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1
“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下面是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xx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供廣大教師參考,更多初中教師教學反思內容,請關注21世紀教育網教學反思欄目!
語文在考試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F(xiàn)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xiàn)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yè)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shù)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tài)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仍?,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fā)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墩Z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tài)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fā)資料、做作業(yè)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yè)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yè),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yè)”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yōu)化心態(tài)。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舱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xiàn)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2
教完《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有點感受一直想寫下來,今天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一下了。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通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zhèn)蔚哪芰?。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后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yè)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么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yè)的布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目的,根據(jù)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復的作業(yè)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布置作業(yè)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fā)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閱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yè)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yè)布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yè),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yōu)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yè)不再拘泥于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qū)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增長才干。這樣的作業(yè),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yè)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xiàn)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為什么,我現(xiàn)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yōu)槭裁矗瑢W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里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堂中我礙于臉面,吝惜贊揚之詞,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正確,也只是用“說得還是不錯的”“對”等稍微做些肯定?,F(xiàn)在我已經知道:學生與教師原有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所以,對待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讀、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發(fā)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
(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學生是帶著個人特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走進課堂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過程的寶貴資源。教師如果希望少做勞而無功的事情,上課時應經常問學生;你自己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問題。經常問這種問題的教師心中有很強烈的“學生主體”觀念。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果教師只關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不了解學生知識的起點、思維的疑點、情感的激發(fā)點,怎么可能做好“服務”工作呢?
(二)、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來一遍,會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經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的氣氛,為了鼓動小學生的好勝的心理,我這樣對學生說:哪位同學能比他(她)讀(說)得再好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教學語言既不給后進生一點機會,也忽視了發(fā)言者的`感受,打消了發(fā)言者的積極性。于漪老師這樣教導我們:教育工作是件針線活,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證,對于教育工作尤為如此。我們不應該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剝奪了后進生的發(fā)言機會,更不能對差生缺乏足夠的耐心,把他們丟在一旁不予理睬,這種沒耐心的做法,只會使后進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差生更差。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5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活動,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進行計算后引出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按這樣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我們很難找到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幫助,也就很難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一句空話。
