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高校有哪些招生方式

字號:


    去美國讀書,大家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招生方式,因為不同能力的學生選對了方式才能夠提高成功率。和出國留學網(wǎng)來看看美國高校有哪些招生方式?
    招生方式
    1、Regular admission (常規(guī)招生)
    常規(guī)招生是標準的招生方式,它要求申請人在某個截止日期前(通常是每年的1月中旬),將申請材料提交給所申請的學校。過了截止日期后,學校的招生部門在一段時間內(nèi),審查所有的申請材料。
    幾個月后(通常是3月末或4月份),申請人會接到學校是否錄取的通知。由于要考慮新生的組成結(jié)構(gòu),學校在做出最后的錄取決定前,還要對所有的入學申請進行了一次復核。
    大多數(shù)學校在3月末到4月初這段時間內(nèi),會向在常規(guī)招生過程中提出申請的學生發(fā)送通知,被錄取的學生必須在5月1日之前給予答復,隨后錄取決定生效。
    對大多數(shù)頂尖大學來說,這意味著申請人可以在5月1日前做出選擇,決定是否入學,并將自己的決定通知錄取他的學校。在此之前,申請人還可以等待其他大學的錄取通知,而不必急于馬上就學校的錄取通知做出答復。
    2、Rolling Admission (整個學年都接受申請表格的招生)
    在整個學年都接受申請的招生過程中,申請人的材料一經(jīng)送達招生辦公室,招生人員就開始征對這些材料進行審查,并做出錄取與否的決定。
    例如,招生季節(jié)可能是10月1日開始,學校要求所有申請人將他們的申請材料在冬季或春季的某個截止日期前,送達學校招生部。(對于以該方式提出申請的學生來說,申請材料寄出得越早越好。)
    3、Early Decision(具有約束力的提前錄?。?BR>    具有約束力的提前錄取政策是多數(shù)頂尖大學為那些還在高中三年級上學期的,已經(jīng)選好第一志愿的學生準備的。它要求申請人在高中三年級的秋季學期(上學期)就提出入學申請。(DEADLINE一般為11/1或11/15),該錄取通知是一紙具有約束力的錄取合同。
    實行該項招生政策的學校在接到申請材料的數(shù)月后,通知申請人錄取與否的決定。申請人一旦被錄取,就必須進入該項校學習。一旦向一所學校提出了ED的申請,申請人就不再享有向其他學校申請ED或EA的權(quán)力了。
    4、Early Action (不具約束力的提前錄?。?BR>    只有很少一部分學校實行不具約束力的提前錄取的招生政策。它允許申請人提前提出入學申請,學校在一兩個月后將評審結(jié)果通知申請人。與具有約束力的提前錄取相比,該項招生政策不具有約束力。
    如果被申請學校錄取,申請人并不一定就非要上該校不可,他仍可以等接到其他學校的錄取結(jié)果(RD)后,再做決定。申請EA招生政策的申請人可以同時向另一學校提出同樣的申請,但不可以再申請另一所學校的ED。
    招生政策
    成績是王道:它可不僅僅是一個分數(shù)
    學校,尤其是頂尖學校,自然是想要選擇最好的學生錄取,但是,優(yōu)秀的定位是什么呢?誠然,面對海量的申請,成績是最節(jié)省選擇成本的過濾標準,而且這一紙成績單,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很多優(yōu)點,比如聰明,刻苦,自律等等。但問題是,成績雖然可以說明很多問題,但畢竟不能與優(yōu)秀掛上等號。優(yōu)秀本身就很難定義,有的人有極強的自控能力,嚴格要求自己,工作效率很高,但是也有的人,雖然十分懶散,甚至生活自理能力都很低,一個工作可以拖延很久,但是一旦開始工作,卻也可以完成得十分漂亮,讓人贊嘆。人本身就是多元的,試圖用單一的標準去篩選多元的學生,本身就不合理。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大學除了成績也會注重其他方面。
