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

字號:


    為了保證教學質(zhì)量,有效的授業(yè)解惑,優(yōu)秀的老師一般都會在上課前編寫一份教案。那教案都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一)
    教學目標
    1.認識“仞、岳”等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裳”,會寫“仞、岳”等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第一單元我們學到了三首古詩,分別是什么呢?(生答)這三首古詩,都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天真無邪的童年時光。但是,你可曾想過,在這種和平寧靜生活的背后,有邊關塞外無數(shù)將士在浴血奮戰(zhàn)。(我們把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詩,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9課《古詩三首》。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齊讀三首古詩,找出不認識的字詞。
    2.(出示生字詞)著重指導。
    (1)學生交流識字,輪流讀詞,師正音。
    (2)注意區(qū)分形近字“摩”和“磨”。
    3.分小組再次齊讀三首古詩。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同學們,讀完三首古詩,再與前面我們所學的三首關于童年的古詩相比較,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輕松愉快的感覺,語言比較嚴肅,注重環(huán)境描寫。)
    2.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從軍行》,看看這首詩寫了哪些內(nèi)容,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吧!
    (1)(出示相關資料)了解詩人王昌齡。
    (2)齊讀古詩,結(jié)合注釋理解詩題“從軍行”,初步理解古詩內(nèi)容。
    (3)(齊讀古詩第一、二句)我們知道,這是一首邊塞詩,詩的第一、二句,集中寫了邊塞之景,詩中描寫了哪些邊塞的景物呢?(青海、長云、雪山、孤城、玉門關)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奇麗壯闊,蒼涼雄渾)從這兩句詩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討論探究:抓住重點詞“暗”“孤”)這兩句詩突出了什么呢?(環(huán)境惡劣;戰(zhàn)爭慘烈;戍邊將士的孤立無援)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抓住了這兩句的主要情感,誰能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青海湖上空連綿不斷的烏云使大雪山都變暗了,從這座孤城可以遠遠望見玉門關。)
    (4)如果你是戍邊將士,此刻你身處這樣的環(huán)境中,你會想些什么?(快點回家)那么,詩中的`將士又在想什么呢?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齊讀第三、四句)第三句主要寫了什么?(戰(zhàn)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連鐵甲戰(zhàn)衣都磨破了。)然而,即使戰(zhàn)爭如此慘烈,他們還是在心中暗暗發(fā)誓——(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打敗敵人,誓不返回家鄉(xiāng)。突出了戍邊將士為了保家衛(wèi)國,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大敵當前時決心奮戰(zhàn)到底的豪情壯志。
    四、小結(jié)
    詩人在描寫戰(zhàn)爭時,先描繪邊塞風光以渲染戰(zhàn)爭氣氛,再集中概括戍邊戰(zhàn)士長期戰(zhàn)斗的艱苦生活及誓死破敵的豪情。從中,我們不難感受到將士們殺敵衛(wèi)國的英雄氣概。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情,試著背誦這首詩吧!
    - 第二課時 -
    一、復習故知,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從軍行》,在那奇麗壯闊的邊塞風光中,感受到了戍邊將士誓死破敵的決心和愛國熱情?,F(xiàn)在,讓我們再一次背誦這首詩,體會將士們的英雄氣概和豪情壯志。
    2.接下來我們要來學習另外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了解背景
    1.(出示資料)了解詩人陸游。
    2.齊讀古詩,結(jié)合注釋初步理解內(nèi)容。
    3.這首詩的詩題很長,它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時間:秋夜將曉。地點:籬門外。事情:迎涼有感——一陣涼風吹來,心中產(chǎn)生一陣傷感。)所以簡單來說,題目交代了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這首詩的前兩句寫了什么景?(漫長的黃河向東流入大海,巍峨的華山直上云天。)從句式上看,你發(fā)現(xiàn)這兩句詩有什么特點?(句式一致。)這種修辭手法就叫(對偶)。除此之外,這兩句詩還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夸張)
    2.這兩句詩寫了奇?zhèn)邀惖纳胶?,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然而,如此大好河山,卻淪于敵手,于是詩人筆鋒一轉(zhuǎn),寫下(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結(jié)合注釋,說說你的理解。(宋朝遺民對著這樣的河山也只能傷心欲絕,滿懷希望地望著南方,盼望南宋朝廷的軍隊收復失地,如此一年又一年。)
    3.從哪個詞可以看出人民的傷心欲絕?(淚盡)大好河山,沃土千里,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然而,他們的愿望卻一次次落空,這是多么令人心碎??!