教無定法,好的教學方法無疑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停留在灌輸、填鴨、教師講學生聽的初級階段,教學效果較差。
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然后再設未知數(shù),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這里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guī)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也為中學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jù)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shù)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比例解應用題,同學們回顧一下: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生1:第一步
判斷題中的量成什么比例;
生2:第二步
設X
生3:第三步
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
生4:第四步
解答并檢驗。
師:很好。同學們把解答比例應用題的步驟歸納得很好,確實我們在用比例解應用題時要先判斷題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和檢驗。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幾道題。(出示準備的練習題)
我?guī)ьI學生把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方法整理、歸納得天衣無縫,這樣的小結對學生的當前解題確有幫助,或許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應用題時是不會出錯的。但新課程強調的是面向學生的未來,試想想,這樣的小結會給學生的將來帶來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盡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說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6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于律己的可貴品質。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學為主,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老師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著,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為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處,老師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說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為之一震’”。根據(jù)‘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后,老師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為什么?”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啟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jù)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jié)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為什么會“為之一震”?及從“為之一震”中體會到什么?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著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yōu)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jié)課我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并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7
孔慶東說“語文就是思想,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你這個人。”很無奈,茫茫題海換來了文化的貧瘠,很不忍,李清照的蘇軾的呤哦換成了模式化的解題,很不幸,沒有情感的課堂也會有高分的學生,內涵與品味成了漸行漸遠的隱者。凡高的《向日葵》在潑瀉的黃色中窺見的是一種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動態(tài)與自我的愿望,然后你知道了什么是選材什么是象征;或者是周杰倫的《發(fā)如雪》,抒情的旋律,剔透的歌詞,“你發(fā)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捍感動了誰/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生發(fā)開去便是語言中的修辭之妙。語文可以是歷史的回顧,可以是時間的流逝;可以是高山的依戀,可以是流水的深思;可以是社會的熱點爭論,可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的講壇……
一句話,小語文,大世界。
那是一種氣質,一種內涵,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蘊,是一種抹也抹不去的情感的渲瀉。語文課已不僅僅只是傳授字、詞、句的課堂,更是拓寬文化視野,對文化的深切感知與體認,那是在閱讀文本學習以后留下的精神印跡。于是,在課堂上,學生反復品味文章中優(yōu)美的語句,大聲地朗讀,不同角色的演繹,優(yōu)美段落的背誦,仿寫等等。在這種時候,語文對于他們來講已經不僅僅是一門功課,更重要的是學生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的遺留,是一種精神實質上的需要,在這里再也不是強迫性地去讀去看,而是變?yōu)榱艘环N需要,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是本著語文課真實的呼喚而生成。它不需要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它不需要片面追求愉快的教學,它也不需要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的教學中非語文因素過多。過多的游戲、表演、實驗、繪畫、唱歌那只是需要表演的形式。語文課應該是情真而意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運用多種手段將語文蘊育其中,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語文學的真正魅力恰恰在于將她咀嚼在口中之時的那種甘甜。是從無垠的文學田野中收獲到自己的那一份果實,如同《血色浪漫》中所呼喚的真實的存在,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包裝,課件多媒體只是適時的點綴。語文的真實即使是思想的停滯、交流的消逝那也是真實的收獲。語文課上所運用的有效手段的靈活多樣,也只是殊途同歸,為了喚醒心靈走進心靈。
于是,我為了抬起頭能看到滿天的星斗,愿扎根于在這肥沃的語文土地上,將這神圣而詩意的語文課堂放回到蒼穹之中,真實地將文本中的精靈還原到生活當中。
小編精心
“經驗+反思=成長”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和再學習活動,教師可以通過教學反思不斷地豐富和完善自我。下面是21世紀教育網為大家整理提供的最新20xx初中語文教學反思集錦,供廣大教師參考,更多初中教師教學反思內容,請關注21世紀教育網教學反思欄目!
語文在考試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為重要。但是,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中,更是輕視語文學習,表現(xiàn)出種種消極心理?,F(xiàn)在我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對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試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表現(xiàn)
