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通俗易懂!

字號:


    《論語》是紀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一本語錄體散文集。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語十二章原文及翻譯 通俗易懂!”,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十二章原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BR>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稙檎?BR>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薄队阂病?BR>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薄妒龆?BR>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薄妒龆?BR>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BR>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薄蹲雍薄?BR>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BR>    論語十二章翻譯
    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復習了?”
    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guī)矩。
    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BR>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么高尚??!”
    孔子說:“對于學習,知道怎么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BR>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于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樣?!?BR>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yōu)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BR>    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并且能多考慮當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BR>    論語十二章知識點
    一、通假字
    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
    二、古今異義
    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
    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憑借。
    今:可能、許可。
    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
    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
    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
    6.吾日三省吾身
    古:多次。
    今:數詞,三。
    三、詞類活用
    1.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
    2.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
    3.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
    4.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
    5.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
    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以為樂。
    四、一詞多義
    1.為:
    可以為師矣:當、做。
    為人謀而不忠乎:替。
    2.知: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
    溫故而知新:懂得。
    3.而:
    人不知而不慍:表轉折。
    溫故而知新:表順承。
    博學而篤志:表并列。
    4.其:
    仁在其中矣:它的。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耙浴焙竺媸÷源~。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
    2.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十二章賞析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之作,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清朝趙翼解釋說:“語者,圣人之語言,論者,諸儒之討論也?!逼鋵?,“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F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tài),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tài)就是“仁”??鬃哟_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于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guī)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tǒng)方法論原則。
    《論語》多為語錄,但都辭約義富,有些語句、篇章形象生動。
    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龍·征圣》);書中不僅有關于他的儀態(tài)舉止的靜態(tài)描寫,而且有關于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回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鬃右虿氖┙?,對于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yōu)點和缺點、進德修業(yè)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系,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舍,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叭收咂溲砸沧殹?。顏淵學養(yǎng)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币驗椤扒笠餐?,故進之?!边@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的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用意深遠,有一種雍容和順、紆徐含蓄的風格。還有就是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時語言淺近易懂,接近口語,也是一個特點。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暗教拼?,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谷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BR>    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fā)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