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下半年的教師資格證考試即將在兩個月左右的時間之后正式開始考試,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教育心理學部分的考試知識需要考生們在備考時花較長時間進行復習記憶,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guī)?022年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教育心理學考試高頻考點整理合集,快來一起看看吧!
1、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
2、感覺:是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3、知覺:是腦對直接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4、錯覺: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chǎn)生的對刺激的歪曲的知覺。
7、絕對感受性:指感覺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8、絕對感覺閾限: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
9、差別感受性:剛剛能覺察出同類刺激量最小差別量的感覺能力。
10、差別感覺閾限:剛剛能感覺出的兩個同類刺激的最小差別量。
11、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1)注意的分類:無意注意(無預定目的、無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預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覺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2)注意的廣度:在單位時間內(nèi)能夠注意的對象的數(shù)量的多少。
(3)注意的穩(wěn)定性:我們的注意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所持續(xù)時間的長短。
(4)注意的分配:同一時間內(nèi)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對象。
(5)注意的轉(zhuǎn)移:根據(jù)新的任務和要求,主動地從一個對象或一種活動轉(zhuǎn)移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去。
12、記憶:是過去經(jīng)驗在人腦中的反映。
(1)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fā)生的干擾作用。
(2)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先學習的材料的記憶所發(fā)生的干擾作用。
(3)保持:是實際過的食物在頭腦中儲存和鞏固的過程。
(4)遺忘:對實際過的事物不能回憶或是錯誤的回憶。
(5)再認: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出現(xiàn)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
13、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括的反映。
(1)輻合思維/集中思維:把問題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聚合起來,得出一個正確或是最好答案的思維。
(2)輻射思維/發(fā)散思維:從一個目標出發(fā),沿多種不同途徑尋求各種答案的思維。
(3)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新意獨特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思維。
(4)思維定勢:指過去思維活動的經(jīng)驗使當前思維活動處于一種準備狀態(tài)。
(5)功能固著: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啟發(fā):在其他事物或現(xiàn)象中獲得的信息對解決當前問題的啟發(fā)。
14、遷移:已獲得的知識經(jīng)驗對新問題產(chǎn)生的影響。
(1)正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促進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2)負遷移: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干擾另一種知識技能的掌握。
15、想象:是對頭腦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過程。
?。?)再造想象:根據(jù)語言文字描述或圖樣的示意而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
(2)創(chuàng)造想象:根據(jù)創(chuàng)造目的,不依據(jù)現(xiàn)成描述,而在頭腦中創(chuàng)造新形象的過程。
(3)幻想:指向未來并與個人愿望相聯(lián)系的想象,是創(chuàng)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16、情緒:是人類對于各種認知對象的一種內(nèi)心感受。
(1)心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tài)。
(2)應激:人對某種意外的環(huán)境刺激所作出的適應性的反應。
17、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產(chǎn)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情緒過程的主觀體驗,是情緒的感受方面)
(1)道德感:人們運用一定的道德標準評價自身或他人行為時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道德感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高級情感。
(2)理智感:在智力活動中,認識和評價事物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
(3)美感:用一定的審美標準來評價事物時所產(chǎn)生的情感體驗。它包括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欣賞和體驗。
18、意志:指人們自覺地確定目的,根據(jù)目的支配、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并通過克服困難實現(xiàn)目的的心理過程。
(1)雙趨沖突: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吸引力的目標同時出現(xiàn),形成強度相同的二個動機。由于條件限制,只能選其中的一個目標,此時個體往往會表現(xiàn)出難于取舍的矛盾心理,這就是雙趨沖突。“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2)雙避沖突:指兩種對個體都具有威脅性的目標同時出現(xiàn),使個體對這兩個目標均產(chǎn)生逃避動機,但由于條件和環(huán)境的限制,也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目標,這種選擇時的心理沖突稱之為雙避沖突?!扒坝龃蠛?,后有追兵”正是這種處境的表現(xiàn)。
(3)趨避沖突:指某一事物對個體具有利與弊的雙重意義時,會使人產(chǎn)生二種動機態(tài)度:一方面好而趨之,另一方面則惡而遠之。所謂“想吃魚又怕魚刺”就是這種沖突的表現(xiàn)。
19、學習策略:指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為了達到有效的學習目的而采用的規(guī)則、方法、技巧及其調(diào)控方式的綜合。
(1)認知策略:學習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術。
①復述策略:指在工作記憶中為了保持信息而對信息進行反復重復的過程,是短時記憶的信息進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②精加工策略:指把新信息與頭腦中的舊信息聯(lián)系起來從而增加新信息意義的深層加工策略。
③組織策略:整合所學新知識之間、新舊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形成新的知識結(jié)構(gòu)。
(2)元認知策略:是對認知的認知,是個體對自己認知過程的認知和調(diào)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
20、心理效應
(1)暈輪效應/光環(huán)效應: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之后,人們還傾向于據(jù)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例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2)首因效應:即首次或最先的印象,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
(3)近因效應:因某件事影響對某人的印象。
(4)自我中心效應/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為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5)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個社會群體形成的一種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教師資格證考什么:
1、報考幼兒園階段教師資格證的考生,需要面臨的考試科目為《綜合素質(zhì)》、《保教知識與能力》。
2、想要考取小學階段的教師資格證,那么要備考的科目,分別是《綜合素質(zhì)》與《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
3、參加初級、高級階段教師資格證考試的情況下,則要考的科目是《綜合素質(zhì)》、《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
4、面試階段的考試,會根據(jù)報考的教資階段來進行題目上的安排,至于會抽到哪些題目沒有固定標準。而面試一般會采取機構(gòu)化方式,具體如何安排看各地公告。
需要注意是,有些相同的筆試科目,在不同教資階段的情況下,所涉及到的考試內(nèi)容會有變化,因此在備考的時候也要有所區(qū)分。
教師資格證難考嗎:
教師資格證并不算很好考,涉及到了較多的知識點,需要考生認真地進行記憶。一般在筆試通過的情況下,成績會有2年的有效期,如果能在2年內(nèi)通過面試,則可以申領教資證。而沒有通過的話就需要重新考筆試科目。
近些年來,考教師資格證的人越來越多,但對于這類考試要考什么,以及考試的難度如何,有些人不是很清楚。而既然決定了要考教資,那么就應該認真地備考,以便能早點兒拿到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