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十一個節(jié)氣,小暑節(jié)氣期間多雷暴雨,大家出門前記得查看天氣預報哦!那關于小暑節(jié)氣大家還知道什么呢?下面不妨一起跟隨出國留學網小編一起看下“24節(jié)氣之小暑由來簡介”希望你會喜歡,歡迎你的參閱!

小暑由來簡介
小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十一個節(jié)氣,干支歷午月的結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陽到達黃經105度,于每年公歷7月6-8日交節(jié)。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jié),但緊接著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jié)氣大暑,民間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說。我國多地自小暑起進入雷暴最多的時節(jié)。
小暑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夏季受來自海洋暖濕氣流的影響,我國多地高溫潮濕多雨。小暑這個時節(jié)雖然陽光猛烈、高溫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成長。
在過去我國南方地區(qū)民間有小暑“食新”習俗,即在小暑過后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嘗新酒等。在北方地區(qū)有頭伏吃餃子的傳統(tǒng),伏日人們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tǒng)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且餃子的外形像元寶,有“元寶藏?!钡囊馑迹燥溩酉笳髦鉂M滿。
小暑歷史淵源
二十四節(jié)氣是我國歷法中表示自然節(jié)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jié)令,能準確反映自然節(jié)律變化,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節(jié)……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古人認為小暑期間,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故稱為小暑。節(jié)氣歌謠曰:“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敝赋鲆荒曛凶顭岬臅r期已經到來,但還未達到極熱的程度。
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季風氣候是我國氣候的主要特點,季風氣候是大陸性氣候與海洋性氣候的混合型,夏季受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的影響,高溫潮濕多雨。季風氣候的高溫與多雨時期基本一致,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成長。小暑時節(jié),天氣炎熱、雷暴頻繁,是萬物狂長的時節(jié)。
小暑物候現象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據黃河流域周邊地區(qū)景物結合二十四節(jié)氣特點,將一年二十四節(jié)氣分成“七十二候”,每個節(jié)氣分成三候。小暑三候為:“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毙∈顣r節(jié)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而是所有的風中都帶著熱浪;《詩經?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文中所說的八月即是夏歷的六月,即小暑節(jié)氣的時候,由于炎熱,蟋蟀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以避暑熱;在這一節(jié)氣中,老鷹因地面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小暑農諺
1.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
2.小暑種芝麻,當頭一枝花。
3.小暑交大暑,熱得無處躲。
4.小暑熱,果定結;小暑不熱,五谷不結。
5.小暑南風,大暑旱。
6.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7.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
8.小暑一聲雷,要做七十二個野黃梅。
9.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
10.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
11.小暑小禾黃。
12.小暑過,一日熱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