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

字號:


    曾經(jīng)有人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我認為讀書與實踐是齊頭并進同樣重要的。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
    《日瓦戈醫(yī)生》是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背景設定在20世紀上半葉深陷在革命與戰(zhàn)爭動蕩下的俄國,講述了動亂年代下日瓦戈醫(yī)生一家在內(nèi)許多俄國人們的生活變動,以及他與妻子東妮婭,情人安季波娃(拉拉)的愛情故事,整本書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堪稱巨著。帕斯捷爾納克本人也因這部作品獲得195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值得一提的是小說主人公日瓦戈醫(yī)生與作者本人有諸多相似之處,不僅是從感情生活上說,也是從相對反動的政治立場上說。也因此不僅這本書的寫作與出版幾經(jīng)波折,第一版只能在意大利出版,蘇聯(lián)政府對此頗為不悅,而且蘇聯(lián)作協(xié)要求他放棄諾貝爾獎時,他堅決不接受這樣的要求,此舉給自己帶來了諸多麻煩。據(jù)書中譯后記中所述,其時要求將帕斯捷爾納克驅(qū)逐出境的運動聲勢浩大,最終印度總理尼赫魯給赫魯曉夫打電話,聲稱如果不停止迫害帕斯捷爾納克,他將親自擔任保衛(wèi)帕斯捷爾納克委員會主席,事件才勉強平息。即使這樣,他在獲獎2年后的1960年便去世了,訃告上只寫了蘇聯(lián)文學基金會會員這個頭銜,官方最終也沒有承認他的作家與詩人身份。不過私以為,有這等杰作傳世,官方承不承認一個名號,又有什么要緊呢?背景介紹至此,下面就是感想了。
    日瓦戈醫(yī)生讀完以后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里那種宏大的史詩感。起手分了數(shù)條線來講述日后命運糾纏的幾個重要人物從日瓦戈,東妮婭,拉拉,帕沙等人的童年時代開始講起(不過這種開篇幾章分述尚未產(chǎn)生關聯(lián)的人物的寫法,確實會顯得混亂,容易讓人熬不過開頭幾章就把書丟到一邊了),人物的命運隨著時間發(fā)展在作者的安排下螺旋纏繞在了一起,不斷分開又聚攏,并且還不斷的加入新的絲線,有著一面之緣的人們本以為是萍水相逢就此別過,但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刻某個地方又會重逢,再續(xù)前緣;本以為已經(jīng)擺脫掉的夢魘在未來又會重新將你握在手中,給你帶來苦難。這種相忘于江湖的情節(jié)給讀者頗有點與武俠小說相似的感覺,讓人想起楊過那句:他日江湖相逢,再當把酒言歡,咱們就此別過。這種宏偉的敘事風格對于我而言真是一種無法抵抗的誘惑力,有所謂男人的浪漫這么個說法,那這也真當是我的浪漫了看著書中可愛的人物在那段革命層出不窮的混亂時代下聚散無常,心中產(chǎn)生的觸動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奇妙感受??羞@種大部頭的書實屬不易,但是與能夠收獲到的這種內(nèi)心的觸動相比,這樣的付出也算不上什么了。這種感受是那些中短篇或者網(wǎng)文之類的所有其他文學作品永遠力有不逮,無法完美呈現(xiàn)的一種感受。要寫出這樣的感覺,沒有非一般的才華和某種特定的時代烙印,是絕不可能做到的。感謝帕斯捷爾納克為全人類奉上了這樣杰出的一部作品,他確實值得拿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大的感想說完了,最后還是不得不感慨一下日瓦戈和拉拉這一對兩個有家室的一男一女,互訴衷腸,愛慕對方,而且這份愛情看起來真誠的不得了,但是他們也互相傾訴對于家人的思念與眷戀。雖然在中文譯本中,二人互相表白時候和講述對各自婚姻伴侶的感情時用的都是愛這同一個字眼,但是這顯然是兩種愛了,不知俄文原本有沒有用詞上的差別。說男人善變又花心,但是面對這兩種愛的抉擇,恐怕男人與女人都要同樣糾結(jié)吧。
    老高曾經(jīng)講過一個知青作家的故事:上山下鄉(xiāng)時不少知青覺得已經(jīng)這輩子沒法回城了,為了生活方便就與當?shù)厣酱謇锏呐咏Y(jié)了婚,但是后來可以回城了便紛紛拋棄了這些山村里的女性,獨自回城生活,但這個知青作家卻把他山里的妻子一同帶了回來,別人問他為何,答曰:沒有愛情還有親情,沒有親情也還有恩情。這當然是一個重情重義的感人故事。卻不知這位作家最終面對城市中五光十色的誘惑,面對家中可能除了飲食起居之外再難有更多思想交流的糟糠之妻,會作何感想?一味順從所謂內(nèi)心的召喚,追求所謂真愛,結(jié)局一定好嗎?用不能背叛的道德感或者所謂親情維持的親密關系,忽視自己內(nèi)心的呼喊始終困于其中,又一定是一個好的抉擇嗎?紅玫瑰成了蚊子血,白玫瑰成了黏飯粒,這真是一個無法擺脫的困局嗎?人心啊人心,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也!
