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2000字

字號:


    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中的向?qū)?,教學時需要撰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以系統(tǒng)方法為指導,可以更好的傳授給學生們相應的知識。那么有哪些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能給我們參考的呢?以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僅供你在工作和學習中參考。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1
    教學內(nèi)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冊
    同學情況分析和教學設想:《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同學在學習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所以教學中重點是讓同學親自體驗,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立空間觀念。為后面學習外表積和體積打下基礎。本課教學我的設想是通過同學觀察日常生活中的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親手玩弄實物或圖形,運用電腦課件來重點展示圖形的面、棱、頂點的特點,使同學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然后通過反饋練習,加深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指導啟發(fā)同學運用觀察、丈量等方法,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有關特征,開發(fā)同學智能。
    3、情感態(tài)度目標:通過觀察、玩弄實物協(xié)助同學建立起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
    教師準備: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同學準備: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體(每組至少8個)、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請同學們來回憶:我們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生答)這些圖形都是由什么圍成的?(線段)。課前老師曾讓同學們把數(shù)學書最后兩頁的組合圖形紙板沿虛線內(nèi)折,然后圍起來,你圍成了什么形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長方體和正方體)長方體和正方體與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有什么不同?(它們是由面圍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師:像這樣由面圍成的圖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我們把他們叫做立體圖形。比方:(出示實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燈罩等這些物體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你能不能舉出幾個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例子?(同學舉例)
    那么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板書課題)
    〖評析:用同學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實物引入長方體和正方體,充沛說明長方體和正方體是實際世界中客觀存在的。為了協(xié)助同學更好地認識實際世界,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提出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這種設計符合兒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引起兒童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同學的求知欲,有利于教與學雙方一起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BR>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用具: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導入:你們都聽說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吧,聰明的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這其中有什么道理?
    二、新授:
    1、體積的意義。
    (1)、準備:我們也來做一個實驗,取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到第二個杯子里,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這說明了什么?(鵝卵石占了一定的空間。)
    (2)、每一個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下面的電視機、影碟機和手機,哪個所占的空間大?
    〔3〕、啟發(fā)學生概括: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上面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BR>    (4)、比較:用學生手中的文具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
    師:教室是一個較大的空間,課桌、講臺、同學、老師等占教室空間的一部分。整個學校是一個大空間,教師、辦公室、操場、花池、領操臺、旗座等都占有一定的空間,既有自己的體積。而整個宇宙是一個大空間,地球只是宇宙空間的一部分,而地球上的山、川、河流、一切建筑物、人等占地球的一部分。
    2、體積單位:
    (1)、講:測量長度要用長度單位,測量面積要用面積單位,測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板書)
    認識體積單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可以分別寫成
    (2)、認識立方厘米:
    出示: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
    說明:它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誰的體積近似的接近1立方厘米?(色子或一個手指尖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
    (3)、認識立方分米:(方法同立方厘米)
    粉筆盒的體積接近于1立方分米。
    (4)、認識立方米:
    ①出示1立方米的棱長的教具。觀察后總結(jié):邊長是1米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②認識1立方米的空間大小。
    1立方米水約可以裝滿500個暖瓶。1立方米的木材約可以做課桌50張。
    小結(jié):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哪個體積單位大?哪個體積單位???
    體積單位的用途是什么?
    (5)、練一練:選擇恰當?shù)膯挝唬?BR>    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
    (6)、比一比:
    到現(xiàn)在為止,我們都了學哪些測量單位?(板書)
    長度、面積、體積三種單位的區(qū)別:
    (7)、練習:
    ①說一說: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只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②、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表面積是(),體積是()。(你想怎樣填?)
    ③、判斷:一只長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平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3、體積初步認識:
    ①決定體積大小,是看它含有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
    A、演示:用棱長1厘米的4個正方體,拼一個長方體,說出它的體積是多少?
    B、說出下面物體的體積(3個體積單位,4個體積單位,)
    C、擺一擺:請你也擺出一個體積是3立方厘米的物體。擺出體積是4立方厘米的物體。
    D、小結(jié):怎樣知道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同一個體積數(shù),可以擺出不同的形狀。
    ②動手擺一擺:
    請大家用手中的小正方體拼一個體積是8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想一想你拼的物體體積是多少?)可以怎么擺?
