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

字號:


    ??為何七夕節(jié)會被描述成浪漫的節(jié)日,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與七夕節(jié)相關的資料吧。小編特地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篇一】
    ??1、鵲橋仙纖云弄巧
    ??秦觀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2 、荔枝香近七夕
    ??吳文英
    ??睡輕時聞,晚鵲噪庭樹。又說今夕天津,西畔重歡遇。
    ??蛛絲暗鎖紅樓,燕子穿簾處。天上、未比人間更情苦。
    ??秋鬢改,妒月姊、長眉嫵。過雨西風,數(shù)葉井梧愁舞。
    ??夢入藍橋,幾點疏星映朱戶。淚濕沙邊凝佇。
    ??3、韓莊閘舟中七夕
    ??姚燮
    ??木蘭槳子藕花鄉(xiāng),唱罷廳紅晚氣涼。
    ??煙外柳絲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黃。
    ??4 、蝶戀花喜鵲橋成催鳳駕
    ??晏幾道
    ??喜鵲橋成催鳳駕。天為歡遲,乞與初涼夜。乞巧雙蛾加意畫。玉鉤斜傍西南掛。
    ??分鈿擘釵涼葉下。香袖憑肩,誰記當時話。路隔銀河猶可借。世間離恨何年罷。
    ??5 、鵲橋仙月朧星淡
    ??謝薖
    ??月朧星淡,南飛烏鵲,暗數(shù)秋期天上。錦樓不到野人家,但門外、清流疊嶂。
    ??一杯相屬,佳人何在,不見繞梁清唱。人間平地亦崎嶇,嘆銀漢、何曾風浪。
    ??6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蘇軾
    ??緱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學癡牛騃女。鳳簫聲斷月明中,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銀河微浪,尚帶天風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緣,風雨散、飄然何處。
    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篇二】
    ??節(jié)日淵源
    ??在臺灣,七夕是“時年八節(jié)”中最富浪漫色彩的節(jié)日。在臺北,有一座叫“照明宮”的情人廟,廟中塑有牛郎織女的蠟像,仿佛真人一般。每到七夕節(jié)這天,一對對情侶從各地涌向情人廟,立下他們的山盟海誓。
    ??神話演變
    ??流行于閩南和臺灣地區(qū)的七夕節(jié)又是民間傳說中“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地區(qū)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jié)日又演變成了向保護孩子的“七娘媽”的祈禱日。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地到“七娘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
    ??浪漫風俗
    ??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禮”,即孩子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qū)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禮。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娘媽”所托,因此,“七娘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周歲后,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愿“七娘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并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jié)那天拿下鎖牌,并到寺廟答謝“七娘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還在七夕節(jié)這天為孩子舉行**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都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后,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
    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篇三】
    ??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風俗就是祈求織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織女一樣有著靈巧的手、織布織的更好。當天早晨婦女們把香瓜、黃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頭祈求,讓女人們織布的手藝越來越好。過一會兒,如果桌上擺的飲食上面看到有蜘蛛網的話,就認為天仙答應了她們的愿望。或者她們會在醬缸臺上面擺放著井華水(早晨擔的第一桶井水),在盤子里裝著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針線活的手藝,第二天如果在灰上有什么痕跡就相信有靈驗了。這種風俗是因為把織女當成在天上管針線活的神,隨著在中國漢代大大盛行的乞巧風俗而起源的。這種風俗到了唐代傳播給周邊的民族。
    ??韓國的七夕風俗跟中國的有一些不同。在七夕那天,各個家庭都擺著麥煎餅和今年第一次收獲的水果,女人們在醬缸臺上擺著井華水祈求家人長壽,祈求家庭平安無事。而且,韓國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舉行祈求豐收的田祭。在中部地方有“迎接七夕”的風俗,這是一種讓巫婆祈求子女安然無恙的儀式。另外,到了七月,是炎熱天氣逐漸消失的時期,也是農家繁忙的農活結束后等秋收的時期,少許過著清閑的時間。所以過了陰雨季節(jié)后的這時候,農家有著把夏天陰雨季節(jié)期間的潮濕衣服和書拿出來曬干的風俗,這名叫曬書曝衣,所以,這天各家各戶的院子都堆滿了拿出來曬的衣服和各種書籍。在《東國歲時記》上記載著七月七日在家曬衣服,按照拿出來曬的衣服和書的數(shù)量就能看出生活得好或者不好。