    寫到最后寫的有點激動了,最后為大家推薦一首可能有點年代的俄文歌曲《Якоря》,講述了年輕的水兵眼中的水手生活天空中籠罩著淡淡的迷霧,伴著波濤沉入夢鄉(xiāng);曲風平和而悠揚,充滿了類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里的那種俄式溫情與浪漫,但是又多了幾分揚帆起航的昂揚。希望它能給大家?guī)韮?nèi)心的平靜與安寧,就像副歌中反復吟唱的那樣:起錨吧,起錨吧,駛向遠方的命運;起錨吧,起錨吧,駛向未知的生活。
    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
    《日瓦戈醫(yī)生》是蘇聯(lián)當代作家帕斯捷爾納克的長篇小說,是20世紀俄羅斯文學留給世人的一部經(jīng)典。
    尤里·日瓦戈是西伯利亞富商的兒子,但很小便被父親遺棄。10歲喪母成了孤兒。舅父把他寄養(yǎng)在莫斯科格羅梅科教授家。教授一家待他很好,讓他同女兒東尼婭一起受教育。日瓦戈大學醫(yī)科畢業(yè)后當了外科醫(yī)生,并同東尼婭結(jié)了婚。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日瓦戈應征入伍,在前線野戰(zhàn)醫(yī)院工作。十月革命勝利后日瓦戈從前線回到莫斯科。他歡呼蘇維埃政權(quán)的誕生:“多么高超的外科手術(shù)!一下子就嫻熟地割掉腐臭的舊潰瘍!直截了當?shù)貙σ粋€世紀以來的不義下了裁決書……這是從未有過的壯舉,這是歷史上的奇跡!”但革命后的莫斯科供應極端困難,日瓦戈一家瀕臨餓死的邊緣,他本人又染上了傷寒癥。這時他同父異母的弟弟葉夫格拉夫·日瓦戈勸他們?nèi)野岬綖趵瓲柸ィ谀莾褐辽俨恢劣陴I死。1918年4月日瓦戈一家動身到東尼婭外祖父的領地瓦雷金諾村去。這里雖然能維持生活,但日瓦戈感到心情沉悶。他既不能行醫(yī),也無法寫作。他經(jīng)常到附近的尤里亞金市圖書館去看書。他在圖書館里遇見女友拉拉。拉拉是隨同丈夫巴沙·安季波夫到尤里亞金市來的。巴沙·安季波夫參加了紅軍,改名為斯特列利尼科夫,成了紅軍高級指揮員。他躲避拉拉,不同她見面。日瓦戈告訴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是舊軍官出身,不會得到布爾什維克的信任。他們一旦不需要黨外軍事專家的時候,就會把他踩死。不久日瓦戈被游擊隊劫去當醫(yī)生。他在游擊隊里呆了一年多之后逃回尤里亞金市。他岳父和妻子東尼婭已返回莫斯科,從那兒又流亡到國外。隨著紅軍的勝利,黨外軍事專家已成為鎮(zhèn)壓對象。首當其沖的便是拉拉的丈夫斯特列利尼科夫,他已逃跑。拉拉和日瓦戈隨時有被捕的危險。他們躲到空無一人的瓦雷金諾去。坑害過他們兩人的科馬羅夫斯基律師來到瓦雷金諾,騙走了拉拉。斯特列利尼科夫也到這兒來尋找妻子,但拉拉已被騙走。斯特列利尼科夫悲痛欲絕,開槍自殺。瓦雷金諾只剩下日瓦戈一人。他為了活命,徒步走回莫斯科。他在莫斯科又遇見弟弟葉夫格拉夫。弟弟把日瓦戈安置在一家醫(yī)院里當醫(yī)生。日瓦戈上班的第一天心臟病發(fā)作,猝然死在人行道上。