    三、總結(jié):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y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jīng)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是什么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教師板書:面、棱、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小組討論,然后完成p28的表格。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3、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棱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征。
    1、出示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提問:看一看這個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長、寬、高變?yōu)橄嗟?,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征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面、棱、頂點的數(shù)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制作長方體。
    制作準備:
    橡皮泥八小團,細棒十二根(分成三組,每組四根長短相同)
    制作過程:
    1.按下圖的順序,逐步搭成一個長方體的架子。
    2.成品如圖。
    讓學生動手操作,然后說一說在制作的過程中有什么發(fā)現(xiàn)。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口答。
    (1)(2)
    (1)長方體的長是()厘米,寬()厘米,高()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厘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棱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
    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
    面的面長是()厘米,寬()厘米,左
    邊的面長()厘米,寬()厘米,相交
    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jié):
    誰來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
    五、課后作業(yè):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完成p29的做一做。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能夠辨認這些圖形.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知道圖形的名稱.
    難點:辨認這些圖形.能夠區(qū)別長方形與長方體,正方形與正方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下圖中有多少個長方形?多少個正方形?多少個三角形?多少個圓?(投影片)
    (二)學習新課
    1.初步認識長方體.
    (1)出示長方體實物(裝墨水瓶的紙盒、火柴盒)
    師:同學們看這個紙盒和火柴盒,誰知道它們是什么
    形狀?學生能回答可由學生回答,不能回答老師告訴學
    生,并板書:長方體.
    (2)看一看、摸一摸.
    讓學生拿出一個長方體實物,看一看它的形狀,摸一摸每個面.
    師:長方體有幾個面?怎樣正確地數(shù)出?(長方體有上、下兩個面,前、后兩個面,左、右兩個面,一共有六個面)
    師:長方體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的?相對的面一樣嗎?(長方體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完全一樣)
    教師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
    師:這也是一個長方體.它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相對的面一樣嗎?(這個長方體有六個面,有四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一樣)
    (3)舉例.
    日常生活中,你還見到過哪些東西的形狀是長方體?
    (4)小結(jié).
    師: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我們知道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著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有的長方體的6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有的長方體有兩個面是正方形,其余4個面是長方形.
    板書:6個面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教師出示長方體實物,變換擺放方向,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長方體.如下圖:
    2.初步認識正方體.
    (1)出示正方體實物(魔方玩具、方積木塊)
    師: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邊說邊在黑板上板書:正方體.
    師:正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都是什么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正方體數(shù)一數(shù)有幾個面,再拿一個正方形的紙放在正方體的每個面上比一比.師生共同得出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
    板書:6個面正方形
    3.認識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
    師:現(xiàn)在我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畫成圖,你們認識嗎?
    教師出示已畫好的長方體圖和正方體圖,讓學生說出它們各自的名稱,并貼在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左面.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1)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是什么樣子的?正方體是什么樣子的?
    (2)選圖形(投影片)
    
    三)
    鞏固反饋
    1.教科書p.23做一做.
    先讓學生說一說中間一行的每一個圖形的名稱,再讓學生把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實物和它所對應的幾何圖形用線連起來.然后集體訂正.
    2.在長方體下面畫√.
    3.在正方體下面畫√.
    4.數(shù)一數(shù).
    長方體有( )個正方體有( )個
    長方形有( )個正方形有( )個
    5.動手擺.
    教科書練習七第2,3題.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這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一些感性認識,知道它們的名稱,能夠辨認就可以了.由于是初步認識,因此不要對學生提更高的要求.
    首先通過實物對長方體有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長方體有幾個面?各是什么形?繼而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然后教師通過變換長方體的擺放方向,從直觀上加深對長方體的認識.最后教師再出出示長方體圖,讓學生抽象的認識長方體.體現(xiàn)了對學生思維深刻性的培養(yǎng).
