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學習當中,景物描寫是時常可以見到的。那么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景物描寫的作用 描寫景物的方法”,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景物描寫的作用
景物描寫又稱為自然環(huán)境描寫,自然環(huán)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節(jié)變化、風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景物描寫的作用主要有:
(1)寫景襯托人物心情;
(2)寫景點明時令、地點;
(3)寫景表現(xiàn)人物關系;
(4)寫景表現(xiàn)人物性格。
首先,我們應從思想內(nèi)容上考慮??梢栽囍鴱南旅鎺讉€方面入手。
一、抒發(fā)感情
景與情常是互相滲透、相輔相承的,正所謂“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這是景物描寫的主要作用,詩歌、散文中尤為常見。比如《春夜喜雨》,詩人精微描摹潤物的春雨悄悄降臨的景,以抒發(fā)詩人聞到春天氣息的喜悅之情。類似的古典詩詞是很多的?!洞骸?、《聽潮》中對春天、大海的贊美之情也是借助景物描寫進行的。
二、渲染氣氛
這一點在小說、戲劇中很常見。《生命的意義》一文用“冷冷清清”、“陰森森”的景渲染了剛剛遭受白匪屠殺、嚴重破壞的肅殺氣氛;用“蒼翠的小樹”、“挺拔的青松”、“如茵的嫩草”又渲染了戰(zhàn)勝白匪后欣欣向榮、充滿生機的氣氛?!犊滓壹骸芬晃慕Y(jié)尾部分寫晚秋的涼意,給孔乙己的末路更增添了一種悲涼陰冷的氣氛。
三、襯托人物
這一點還可細分為襯托人物心理活動,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達人物性格特征等等。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小說、戲劇中,寫人的記敘文中也有?!镀吒鸩瘛返拈_頭寫的是艱苦、陰森、荒涼的景色,烘托了盧進勇苦惱、著急和盼火的內(nèi)心活動?!渡鐟颉访鑼懥私纤l(xiāng)的美麗圖畫,表現(xiàn)了孩子們?nèi)タ瓷鐟虻臍g快而迫切的心情?!段业氖迨逵诶铡芬晃模鲇沃坝幸欢屋p快明麗的景色,烘托了菲利普一家人歡快的心情;而見到落魄的于勒后,景色變得陰郁濃重,這就烘托了人物失望、沮喪的心情?!扼A路梨花》一文三次寫梨樹林和梨花,以物喻人,人與花交相輝映,襯托出梨花姑娘的美好心靈,表現(xiàn)了梨花姐妹助人為樂的思想品質(zhì)。
四、突出主題
這種作用一般出現(xiàn)在文章的末尾?!镀吒鸩瘛芬晃淖詈蟮囊咕埃嫱辛思t軍戰(zhàn)士生起篝火后的歡樂情緒,說明無名戰(zhàn)士用生命保存下來的七根火柴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從而贊頌了無名戰(zhàn)士的崇高品質(zhì)和偉大精神,突出了中心?!对诹胰蘸捅┯晗隆芬晃?,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寫,突出了人力車夫與自然的關系,反映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艱難生活。
五、交代背景
這種作用一般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豆枢l(xiāng)》一文開頭的景物描寫,展現(xiàn)了蕭條荒寂的現(xiàn)實冬景圖,也是當時中國農(nóng)村的縮影,這是閏士活動的典型環(huán)境?!缎¢贌簟芬晃膶懥恕疤焐桨l(fā)陰沉了”、“窗外濃霧里迷蒙的山景”、“黑暗潮濕的山路”等,既是寫自然環(huán)境,也暗示了當時重慶的政治氣候同這天氣一樣陰沉黑暗。
其次,要從結(jié)構(gòu)思路上考慮。在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1、為全文定下感情基調(diào)。
這種作用一般也出現(xiàn)在文章的開頭?!豆麡鋱@》開頭集中筆墨寫果園明麗宜人的晨景,為全文定下歡樂的感情基調(diào);而《故鄉(xiāng)》開頭的描寫,定下的基調(diào)則是灰黯的。
2、起線索過渡作用。
這種作用一般出現(xiàn)在文章的段落銜接處。《聽潮》就是以潮漲潮落的景色變化為線索的?!逗Q唷芬晃?,可以抓住海面三次不同景色的描寫,將文章分成暴風雨來臨之前、逼近之時、就要來啦三部分,這兒的景象,就能起到過渡作用。
