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壇有許多十分優(yōu)秀的作家,例如東野圭吾、芥川龍之介等。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后感【一】
《羅生門》的故事取材自平安時代的故事集《今昔物語》,其小說內(nèi)的時代背景也是平安時代末期,芥川龍之介以古材寫今事,將一幅人間煉獄般的場景活靈活現(xiàn)的展現(xiàn)在了我們面前,內(nèi)容充斥著對社會風氣的諷刺和對人類善惡觀的思考,道出了一個生存需求的“無奈”。
小說開篇就寫道:
薄暮時分。羅生門下。一個仆人正在等待雨的過去。
空曠的門樓下,除了他別無旁人,只有一只蟋蟀伏在紅漆斑駁的粗圓的桂木門柱上。
寥寥數(shù)語,就將一股濃重陰翳的氣氛描繪了出來,漆紅的粗圓的桂木門柱與伏在上面渺小的蟋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暗示了羅生門曾經(jīng)的輝煌與如今的破敗。
之后小說對羅生門為什么變得如此破敗進行了解釋:原因是京都連年遭災,天災人禍不斷才至于此,原本熱鬧的朱雀大路變得人跡罕至,盛金箔銀箔用的木箱也變得如柴火般廉賤。
日暮之后,這里更是猶如一座鬼城,狐貍作窩,烏鴉覓食,強盜流竄,死尸遍地。作為小說的主人公,一個落魄的仆人,望著沉沉的黑夜,孤寂的等待著,他被大雨困在羅生門前,身后羅生門更是像一座修羅殿一般可怖。
被雇主辭退的仆人無處可去,縱使雨停了他也不知道該往何處生存,為了尋一個過夜的地方,他被逼無奈進入了羅生門內(nèi)。
羅生門如傳聞的一樣,死尸遍地,充斥著“惡”,仆人進入羅生門是受迫于這個黑夜,在羅生門內(nèi)的選擇則是他自己做出了選擇。
他意外的在尸橫遍地的閣樓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老嫗。老嫗滿頭白發(fā),又瘦又矮,正在一具死尸頭上一根一根地拔著頭發(fā),仆人不明所以,也不知該將老嫗的行為歸為善還是惡。
他出聲質(zhì)問老嫗為何如此,老嫗卻對他說:只是想取這女尸的頭發(fā)做個發(fā)髻,倒騰些假發(fā)生意。
這時仆人的心中升起了一絲憎惡與輕蔑的情緒,因為仆人之前對于生存的抉擇,是做一個強盜還是活活餓死,他一直在猶豫,出身于大戶人家,縱使他已經(jīng)被解雇,但他認為自己還是應該比強盜要高尚一些的,此時看到了老嫗的行為,內(nèi)心的鄙夷不免油然而生。
老嫗見其露出這樣的表情,就又對他說:這具尸體生前也曾把蛇切成段曬干當成魚干賣給禁軍軍營,在大家看來也是缺德事一樁,但是自己不覺得這是缺德事,無非都是為了生存,就像自己現(xiàn)在拔她的頭發(fā)一樣。
仆人聽完了老嫗的敘述,思考一番后,內(nèi)心也仿佛得到了答案一樣,他粗暴地上前推到老嫗并搶走了她的衣服,他說:自己同樣是為了生存。
人的本性暴露無遺,仆人也在生存的需求面前做出了選擇。
小說的結(jié)尾寫道:
過了好一會兒,死一樣倒著的老太婆才從死尸中撐起裸體,發(fā)出不知是囈語還是呻吟的聲響,借著仍在燃燒的火光爬到樓梯口,垂下短短的白發(fā)朝門下張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仆人的去向,自然無人知曉。
此時的老嫗已經(jīng)和這里的死尸沒有區(qū)別了,作惡者自有更惡者懲罰,死去的女尸是這樣,茍且偷生的老嫗是這樣,奪門而出的仆人也一定是這樣的結(jié)局,正如魯迅先生所言:強者怯懦,揮刀向更強者,弱者怯懦,卻揮刀向更弱者。
我對這段結(jié)局的理解是,它既體現(xiàn)了芥川龍之介的悲觀情節(jié),對這個“人吃人”的社會感到深深的絕望,同時也隱喻了作者心中尚存的一絲希望。
外面只有黑洞洞,不知何時會亮的天,以及無人知曉去向的仆人,結(jié)局的不明朗更容易令人產(chǎn)生遐想,在這個黑夜里不知還有多少人會失去生命,又有多少人會放棄信仰淪為強盜,我們無從推測,但是我們知道天總是會亮的,雨總是會停的。
人生善惡一念之間,羅生門好比是人間和地獄間隔的一扇門,地獄之門只需要自己給自己一個理由便會為你打開,當生存成為第一需要的時候,人便淪為了獸。
芥川龍之介借這個故事批判了社會上自私的利己主義,也寫出了在這個“人吃人”的社會上生存之艱難,這讓我想到了《狂人日記》,同樣也寫出了社會吃人的本質(zhì),人在黑暗的夜色下分不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在滿是“吃人”的歷史上也分辨不了其他的字眼。
關(guān)于小說的感受就寫到這里了,個人認為隨著時代的進步,當代社會的人們對黑夜的心得理解更加豐富了,只是更容易迷失在追逐光芒的路途中,錯付了光。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后感【二】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為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為《羅生門》。這不一樣于*《羅生門》,*《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jù)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jù)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jīng)里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zhàn)爭年代,一個破產(chǎn)的農(nóng)民因迫于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可是或許是因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向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jīng)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里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尸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jié)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里他發(fā)現(xiàn)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尸頭上拔頭發(fā)。他沖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尸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發(fā)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并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曬干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么做完全是為了生存?。 ?。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終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么是不能夠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后,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此刻,我也不確定自我理解是否正確??