    通過選圖形、數(shù)一數(shù)、擺一擺三個層次的練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已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進行概括、遷移,在比較中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辨認長方形和長方體、正方形和正方體.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高度的發(fā)散狀態(tài),達到培養(yǎng)學生思維靈活性的目的.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蘇教版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以學生已有的觀察物體的豐富經(jīng)驗為基礎,先明確長方體有幾個面,從不同的角度觀察一個長方體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等知識,自然地由實物圖抽象出直觀圖。在介紹棱和頂點的概念后,引導研究有幾條棱、幾個頂點,接著研究面和棱的特征。教材力圖溝通棱、頂點和面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大多注重用“直觀實證”的方式研究長方體的特征,而對面、棱、頂點之間關系的認識更多停留在定義所描述的層次。這也就限制了這一內(nèi)容對發(fā)展學生空間觀念的作用。事實上,學生在以往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中,已經(jīng)積累了關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一些認識。如何在此基礎上,系統(tǒng)地、深層次構(gòu)建對長方體特征的認識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學生學習“體”的困難往往在于缺少從面到體過渡的橋梁,從點、線、面到體的認識發(fā)展需要充分地在“體”上尋找點、線、面之間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認知結(jié)構(gòu)的順應,這是空間觀念建立的關鍵。
    【教學片段】
    師:剛才,同學們動腦筋有條理地數(shù)出了長方體有──
    生(齊):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師:我們的研究不能滿足于“是什么”,還要探究“為什么”。
    (學生疑惑地用眼神告訴我:這有什么“為什么”?事實就是這樣嘛?。?BR>    師:沒問題?我先來說一個,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長方形有4條邊,這些邊就是長方體的(棱)。那長方體就應該有6×4=24條棱,可為什么只有12條棱呢?
    (學生仔細打量眼前的長方體模型,積極探索著答案。)
    生:(跑到黑板前指著直觀圖)就拿這條棱來說,它既是上面的一條邊,又是前面的一條邊。所以,在計算時,同一條棱算了兩次。其他的棱也是這樣。
    師:那應該怎樣算呢?
    生(齊):6×4÷2=12條棱。
    師:你現(xiàn)在也能提一些“為什么”的問題嗎?
    生1:長方體的6個面,每個面上有4個頂點,能算出24個頂點,為什么只有8個頂點?
    師:問得好!你有答案嗎?[ wWW.zY185.COM]
    生1:我有答案,但想讓其他同學回答。
    生2:(指著直觀圖上的一個頂點)這個頂點既是上面的一個頂點,又是前面的一個頂點,還是右面的一個頂點。也就是說這個頂點計算時被算了3次。其他頂點也一樣。所以應該用6×4÷3=8個頂點。
    師:真是太好了!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shù),根據(jù)面與棱、頂點之間的關系推算出棱的條數(shù)、頂點的個數(shù)。你還想研究什么問題?
    生1:能不能由棱的條數(shù)推算出頂點的個數(shù)、面的個數(shù)?
    生2:由頂點的個數(shù)是不是也能推算出面的個數(shù)和棱的條數(shù)?
    師:真會提問題!同學們有興趣研究嗎?
    (學生興致勃勃地研究并匯報了兩個問題。)
    師:觀察一下這6道算式,在利用面、棱、頂點之間關系推算時,有什么規(guī)律?
    生1:都先算出了24。這是為什么?
    (學生陷入了沉思,不一會兒,陸續(xù)舉起手。)
    生2:這兒的24表示的是24條邊(棱)或者24個頂點。因為長方體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6個長方形一共有24條邊、24個頂點。
    生3:推算時,就要先算出24條邊或24個頂點,再看看與要求的面、棱、頂點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計算出最后的結(jié)果。
    師:老師也沒想到,同學們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弄清楚了這么多“為什么”。
    ……
    師:同學們通過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等多種方法發(fā)現(xiàn)了長方體面和棱的特征。除此之外,有沒有其他方法研究面和棱的特征?
    生:通過重疊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長方體相對的面完全相同。兩個長方形完全一樣,也就是它們的長和寬分別相等。所以,長方體相對的棱長度相等。
    師:反過來呢?