3、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
這種景物描寫一般穿插在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過程中,小說、戲劇中較常見。《碑》一文中冰天雪地的自然環(huán)境,就將故事不斷推向高潮。
另外,還應兼顧到語言表達上的作用。描寫常常使語言變得更加具體、生動、形象、可感,使讀者產(chǎn)生如聞其聲、如見其形、如臨其境之感。
當然,有些文章中的景物描寫的作用是多元的,這時我們要作綜合分析。比如,《故鄉(xiāng)》開頭的景物描寫:既烘托了“我”當時的悲涼心情和廣大農(nóng)民的悲慘遭遇;又交代了背景,揭示了中心;還為全文定下了灰黯的感情基調(diào)。
通過以上分析比較、歸納整理,我們也就不難準確分析、全面掌握景物描寫的作用了。
景物描寫的方法
一、抓住景物特征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時間不同,景物的特征也不同。宋代詩人楊萬里說得好:“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第三單元的課文,分別寫到一年四季:春天,“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夏天,“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一片密密的厚發(fā),林帶上的淡淡綠煙也凝成一堵黛色長城”;秋天,“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廖闊了”;冬天,“有的地方雪厚點兒,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一道白,一道暗黃”。同樣的草木在不同季節(jié)展現(xiàn)出迥異的風姿。朱自清寫《春》,先抓住春山、春水和春日的特點,簡筆勾勒,傳神地勾畫出了春景的輪廓。接著濃抹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和迎春圖,而描繪這幾幅圖景時又分別抓住了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細致描繪出春天“新”、“美”、“力”的總體特征。
抓住景物的特點,是寫好這類文章的前提。要引導學生對景物進行細致觀察,并將觀察所得銘記于心,正所謂“靜觀默察,爛熟于心”。同時也要對景物進行細致的比較。景物的特點是客觀存在的。有些學生描寫的景物,之所以大同小異,甚至雷同,主要原因是對所寫的景物沒有認真細致的觀察,不善于通過比較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和抓住事物的特點。而成功的有特點的景物描寫,則都是作者對所寫景物進行了艱苦細致的觀察和反復比較的結(jié)果。因此,要求學生在觀察中,要善于抓住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中景物呈現(xiàn)出的顏色、形態(tài)、聲響、氣味等方面特有的變化,這樣,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寫。
為此,一要注意不同季節(jié)的特征。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季節(jié)的變化會引起景物的變化。每個季節(jié)的景物都有各自的特征;二要注意時間變化的特征。有的景物在不同的時間往往各有特征。白晝、夜晚、早晨、黃昏都為景物涂上了不同的色彩;三要注意氣候不同的特征。同一景物在雨中、風中、霧中、雪中所展現(xiàn)的景觀是不同的,四要注意不同的地理特征。南方、北方、城市、鄉(xiāng)村、高原、平地,不同的地域,有著各自不同的景物特征,要體現(xiàn)地方色彩。魯迅指導青年作者時提出:“現(xiàn)在世界環(huán)境不同,藝術(shù)上也必須有地方色彩,庶不至于千篇一律?!庇终f:“地方色彩,也能增畫的美和力,自己生長其地,看慣了,或者不覺得什么,但在別地方的人,卻是特色?!?BR> 二、選好描寫角度
描寫景物要選準觀察角度。對于同一個景物,同一景點,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獲得的對景物的印象也會不同。要選好描寫的角度,就要先確立好觀察角度。要指導學生根據(jù)表達的需要運用定點觀察和動點觀察景物的方法,或遠觀、或近覷、或仰視、或俯瞰,觀察和描寫出景物獨特的狀貌風神。
