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精選欄目推選:“家風家訓事跡材料”。
我們常常會為文檔的寫作而焦頭爛額,在正式寫作之前,會先參考很多范文。值得注意的是范文清晰的邏輯和優(yōu)秀的框架,去哪些地方找范文最方便省力呢?以下為欄目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希望能為你提供更多的參考。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1)
家庭不僅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BR> 我出生于一個普通之家,爺爺奶奶是勤勞而樸實的農民,爸爸媽媽都是醫(yī)務工作者,他們任勞任怨地做好本職工作。我們的家庭和睦,尊老愛幼,團結鄰里,樂于助人。每次全家人一起吃飯時,我們總是把好吃的菜往爺爺奶奶碗中夾,讓他們多吃點;家里有重活,我們要自己干,不讓老人累著,正因為如此,我也關心,體諒我的長輩們,在家?guī)透改父梢恍┝λ芗暗募覄栈?,照顧好我的小妹妹!父母經常放棄?jié)假日,勤勞工作,心系患者,雖少了我們家庭團聚的時間,但為更多的病患去除了痛苦,為他們送去了健康,同時也收獲了父老鄉(xiāng)親的感恩和熱心。
我從我的父母身上體會到了責任和擔當,懂得了律己和感恩,在學校認真聆聽為我授業(yè)解惑,明確我成長的方向;在家我用真誠、善良和孝心換取家庭的美滿、幸福;在社會遵守公德、舉止文明,以少先隊員的身份嚴格要求自己。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2)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它不僅是衡量一個人品質優(yōu)劣的道德標尺,更是社會文明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標志。
人無信不立,家無信不和。我出生在一個幸福溫馨的普通家庭。爸爸媽媽經常給我講一些關于“誠實守信”的人生道理?!把员匦?,行必果”幾個醒目大字一直掛在我家墻上,也就是我們家的家訓,它像一盞高高的航標燈,時時刻刻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家訓在耳,我會永遠銘記:誠信是平時刻苦學習,考試不作弊;誠信是犯了錯誤勇于承認,不欺騙別人,為人實事求是;誠信是答應別人的事,說到做到;誠信是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即使再珍貴,也不占為己有;誠信是不做違背良心、有損人格,自欺欺人的事;誠信是……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毕日艿慕陶d,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言行相顧,才能夠取得別人的信任;只有講信用、守信義,才會養(yǎng)成自己高尚的品行;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身處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3)
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與人為善,這幾個字雖然簡單,卻是我們的家風家規(guī),看一個家庭的家風,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
爸爸媽媽常給我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有什么好東西先給長輩和小輩,吃飯時應該讓長輩入座,動筷后自己才能動筷,坐公交車時,爸爸媽媽總給我們講,給老幼病殘及抱小孩的叔叔阿姨讓座,我問為什么?媽媽對我說,老人腿腳不方便,寶寶小,站不穩(wěn),不安全等情況,我們應該幫助他們,爸爸媽媽用實際行動告訴我,要尊老愛幼,助人為樂,在家里做個乖孩子,在社會上做個好少年。
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父母用自己的身體言行影響著我,這積極健康的家風已經融入我的生活,將會代代相傳!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4)
馬玉蘭,1970年3月24日出生,1992年參加工作,現(xiàn)在石嘴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三庭工作,工作中認真鉆研法律,秉公辦案。其丈夫楊振宇在石嘴山市鵬盛化工有限公司工作,工作上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兩人自1993年結婚以來,在工作和生活中互相幫助、同甘共苦,組建了一個和諧美滿的家庭。
馬玉蘭同志自1993年以來,在民事審判工作的第一線默默工作了21年。21年,在時間的長河中只是短暫的一瞬,但對一個能常年如一日在審判第一線工作的人來說,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21年來,她始終恪守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工作信條,牢記審判權是人民賦予的,以不偏不倚贏得信任,以廉潔居中樹立公正,獨立承辦各類民事和民商事案件近20xx多件,特別是調解成功率高達74.1%,社會效果好,受到了領導及同志們的好評,多次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優(yōu)秀公務員、并被記個人三等功一次。楊振宇同志現(xiàn)擔任石嘴山市鵬盛化工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公司在惠農區(qū),每周只能回一次家,而且因為工作性質經常出差,但為了公司的整體利益而努力工作,從無差錯,夫妻二人雖然因工作分居兩地,但兩人均無怨言,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勤勤懇懇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都作出了不平凡的業(yè)績。