    ??在崔南善的《朝鮮常識》中記載著,七夕是原來中國的習俗傳到了韓國,恭愍王(高麗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牽牛(牛郎)和織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祿給百官們。到了朝鮮王朝在宮廷里擺宴會,給儒生們實行節(jié)日制的科舉。
    ??在多樣化的生活和價值觀的變化中,今日的七夕風俗只是演變成用牽牛(牛郎)和織女的傳說給充滿童心的世界增添一個夢想而已。現(xiàn)在的韓國年輕人對傳統(tǒng)七夕關注的也并不多,他們只會借著這一天的機會在一起約會、吃飯、互送禮物
    ??韓國七夕的飲食
    ??七夕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有面條、麥煎餅還有蒸糕。因為過了這天開始冷風吹來,因此面條和麥煎餅是一定要擺在桌上,能最后嘗試用麥做成的飲食的機會就是七夕。
    ??風俗習慣指個人或集體的傳統(tǒng)風尚、禮節(jié)、習性。是特定社會文化區(qū)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guī)范。風俗由于一種歷 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主要包括民族風俗、節(jié)日習俗、傳統(tǒng)禮儀等等。
    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篇四】
    ??提到美麗的七夕,人們最熟悉的當數(shù)牛郎織女的傳說和乞巧的習俗了。不過七夕節(jié)的歷史已千年有余,風俗自然不止這些,有很多精致的節(jié)俗雖然僅流傳于某一較小的區(qū)域,沒有如此這般的名氣,卻也生動可愛,于是索性將它們統(tǒng)稱為七夕的雜俗。
    ??風俗一、拉巧
    ??舊時長島七夕節(jié)的拉巧習俗就非常有名,所謂拉巧其實就是斗巧。七夕節(jié)前姑娘們就聚在一起,精心裝飾自己的巧棚。巧棚中擺放的都是姑娘們自己親手制作的手工品,有獅子、斗雞、鳳凰,還有鯉魚跳龍門、轉燈、餑餑、金鐘等。誰家的姑娘若是巧棚做得漂亮是件值得得意的事情,如此手巧的姑娘自然能說個好婆家。到了七夕那天,各家的姑娘把漂亮的巧棚擺到自家院里,手藝好壞、上下高低,一看便知,更有甚者干脆直接把巧棚炫耀地擺到了家門口。
    ??七夕的晚上自然也有活動。白天展示完巧棚,晚飯后,姑娘們都聚在一起,明燭點燈,唱著喜歌拉巧。迢迢銀漢下,年輕的姑娘載歌載舞,觀眾絡繹不絕,七夕節(jié)的慶?;顒舆M入高潮。拉巧不僅在本村進行,有時候姑娘們還要到外村去表演,這樣的活動能延續(xù)四五天,簡直就成了女孩子們的狂歡節(jié)。
    ??風俗二、賀牛生日
    ??七夕節(jié)是不折不扣的女兒節(jié),幾乎各種節(jié)俗都以女性為中心展開,可是也有例外。有些地方的人認為七夕是牛郎的生日,無棣的放牛娃在七夕這天就要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還要給牛喂上好料,叫做賀牛生日。
    ??曲阜、寧陽等地習慣于七夕之日曬衣物,七夕也是拆洗棉衣棉被的最后期限。這樣的風俗大約和時令有關,因為七夕在立秋以后,天氣開始轉涼,這是提醒婦女們要開始為御寒做準備了。
    ??日照婦女在節(jié)日這一天都要洗頭,據(jù)說這天洗頭后,頭發(fā)明亮柔軟、沒有汗臭味,不知道這是否與傳說中織女是在河邊沐浴時與牛郎相識的情節(jié)有關。還有的地方七夕這天要洗油罐子,傳說這一天油罐子特別容易洗刷,用水輕輕一沖就潔凈了。巧合的是,有這樣風俗的地區(qū),其方言中油和牛的音常常不能區(qū)分,油罐與牛倌是諧音,而牛倌自然是指牛郎了。
    ??風俗三、巧燈
    ??曲阜七夕節(jié)要做巧燈。巧燈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有菊花、荷花、月季、牡丹、芍藥、玉簪、蘭花、海棠、佛手、文官果、玉蘭、梅花等花卉燈,也有八仙過海、群仙祝壽、童子拜觀音、福祿壽等人物吉祥燈。孔府常常把巧燈作為節(jié)日禮品送給各府本家和親友。七夕之夜,從孔府大門,沿中儀路到后堂樓各院門口,花園各路各景點都擺設巧燈,巧燈形態(tài)各異,燈光星星點點,一路望去,好似人間天河。
    ??風俗四、看巧云,吃云面
    ??有的地方,七夕節(jié)要看巧云。傳說七夕這天牛郎織女相見,天上的云彩會格外漂亮。巧云巧在造型上,女子們或登樓眺望,或出戶仰望,云彩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尤其是雨過天晴晚霞滿天的時候,空氣清新,心情爽朗,天空中的巧云如飛禽走獸,美不勝收。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云面。云面看起來和一般的面條沒什么不同,可是其中卻大有門道。真正的云面要用儲蓄的露水制成??辞稍疲栽泼?。有的地方做云面不用面條而是用面萁,是取面萁之形而寓巧云之意也。
    關于七夕節(jié)的資料精選【篇五】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jié),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jié)”或“女兒節(jié)”,這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椗且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jié)。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法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于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所以,世間無數(shù)的有情男女都會在這個晚上,夜靜人深時刻,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姻緣美滿。
    ??七夕節(jié)最普遍的習俗,就是婦女們在七月初七的夜晚進行的各種乞巧活動。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各個地區(qū)的乞巧的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