1、定點觀察:即觀察景物的立足點是固定的。所謂立足點,是指人們觀察事物時所站的位置。我們到一個景點去,固定立足點,視線隨身體而旋轉(zhuǎn)可以上下左右移動,寫景狀物也就有了多個角度:仰視、俯視、環(huán)視和遠視,這樣將景物一層層地寫下來,從而把景物寫得層次清楚,鮮明逼真,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感受。運用定點觀察法描寫景物,要使學生明白:
第一,要注意選準立足點,哪里最能恰當?shù)乇憩F(xiàn)描繪對象,產(chǎn)生最好的藝術(shù)效果,就應把立足點選擇在哪里。
第二,要把立足點交代清楚。
2、移步換景:就是立足點隨著行蹤的變化而變化,一邊走一邊看,走到哪兒,看到哪兒,把景物一步步地寫下來。它是定點觀察的連續(xù)。學生運用這種方法寫作時,一要注意把立足點的變換交換清楚,如交代不清,就會使讀者如墮霧中。
二是注意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不能寫成“流水賬”,一方面,從不同立足點看到的局部景物應各具特色,另一方面,各局部景物合起來又要能反映出描寫對象的總面貌、總特征,這樣描寫景物才能成功。
3、散點觀察:是選取某一范圍內(nèi)的若干景點分別觀察,它是定點觀察的分散。以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為例,古老的濟南,景色秀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插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譽。怎樣才能更好地把這些美好的景色展現(xiàn)于讀者眼前呢?這就有一個寫景的角度問題。老舍先生首先讓讀者鳥瞰全城,得其全貌(第二段),然后再讓讀者飽覽那一城山色,雪后斜陽(第三、四段),最后才把讀者領到那垂柳岸邊,領略那“水不但不結(jié)冰,倒反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水藻越晴越綠的水上景色(第五段)。就其每一幅圖景而言,采用的是定點觀察的描寫角度,就三副圖景總體而言,又采用的是移步換景和散點觀察的描寫角度。這樣由定點到動點地寫來,從山到水地寫去,層次分明,脈絡清晰。自然,這是就各大層次之間來說的,僅就各大層次內(nèi)部來看,又同中有異,如寫城內(nèi)既從俯視的角度寫陽光下的濟南,又從仰視的角度,寫小雪點染下的山景,筆法活脫,不失靈活變化之致。
三、安排好描寫順序
景物描寫還要注意描寫的順序,順序恰當才能使描寫眉目清楚,自然和諧,繁而不亂,多而不雜。大致說來,教師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要掌握以下兩種順序:
1、按照景物的方位順序(即空間順序)寫景。每種景物都有自己的位置,我們應要求學生選定一個地方進行觀察,按照由遠及近(或由近至遠)、由內(nèi)至外(或由外至內(nèi))等方位順序去描寫景物的情狀、風貌,使景物的畫面井然有序的展開。如《濟南的冬天》寫景時,不但遠近并用,大細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及遠、由細而大,或由遠而近、由大而細,寫來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比如第五段的寫景,就是由近而遠,由細而大的:先寫水冒著點熱氣,再寫水藻,再寫垂柳,再寫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而第四段的寫景,則是由遠而近、由大而細的:先寫城外,再寫城外的山坡,再寫山坡上的小村莊,再寫小村莊的房頂上的雪。這種寫法,既符合敘述的空間順序,又適應讀者的視覺需要,遠近大小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則尺幅百里,或則纖毫畢現(xiàn)。
2、按時間變化的順序(時間順序)寫景。不同季節(jié),有不同的景物,就是在一天中,時刻不同,景物的色澤、顏色、情狀也不會是一個樣子。因而,我們要引導學生按照時間的變化推移,去勾畫景物的不同畫面。
如朱自清在春雨圖里,不但采用了空間順序由城內(nèi)寫到城外,而且又運用時間順序由白天寫到傍晚再到上燈,時空兼用,共同勾畫出春雨圖安靜、和諧的“獨特的美”。
四、巧用聯(lián)想、想象和多種修辭
朱自清的《春》寫的令人欣喜、陶醉,可謂神妙之筆,因為作者把觀察和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活動結(jié)合了起來,由果園中滿樹的果花,想到“仿佛樹上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
