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1000字精選

字號:


    出國留學網(wǎng)相關(guān)專題:“褒禪山教學反思”。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
    過去的文言文教學,為了教得踏實、放心,大多老師都會大量地講解文中出現(xiàn)的文言字詞,甚至有的還逐字逐句翻譯,否則也一定會要求學生背誦譯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筆者在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以及廣泛地吸取專家、名師的課改經(jīng)驗后,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例——誦讀·積累·扎實
    這個教學設計是在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我認為,課改就是改課。作為課改的一線教師,只有將課改落實到課堂上,才能將課改改到深處。因此,嘗試新穎、實用的教法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努力做到的。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10課《游褒禪山記》為例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對文言文教學的看法。
    誦讀是前提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因此,本課文的教學就很注意了這一點。教師范讀的有3次(全文范讀,段落范讀),學生齊讀有四次(全文齊讀,段落齊讀),自由讀有2次,背誦3次(,課下自己背誦、課堂自由背誦、課堂全體背誦)。幾個來回下來,自覺的學生可以達到熟讀成誦,懶一點的學生也能熟讀。通過這樣的誦讀教學,基本上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
    積累是關(guān)鍵
    新課程的文言文教材,課文的注解幾乎覆蓋了將近80%的語句。因此文言文得教學,應立足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根據(jù)課堂問詢,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變?yōu)榻虒W中的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的講解。經(jīng)過自學以后的學生不希望老師再將社科涉及到的所有文言字詞在課堂上繁瑣的列講,而是最希望老師能講一些和課文相關(guān)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識。因此,教師只應當強調(diào)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值得重點掌握的字詞而去掉一些已經(jīng)不用的詞匯以及生僻的詞匯。因為一些重現(xiàn)率很低的詞匯是不必要求記住的。這樣學生在學習少數(shù)重點詞匯中一課一得,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此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每段只選取了一些重要的詞匯以及句式在課堂上講解。
    趣味是目的
    雖然說文言文教學是古漢語教學。但文章能流傳至今必定有其鮮活的生命力,即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所以文言文教學既要抓“言”(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又要抓旨,只有認真領(lǐng)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才能體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沒有大志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明白“盡志無悔”才是學習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
    所以,我覺得:
    有預設的課堂就是有收效的課堂,反復誦讀解決了背誦這一大難題,抄寫又能避免錯字漏子,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有章可循的學習過程中消除了對文言文的恐懼。
    少數(shù)重點詞匯的強化學習,增添了文言詞匯的積累,致使學生在逐步積累中不斷豐富文言詞匯,做到一課一得。
    作者“盡志無悔”的說理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積極上向的正能量。
    當然,這樣的設計對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而言,收獲不小,但對于一些沒有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老師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去加強、去引導。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
    《愛之鏈》是一首愛的贊歌,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fā)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夜中充滿愛的故事:下崗的喬依無償幫老婦人修好汽車,老婦人在用餐時又得到了喬依妻子的細心照顧,也受到了愛的感染,留下一些錢,悄悄地走了。文章贊揚了人間的友愛互助,告訴人們: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伸出援助的手。
    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打動了。故事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愛令人感動?!稅壑湣愤@篇課文并不是特別深奧難懂,尤其是結(jié)尾處巧妙的構(gòu)思,使文章中心得到升華,揭示了生活中這樣一個說法:好人有好報。
    課題愛之鏈是有著深刻寓意的,這愛之鏈是什么意思?課文為什么要用愛之鏈作文題目,這都值得學生深思,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抓住了一些關(guān)鍵的語句,讓學生仔細咀嚼品味。首先我抓住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在你心中,你認為什么樣的事是天經(jīng)地義的?為什么喬伊認為幫助有困難的人是一件天經(jīng)地義的事?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原來喬伊以前在有困難的時候經(jīng)常受到別人的幫助。顯然,這是一種愛的傳遞,在這之前喬伊受到過別人的關(guān)愛,現(xiàn)在喬伊又把這種愛傳給了老婦人。接著,我又抓了課文第10自然段的一句話老婦人突然想起了喬伊,讓學生思考:老婦人想起喬伊的什么?此時她會怎樣想?又準備怎樣做?再抓住第11自然段的在我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了我?,F(xiàn)在我也想幫幫你這句話,讓學生體會到老婦人是受到了喬伊的愛的感染,又把這愛傳遞給了喬伊的妻子。接著又問學生:如果喬伊的妻子遇到了有困難的人,她也會伸出熱情的手去幫助別人嗎?答案是肯定的,女店主即喬伊的妻子也一定會把這種愛繼續(xù)傳遞下去的。學生還從文中找到了佐證女店主不禁潸然淚下,可見女店主也深深地受到了愛的感染,她定會把這份愛傳遞下去的。就這樣,愛就像鏈一樣環(huán)環(huán)相扣,環(huán)環(huán)相生,沒有止境,學生到此也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3
    宋代的人喜歡發(fā)表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再或者是游山玩水,都特別喜歡探究道理,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于他的游記過程的歡快、風景描述的精彩,而是在于這篇游記中透過記游而引發(fā)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shù)男牡?。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chǎn)生于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nèi)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敘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fā)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敘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fā)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游褒禪山記》就屬后者,符合宋人考據(jù)闡議之性。
    《游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jié)構(gòu)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于第一部分,是記游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敘同游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jié)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后第一段采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閱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后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jié)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著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后找學生提問,說出自己學習后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后教師解答。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xiàn)實是殘酷的。本節(jié)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jié)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不均勻,結(jié)果導致時間不夠,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在這一次的教學當中,學生的朗讀比較少,還需加強。三是一節(jié)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心里面沒有底,因為他們回答積極,還需要不斷的訓練、加強。針對以上幾個方面,我覺得可以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在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時間,可以讓他們自己學習。其次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是要對學生的朗讀多加訓練,對于本節(jié)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看他們的掌握程度。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盡量去彌補自己的不足,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更加完善。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4