    4.自由讀詩,體會其中的情感,并背誦全詩。
    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前面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兩首詩,一首寫了戍邊將士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另一首表達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F(xiàn)在,我們來學習最后一首《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看看這首詩又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情感吧。(板書課題)
    2.(出示資料)了解詩人杜甫。
    3.了解本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
    (出示: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作于763年春天。755年,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叛,史稱“安史之亂”。763年,“安史之亂”結(jié)束。流落梓州、過著漂泊生活的杜甫聽到叛亂已平的消息,想到終于可以返回日思夜想的家鄉(xiāng),不禁滿懷欣喜。于是,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名作。)
    4.反復誦讀,感悟詩情。
    (1)感悟“悲喜交集”。
    由于“安史之亂”,杜甫被迫流落他鄉(xiāng),艱苦備嘗。而這時突然傳來捷報,詩人回想自己漂泊辛苦和黎民疾苦,不禁“涕淚滿衣裳”,這是喜極而泣、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現(xiàn)。讓我們試著體會這種情感,再讀詩歌。
    (2)探尋“喜欲狂”。
    師:詩人的“喜欲狂”表現(xiàn)在哪里?
    生1:他“漫卷詩書”,胡亂地將書籍一卷,再也無心伏案讀書了。
    師:杜甫是一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讀書人,這么愛讀書的人現(xiàn)在竟無心讀書了,這是多么反常的舉動啊。從他這種反常的表現(xiàn)中,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欲狂”。
    生2:從“放歌”“縱酒”,也可以看出他“喜欲狂”。
    師:杜甫當時已經(jīng)52歲了。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既要盡情歌唱,又要開懷暢飲,真是“喜欲狂”呀!
    師:詩人是為何事、何人而“喜”呢?
    生1:他為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官軍收復了河南河北而喜。
    生2:他為老百姓終于可以過上安定的生活而喜。
    師:他為戰(zhàn)亂平息、國家安定而喜;他為老百姓不再流離失所,終于可以安居樂業(yè)而喜。在這“喜”中包含著他濃濃的愛國之情和憂國憂民之情。
    五、小結(jié)
    通過學習這三首古詩,我們看到了古代邊關的烽煙四起,感受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詩人悲喜交集的復雜情感。
    教學反思
    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和感受古詩的內(nèi)容,在學最后一首詩時,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結(jié)合注釋理解內(nèi)容并體會情感,做到讀思結(jié)合。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部編版最新(二)
    教學目標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說說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鄉(xiāng)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fā)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脫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圓的月亮,又讓我們想到了什么呢?(圓盤、月餅、中秋)哦——中秋節(jié),在這個傳統(tǒng)佳節(jié),我們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著甜甜的月餅,欣賞著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不是,大家看著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xiāng)及親人。)所以,詩中說得好啊——月是(故鄉(xiāng)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1911—20xx),山東清平(今并入臨清)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chuàng)獲良多,是享譽海內(nèi)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季羨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個小鄉(xiāng)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季羨林一起回味那故鄉(xiāng)的明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練讀,師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園) yà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為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么作用?(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愛(故鄉(xiāng)的月亮)。
    (2)作者為什么說“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為太單調(diào)了。)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么東西當陪襯?(山、水)想到這里,作者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xiāng)在哪?(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因為平原地區(qū)沒有山,所以他從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樣子的?(圓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時候望月,從不與山聯(lián)系起來,就連詩中說的情景,他也無法想象。(補充蘇軾《前赤壁賦》資料)
    (4)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有,他故鄉(xiāng)的小村子里到處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間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黃昏后,他就去坑邊場院里數(shù)星星,在古柳下?lián)u知了。)還有沒有別的趣事?(更晚的時候,去坑邊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夢還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愛月亮,而且,他總能圍繞著月亮,找到許多樂趣。
    四、精讀課文,情感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jīng)歷?產(chǎn)生了哪些內(nèi)心感受?
    (1)往事:數(shù)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鄉(xiāng),幾個大葦坑占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坑邊的月景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通過對故鄉(xiāng)往事的回憶,體現(xiàn)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懷念。
    (2)經(jīng)歷:①作者離鄉(xiāng)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xiāng)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yōu)美、環(huán)境優(yōu)雅,是賞月的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xiāng)葦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無論是在萊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還是在高山上,都看到過美妙絕倫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潤園這樣的賞月勝地見到的奇景,都無法撼動故鄉(xiāng)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見作者對故鄉(xiāng)月亮的懷念,對故鄉(xiāng)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作者多大年紀?(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xiāng),而是住在朗潤園,這里的環(huán)境怎么樣?(此地有茂林修竹……賞月勝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xiāng)葦坑里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嗎?(作者渴望回到故鄉(xiāng)的迫切心情和通過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業(yè)
    搜集有關思鄉(xiāng)的詩句,與同學交流。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僅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情感,真正意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由于時間有限,故文章一些詩句來源不能一一點出,只能留給學生課后探究學習。
    教案設計頻道小編推薦: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五年級下冊語文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