老舍先生的思維則更為奇特,把濟南城外山坡上積雪與草色錯雜的“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的景象聯(lián)想成“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并進而心裁別出地想象到“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這樣由實到虛,再造出新畫面,使景物更加神奇美麗,使文章的境界開掘更深。如此一來,也調(diào)動了讀者的想象,使人如臨其境。
聯(lián)想想象的這種神奇效果和作用,實際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悉心玩味體會并借鑒學習,同時也要教導學生通過閱讀積累,不斷提高語言素養(yǎng),豐富自己的詞匯,學會多種修辭手法在景物描寫中的靈活運用。
學生學習《春》時,要讓他們看到,作者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用擬人描畫出繁花似錦、競相開放的圖景;寫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用比喻和排比寫出春雨細密、閃亮、綿長的特點;寫風,“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用比喻表現(xiàn)春風和煦、溫柔的特點。文章最后,作者連用三個比喻總寫春天,從剛落地的娃娃到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再到健壯的青年,寫出了春天不同時段的不同景象,耐人尋味。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以“腳步近了”始,以“領著我們上前去”終,起于擬人,結(jié)于擬人,其構(gòu)思布局、修辭潤色,皆具匠心,使文章讀來滿口余香,令人過目不忘。
五、調(diào)動各種感官體驗和感悟
學生觀察景物,習慣用視覺去感受描摹,其結(jié)果文章猶如一幅靜止的并無生機的平面畫作。要使學生認識到如果能調(diào)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去描摹景物,那么文章會生動許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說:“我們期待的散文,應該有聲、有色、有光。”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用視覺寫“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用嗅覺寫“花里帶著甜味兒”,還用聽覺寫“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這樣一幅立體的春花圖就展現(xiàn)在眼前,活生生的“滿園春色關不住”!在描畫春風圖時,為突出春風的和煦、芳香和悅耳,首先借助觸覺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其次,借助嗅覺寫“新翻的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最后借助聽覺寫鳥兒“清脆”、“宛轉(zhuǎn)”的鳴聲,牧童“嘹亮”的短笛聲。這樣,從多方面,把無形、無色的春風寫得有聲有味,具體生動,美妙感人。
六、烘托映襯,使景物形象更為鮮明
要寫好景物,還得運用烘托映襯之法。當然,這種方法的實際運用最初對學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難的,但只要教師指導有方、點撥得當、訓練恰當,假以時日,學生是不難掌握的。
如老舍在《濟南的冬天》中以矮松的青黑,映襯樹尖上頂著的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色彩鮮明悅目,都是映襯的妙筆。文章中說到的“黃草山”“小灰色樹影”,應該說它們本身算不上怎么美,但是作者把它們放在“空靈的藍水晶了”里一映襯,這些物象也就顯出它們的美來了。的確,有的景物,本身就很美,和別的景物一映襯,就顯得更美;也有的景物,本身并不怎么美,但是一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就顯出美來了。所以我們在寫景時適時巧妙運用烘托和映襯,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當然,也有景物本身是美的,但一經(jīng)和別的景物映襯起來,反倒失去原來的美了,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在方寸的象牙版刻一篇《蘭亭序》,至今還有藝術(shù)品之稱,但倘將這掛在萬里長城的墻頭,或供在云崗的丈八佛像的足下,它就渺小得看不見了,即使熱心者竭力指點,也不過令觀者生一種滑稽之感?!雹谶@樣看來,學生在進行景物描寫時,烘托和映襯的方法還需慎重使用。因此,要把景物寫好,關鍵不單在映襯,還在映襯得法。映襯得法,就可以相得益彰,或者化平庸為神奇。