    小編評述:總體而言,成績雖然不是唯一標準,但是依然很重要,國外院校對于成績的要求的確在反思,但是對于申請者,切不可因為這樣的反思而放松對于成績的重視,因為無論怎樣,高分成績都是一個絕對的加分點,何況,即便大學哪一天真的降低的均分要求,激烈的競爭依然會無形中將成績的比拼提高。
    公平和歧視只有一線之隔:多元化和公平如何取舍
    這幾年,關(guān)于國外院校申請中歧視亞裔申請者的新聞和官司不斷,甚至最高法院在去年表示外國院校在篩選申請學生的時候可以參考申請人的膚色和種族,當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抵制。這里要說明的是,最高法院主要是考慮美國每個種族人口能夠受到公平教育,就好比中國高考中少數(shù)民族的加分政策,因為如果單純的用分數(shù)或者其它指標招生,也許會造成某個種族或群體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所以規(guī)定學校的不同族裔學生比例,保證每個族裔人群都能夠接受教育。
    但是,雖然說這個政策說是造福所有人,但首當其中的就是亞裔。原因很簡單,亞裔想來在考試成績上傲視群雄,但是因為每個學校不單純用成績?yōu)闃藴收猩?,而是每個種族群體都有限定配額,這就意味著,一個中國學生平均分達到92都進不去的學校,另外一個別的種族的學生也許平均分82就進去了,而原因不是因為這個中國學生不夠優(yōu)秀,而是因為這個學生能夠招生的中國學生有限。那這到底是對這個學生的歧視,還是對另一個學生的公平呢?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書香門第也是優(yōu)勢
    很殘酷的一個事實是,很多高等院校,比如哈佛和耶魯,非??粗匦S炎优纳暾垼瑩Q言之,子女申請父母曾經(jīng)上學的學校,會有很大的優(yōu)勢。當然,對于這些學生,他們會覺得理所應當,不僅僅是因為有一層“都是自己人”的意思在,同時,如果父母是高等院校的畢業(yè)生,那么他們的孩子自然也會受到父母影響。但是,這對于其他申請者,可能又是一個不公平因素,因為這也意味著,兩個同樣努力優(yōu)秀的學生,可能就因為父母的原因,拉開差距。
    同時,很多大學也表示,學生家庭的財務狀況也是他們會做考慮的地方,當然,不會成為決定性因素,只是會做參考。不過,這依然會對很多家庭條件不是非常優(yōu)越的孩子造成不公。
    大學招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張紙
    現(xiàn)在高等院校,不僅是國外,中國的一些大學,也開始嘗試全方位的考量學生。比如,有些學校會列出來他們對學生一些品質(zhì)的期待,比如要有好奇心,要有對生活的熱情,期待改變,擁有克服困難的能力等等。當然,這些品質(zhì)并非只是跟學生短短的面試,或者只看學生寫的個人陳述,就判斷出來的。學校會通過學生提供的個人經(jīng)歷,甚至利用網(wǎng)絡技術(shù),搜索學生參加的活動和比賽,來判斷學生的特點。同時,很多學?,F(xiàn)在嘗試申請文件形式多樣化,比如允許學生上傳視頻,音頻,圖片等各類文件,來展示自己的個性和特點。甚至有些學校,會要求很多申請者一起來到學校,共同完成一個作業(yè)或者任務,觀察申請者在合作中的表現(xiàn),他們的領(lǐng)導力,溝通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等。
    所以要明白,大學想要招的,是一個人,不是一張紙,成績固然重要,但是很多中國學生和家長,還是無法擺脫用考中國大學的思維去看待留學申請,覺得只要成績達標,語言成績達標,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個人陳述其實是一個精華,不僅僅是羅列學生的經(jīng)歷和獎狀,更是告訴學校,這個學生哪里與眾不同,為何應該在眾多申請者中脫穎而出。很多學生和家長洋洋得意的成績,僅僅是激烈的大學申請競爭中的第一輪比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