1、漠視語文
漠視語文的學生表現(xiàn)為對語文的學習抱無所謂態(tài)度,常常是上課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課后作業(yè)有時間就做,沒時間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別是語文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認為語文過去學得不錯,可以先放一放,臨上陣前再搞突擊,于是,語文就被他們打入了“冷宮”。他們認為語文可學可不學,因為學得再認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數(shù)理化那樣的高分,不認真學,分數(shù)也低不到哪兒去。
2、應付老師,平衡自己
這些學生迫于高考和老師的壓力,對語文的態(tài)度比冷漠型要積極些,但也只是應付,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只是滿足于上課聽講,課后完成老師布置的書面作業(yè),滿足于老師問起時,有“我已認真學過了”的回答;捫心自問時,也可以“我已努力過了”聊以。他們從不對學習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作積極的思考,從不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和總結,更談不上讀一些課外書籍,學習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
3、擔憂焦慮卻不知所措
這類學生對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學習方法不當?shù)仍?,盡管在語文學習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試成績不見提高甚至出現(xiàn)倒退,于是,他們便對語文學習失去了信心,怕上語文課,怕碰語文書,對能否學好語文存在憂慮。隨著考試的臨近,心情極度緊張;考試時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覺范圍變窄,思維刻板,情緒慌亂,時刻擔心失敗,并想象失敗后的情境,無法發(fā)揮正常水平。這樣幾個輪回之后,他們有種一籌莫展的感覺,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4、投機取巧
有些學生不是不能學好語文,也不是不知道語文重要,而是認為高考語文不考課本,試題全部來自課外,抱著投機取巧的心理,大搞題海戰(zhàn)術,今天一套資料,明天一套試題,見題就做,企圖能夠“碰”上高考試題,對老師提出的緊扣課本、多讀文章、培養(yǎng)語感的要求充耳不聞。還有一些學生,題目也不做。他們抱著“我聰明”、“我運氣”的心理,等到考場“超常發(fā)揮”。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機取巧者。
二、成因
1、認識的偏差
有的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學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們一個一個詞語的積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閱讀、一次一次說話的練習、一個一個片斷的寫作,就像砌房子一樣,一塊石頭、一個磚頭、一抹水泥、一張瓦片、一顆釘子、一根木條,你就得一點一滴的壘和砌,嫌麻煩就不行。而有些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這一特點缺乏充分的認識,認為上課聽聽、課后做做練習就可以提高,從不注意觀察生活,從不讀課外讀物,從不多寫一篇文章。抱著這樣的認識學習語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墩Z文學習》雜志有一句醒目的標題語:“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边@句話含義是豐富的,但它至少說明一點: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把語文學習僅局限于課內是不行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語文成績提高的漸進性。較之其它學科,高考語文更側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綜合素質的表現(xiàn),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奏效的,這就是所說的“漸進性”。語文學習往往會出現(xiàn)花了一些時間而看不出成效的現(xiàn)象,但是只要能堅持不懈,付出定有回報。有些學生的功利心太強,一旦努力沒有效果,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殊不知一旦拋開語文不學,或不能堅持不懈地學習,很快就會看出退步來,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就是這個道理。還有的學生不能認識課內和課外的關系。近幾年來,為有利于對考生能力的測試和人才的選拔,高考命題材料幾乎全部取自課外,有些教師和學生便產生了一種錯覺,課本對高考已經沒有作用,于是,本來就有投機心理的學生對復習資料倍加青睞,卻把語文課本束之高閣。殊不知,“教材是個例子”(葉圣陶先生語),高考試題與教材的關系是“流”與“源”的關系,正所謂“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
2、學生自我調適能力不強。學生偏科,因素很多。進入初中,尤其是高三,還偏科,重理輕文,則主要是因為理科的題目透明度高,答案標準,成就感強,而文科的題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時間做了,也不知對否。特別是寫作類題目,有時是絞盡腦汁、搜腸刮肚寫出來的,自認為不錯,常常因偏題等原因被老師判為不及格。與其這樣吃力不討好,還不如去解理科題目,“解題目多帶勁,解出一道難題多夠刺激”。就是喜歡文科的同學也寧可花時間在政治、歷史上,因為這些學科投入少,見效快,在這種心態(tài)下,一些本來對語文感興趣、語文學得較好的學生對語文學習也失去了熱情。再加上高三復習階段,各科老師都感到課時緊,任務重,往往通過發(fā)資料、做作業(yè)的方式擠學生的課余時間,真是“無邊作業(yè)蕭蕭下,不盡資料滾滾來”,學生的課外時間都忙于完成這些需要上交的書面作業(yè),不知不覺就把“語文學習要多讀書”這些無需上交的“軟作業(yè)”拋到九霄云外了。
三、調控措施
1、變語文教學目標為學生的主體需要。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動行動,行動能優(yōu)化心態(tài)。初中學生學習語文之所以出現(xiàn)種種消極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學認為憑著十多年積累的老底夠了,“我不需要學了”,如果能讓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知識上的“空洞”,產生“我想學,我要學”的心理,他們就能付諸行動。筆者曾在學生高二時搞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分析、提煉、積累課本中的作文素材。每個班分成6個組。一個小組負責一冊課本和讀本的內容。每個小組指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把本書里的重要課文分配到 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資料,并加工處理,如修改、裝訂等。準備工作做好后,班上組織交流。最后教師收齊,裝訂成冊,作為一個學生課題來處置。這樣,原來不夠重視課本的人,懂得了課本的價值;原來感到作文無料可寫的人,也大有收獲。因而,他們再也不小看課本,高三時候,還有一些學生在自覺梳理所有課本里的知識材料。他們再也不認為課本無用了。
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