七、融情于景,表達主觀感受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斷言:“一切景語皆情語”③說到底,寫景的目的是為了抒情、達意?!熬吧?,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點明了情與景的關系。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是沒有喜怒哀樂、愛憎褒貶的,但作者帶著情感(如歡樂、悲傷、苦悶、煩惱等)去觀察描寫時,便賦予了景物鮮明的感情色彩。正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雹芴拼笤娙硕鸥Φ摹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說的就是景物的色彩是由感情色彩決定的,不是晴天都明媚,陰天都悲涼。同一個場景,同一種自然風光,在不同作者眼里是不同的,這種不同,主要是作者的感情不同,通過不同物象的細節(jié)描寫反映出來的。
同為秋天,何其芳說:“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字里行間溢滿豐收的喜悅;馬致遠卻說:“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極力渲染蕭瑟蒼涼的氣氛,以表達游子的鄉(xiāng)愁。我們也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使之懂得流動著情感的語言才富有感染力,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因此,要讓學生在寫景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體,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進而給讀者帶來愉悅之情,陶醉之情,將讀者帶入特定的情景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
八、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
靜景和動景是客觀存在的。高山、花草、樹木及建筑物等,在我們平時的觀察中往往是處于靜止的狀態(tài),而聚散的云彩、風雨中搖曳的花朵、樹葉和小草等卻處于活動、變化的狀態(tài)。學生觀察和描寫景物時,既要注意它的靜態(tài),又要注意它的動態(tài)。若只寫靜景,就很容易使文章呆滯,而只寫動景,又可能失去穩(wěn)定。動筆時,需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兩相對比,相互映襯,這樣繪景才會生動、活潑,寫出的文章方能情趣盎然。
這種技法的學習,可引導學生通過《觀滄?!返仍娢牡男蕾p來體會掌握:海水蕩漾,是動態(tài);山島聳立,是靜態(tài),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是靜態(tài),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tài),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以上全是實景?!叭赵轮校舫銎渲?;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四句則又轉(zhuǎn)為寫虛即詩人的主觀感受,借助奇特的想象表現(xiàn)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大氣概。
以上從八個方面舉例談論了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其實,景物描寫的方法遠不止這幾種,它是一種綜合的語言藝術(shù),一段或一篇生動、具體的景物描寫,應是各種手法綜合運用的結(jié)晶。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寫作實踐時,一定要對這些方法全面考慮,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景物描寫的句子
