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jié)約是一個好習(xí)慣,在生活當(dāng)中我們應(yīng)該大力宣傳這樣的好習(xí)慣,你知道哪些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呢?下面是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一】
宋太祖趙匡胤生于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歷盡生活的坎坷,十分了解社會最底層人民的疾苦,他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個社會。后來他壯志得酬,終于“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但他富貴后不忘本色,照樣簡樸律己,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其衣服也只有登殿上朝時的赭服是用綾錦做的,其他大多是絹布,有的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zhì)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是十分難得的。
我們都知道,要了解一個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內(nèi)宮的人數(shù)便知道了。趙匡胤的內(nèi)宮,是歷朝歷代最簡樸的,宦官只有五十余名,宮女也只有二百多名。即便如此,趙匡胤仍認(rèn)為太多了,還遣散自愿出宮的五十余人。
趙匡胤稱帝后,北漢政權(quán)尚未被統(tǒng)一進大宋的版圖。于是趙匡胤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先后三次攻打北漢。其中的一次,在征討北漢途中,正逢七夕節(jié),趙匡胤送給在汴京的母親和妻子(太后和皇后)的節(jié)禮是:太后三貫錢,皇后一貫半。
對于母親和妻子如此“摳門”,對女兒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覲見父親,公主穿著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絲縫綴著一片片孔雀羽毛,藍的像湛藍的湖水,綠的像碧綠的翡翠,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fā)光,十分華美。誰知趙匡胤一見她就說:“你把這件華服脫下,以后別再穿了?!?BR> 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二】
季文子出身于三世為相的家庭,是春秋時代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為官30多年。他一生儉樸,以節(jié)儉為立身的根本,并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只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見他如此節(jié)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里不準(zhǔn)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是顯得太寒酸,讓別國的人笑話您嗎這樣做也有損于我們國家的體面,人家會說魯國的上卿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日子啊。您為什么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于己于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季文子聽后淡然一笑,對那人嚴(yán)肅地說:“我也期望把家里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還有人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chǎn)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妝扮妻妾,精養(yǎng)糧馬,這哪里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國強與光榮,只能透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xiàn)出來,并不是以他們擁有美艷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理解你的推薦呢廣這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之色,同時也使得他內(nèi)心對季文子更
加敬重。此后,他也效仿季文子,十分注重生活的簡樸,妻妾只穿用普通布做成的衣服,家里的馬匹也只是用谷糠、雜草來喂養(yǎng)。
勤儉節(jié)約的故事【三】
有這么一個民間故事:從前,在中原的伏牛山下,住著一個叫吳成的農(nóng)民,他一生勤儉持家,日子過得無憂無慮,十分美滿。相傳他臨終前,曾把一塊寫有“勤儉”兩字的橫匾交給兩個兒子,告誡他們說:“你們要想一輩子不受饑挨餓,就一定要照這兩個宇去做?!焙髞?,兄弟倆分家時,將匾一鋸兩半,老大分得了一個“勤”字,老二分得一個“儉”字。老大把“勤”字恭恭敬敬高懸家中,每天“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年年五谷豐登。然而他的妻子卻過日子大手大腳,孩子們常常將白白的饃饃吃了兩口就扔掉,久而久之,家里就沒有一點余糧。老二自從分得半塊匾后,也把“儉”字當(dāng)作“神諭”供放中堂,卻把“勤”字忘到九霄云外。
他疏于農(nóng)事,又不肯精耕細(xì)作,每年所收獲的糧食就不多。盡管一家?guī)卓诠?jié)衣縮食、省吃儉用,畢竟也是難以持久。這一年遇上大旱,老大、老二家中都早已是空空如也。他倆情急之下扯下字匾,將“勤”“儉”二字踩碎在地。這時候,突然有紙條從窗外飛進屋內(nèi),兄弟倆連忙拾起—看,上面寫道:“只勤不儉,好比端個沒底的碗,總也盛不滿!”“只儉不勤,坐吃山空,一定要受窮挨餓!”兄弟倆恍然大悟,“勤”“儉”兩字原來不能分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吸取教訓(xùn)以后,他倆將 “勤儉持家”四個字貼在自家門上,提醒自己,告誡妻室兒女,身體力行,此后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 勵志故事 | 愛情故事 | 兒童故事 | 搞笑故事 | 恐怖故事 | 哲理故事 | 神話故事 | 歷史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