2、在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鬃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舱f:“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愛好和興趣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于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如復習古典詩歌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時,《詩經》里“賦”與“興”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于“賦”“比”“興”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賦”和“興”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賦”時,在解釋了“賦”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村里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賦”。講“興”時,我引了《纖夫的愛》的歌詞:“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么想”,講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松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復習語文的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蔽蚁?,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3、分解大目標,讓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俗話說,“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自信心而導致失敗,這在生活中司空見慣。自信心對于高三學生更為重要。高三學生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專題性的競賽,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對高分獲得者及時表揚和獎勵,因為教師的“表揚和獎勵”代表著一種“權威”的認可,它能夠使學生的自尊心得到極大的滿足,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學生學語文,最怕的有作文、現(xiàn)代文閱讀和詩歌鑒賞。在開始進入詩歌鑒賞復習階段,我采用了分解法教學:了解詩歌的常識——鑒賞詩歌的形象——灌輸詩歌的表達方式和表現(xiàn)手法,訓練答題步驟——品味詩歌語言——最后,每人上交一篇關于談詩歌鑒賞技巧的小論文。經過幾周的訓練,學生覺得“詩歌鑒賞也就這么回事情嘛,沒有什么好怕的”。但是,有一個普遍現(xiàn)象值得重視——他們的閱讀量有限,他們的鑒賞水平太低,必須強調他們多做練習。否則,理論并不能很好地指導他們的實踐——準確鑒賞詩歌,這才是真正的難點。但無論怎樣,我通過做這樣的分解工作,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這一點,仍然是有效的。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獎勵可以提高學習效果,至少不會降低其效果”,“獎勵是人的一種本能性的追求”。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獲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2
教完《我最好的老師》一課,有點感受一直想寫下來,今天總算有時間靜下心來寫一下了。這篇課文結構清晰簡潔,內涵深刻,充滿哲理。課文主要通過寫我的科學課教師懷特森先生獨特的教學方式,表達了每一個人都應該具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事物真?zhèn)蔚哪芰?。同時要具有科學的懷疑精神。在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同學們共同完成課后的小練筆,這道題目的要求是:在你看來,什么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用一段文字描繪出來。
收作業(yè)前,我一直在猜想:同學們心目中的好老師會是什么樣的呢?我是不是與這位好老師有一定的差距呢?在忐忑不安中我看完了同學們的小練筆。心也隨之受到震撼。全班同學所寫的內容如出一轍,他們全都希望老師能和自己交朋友,說知心話,放下老師的所謂的尊嚴,能與學生打成一片,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王一凡同學的那幾句話:“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面帶微笑,和我們一起做游戲,快快樂樂度過每一天,我希望老師能成為我們的知心朋友,老師和同學們真誠相待,我希望老師每天都能穿得漂漂亮亮的特別精神。這就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呀!”
原來,同學們希望能與老師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看來我與這位好老師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3
我是一名從事中小學語文教學將近30年的老教師。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的看法是:語文作業(yè)的布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目的,根據(jù)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復的作業(yè)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
過去,我非常信奉“學而時習之”、“字要寫,拳要打”、“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等思想,布置作業(yè)時,一味地強調“多練”,主張“多多亦善”,相同的練習至少要做三四回,同一個生字新詞至少要抄五六遍。學生反感,經常在日記中發(fā)牢騷,而我則常常在學生日記批閱中,指責他們缺乏刻苦勤奮的學習精神。
而實際結果是:學生越來越把語文作業(yè)當作是一種老師強加的機械勞動,不勝其煩;不少學生對語文學習越來越不感興趣,功夫花了,學習成績卻毫無起色。
事實給了我深刻的教訓,也使我開始認真反思自己的做法。隨著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摒棄了以前那種陳舊的教學觀念。對學生的語文作業(yè)布置也越來越注意講究科學性、實效性。
不搞“一刀切”,因人而異。譬如家庭作業(yè),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或寫日記、或寫作文片段、或摘錄課外讀物中的優(yōu)美詞句、或練習書法寫字、或看有益的課外書。作業(yè)不再拘泥于只是動筆,可以看有益的課外讀物、可以走進大自然、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qū)服務,從生活中、實踐中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增長才干。這樣的作業(yè),學生有興趣,學習有效果,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學生再也不會把作業(yè)當作一種沉重的“負擔”了。
現(xiàn)在,有許多學生這樣對我說:“老師,不知為什么,我現(xiàn)在最喜歡的學科就是語文了。”有時,我去代其他學科因公外出老師的課,一走進教室,往往就會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問他們?yōu)槭裁矗瑢W生們回答:“老師,我們喜歡聽你的課!”聽到這話,我的心里確實有一種說不出的欣慰,因為我覺得,這就是學生對老師教學最好的鼓勵和肯定吧!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4
語文課堂中我礙于臉面,吝惜贊揚之詞,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正確,也只是用“說得還是不錯的”“對”等稍微做些肯定?,F(xiàn)在我已經知道:學生與教師原有的知識基礎差異較大,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所以,對待學生到位的回答、精彩的朗讀、獨到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發(fā)自內心的贊賞,這可能對學生是一次終身難忘的鼓勵。
(一)、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學生是帶著個人特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走進課堂的。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教學過程的寶貴資源。教師如果希望少做勞而無功的事情,上課時應經常問學生;你自己學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問題。經常問這種問題的教師心中有很強烈的“學生主體”觀念。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教師的主要職責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如果教師只關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不了解學生知識的起點、思維的疑點、情感的激發(fā)點,怎么可能做好“服務”工作呢?