作為工薪族,他們熱愛本職工作,作為普通人,他們同樣熱愛家庭生活。雖然對有些問題可能意見不一,但她們總能互相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無論大事、小事共同協(xié)商解決,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夫妻倆總是盡量完美的詮釋父母眼中的孩子,丈夫眼中的妻子,孩子眼中的母親。父母和婆婆均已是70多歲近80歲的高齡老人,且均體弱多病,每年冬季都要在醫(yī)院住院治療,由于娘家在惠農區(qū)居住,婆家在平羅縣寶豐農村,她在大武口區(qū)工作,她就利用休息日和節(jié)假日回去照顧年老多病的父母和婆婆,陪他們說說話,一邊工作一邊盡孝,雖然忙得像旋轉的陀螺,但夫妻倆從沒有任何懈怠和厭煩。人們都說天下婆媳關系最難相處,但她和婆婆相處得卻似親母女,不管到哪里出差,都給父母和婆婆買禮物,特別是近三年來,她考慮婆婆中年喪偶、老無所養(yǎng),又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無人照料,心中不安,就親自將婆婆接到家中照顧,平日對婆婆尊敬有加,每天給婆婆做營養(yǎng)又可口的飯菜,一有時間,她就會和婆婆聊天、陪婆婆上街轉轉,陪婆婆的時間多了,自然就少了時間照顧父母,她的父母也非常理解她,并不埋怨她的厚此薄彼,并給予鼓勵與支持,常給她打電話報平安讓她放心。家庭中充滿著孝、愛和善的氛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夫妻倆尊老愛幼的言傳身教下,她們的獨生女和善、乖巧,待人寬容謙讓,很愛她的姥姥、姥爺和奶奶,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學習習慣,一家人經常參加舉辦的各種募捐活動,經常會拿些零錢給乞討的老人、殘疾人或小孩。
真心待人、民主平等是她們全家的處事態(tài)度,與鄰居們和睦相處,鄰居們有些事情做不了或需要幫忙,他們都熱心幫助。主動張羅本樓道的共用電量,積極聯(lián)系修理工修理共用的樓道門,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和諧社區(qū)的創(chuàng)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5)
在當時中外各種復雜思潮影響下,陳延年因為能閱讀法文原著,曾一度信仰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的無政府主義。在赴法勤工儉學之后,陳延年兄弟放棄無政府主義轉而篤信馬克思主義。1922年6月,在旅法少年共產黨旅歐支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陳延年與趙世炎、周恩來等同被選為委員;后來回國在上海、廣州,他是與趙世炎、周恩來齊名的革命家。
1923年,由于國內革命形勢發(fā)展的需要,中央派遣延年、喬年兄弟同趙世炎等人從法國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一年后,因國共合作的需要,陳延年等奉命回國往上海黨中央報到,隨即被派往廣東工作。
回國后,兄弟倆都成為中央委員,陳延年曾任中共廣東區(qū)委書記。在黨的會議上父子三人以“同志”相稱而不論父子情。
鄭超麟回憶,某次,陳延年自外地來滬,鄭陪他往見總書記。原以為相別數(shù)年的父子相見場景會很激動人,但爺兒倆卻平淡如路人——陳獨秀正在石庫門房子的天井里等候,見到兒子出現(xiàn),表情安之若素;而延年也一樣,隨手拖來張椅子坐下就談起了工作。
昆仲雙烈
陳喬年身體強壯,皮膚很白,兩頰同蘋果一般紅。他的哥哥則與他相反,不很健康,肚皮比常人大,兩條腿比常人細,皮膚黑而粗,濃眉毛,斜眼,近視,有時你以為他在看你,其實他看的是你旁邊的人。
這兩兄弟,除了相貌以外還有其他方面不同。延年愛說話,愛講故事,關于辛亥革命前后的故事,以及他自己家庭的故事。幾個人會聚一起時,總能聽到他的低音。喬年則一聲不響。開會時不說話,多人閑談時也不說話,后來漸漸練習也能克服靦腆而在會場中演說了,而且說得相當好,雖然不及他的哥哥。
這些都是鄭超麟記憶中陳延年、陳喬年的模樣,“這兩兄弟是清教徒。吃得壞,穿得壞,絕口不談女人”。
1927年,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派大批軍警包圍了恒豐里104號,陳延年、郭伯和、韓步先一起被捕。
陳延年在獄中沉著冷靜,說是這家主人雇的燒飯師傅,審訊他的特務看他黑黑的臉,穿著破衣,也信以為真。一天,上海亞東圖書館經理江孟鄒先生突然收到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寄來的一封字跡潦草的信,他拆開一看大驚失色。信上寫道:“鄙人于6月26日被捕,現(xiàn)拘押在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拘留所。我是正式工人,燒飯司務當然不會有多大嫌疑,不日可訊明釋放,現(xiàn)在我的衣衫褲都破爛了,天氣又熱,請先生替我買一套衫褲來。謝謝!”
家風家訓事跡材料怎么寫(篇6)
好家風就像一盞指路明燈,照亮我們人生的長路。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
我是一名文廟街小學一年級二班的學生,從我出生起,爸爸媽媽就告訴我,我家的家風就是“孝”。小時候我不太明白,直到后來,我慢慢長大了,我看見爸爸對爺爺言聽計從,對奶奶百依百順,我想:這就是孝。耳濡目染了父輩們孝老愛親的舉動,我把孝順長輩、愛護親友當做為人的準則,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積極向上。
我們家是四世同堂,曾祖父八十八歲時生病去世了,曾祖母現(xiàn)在九十歲高齡了。從我記事起,曾祖母的身體一直很好,她熱情好客,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她對人非常好。
去年九月份,曾祖母左腿做了手術,爺爺親力親為,盡心伺候,他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害怕留下遺憾?!痹诘却祻偷娜兆永?,有很多人來探望我的曾祖母,正說明了她的待人友善。
一戶人家,一條家訓;一戶人家;一種家風。不管多么簡單,它也是不平凡的,因為它們經過多年的傳承,伴隨著一代代人,啟迪著一代代人,影響了一代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