    生:通過測量,我們發(fā)現(xiàn)相對的棱長度相等。而相對面的長和寬分別是兩組相對的棱,長和寬分別相等的長方形完全相同。
    師:真厲害!看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不僅可以通過操作來發(fā)現(xiàn),更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來發(fā)現(xiàn)。
    【教學反思】
    一、數(shù)學學習是經(jīng)驗的,也是推理的
    新課程注重向?qū)W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shù)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征。但如今的課堂上不乏學生的觀察、操作、猜測、驗證等活動,但很少運用數(shù)學知識進行簡單的推理。有人說,推理是中學的事。其實不然,推理是數(shù)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jīng)常使用的思維方式。如果忽視學生推理能力的培養(yǎng),會在很大程度上阻礙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所以,重視學生在具體、豐富的活動中經(jīng)歷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體驗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從已有的數(shù)學事實出發(fā),展開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小學幾何常被稱為“經(jīng)驗幾何”,這并不意味著幾何教學無須承擔發(fā)展推理能力的重任。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已經(jīng)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平面圖形的知識經(jīng)驗,已經(jīng)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并且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經(jīng)驗,這些知識經(jīng)驗基礎使學生探索長方體的特征沒有任何障礙。因此,從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出發(fā),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理應成為教學的訴求。實踐表明:從學生熟悉的面(長方形)的數(shù)量和特征出發(fā),聯(lián)系面圍成體的活動經(jīng)驗,對棱的條數(shù)、頂點的個數(shù)及棱的特征展開驗證性推理是非常有價值的。這其中有憑借經(jīng)驗和直覺,通過歸納和類比進行的推測,也有依據(jù)已有的某個事實,按照邏輯和運算進行的推理。形式化結(jié)果的解釋也蘊含著豐富的推理,由面到棱和由棱到面的特征推斷讓我們看到了證明的雛形。這些都促進了學生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
    二、空間觀念是具象的,也是關系的
    一般認為,小學階段幾何圖形教學承載的空間觀念目標主要是能進行實物和圖形間轉(zhuǎn)換。這種空間觀念是相對“具象的”。實踐表明:要實現(xiàn)實物與圖形間的轉(zhuǎn)換,學生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必須建立準確的模型。這就要求,對圖形的認識不能停留于直觀建構(gòu),而要適度抽象為頭腦中的模型,這種模型的穩(wěn)固形成依賴于對圖形基本元素關系的理性思辨。否則,學生頭腦中的模型依然是模糊的,不能隨時順利提取和準確利用。引導六年級的學生有意識地思考長方體的基本元素——面、棱、頂點之間關系,不僅必要而且可行。這種關系的找尋以棱和頂點的概念為出發(fā)點,以各自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面和棱的特征聯(lián)系為主要研究對象。教師引導學生以長方體的模型和直觀圖為依托,首先考量面的個數(shù)與棱的條數(shù)之間的關系,深化了對“兩個面相交的線叫做棱”這一概念的認識;接著由面的個數(shù)到頂點的個數(shù)的推算則從面的角度揭示了頂點的形成;后來又逆向地從棱到頂點、棱到面、頂點到棱、頂點到面等角度全方位、深刻揭示了各元素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頂點,四條棱圍成了一個面,一條棱的兩個端點就是兩個頂點,一個長方形四個角的頂點就長方體的頂點等。教者還引導學生從面的特征推理出棱的特征、從棱的特征推理出面的特征,這也深刻揭示著面和棱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溝通了面與體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些元素關系的建立極大地明晰了學生認知結(jié)構(gòu)中的長方體模型,為后面學習長(正)方體展開圖、長方體的表面積等知識提供了堅實的觀念基礎。
    三、課堂思考是個體的,也是群體的
    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是在教師的引導和與同伴的思維碰撞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的。課堂中學生要進行獨立思考,但個體思維的成果也需要與同伴的交流和碰撞。這其中,教師是促進個體思維深入、群體思維共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當個體思維依靠自身的力量不能打開或難以實現(xiàn)轉(zhuǎn)換時,教師的示范和引導便成為重要的源頭。正如學生面對由對面、棱、頂點的“是多少”向“為什么”的思考躍進時,教師示范提出了“為什么”的問題,將思維聚焦于利用關系推算數(shù)量,從而搭建起一個對原有信息整理分類、分析關系的思維橋梁。這也激活了學生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方向,學生的思維隨著有價值的問題的提出不斷展開,個體思維的豐富成果不斷被演化和推廣。在由此及彼的類比處,教師適時的點撥:“剛才我們是由面的個數(shù),根據(jù)面與棱、頂點之間的關系推算出棱的條數(shù)、頂點的個數(shù)。你還想研究什么問題?”再次打開學生的思路,促進自主提問和思考的深入。在研究似乎可以告一段落時,教師畫龍點睛式的追問“有什么規(guī)律”,再次引發(fā)群體思維的風暴。而后,學生群體水到渠成地“證明”棱的特征、面的特征,更展現(xiàn)出思維的無限潛力。這么豐富的思辨成果只有在教師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群體的思維才能不斷地展現(xiàn)。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一)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三)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二)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電腦動畫軟件。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過程設計
    (一)復習準備
    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jīng)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然后老師說明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請學生先觀察,再請兩三位來摸一摸,然后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學生: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
    教師:我們看到的這些物體,它們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的形狀都是立體圖形。
    教師:這些物體在原來的位置不動,我們還能在它們所占的位置上放別的物體嗎?(請一位同學演示。)
    學生:不能。
    教師:可見立體圖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間。
    教師請學生從教具中挑出長方體后,說明本節(jié)課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并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留出寫“正方體”的空)。
    (二)學習新課
    1.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學生:面。(教師板書:面)
    教師: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有一條邊。
    教師:這條邊稱為棱。(板書:棱)
    教師:請摸一摸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學生:尖。
    教師:相交的這點稱為頂。(板書:頂。)
    (2)教師:請同學們用自己的長方體,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
    投影片出示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校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
    學生討論并歸納后,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8個。
    請學生觀看動畫圖(用電腦軟件或?qū)嵨镎故?