(二)、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思考后,再來一遍,會更棒。
-----教育工作是件耐心的事情
曾經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的氣氛,為了鼓動小學生的好勝的心理,我這樣對學生說:哪位同學能比他(她)讀(說)得再好一點?殊不知,這樣的教學語言既不給后進生一點機會,也忽視了發(fā)言者的`感受,打消了發(fā)言者的積極性。于漪老師這樣教導我們:教育工作是件針線活,馬虎不得,更急躁不得。耐心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它是做好事情的保證,對于教育工作尤為如此。我們不應該為了追求教學效率,而剝奪了后進生的發(fā)言機會,更不能對差生缺乏足夠的耐心,把他們丟在一旁不予理睬,這種沒耐心的做法,只會使后進生失去學習的信心,導致差生更差。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5
數(shù)學教學是數(shù)學思維活動的教學,在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思維的活動,促進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教材中安排的教學過程是讓學生進行計算后引出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按這樣的教學過程進行教學,我們很難找到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對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幫助,也就很難幫助學生學會基本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就成了一句空話。
教無定法,好的教學方法無疑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授課效率。從目前情況看,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仍停留在灌輸、填鴨、教師講學生聽的初級階段,教學效果較差。
比例應用題這部分內容是在學過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是比和比例知識的綜合運用。教材首先說明應用正、反比例的知識可以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例1教學應用正比例的意義來解的基本應用題。為了加強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先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然后教學用比例的知識解答。通過方框中的說明突出了怎樣進行思考的過程,特別強調了要判斷題目中兩種相關聯(lián)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以及列出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然后再設未知數(shù),列出等式解答,并在解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如果改變例1題目里的條件和問題該怎樣解答。
成比例的量,在生活實際中應用很廣,這里使學生學習用比例的知識來解答,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再讓學生用其他方法解答同一題目,概括出一般規(guī)律。通過解答使學生進一步熟練地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聯(lián)系,也為中學的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應用比例知識解決一些問題做較好的準備。同時,由于解答時是根據(jù)比例意義來列等式,又可以鞏固和加深對所學的簡易方程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上要十分重視從舊知識引申出新知識,在這過程中,蘊涵了抽象概括的方法,運用這個概括對新的實際問題進行判斷,這是數(shù)學學習所特有的能力。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用比例解應用題,同學們回顧一下: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怎樣的?
生1:第一步
判斷題中的量成什么比例;
生2:第二步
設X
生3:第三步
列出含有X的比例式;
生4:第四步
解答并檢驗。
師:很好。同學們把解答比例應用題的步驟歸納得很好,確實我們在用比例解應用題時要先判斷題中的量成什么比例,再按比例的方法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和檢驗。下面請同學們按照這樣的方法完成下面的幾道題。(出示準備的練習題)
我?guī)ьI學生把用比例解應用題的方法整理、歸納得天衣無縫,這樣的小結對學生的當前解題確有幫助,或許在提示用比例方法解應用題時是不會出錯的。但新課程強調的是面向學生的未來,試想想,這樣的小結會給學生的將來帶來什么?