墒?,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jù)說為了描述尸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y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jīng)。真是佩服他,為了完成這篇小說對著恐怖的尸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尸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述及小說人物的為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nóng)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么都干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能夠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shù)。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后感【三】
芥川龍之介是日本大正時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說巨擘,也是當時新思潮文學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說并不像我們所熟悉的眾多短篇小說那樣有個完滿的結(jié)局,而往往給讀者帶來的是出人意料的結(jié)尾。這也正是芥川龍之介之所以被稱為日本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读_生門》里發(fā)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個小小片段,實質(zhì)平常所見的事情,卻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放大來看竟顯得如此這般的丑惡與突兀。
主人公設定為一個剛被主任辭退出來的家將。本是一個善良而普通的人,當他面臨衣食不足的窘境時,他心中萌生了一個的念頭“倘若不擇手段的話”。來到這羅生門時,這個念頭僅僅是一個“倘若”,事實上他是沒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的,他畢竟只是一個良民,連他自我也對自我是否真能夠“走當強盜的路”而產(chǎn)生了懷疑。當他來到門樓上,看到那個拔死人頭發(fā)的老太婆的時候,他的正義感告訴他無論如何,在雨夜羅生門上拔死人頭發(fā)已經(jīng)是一種不可饒恕的罪過,于是剛才那些“當強盜”的念頭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個老太婆,就像每個正義英雄在遇到邪惡反派時會做的那樣。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給自我開脫時,她告訴了家將關(guān)于她拔頭發(fā)是為了做假發(fā),及被她拔頭發(fā)的女人其實生前也是干過壞事的。
作者在《羅生門》中細膩的描述了主人公內(nèi)心世界的細微變化。
從性本“善”到最終的惡,過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復雜轉(zhuǎn)變,同時也向讀者展示了人類內(nèi)心的懦弱。人們相信正義鄙視邪惡,在現(xiàn)實中卻不能堅持正義,并存僥幸心態(tài)為自我的軟弱找借口,最終屈服于邪惡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惡在這本書里被淋漓的刻畫,我們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樣,狹隘、自私、卑鄙,人們不想也不敢直視的東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芥川龍之介羅生門讀后感【四】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jīng)里面的故事,羅生門讀后感。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說中什么也沒說,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此刻,我也不確定自我理解是否正確??墒?,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著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著無人認領(lǐng)的尸體…總之是滿目瘡痍。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nóng)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么都干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能夠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shù)。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應對復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么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復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jù)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我有利的方向。
僅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里,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愿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里,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quán)力的濫用已經(jīng)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jīng)理貪污款額的理解程度已經(jīng)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jīng)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jīng)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團體淪喪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xiàn)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并不只是局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里,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小編精心推薦
讀后感范文 | 讀后感怎么寫 | 讀后感作文 | 四大名著讀后感 | 中外名著讀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