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曹劌論戰(zhàn)的閱讀,我們能夠明白取勝的關鍵,因此要具備一定的遠見。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zhàn)原文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曹劌論戰(zhàn)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惫唬骸盃奚癫ジ壹右玻匾孕?。”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睂υ唬骸爸抑畬僖病?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遍一作:徧)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劌論戰(zhàn)翻譯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zhàn)。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對他說:“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庇谑侨雽m進見魯莊公。曹劌問魯莊公:“您憑什么條件同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來養(yǎng)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亨用,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辈軇セ卮鹫f:“這是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鼻f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不敢虛報,一定對神誠實。”曹劌回答說:“這是小信用,還不能使神信任您,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對于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雖不能一一明察,一定誠心誠意來處理。”曹劌回答說:“這是忠于職守的一種表現(xiàn),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作戰(zhàn)時請讓我跟從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zhàn)。一開始,魯莊公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饼R軍擊鼓三次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被打得大敗。魯莊公就要下令驅車追擊齊軍,曹劌說:“還不行。”曹劌下車看了看地上齊軍戰(zhàn)車輾過的痕跡,又登上車前的橫木遠望齊軍撤退的情況,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
戰(zhàn)勝以后,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打仗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崐鼓,能夠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的勇氣就減弱了,第三次擊鼓后士兵的勇氣就消耗完了。他們的勇氣已經(jīng)完了,我們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zhàn)勝了他們。但大國難以捉摸,恐怕有埋伏,我看到他們戰(zhàn)車的車輪痕跡很亂,望見他們的軍旗也已經(jīng)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zhàn)注釋
1. 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2. 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3. 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4. 伐:攻打。
5. 我:指魯國?!蹲髠鳌犯鶕?jù)魯史而寫,故稱魯國為“我”。
6. 公:諸侯的通稱,這里指魯莊公。
7.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8. 謀:謀議。
9. 間(jiàn):參與。
10. 鄙:鄙陋,目光短淺。
11. 乃:于是,就。
12. 何以戰(zhàn):就是“以何戰(zhàn)”,憑借什么作戰(zhàn)?以,用,憑,靠。
13. 衣食所安,弗敢專也:衣食這類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用。安:有“養(yǎng)”的意思。弗:不。專:獨自專有,個人專有。
14.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身邊的人。以,把。人:指魯莊公身邊的近臣或貴族。
15.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16. 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玉器。帛,絲織品。
17. 加:虛報夸大。
18. 以:按照。
19. 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信服。孚,使人信服。
20. 福:名詞作動詞,賜福,保佑。
21. 獄:(訴訟)案件。
22. 察:明察。
23. 情:誠,誠實。這里指誠心。
24. 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好分內的事。屬,種類。
25. 可以一戰(zhàn):就是“可以之一戰(zhàn)”,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桑梢?。以,憑借。
26. 戰(zhàn)則請從:(如果)作戰(zhàn),請允許(我)跟從去。從:隨行,跟從。
27.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共坐一輛戰(zhàn)車。之,指曹劌。
28. 長勺:魯國地名,今山東萊蕪東北。
29. 敗績:軍隊潰敗。
30. 馳:驅車追趕。
31. 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2. 軾:古代車廂前做扶手的橫木。
33. 遂:于是,就。
34. 逐:追趕,這里指追擊。
35. 既克:已經(jīng)戰(zhàn)勝。既,已經(jīng)。
36. 夫戰(zhàn),勇氣也:作戰(zhàn),靠的是勇氣。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發(fā)議論,沒有實際意義。
37. 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氣。作,振作。
38. 再:第二次。
39. 三:第三次。
40. 彼竭我盈:他們的勇氣已盡,我們的勇氣正盛。彼,代詞,指齊軍方面。盈,充沛,飽滿,這里指士氣旺盛。
41. 難測:難以推測。測,推測,估計。
42. 伏:埋伏。
43. 靡(mǐ):倒下。
44. 曹劌論戰(zhàn):選自《左傳·莊公十年》。題目是(教材編寫者)后加的。
曹劌論戰(zhàn)賞析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從開頭至“戰(zhàn)則請從”):寫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取信于民。
這一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tài)發(fā)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zhàn)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zhàn)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zhàn),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xiāng)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后文魯莊公在戰(zhàn)斗中瞎指揮作了鋪墊;另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這是本段的重點。曹劌謁見魯莊公,劈頭就問“何以戰(zhàn)”,抓住了作好戰(zhàn)前政治準備這一決定勝敗的關鍵問題。魯莊公在曹劌的一再啟發(fā)下,依次提出了貴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獄以情三個條件,曹劌否定了前兩條,肯定了后一條。在曹劌看來,戰(zhàn)爭的勝負既不取決于貴族的支持,也不取決于神明的保佑,而是決定于“取信于民”。他認為察獄以情是“忠之屬也”,“忠”是盡職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戰(zhàn)”。曹劌重視民心得失與戰(zhàn)爭勝負關系的思想,確實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們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進行人民戰(zhàn)爭的思想是有本質區(qū)別的。
第二段(從“公與之乘”至“遂逐齊師”):寫曹劌指揮魯軍戰(zhàn)勝齊軍的經(jīng)過。
曹劌“取信于民”的見解,得到了莊公的贊同,“公與之乘”,說明了莊公對曹劌的信任與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魯國反攻的陣地,長勺在魯國境內,對魯國來說,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資供給,在士氣上也利于魯國向有利方面轉化。接著是對這次戰(zhàn)役經(jīng)過的具體記敘,重點寫了“擊鼓”和“逐師”兩件事。寫曹劌指揮魯軍在“齊人三鼓”之后才開始反攻,寫曹劌在觀察了齊軍敗逃的情況之后才決定追擊,都記敘得非常簡略。這樣寫,一則符合實情(酣戰(zhàn)中魯莊公無暇問及,曹劌了不可能多發(fā)議論),一則此中道理正是曹劌論戰(zhàn)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闡述,更見突出?!肮珜⒐闹薄ⅰ肮珜ⅠY之”,說明了魯莊公急躁冒進;曹劌的兩個“未可”、兩個“可矣”,表現(xiàn)了曹劌胸有成竹,沉著思斷,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擊的時機。
第三段(從“既克”至結尾):寫曹劌論述贏得戰(zhàn)役勝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著戰(zhàn)役的高潮已經(jīng)過去,氣氛頓時緩和下來,該是莫名其妙的魯莊公問一個究竟的時候了。曹劌的回答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論述了利于開始反攻的時機——彼竭我盈之時:魯軍按兵不動,養(yǎng)精蓄銳。齊軍第一次擊鼓進軍,士氣正旺;第二次擊鼓,士氣開始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已經(jīng)完全衰竭。在此關鍵時刻,曹劌采取“敵疲我打”的方針,終于化劣勢為優(yōu)勢。二是論述了追擊開始的時機——轍亂旗靡之時:魯軍雖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勝利,但曹劌并未輕敵,“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反映了曹劌隨時沒有忘記自己是以小敵大,以弱敵強。兵不厭詐,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劌親自察看敵情,發(fā)現(xiàn)敵軍“轍亂”、“旗靡”,確認了齊軍是狼狽逃竄,潰不成軍,才乘勝追擊,終于取得了戰(zhàn)役的勝利。
綜上分析,本文通過贊揚曹劌的遠謀,說明了在戰(zhàn)爭中如何正確運用戰(zhàn)略防御原則——只有“取信于民”,實行“敵疲我打”的正確方針,選擇反攻和追擊的有利時機,才能以小敵大,以弱勝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