由于把用比例解應用題歸結為這樣的四步,學生在解題時按照這樣的四步也許是不會錯的,但實際上用比例解應用題時,有的也不必一定要按照這樣的四步,盡可能簡單的列出算式,可以用多種方法列出比例式的題就出不來好效果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做不到靈活開放了。更不用說通過練習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品質了。
通過對這節(jié)課的總結,我意識到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基準,把學生的學放到主要地位上來,真正的做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6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于律己的可貴品質。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學為主,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讓學生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一、設疑導學自探究
這節(jié)課設計了三個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學習《大作家的小老師》一文,課題很吸引人,老師問一句:“讀了課題,你有哪些問題?”不但可以簡潔地過渡到課文的學習,而且能激起學生主動閱讀課文、探究問題的興趣。接著,通過插圖、文字、課外資料等途徑解決學生提出“大作家”和“小老師”的問題,這是一次較為深入的與文本對話。此處,老師第二次設疑:“可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說的一句話卻讓蕭伯納‘為之一震’”。根據(jù)‘為之一震’,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根據(jù)關鍵詞提問,從而巧妙地提出了理解蕭伯納性格特點的難點。學完全文后,老師又通過第二個問題“文中的蕭伯納和小姑娘,你喜歡誰?為什么?”引導學生再次回到文本,又跳出文本,客觀地評價文中人物,從他的身上獲得啟示。三個大問題的設計牽動了全文的脈絡。根據(jù)課題,關鍵詞提問,本節(jié)課教給了學生質疑的方法。
二、合力攻關顯成效
教學中解決學生提出的為什么會“為之一震”?及從“為之一震”中體會到什么?是難點,小組集體的智慧此時便可發(fā)揮重要作用。通過小組成員間思維火花的碰撞,學生對人物的品質便可以有更深入的理解,難題便迎刃而解了。
三、以演帶讀助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著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yōu)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
總之,這節(jié)課我們重在引導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文,提出問題,并運用多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己探究問題,達到自己釋疑的目的。
語文老師教學反思 篇7
孔慶東說“語文就是思想,語文就是生活,語文就是你這個人。”很無奈,茫茫題海換來了文化的貧瘠,很不忍,李清照的蘇軾的呤哦換成了模式化的解題,很不幸,沒有情感的課堂也會有高分的學生,內涵與品味成了漸行漸遠的隱者。凡高的《向日葵》在潑瀉的黃色中窺見的是一種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動態(tài)與自我的愿望,然后你知道了什么是選材什么是象征;或者是周杰倫的《發(fā)如雪》,抒情的旋律,剔透的歌詞,“你發(fā)如雪凄美了離別/我焚捍感動了誰/邀明月/讓回憶皎潔/愛在月光下完美”,生發(fā)開去便是語言中的修辭之妙。語文可以是歷史的回顧,可以是時間的流逝;可以是高山的依戀,可以是流水的深思;可以是社會的熱點爭論,可以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的講壇……
一句話,小語文,大世界。
那是一種氣質,一種內涵,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蘊,是一種抹也抹不去的情感的渲瀉。語文課已不僅僅只是傳授字、詞、句的課堂,更是拓寬文化視野,對文化的深切感知與體認,那是在閱讀文本學習以后留下的精神印跡。于是,在課堂上,學生反復品味文章中優(yōu)美的語句,大聲地朗讀,不同角色的演繹,優(yōu)美段落的背誦,仿寫等等。在這種時候,語文對于他們來講已經不僅僅是一門功課,更重要的是學生所感受到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的遺留,是一種精神實質上的需要,在這里再也不是強迫性地去讀去看,而是變?yōu)榱艘环N需要,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
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理念,是本著語文課真實的呼喚而生成。它不需要片面追求跨學科的學習,它不需要片面追求愉快的教學,它也不需要片面追求活躍的教學氣氛,從而導致的教學中非語文因素過多。過多的游戲、表演、實驗、繪畫、唱歌那只是需要表演的形式。語文課應該是情真而意動。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運用多種手段將語文蘊育其中,這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語文學的真正魅力恰恰在于將她咀嚼在口中之時的那種甘甜。是從無垠的文學田野中收獲到自己的那一份果實,如同《血色浪漫》中所呼喚的真實的存在,它不需要太多華麗的包裝,課件多媒體只是適時的點綴。語文的真實即使是思想的停滯、交流的消逝那也是真實的收獲。語文課上所運用的有效手段的靈活多樣,也只是殊途同歸,為了喚醒心靈走進心靈。
于是,我為了抬起頭能看到滿天的星斗,愿扎根于在這肥沃的語文土地上,將這神圣而詩意的語文課堂放回到蒼穹之中,真實地將文本中的精靈還原到生活當中。
小編精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