    9月5日上午第三節(jié)課,市教研室專家來校聽課,我想從新課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學結(jié)構(gòu),運用問題發(fā)現(xiàn)法,來上好這節(jié)課。
    我準備上的課文是一篇傳統(tǒng)名篇――《游褒禪山記》。我向來不喜歡做課,所以也沒有強調(diào)預習,只是早讀的時候要求他們讀了課文,并且放了朗誦錄音;我想同學們經(jīng)過早晨的讀,應該對課文有一定的熟悉了,于是按照原來的思路滿懷信心地在第三節(jié)課走上了講臺。
    先是按照慣常安排,徐益安同學講了一首詞,可是準備得不是很讓人滿意,既沒有抄寫到黑板上,也沒有用幻燈打出原詞,同時不能脫稿,同學們只是隱隱約約地聽到為賦新詞強說愁,大多都沒有聽清楚。我只有皺皺眉頭,怎么這樣呢,多少次強調(diào)要將詞句抄寫到黑板上,或者幻燈打出,可是他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開始講課了――
    我的第一問題就是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靜默,沒有預想的熱鬧,后來連問多次后,黃恒才拿了一本參考書把王安石的生平念白的一遍,差強人意地對付了過去,可是這依然不是我問題中的你所了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從別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結(jié)論。這讓我很吃驚,對王安石的了解是這樣的蒼白么?可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后面呢!
    看到同學們的為難,我只好把自己準備的資料用幻燈打出來,并簡單地講解了其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沒想到的是,講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時候,我隨口問了問天的意思,竟然無一人知道,這可是我在這個班不止十次地提到過的呀,但是事實是又是一片靜默,多方提示都無濟以事,偶爾幾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心中已經(jīng)感覺到這場課是失敗了,最后還是陸萍怯怯地小聲說對了是自然,但在這個小小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已經(jīng)是失敗的了。時間浪費了,下面重要的內(nèi)容就要被擠兌壓縮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能背誦王安石的一部作品么?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讓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學們往日靈動的思緒似乎全部被凍結(jié)了,難道是有老師在聽課,怕出錯么?看起來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學們能記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結(jié)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個同學說了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遠近高低各不同;張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對的,后一句則是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壁》了。這讓人哭笑不得。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講下來,進入我這堂課的第三個步驟,就是把課文讀通,我以為學生有昨天晚上的預習和有一個早讀的時間朗讀,對這樣一篇文字并不很艱深的文章的讀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事后了解,今天這個班有5節(jié)課有老師聽課,除語文外,其他老師都是強調(diào)又強調(diào)地做了詳盡的部署,同學們本來就重理輕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沒有看書預習了),哪知道讀得也是不能盡如人意。就幾個斷句有問題的句子和幾個讀錯的詞語稍微點撥之后,我就進入了這場課最重要的階段,請同學們把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共同探討,我感覺這樣做才能體現(xiàn)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精神。但結(jié)果依然讓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斷的啟發(fā)誘導下,也只是寥寥幾個人提出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甚至有個別被點到了名字的同學站起來都不愿意,以至于吱唔以對,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40分鐘快過去了,下課鈴聲就要響起來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沒有任何哪怕是毫無價值的問題提出來。沒有問題提出,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是平時,我當然會叫他們再看書,再個人體味、品讀課文,力爭讀懂而發(fā)現(xiàn)疑難,提出問題。但是這時候有專家聽課,不能一節(jié)課什么都不解決,光看書吧,后面講得再精彩這堂課還是失敗的了。于是,我不能也不敢這么做了。就這樣在不斷的激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下課鈴聲響了,我環(huán)視整個教室,能夠按要求寫出問題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只能最后要求他們課后把問題收集起來交我,下節(jié)課再來辯難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覺極度失望。這堂本以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結(jié)構(gòu)的教學課是徹底失敗了。不用聽課的專家說,我心里已經(jīng)知道結(jié)果就是這樣的。聽了專家的點評,我對這堂課徹底失敗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本以為學生基礎(chǔ)差,但總會提問題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問題,淺顯的問題呀;哪里料想得到,這個生物班學生的基礎(chǔ)水平之差已經(jīng)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學常識、古詩詞識記,今后需要惡補了。
    二是同學們對這種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很不適應,師生始終有隔;加上前面已經(jīng)上了二堂有專家聽課的課,大家進入了思維疲勞階段,所以參與學習的熱情大減。
    三是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還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應該是在教師充分引導下的自主,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解決了基本的文本閱讀問題后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jù)教學對象的不同,采取適當?shù)牟襟E,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達成教學目的。
    四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這有待于以后的培養(yǎng)。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于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
    五是機械的理解新課程理論,尤其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的磨練。理論的灰色情調(diào)再次露出了他荒謬的悖論色彩,相信學生是主體確實是不錯的,但是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陡然讓他做一回主人,當然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來的。老師本領(lǐng)再高,面對一班只是知道抱著手臂、豎起耳朵聽的學生,要將新理念貫徹下去,真是神話呀。本應該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把這權(quán)力拋去了,就是不提問題;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從小學到現(xiàn)在,當奴隸已經(jīng)當成了習慣,要讓他們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多么艱難呀。
    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適應,還要迅速改變教學只是應付各類排名考試的現(xiàn)實狀況,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是操之過急了!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5
    我以《游褒禪山記》一課為例談談對文言文教學的看法和本節(jié)課的教學反思。
