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jié)的介紹

字號:


    農(nóng)歷的七月十五日是中元節(jié),相傳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時候,中元節(jié)比七夕和清明都更加的熱鬧。但是后來被認為是在宣傳封建迷信就逐漸弱化了,現(xiàn)在估計有人可能都沒有聽說過中元節(jié)。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整理的關于中元節(jié)的介紹,希望大家喜歡,僅供參考。
    
    節(jié)日簡介
    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有些地方,尤以華南,是七月十四日,相傳是宋代末年蒙古人入侵某地,居民為逃難而提早一天過節(jié)),道教稱為中元節(jié),佛教稱為盂蘭盆節(jié)(簡稱盂蘭節(jié)),民間俗稱鬼節(jié)、七月半。在漢字文化圈不少地區(qū)都有相關的節(jié)日活動,“先數(shù)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游出賣?!?。
    相傳那一天地獄大門打開,陰間的鬼魂會放禁出來。有子孫、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養(yǎng);無主孤魂就到處游蕩,徘徊于任何人跡可至的地方找東西吃。所以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投食祭祀、誦經(jīng)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動,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們?yōu)榈溔碎g,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某些地區(qū)在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后來更發(fā)展為盛大的祭典,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 。
    中國歲時節(jié)令有所謂"三元",指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和十月十五下元。
    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jié)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jié),與清明、十月一合為三鬼節(jié)。民間的鬼節(jié)與佛教的中元節(jié)、盂蘭盆節(jié)有著密切的關系,又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就這樣,僧、道、俗三流合一,構成了農(nóng)歷七月十五豐富的節(jié)俗活動。
    清代文人王凱泰的詩《中元節(jié)有感》便描寫了福建一帶過中元節(jié)的習俗。
    歷史發(fā)展
    中元節(jié)是本土文化的產(chǎn)物。清乾隆《普寧縣志》言:“俗謂祖考魂歸,咸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盡,須更衣防寒,與人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jié)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xiāng)村中元節(jié)俗的首要內(nèi)容。抗戰(zhàn)勝利后,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zhàn)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jié)依然熱鬧。但后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tǒng)中元節(jié)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后一次中元節(jié),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拔母铩睍r期,除了清明節(jié),所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被取締,中元節(jié)也沒能幸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tǒng)節(jié)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jié)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申報的“中元節(jié)(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佛教典故
    依照佛家的說法,陰歷七月十五日這天,佛教徒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濟度六道苦難眾生,以及報謝父母長養(yǎng)慈愛之恩。
    據(jù)《佛說盂蘭盆經(jīng)》的記載,“盂蘭盆(ullambana)”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yǎng)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釋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喚目犍連(簡稱目連),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稱,相傳目連的母親做了很多壞事,死后變成了餓鬼,目連以神通看到后,十分傷心,就運用法力將飯菜拿給母親食用,可是飯一到母親口邊就化為焰灰,目連大聲向釋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訴他,必須集合眾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養(yǎng)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濟度。目連依佛意行事,其母終得解脫。
    這種儀式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的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據(jù)《佛祖統(tǒng)紀》記載,梁武帝即開始設壇舉行盂蘭盆法會。自此往后,歷代帝王人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道教說法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及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為三官大帝的誕辰。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yǎng),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布施的祭祀儀式。
    從前,各地輪流進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據(jù)說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毆斗事件;后來有些地方普渡便統(tǒng)一在中元正日七月十五舉行。
    不過香港、閩南、臺灣、潮汕并不從此風俗,在七月的每一日皆有人舉行祭典。但后來由于時代變遷,目前在臺灣的中元節(jié),機關行號多在中元七月十五日祭祀,而一般住家則多在接近七月十五日的周末假日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