    《日戈瓦醫(yī)生》可以稱得上是一部史詩了,1905年革命、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新經(jīng)濟政策……《日瓦戈醫(yī)生》里所涵蓋的這一切歷史事件似乎都可以滿足企圖領略歷史滄桑的人們的渴求。難怪美國人埃德蒙·威爾遜會喜不自禁地把它同《戰(zhàn)爭與和平》這部巨作相提并論。讀完《日瓦戈醫(yī)生》,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其字里行間浸透著強烈的批判意識。在政治動蕩的年代里,對文化操守的堅持是最可貴的,它對人類一切功利的思維與行動都具有一種透徹的批判意識。這種堅持文化操守的批判意識往往會被人扣上"保守"的高帽。狄更斯在《雙城記》里對法國大革命的表現(xiàn)可謂是充滿了"感傷的保守主義情緒",高爾基這只呼喚暴風雨的海燕也在暴風雨真正到來之際又突然變得顧慮重重,還有我們的魯迅,亦曾被年輕一代斥為"封建余孽"。然而,當我們后輩人經(jīng)歷了歷史的荒誕性的"洗禮"之后,難道沒有理由欽佩這些文化先哲們深遠的目光嗎?對魯迅,甚至對高爾基的那些指責如今似乎都成為我們的笑談了,難道40多年前對帕斯捷爾納克的非難就不是荒唐的嗎?這種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超越了普通政治層面的思考,這種克服了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政治功利主義情緒,以人類最廣泛的永恒的、共同的情感為旨歸的批判與超越意識,是文學經(jīng)典的重要特質(zhì)。
    我始終認為,要成就一位偉大的作家,是必須有最底層的生活體驗打底,要經(jīng)歷不為人所道的痛苦與掙扎,在現(xiàn)在浮夸而網(wǎng)絡文學盛行的時代,還會有那樣完美的小說誕生嗎?不過時代不同,所反映的生活也不是單一的,也許完美的小說還是會誕生的吧?
    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
    這篇小說的感情基調(diào)平和而略帶灰暗,大師們往往喜歡用平實樸素的筆調(diào)來表現(xiàn)一個大時代的特征。
    在讀俄羅斯的嚴肅文學作品時,往往會感到很壓抑,帕斯捷爾納克筆下的《日瓦戈醫(yī)生》便是如此,在讀到結(jié)尾時,總有一種眼淚要呼之欲出的感覺,是因為日瓦戈命運的悲慘,還是為偉大革命的血腥殘暴而感傷?
