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

字號: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你是不是要開始制作端午節(jié)的手抄報了?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一】
    1、 細纏五色臂絲長。——舒頔《小重山?端午》
    2、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歐陽修《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3、 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K軾《浣溪沙端午》
    4、 謾說投詩贈汨羅,身今且樂奈渠何?!w蕃《端午三首》
    5、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鬣。佳人相見一千年?!K軾《浣溪沙》
    6、 小團冰浸砂糖裹,有透明角黍松兒和?!獜堮纭抖宋纭?BR>    7、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懹巍兑颐匚逶姟?BR>    8、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K軾《浣溪沙?端午》
    9、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獜堮纭逗投宋纭?BR>    10、誰家兒共女,慶端陽?!骖E《小重山?端午》
    11、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K軾《浣溪沙?端午》
    12、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渡樽?元夕》
    13、兒女紛紛夸結束,新樣釵符艾虎?!獎⒖饲f《賀新郎?端午》
    14、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呚暋段缛沼^競渡》
    15、空惆悵,誰復吊沅湘?!骖E《小重山?端午》
    16、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呚暋段缛沼^競渡》
    17、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S及之《賀新郎》
    18、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jié)序匆匆?!惻c義《臨江仙?高詠楚詞酬午日》
    19、好酒沈醉酬佳節(jié),十分酒,一分歌。——蘇軾《少年游》
    20、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页枴段褰z》
    21、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權德輿《端午日禮部宿齋有衣服彩結之貺以詩還答》
    22、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23、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十五夜觀燈》
    24、粽團桃柳,盈門共飲,把菖蒲、旋刻個人人?!赜^《端午》
    25、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K軾《浣溪沙》
    26、碧艾香蒲處處忙。誰家兒共女,慶端陽?!骖E《小重山?端午》
    27、鶴發(fā)垂肩尺許長,離家三十五端陽?!髨蚍锻荻宋纭?BR>    28、小雨濕黃昏。重午佳辰獨掩門?!钪畠x《南鄉(xiāng)子?端午》
    29、但夸端午節(jié),誰薦屈原祠。——褚朝陽《五絲》
    30、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二】
    1、漁家傲?五月榴花妖艷烘
    宋?歐陽修
    五月榴花妖艷烘。綠楊帶雨垂垂重。
    五色新絲纏角粽。金盤送。生綃畫扇盤雙鳳。
    正是浴蘭時節(jié)動。菖蒲酒美清尊共。
    葉里黃驪時一弄。猶瞢忪。等閑驚破紗窗夢。
    2、菩薩蠻?端午日詠盆中菊
    清?顧太清
    薰風殿閣櫻桃節(jié),碧紗窗下沈檀爇。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
    野人知趣甚,不向炎涼問。老圃好栽培,菊花五月開。
    3、午日觀競渡
    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云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xiāng)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4、端午日賜衣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三】
    端午節(jié)的來歷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jié),是華人夏季最盛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春節(jié)、中秋并列為華人傳統(tǒng)三大節(jié)日。“端,初也”,也就是“開始”的意思。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而“午”與“五”又同音,所以,“端午”又稱“端五”。五月五日,月與日同為五,故古也稱為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古人也把“午時”當作“陽辰”,所以端午也有“端陽”之稱。明清時代,北京一帶也把端午節(jié)稱作“女兒節(jié)”或“五月節(jié)”。
    端午節(jié)起源的說法有好幾種,其中以紀念兩千多年前,憤投汨羅江的中國大詩人屈原說最廣為流傳。
    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備受楚懷王重用。此舉引起上官大夫及令尹子蘭的嫉妒,誹謗屈原,離間楚王和屈原之間的關系。楚王繼而逐漸疏遠屈原,甚至將屈原放逐。
    眼見楚國瀕臨絕境,因讒臣誤國,將為秦國所滅,屈原滿懷悲憤,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后,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哀痛非常,涌至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而漁夫們也撐起了船只,在江上打撈屈原的尸體。他們還把粽子、雞蛋等食物,往江里面丟,希望喂飽魚蝦,不讓它們奪食屈原的尸體。
    還有人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希望藥暈江里的蛟龍。據(jù)說,當時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和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因為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初五,從此以后,每年的這一天,人們便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甚至還在這天到來時,特地把菖蒲或艾草插在門上。
    端午節(jié)手抄報文字資料大全簡單【四】
    端午節(jié)有哪些習俗活動
    過端午節(jié),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tǒng)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jié)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1、佩長命縷
    端午節(jié)時厭勝佩飾。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避災除病、保佑安康、益壽延年。
    此類節(jié)物的形制大體有五:簡單的以五色絲線合股成繩,系于臂膀。在五彩繩上綴飾金錫飾物,掛于項頸。五彩繩折成方勝,飾于胸前。五彩繩結為人像戴之。以五彩絲線繡繪日月星辰烏獸等物,敬獻尊長。
    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以后相沿成習,直至近、現(xiàn)代。
    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記當時風俗:“每至端陽,閨閣中之巧者,用續(xù)羅制成小虎及粽子、壺盧、櫻桃、桑葚之類,以彩線穿之,懸于釵頭,或系于小兒之背。”其中唐宋時,更有宮廷賜大臣此種節(jié)物之事。史載唐代宗興元元年端節(jié),宮廷曾賜百索一軸。又《宋史?禮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縷延壽帶、彩絲續(xù)命縷分賜百官。節(jié)日戴以入?!?BR>    2、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 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3、避五毒
    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才有種.種求平安、禳解災異的習俗。其實,這是由于夏季天氣燥熱,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所以要十分小心,這才形成此習慣。
    4、采藥
    這是最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断男≌份d:“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歲時廣記》卷二十二“采雜藥”引《荊楚歲時記》佚文:“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焙笪骸洱R民要術?雜記》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記載,亦是制藥用。
    后來有不少地區(qū)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
    還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干,即成蛤蟆錠,涂于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制藥之俗,源于漢代“蟾蜍辟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jiān)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藥草之俗。
    采藥是因端午前后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5、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文中的蘭不是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毒鸥?云中君》亦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薄段咫s俎》記明代人因為“蘭湯不可得,則以午時取五色草拂而浴之”。
    后來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
    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