓他們按順序,所以有的小組長能組織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會太好。
2、活動的有效性 應該說,有序性直接影響了活動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對活動設計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觀察熊貓有這樣幾個層次:在自己位置上觀察,主要培養(yǎng)學生有序觀察和有條理的表達,是觀察方法上的指導,這一點我處理的比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換位置觀察前讓學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為什么?”要培養(yǎng)學生觀察前猜測、觀察后驗證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沖突時再觀察調整自己的認識,設想是理想狀態(tài)的,但是在操作時并沒有細化到讓學生怎樣再次觀察討論,因此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匆匆走過場了,并沒有讓矛盾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指導學生全面觀察熊貓時,沒有指名示范,因此學生轉倒轉了,但每次轉沒有仔細觀察,并沒有為第二個活動積累經驗。在交流茶壺時有效性的問題就更突出了,我沒有指名示范,直接導致只有我參與的兩組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其它幾組恐怕都不知如何組織。
3、思維的培養(yǎng) 學生被活動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動雖樂于參與,但未冷靜思考,真正的數(shù)學思考和空間觀察未必能得到發(fā)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戲中可以看出這一點,如果前幾個觀察活動能起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作用,這個游戲應該相當順利,但是情況并非如此,抽到左右兩張照片的學生還是會撞到一起,這就顯示了交換觀察的目的未達到,學生沒有把觀察活動內化。
4、文化內涵和運用價值 也許我在備課之初就沒有考慮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執(zhí)行到底,因此在數(shù)學文化的內涵上未曾考慮,對觀察物體的生活價值也沒有思考,在董老師 的建議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題西林壁》,但怎樣運用這首詩的價值還不到位,有些生硬,數(shù)學文化不能運用自如,那么是不是還有更多的文化內涵呢?再想想吧!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 篇3
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是
1、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存在,并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shù)的幾倍”具體描述什么內容。
2、反復通過學具操作,在學生的腦海里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
3、用已構建起的思維模式“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
一、重視基礎知識間的聯(lián)系
學生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倍”的概念的教學,以及如何用乘法解決有關倍的實際問題。由例1通過學生用七巧板拼圖活動來完成7的口訣教學,例 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木棒擺正方形的情境,引出“一個數(shù)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通過學生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例4是運用已建構起的“認知結構”解決“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含義的理解,還有更多的機會來練習乘法的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習的知識有什么用處,如何用,從而逐步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發(fā)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貫徹新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同桌或小組進行各種編口訣,完后進行全班交流,每個小組交流自己小組的編口訣的方法和記憶口訣的方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然后將題目適當拓展,并利于同桌或小組間的相互學習。
三、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注意利用各種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倍”的教學里,我通過各種情境的素材先讓學生體會感知“倍”的含義,“倍”的表象,最后形成“求一個數(shù)的幾倍是多少”的思維模式。再通過畫線段圖加深理解數(shù)與數(shù)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倍數(shù)”之間的關系,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此外,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開放題,放手讓學生自由的發(fā)揮想象力,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 篇4
20xx年11月27日,我執(zhí)教了《搭配》一課。本課是第二課時的內容,通過第一節(jié)課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用一些方法來輔助自己進行組數(shù)。本課一開始,創(chuàng)設了懶羊羊需要幫忙的情境,孩子們幫它解決第一個難題,實際是復習舊知,先由學生自己讀題,再由我?guī)ьI學生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分析題目,接下來提供方法,由學生自己完成。本課最大的失誤在于沒有展臺出現(xiàn)問題,沒有使用,只能由學生敘述,其他學生想,這樣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導致后面學生注意力不是特別的集中。
但是感動于學生把三種方法都講了出來,而且非常完整,表達能力很強。接下來是第二個難題,提供給學生兩種方法自由選擇,由于沒有展臺,我只能板書,帶領學生分析,此時學生注意力已經有些跑偏。接下來的對比分析,學生明白意思,雖然不能很清楚的表述,但是已經不錯。后面的練習學生比較感興趣,一個是3個孩子握手,請學生上臺表演,有的孩子心存疑問,我就抓住這一點,讓他親身體驗,最后終于得出正確的結論。我覺得教師就應該這樣,抓住課堂學生不明白的地方,想最簡單的方法使他明白,學習效果才能最快最有效的達成。之后使用平板電腦,兩各不同的問題,由學生獨立完成,也是由于一些問題,導致個別孩子電腦連不上,而軟件沒有辦法及時提醒我,所以只能展示個別人的答案,沒辦法面向全體。
本課的不足之處:一是沒有使用展臺,很多應該由學生生生互動的內容只能由我代勞了。二是耽誤了很多時間,導致本來安排好的課程內容被刪掉了一個。三是畫一畫那個內容本來應該給學生時間去每個人都畫的,但是還是時間不夠,也被刪掉了。第四是關于有無順序的問題,強調不夠。五是平板的使用和研究需要進一步提高。
二年級上數(shù)學教學反思范文 篇5
課題:用數(shù)學
教學內容:
教材第84頁的例6、“做一做”和練習二十一第3、6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學會口述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
(2)使學生能根據(jù)乘法和乘加解決夠不夠的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觀察、討論、匯報交流等活動,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jù)乘法和乘加的含義解答應用題。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對數(shù)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用乘法和乘加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學會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
教法與學法:
教法:談話、討論法。
學法:小組研討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導
(1)商店里有4盒乒乓球,每盒6個,一共有多少個?
(2)商店里有20個紅皮球和17個花皮球。賣出35個皮球,還剩下多少個?
(要求學生列綜合算式解答,并說出每一步算式表示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
教學例6。
(1)出示教科書第84頁情境圖,讓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內容,再根據(jù)畫面內容編一道應用題。
學生自由編題后教師出示:二(1)班準備租車參觀科技館。有2名教師和30名學生,租的客車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個座位,最后1排有5個座位,全班師生能坐下嗎?
(2)全班讀題后討論。
已知條件和問題各是什么?
能不能一次求出坐不坐得下?
我們要算“坐不坐得下”應該知道什么條件?(有多少人,有多少個座位)
我們第一步應該先算什么?
應該怎樣列式?
方法一:4×7=28(個)28+5=33(個)>30+2=32(個)
方法二:4×8=32(個)32+1=33(個)>30+2=32(個)
誰會用一個算式表示以上兩個算式?
4×7+5=33(個)>30+2=32(個)
4×8+1=33(個)>30+2=32(個)
答:坐得下。
學生獨立完成,比一比誰能用最短的時間全部算對。
(3)練習。
完成教科書第84頁的“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2)完成教科書第85頁練習二十一的第6題。
學生獨立完成,小組評議。
四、總結提升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二(1)班準備租車參觀科技館。有2名教師和30名學生,租的客車是有8排座位,前7排每排4個座位,最后1排有5個座位,全班師生能坐下嗎?
30+2=32(人)
4×7=28(個)>32(人)4×7+5=33(個)>32(人)
答:全都師生能坐得下。
課后反思
反思過程經歷“具體經驗、觀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和積極驗證”四個階段。在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中,反思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分析階段,但它只有和其它環(huán)節(jié)結合起來才會更好地發(fā)揮作用。在實際的反思活動中,以上四個環(huán)節(jié)往往前后交錯,界限不甚分明。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