    出示有一組對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個面相等;
    第三步:出示8個頂點。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先請同桌兩人互相說,然后請一兩位同學拿著學具給全班同學說。)
    (3)老師: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
    教師:(拿一個長方體正對學生)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請幾位觀察角度不同的同學回答。
    教師: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介紹的同時用動畫圖像展示。)
    教師:出示長方體框架請觀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圖。(如圖)請指出框架上的12條棱分幾組?并指出哪幾條棱是一組的?
    請指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
    教師:請量一量自己的長方體上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看一看長度是否相等?
    教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練習:請分別說出下面兩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第二個長方體與第一個長方體有什么區(qū)別?(投影片)
    2.正方體特征。
    (1)展示動畫圖像:(或抽拉投影圖)
    第一步:長方體中的長邊縮短,使長、寬、高相等;
    第二步:長方體中的短邊伸長,使長、寬、高相等。
    教師: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學生:長、寬、高變?yōu)橄嗟龋鶄€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教師: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正方體,(也叫立方體)觀察,對照長方體的特征來研究正方體的特征。(把課題補充完整——加上“正方體”。)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請看動畫圖像。
    (2)教師:請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說一說它們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學生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在面、棱、頂點的數(shù)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學生: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口答填空。(投影片)
    (1)長方體的長是( )厘米,寬( )厘米,高( )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 )厘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 )體,12條棱長的和是( )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長是( )厘米,寬( )厘米,左邊的面長( )厘米,寬( )厘米,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 )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投影片)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 )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 )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 )
    (四)課堂總結(jié)及課后作業(yè)
    1.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2.作業(yè):教材P22練習五:1,2,3。
    課堂教學設計說明
    學生通過以前的學習,已經(jīng)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本節(jié)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它們的特征。立體圖形的具體研究,學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讓學生了解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qū)別;然后再引導學生通過感受、觀察、比較,認識到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它們二者的關系。平面圖上的立體圖形,學生接受比較困難,在教案設計中,安排實物觀察、動畫圖像的生動演示,來加深學生對圖上虛實線畫法的理解,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初步形成立體圖形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看立體圖的能力。
    本節(jié)新課教學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學長方體的特征。共分三個層次進行:讓學生通過感官了解長方體的面、棱和頂;利用教具學具和討論提綱,幫助學生自己去認識并概括出長方體的特征;通過圖像和練習,學生會看平面上的立體圖,掌握長、寬、高。
    第二部分教學正方體的特征。共分兩個層次進行:利用長方體長、寬、高的變化來認識正方體的特征,會看立體圖;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扳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7
    一、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部分內(nèi)容是在學生過去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礎上,進一步教學的。這是學生比較深入地研究立體幾何圖形的開始。由研究平面圖形擴展到研究立體圖形,是學生發(fā)展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長方體和正方體是最基本的立體幾何圖形。通過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可以使學生對自己周圍的空間和空間中的物體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是進一步學習其他立體幾何圖形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材強調(diào)要學生自己多動手。除了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外,還要求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為后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做了準備。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三、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2、能力目標:能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會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會用直尺測量長方體的長、寬、高。