1. 清澈的空氣使大地廣漠無垠,把它無限地擴展開去。一切都在往遠方同去,而且在召喚人們也到大地的藍色邊沿上去。站在這地方看見太陽升起過十多次,每一次在我的面前總是誕生一個新的世界,充滿新奇的美麗。
2. 循級而上,半山處停駐,見索道橫跨山巒,懸空承載人往復來去,好一個穿云越谷的云谷索道!想像著,半空凌駕,在千米高空眺望山嶺,不曾登臨,心已慌跳。
3. 清澈的空氣使大地廣漠無垠,把它無限地擴展開去。一切都在往遠方同去,而且在召喚人們也到大地的藍色邊沿上去。
4. 夜色加濃,蒼空中的“明燈”越來越多了。而城市各處的真的燈火也次第亮了起來,尤其是圍繞在海港周圍山坡上的那一片燈光,從半空倒映在烏藍的海面上,隨著波浪,晃動著,閃爍著,像一串流動著的珍珠,和那一片片密布在蒼穹里的星斗互相輝映,煞是好看。
5. 在一個寧靜的晚上,人們正在床上做夢時,突然發(fā)出一聲巨響,跟著便聽到檐前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的節(jié)奏就像一首催眠曲,響個不停,越響越快,我好像被催眠一樣,跟著便睡著了。
6. 午后的陽光,太強烈了,連秧田里的水,都給蒸得暗地發(fā)出微小的聲音。禾苗葉子曬得起卷子,失掉嫩綠的光澤,又沒有一點風,人走在兩邊都有禾苗的田埂上,簡直悶熱得渾身流汗,氣也不容易透一口,因此誰也不愿出來了。
7. 一到夜里,又高又藍的天空稀疏地綴著寶石一樣的星辰,天邊時時扯著鬼睞眼似的火閃,空氣里彌漫著泥土,霧露和稻子的清新氣息。
8. 翻騰著的紫紅的朝霞,半掩在白楊樹的大路后面,向著蘇醒的大地投射出萬紫千紅的光芒。逐漸,撥開耀眼的云彩,太陽象火球一般出現(xiàn)了,把火一樣的紅光傾瀉到樹木上、平原上、海洋上和整個大地上。
9. 秋末的黃昏來得總是很快,還沒等山野上被日光蒸發(fā)起的水氣清散,太陽就落進了西山。于是,山谷中的嵐風帶著濃重的涼意,驅(qū)趕著白色的霧氣,向山下游蕩,而山峰的陰影,更快地倒壓在村莊上,陰影越來越濃,漸漸和夜色混成一體,但不久,又被月亮燭成銀灰色了。
10. 夜色昏暗,月亮在天上,卻不知躲在哪里,因為這位狄亞娜小姐有時溜到地球的那一邊去逛,害得這里群山黑魆魆,大野陰沉沉。
11. 坐在一隅,緊貼玻璃窗,膽怯下望,那樣快速的運行,瞬間掠過急緩的山坡,深邃的峽谷,多彩的秋色,蒼翠的松林……淡淡的霧靄,縹緲的浮在山巔,恍如期許的夢幻,曾經(jīng)真切的向往,而今就在眼前。
12. 霧,朦朧了山的身體。山,堅定了霧的信念。環(huán)繞。依戀。纏綿。絲絲縷縷中。點點滴滴間。不會輕易地離開。不在輕浮的拋棄。在那一刻已是永遠。
13. 山頂上四角的邊沿是陡峭的懸崖,懸崖上怪松搭棚,古藤蟠纏。峭壁下面有茂密的松、杉、柯、樟、桉等樹木,林中有野豬、黃猄、山羊、果子貍、貓頭鷹等異獸珍禽。物種豐富,令人流連忘返。
14. 一江秋水,依舊是澄藍澈底。兩岸的秋山,依舊在裊娜迎人。蒼江幾曲,就有九簇葦叢,幾彎村落,在那里點綴。你坐在輪船艙里,只須抬一抬頭,劈面就有江岸烏桕樹的紅葉和去天不遠的青山向你招呼。
15. 雨從空中灑向各個角落,雨滴很像一顆顆晶瑩透明的珍珠,好看極了。雨滴從屋檐、墻頭、樹葉上跌下,就如同斷了線的珠子一樣,最后連在一起,形成水柱。
16. 我生平還是第一次見到紅梅花。一朵朵小花,鮮紅鮮紅的,每一朵都有五個花瓣,端端正正的,越看象五角星。雪花落在花瓣上,可它好像一點也不害怕,迎雪怒放。吐出陣陣清香。正在這時,外婆出來了。她滿臉笑容地說:”冬天,百花凋零,萬物失去了生機,只有臘梅花能經(jīng)受嚴寒,冒著風雪開放。真是百花中的珍寶啊!“
17. 一下子,雨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一個勁地往下掉。雨點掉在河塘中,泛起了無數(shù)漣漪,就好像是金魚頭上的花朵。雨點掉在田野里,莊稼們張開了一張張大嘴,盡情地喝著那甜甜的雨水,一霎那,那些莊稼好像已經(jīng)長大了許多一樣。雨點掉在那些嬌滴滴的花姑娘身上,她們頓時都垂下了小腦袋,看上去十分害羞。
18. 一天深夜,陰云密布,響雷一個接著一個,閃電在天空中閃著。風,使勁地吹著,樹枝被風吹得喀嚓喀嚓作響,頃刻之間,傾盆大雨就落了下來。
19. 啊,多么使人心醉的絢麗燦爛的秋色,多么令人興奮的欣欣向榮的景象??!在這里,我們根本看不到歐陽修所描寫的那種”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的凄涼景色,更看不到那種”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的悲秋情緒。
20. 站在山腳下仰望,我頭腦中所有形容山高大巍峨的詞一股腦兒全涌了出來,但最終我無法準確地用上一個,只能在心里發(fā)出深深的慨嘆??刺┥街畮p,似乎是大雨欲來之勢,墨黛色的濃云纏繞山間,且不說置身其間,就是看著都有涼意襲來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