    大變革時代可以造就英雄,開創(chuàng)人類歷史新紀元,但大變革帶給普通人的往往是痛苦和絕望,《日瓦戈醫(yī)生》講述的就是普通人在俄國革命時代的悲劇人生。日瓦戈從出生之后,經(jīng)歷了俄國19xx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短短的十幾年之間,俄國更換了三個政權(quán),而三個政權(quán)的殘酷戰(zhàn)爭更是讓俄國人的生活雪上加霜。
    帕斯基爾納克塑造了日瓦戈醫(yī)生這一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俄國普通人在20世紀初的生活狀況,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對革命的態(tài)度。本人非常佩服俄羅斯作家的使命感,就是所謂的'彌賽亞'精神。明知批判革命會對自己不利,但就是要寫出來,本人認為這是受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從沙皇時代起,俄國文學家就具備了這種使命感。帕斯捷爾納克就是這樣一位俄羅斯作家,他在國外發(fā)表《日瓦戈醫(yī)生》后不久,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也因此遭到蘇聯(lián)社會的強烈批判,被開除出作協(xié),帕斯捷爾納克也在兩年之后黯然離世。
    在革命初期,日瓦戈是持歡迎態(tài)度的,但當他親眼目睹革命的血腥暴力和一部分革命者的虛偽面目后,開始厭惡革命。日瓦戈越來越感到這一切都是騙人的,他認為人應該為現(xiàn)在的生活而生活,不應該為了未來的生活而犧牲現(xiàn)在的生活,因為誰也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的。然而事實是,無論日瓦戈的思想多么有道理,多么先進,這都不能改變什么,革命是大勢所趨,一個人在時代面前的呼喊如同螳臂當車一樣毫無意義。
    如今我們身處太平時代,在大好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應該珍惜眼下的幸福生活,做好自己的工作,為國家,為和平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切莫浪費這美好的年代,需知'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日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感情方面,應該說日瓦戈在帕斯捷爾納克筆下表現(xiàn)地是俄羅斯式的愛情。日瓦戈在和妻子托尼婭感情很好地情況下,又和拉莉薩保持曖昧關系。妻兒被驅(qū)逐出國后,日瓦戈又在莫斯科娶年輕的瑪麗娜為妻。如此混亂的關系,如果在中國,肯定被罵地狗血淋頭了。此時我不禁想起我國詩人徐志摩,有多少人拿他和梁思成比較,他的花心和梁思成的專一;有多少人來開他的玩笑,'我想和你一起睡覺,這是流氓;我想和你一起起床,這是徐志摩',我在微信上不知道多少次看到朋友們轉(zhuǎn)的這些消息,而且點贊的人奇多。詩人的世界,我們不懂,但在我們欣賞詩人的佳作時,是否要考慮尊重詩人本人一下?這在側(cè)面也反映出當代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因為在談及文學大師時,人們感興趣的不是他們的作品,而是他們那無可緊要的私生活?;氐饺胀吒赆t(yī)生身上,他很愛妻子和拉莉薩,后來他承認,愛拉莉薩更多一些。俄羅斯的家庭觀念和愛情觀念也是偏向于傳統(tǒng)的,雖然日瓦戈和拉莉薩很相愛,但雙方都認定不能在一起,堅決要找回自己的家庭。世界上最大的幸福,莫過于'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在文章結(jié)尾,我希望用四句詩來慰藉日瓦戈醫(yī)生: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日瓦戈醫(yī)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文中指出,他寫地極富哲理的小冊子影響了很多人,但這與他有什么關系,日瓦戈醫(yī)生想做地只是找回家庭,有時間寫寫東西,過簡單幸福的生活而已。他的去世,如此安靜,又如此突然,只愿他能在天堂得到幸福。
    日瓦戈醫(yī)生讀后感1600字
    我不是一個偏激的人,但我讀《日瓦戈醫(yī)生》時,不得不承認瘋狂的年代沒有春天,政治游戲不需要詩意。戰(zhàn)爭、饑餓、動蕩瘋狂洗刷著俄羅斯大地,它們構(gòu)成《日瓦戈醫(yī)生》的整個背景。它們像一股洪流洶涌著,毫無仁慈地卷走許多美好的東西。仿佛惡魔來到人間完成一次上帝的旨意:把人還原為獸類。人們在大地上癲狂,在災難的垃圾堆里倉皇四顧。深思已沒有意義,詩意的生存成為奢望,人變成一個革命的抽象的符號,人性迷失于那些革命理論的概念之中。