    一、誦讀應貫穿文言文教學的始終。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化用一個成語就是“讀”占鰲頭,“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因此,本課教學教師范讀的有多次次,有全文范讀,也有段落范讀;學生朗讀方式多樣化,齊讀有全文齊讀,段落齊讀,自由讀,抽學生讀,背誦有課堂自由背誦、課堂抽查背、小組集體背誦,課堂全體背誦。這樣自覺的學生可以達到熟讀成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這樣的誦讀教學,讓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成為“自然”,克服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倦”情緒。
    二、積累文言知識是文言文學習的關(guān)鍵。
    文言文教學,應充分運用導學案,立足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根據(jù)課堂問詢,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變?yōu)榻虒W中的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的講解。經(jīng)過自學以后的學生最希望老師能講一些和課文相關(guān)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識。因此,教師只應當強調(diào)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值得重點掌握的文言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重點文言知識中目標明確,便于理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此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選取了一些重要的詞匯以及句式等知識在課堂上講解。
    三、探究增強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
    文言文章流傳千古,蘊藉古人深厚的思想和智慧,必定有其鮮活的生命力,把握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會讓我們讀者受益匪淺。所以文言文教學既要抓“言”(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又要抓旨,只有認真探究領(lǐng)會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才能體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養(yǎng)。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沒有大志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明白“盡志無悔”的道理,也是學習本文的根本,作者“盡志無悔”的說理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積極上向的正能量,也增強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
    落實這樣的教學設計,老師更應該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去加強引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6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队伟U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xiàn)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獲。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chǎn)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游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jīng)過,借此生發(fā)議論,通過記游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結(jié)構(gòu)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xiàn)宋人游記善于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chǔ)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jié)合,前后照應的嚴謹結(jié)構(gòu)。
    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則說理,構(gòu)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敘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文章以記敘的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于一般的游記。雖然一、二句也按游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游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里,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著文章記敘游洞過程。一般游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游前洞,著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游者甚眾”;寫后洞,著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后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jié),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jié)束,仍不失為一篇游記佳作。因一般游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后,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jié)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fā)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jié)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著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極夫游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tài)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jié)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敘議結(jié)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tài)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diào)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說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lǐng)略險峰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tài)度。也說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游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fā)點,因事見理,說明“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zhì)條件。此外,還從仆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chuàng)業(yè),都有借鑒意義。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7
    合理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了解當時陽關(guān)以西、安西的狀況。處于河西走廊盡頭的陽關(guān),和它北面的玉門關(guān)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內(nèi)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內(nèi)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guān)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guān)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內(nèi)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guān)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jīng)歷萬里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從而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里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著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著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讓學生披文入境,再現(xiàn)故事情景,感悟人物內(nèi)心世界,與詩人達到情感共鳴。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后,教師情滿胸腔地采用了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深層蘊涵的深摯情誼。于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最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詩。由于前面的鋪墊,感情朗讀自然會很到位。學生讀出詩人王維與朋友話別時的傷感和心境。
    此外,我認為在教學中還有一些方面需要改進:
    1、評價語過于單一。若能及時、多樣、合理的對學生的表現(xiàn)予以評價,則更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2、對學生的關(guān)注度不夠。作為教者,應該時時處處關(guān)注孩子的動作、語言甚至每一個眼神,及時調(diào)控課堂。
    小編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