    3、情感目標:通過操作、觀察、想象等活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滲透學習目的性教育。
    五、教學用具
    長方體、正方體的實物、框架、火柴盒、電腦課件。
    六、教學流程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教學中我從復習平面圖形入手,然后認識立體圖形,進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清長方形和長方體的概念,便于學生逐步形成有關立體圖形的空間概念。然后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數(shù)一數(shù),量一量,畫一畫來具體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抽象概括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征。最后,讓學生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用集合圖形表示它們的關系。
    在創(chuàng)新應用上,我讓學生動手用硬紙板做一長方體和正方體,并實際進行測量。通過做一做,擺一擺,說一說,練一練等方式,鞏固所學的知識,加深學生的理解,同時又教給了學生認識事物的方法,從而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圓滿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認識它們之間的關系。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3.滲透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發(fā)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學難點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2.立體圖形的識圖。
    教具準備
    教具:長方體框架、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等;投影片;動畫。
    學具:長方體和正方體紙盒。
    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1、請同學們自己畫一個已經(jīng)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再請每位同學用手摸一摸畫出的圖形;老師明確:這些圖形都在一個平面上,叫做平面圖形。
    2、教師擺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臺、長方臺、墨水瓶盒等。
    教師提問:這些物體的各部分都在一個面上嗎?(不是)
    教師明確:這些物體的各部分不在一個面上,它們都是立體圖形。
    3、引入: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長方體有什么特征。
    教師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二、學習新課。
    (一)長方體的特征。
    1、請同學取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
    教師提問:請用手摸一摸長方體是由什么圍成的?
    請用手摸一摸兩個面相交處有什么?
    請摸一模三條棱相交處有什么?
    教師板書:面、棱、頂點
    2、參考討論提綱來研究長方體的特征?!狙菔緞赢嬮L方體的特征】
    討論提綱:
    ①長方體有幾個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體有多少條棱?棱的位置、長短有什么關系?
    ③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
    教師板書:長方體:
    面: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條,相對的4條棱長度相等。
    頂點:8個。
    教師:請完整地說一說長方體的特征。
    3、比較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的區(qū)別。
    老師提問:長方體是立體圖形,畫在紙上如何與平面圖形區(qū)別呢?
    請觀察,你能看到幾個面?哪幾個面?
    你能看見幾條棱?哪幾條棱?
    教師介紹長方體的畫法:
    看不見的棱畫在圖紙上用虛線表示,最后面畫出的是長方形,其它的面畫出的是平行四邊形。
    4、出示長方體框架觀察。
    教師提問:框架上的12條棱可以分幾組?怎樣分?
    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度相等嗎?
    教師明確: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二)正方體特征。
    1、【演示動畫正方體的特征】
    教師提問:看一看新得到的長方體與原來長方體比較有什么變化?
    (長、寬、高變?yōu)橄嗟?,六個面都變成了正方形,長方體變?yōu)檎襟w)
    2、對照長方體的特征學生自己研究正方體的特征。
    學生討論、歸納后,教師板書:正方體:
    面: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條棱長度都相等。
    頂:8個。
    3、學生討論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相同點:面、棱、頂點的數(shù)量上都相同;
    不同點:在面的形狀、面積、棱的長度方面不相同。
    教師提問:看一看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是否都有?試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教師板書集合圖:
    三、鞏固反饋。
    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說出每個面的長和寬是多少?
    2、根據(jù)圖中數(shù)據(jù)口答。
    (1)(2)
    (1)長方體的長是()厘米,寬()厘米,高()厘米,12條棱長的和是()厘米。
    (2)這幅圖中的幾何體是()體,12條棱長的和是()分米。
    (3)如圖一個長方體,它的長、寬、高分別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長是()厘米,寬()厘米,左邊的面長()厘米,寬()厘米,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長和是()厘米。
    3、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畫,錯誤的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2)正方體的六個面面積一定相等;()
    (3)一個長方體(非正方體)最多有四個面面積相等;()
    (4)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相等的長方體一定是正方體。()
    四、課堂總結(jié)。
    誰來說一說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和它們之間的關系?如何看圖紙上的立體圖?
    五、課后作業(yè)。
    1、拿一個火柴盒,量一量它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2、說出下圖表示的物體是什么形狀,并且說明:
    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右側(cè)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長和寬各是多少?
    六、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