    然而總有幾朵風雨吹打不去的花,或者說總有幾塊在激流的沖蕩中仍不肯隨波而動的磐石。這就是男女主角日瓦戈和拉拉。
    日瓦戈是一個孤兒,他的觀點、習慣和稟賦是獨特的,他善于思考并善于寫作,這些性格特征的形成歸功于他的舅父。藝術(shù)和歷史對他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時又對物理學和自然科學感興趣。最后他選擇了醫(yī)學。他成為了有名的日瓦戈醫(yī)生。日瓦戈醫(yī)生先被征入俄法戰(zhàn)爭時的衛(wèi)生隊,后來在逃向偏僻的西伯得亞途中被抓去作為紅軍游擊隊的軍醫(yī),在戰(zhàn)爭中家人被驅(qū)逐出境,與情人、事實上的第二位妻子拉拉度過了一段惶恐而難忘的日子。在幫助拉拉逃向遠東后自己逃回莫斯科。多年后又與一位崇拜他的女孩生活在一起。這時候他變成了一個邋遢的窮苦人,在一次坐電車的途中因心力衰竭而死亡。美麗的拉拉是一位與日瓦戈醫(yī)生有著同樣氣質(zhì)、稟賦的人。在圣誕晚會上日瓦戈親眼目睹了拉拉試圖去刺殺那位毀她清白的經(jīng)紀人,第一次見識了拉拉的勇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因精神的相通和命運的安排而走到了一起。用原文的話說:“他們相愛不是被情欲所灼傷,他們彼此因為周圍的一切都渴望他們相愛:腳下的大地、頭上的青天、云彩和樹木?!?BR>    自由的呼吸在一個特殊的年代里不啻是困難,甚至是一種罪孽。日瓦戈和拉拉滿懷對真理的渴望,追求完美的境界。他們熱愛藝術(shù),思考未來。他們善良、與世無爭。然而戰(zhàn)爭、革命作為時代精神壓迫著每一個角落。家人離散、生活困頓,人命如草芥一般在狂潮中浮沉。他們尋求人類崇高價值的靈魂遠處歸依。有一個片斷深深地吸引著我:日瓦戈和拉拉逃向荒僻的瓦雷金納,他們在那里度過了十二個愉快自由的日子,日瓦戈在這里愉快地寫作,住處的周圍是雪海茫茫,不時傳入狼的嚎叫。這一個極具象征意味的片段預示了他們未來。他們終于回到那個敵視他們的世界中去了,他們無處可逃。他們脫離時代,追求自由,他們是有罪的。
    他們渴望一種秩序。在暴力狂歡的原野上,一切都顛倒。人們不是按自身的特性生長。本可成為歌唱家的成了電報員,本可成為美術(shù)家的熱衷于政治說教。人們把公式化的感覺當成了人類的共性。思想貧乏者成為教授,思想的原創(chuàng)人卻淪為這種教授的零雜工。糧食在田野里自生自滅,而鄉(xiāng)村城鎮(zhèn)卻到處在鬧饑荒。戰(zhàn)爭的動力是什么呢?書中那位叫金茨的政委叫人難忘。金茨對備受戰(zhàn)爭折磨的士兵演講,講軍人的天職、祖國的意義之類。結(jié)果他被憤怒的士兵追趕得狼狽不堪,最后要了他的命。無論什么戰(zhàn)爭都沒有完全的純潔。工人出身的加利烏林做了白軍首領,高貴而才華出眾的帕沙則在紅軍中屢建功勛。當然帕沙因為不是布爾什維克而知道許多機密,最后被逼自殺。為什么生活會步入這條軌道呢?拉拉說得多好:“只有蹩腳書里的人才分為兩個陣營,互不來往??稍谏钪幸磺卸冀豢椩谝黄鹆?。”
    世界上沒有一棵不美的樹。人是美麗的,人的尊嚴、人的價值是一個有序自由的世界最重的砝碼。書中又一個片斷重重地撞擊著我。日瓦戈醫(yī)生在一次戰(zhàn)斗中不得不向走進伏擊圈的白軍士兵射擊。但他不忍心,因為對面走來的都是些年青的生命,其中不乏與他有同樣氣質(zhì)、稟賦的人,他只好把子彈射向開闊地帶的一棵白樺樹。生命變成枯敗的葉子,被隨意地吹落,這是一顆善良高貴的心不能忍受的。
    顯然,事物都有其辯證矛盾的兩面,我們不能隨波逐流,被大潮流所“挾持”。當然,我們并不是要去背道而馳,反對時代的潮流。只是我們要保留自己的觀點,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事物?!度胀吒赆t(yī)生》是一部經(jīng)典小說,但它并不是“紅色經(jīng)典”,它是一部閃爍著批判鋒芒的巨著。這部小說,給了我對歷史和現(xiàn)實新的看法和認知角度,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我將以辯證客觀全面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看待事,處理工作。
    讀后感小編精心推薦
    100字 | 200字 | 300字 | 400字 | 500字 | 600字 | 800字 | 1000字 | 1200字 | 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