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講述的是唐雎出使秦國,與秦王產(chǎn)生矛盾并合理解決的故事。下面是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唐雎不辱使命原文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唐雎不辱使命原文
秦王使人謂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說。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謂唐雎曰:“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唐雎對曰:“臣未嘗聞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碧砌略唬骸按笸鯂L聞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qū)VT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fā),休祲降于天,與臣而將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蓖Χ?。
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翻譯
秦始皇派人對安陵君說:我要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可要答應(yīng)我!安陵君說:大王結(jié)予恩惠,用大的交換小的,很好;雖然如此,但我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終守衛(wèi)它,不敢交換!秦王不高興。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國。
秦王對唐雎說:我用方圓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安陵,安陵君不聽從我,為什么呢?況且秦國滅亡韓國和魏國,然而安陵君卻憑借方圓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來,是因為我把安陵君當(dāng)作忠厚老實的人,所以不加注意。現(xiàn)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但是他違背我的意愿,難道不是輕視我嗎?唐雎回答說:不,不是這樣的。安陵君從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并且保衛(wèi)它,即使是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難道僅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換嗎?
秦王氣勢洶洶的發(fā)怒了,對唐雎說:您也曾聽說過天子發(fā)怒嗎?唐雎回答說:我未曾聽說過。秦王說:天子發(fā)怒,使百萬尸體倒下,使血流千里。唐雎說:大王曾經(jīng)聽說過普通平民發(fā)怒嗎?秦王說:普通平民發(fā)怒,也不過是摘掉帽子赤著腳,用頭撞地罷了。唐雎說:這是見識淺薄的人發(fā)怒,不是有膽識的人發(fā)怒。從前,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光芒沖擊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般白色的云氣穿過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這三個人都是出身平民的有膽識的人,心里的怒氣還沒發(fā)作,禍福的征兆就從天上降下來了,現(xiàn)在,專諸、聶政、要離同我一起將要成為四個人了。如果有志氣的人一定發(fā)怒,就要使兩個人的尸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全國人民都是要穿孝服,今天就是這樣。于是拔出寶劍站立起來。
秦王的臉色馬上變軟和了,長跪著向唐雎道歉說:先生請坐!為什么要這樣呢!我明白了:為什么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里的土地卻幸存下來,只是因為有先生啊。
唐雎不辱使命注釋
1.唐雎(jū),也作唐且,人名。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務(wù)。辱,辱沒、辜負(fù)。
2.秦王:即秦始皇帝嬴政,當(dāng)時他還沒有稱皇帝。
3.使:派遣,派出。
4.謂曰:對說。
5.欲:想。
6.以:用,用作介詞。
7.之:的。
8.終:始終。
9.守:守護。
10.易:交換。
11.安陵君:安陵國的國君。安陵是當(dāng)時的一個小國,在河南鄢(yān)陵西北,原是魏國的附屬國。戰(zhàn)國時魏襄王封其弟為安陵君。
12.其: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無義。
13.許:答應(yīng),允許,準(zhǔn)許。
14.曰:說。
15.加惠:給予恩惠。加,給予。
16.善:好
17.雖然:即使這樣。雖,即使。然,這樣。
18.先王:死去的國君
19.弗:不。
20.使:派
21.以:用。
22.且:況且。
23.秦滅韓亡魏:秦國滅了韓國和魏國。秦滅韓國在公元前230年(始皇十七年),滅魏國在公元前225年(始皇二十二年)。
24.而:但。
25.以:憑借。
26.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長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故,所以;錯意,置意;錯,通“措”,安放,安置。
27.請廣于君:讓安陵君擴大領(lǐng)土。廣,擴充;于,介詞,引進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
28.逆:違背。
29.輕:輕視。
30.與(yú):通“歟”,疑問語氣助詞。
31.怫然:盛怒的樣子。
32.布衣:指平民。
33.庸夫:平庸無能的人。
34.士:這里指有才能有膽識的人。
35.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月亮。
36.聶政之刺韓傀(guī)也,白虹貫日: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一道白光直沖上太陽。
37.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于殿上: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撲到宮殿上。倉,通“蒼”,蒼鷹。
38.懷怒未發(fā),休祲(jìn)降于天,與臣而將(jiāng)四矣:心里的憤怒還沒發(fā)作出來,上天就降示了征兆。(專諸、聶政、要離)加上我,將成為四個人了。這是唐雎暗示秦王,他將效仿專諸、聶政、要離三人,刺殺秦王。休祲,吉兇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于,從。
39.若:如果。
40.必:將要。
41.怒:發(fā)怒。
42.縞(gǎo)素:白色的絲織品,這里指穿喪服。
43.是:此,這樣。
44.秦王色撓:秦王變了臉色。撓,屈服。
45.長跪而謝之:長跪,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地,臀部壓在腳跟上。如果跪著則聳身挺腰,身體就顯得高(長)起來,所以叫“長跪”。謝,認(rèn)錯,道歉。
46.諭:通“喻”,明白,懂得。
47.以:憑借。
48.存:幸存
49.者:原因。
50.徒:只。
51.以:因為。
唐雎不辱使命賞析
《唐雎不辱使命》主要是在矛盾沖突的發(fā)展過程中,展示人物性格變化的軌跡。秦王嬴政在“滅韓亡魏”之后,雄視天下,根本不把小小的安陵放在眼里,他似乎不屑以武力相威脅,企圖以“易地”的謊言詐取安陵。在他看來,安陵君哪敢說個“換”字,更不敢說“不”,“安陵君其許寡人”,這種命令式的口吻,既表現(xiàn)了他的強橫無理,又表現(xiàn)了他對安陵君的輕蔑。
不料在安陵君那里竟碰了個軟釘子,因此當(dāng)唐雎出使來秦,秦王便在強迫對方服從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脅迫威逼的氣勢,“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秦王恃強凌弱,不可一世的嘴臉漸露猙獰,“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面對秦王的盛氣淫威,唐雎則寸步不讓,據(jù)理力爭:“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一個委婉的反詰句,既駁斥了秦王的無理要求,也表示了對秦王強烈的輕蔑。這使本來就很尖銳的矛盾更加激化了,文章至此陡起波瀾,讀者頓生焦慮之情,為沖突的后果而擔(dān)憂。
秦王自以為無人敢摸老虎屁股,而唐雎居然敢在老虎頭上猛擊一掌。秦王被激怒,于是以“天子之怒”相威脅,而唐雎則針鋒相對以“布衣之怒”奮起抗?fàn)帯L砌乱圆家聜b士為榜樣,挺劍而起以死相拼,迫使秦王屈服。作者充分調(diào)動了對比、夸張等藝術(shù)手段以烘托氣氛,同時對二人的情態(tài)舉止的變化略加點染,強化沖突,精心營造戲劇性的驚心動魄的場面,成功地刻畫出唐雎不畏強暴的鮮明個性。
第一段寫唐雎出使的原因,是矛盾的產(chǎn)生。
第二段寫秦王盛氣凌人,責(zé)備安陵君;唐雎從容鎮(zhèn)定,據(jù)理力爭。這是矛盾的發(fā)展。
第三段寫秦王以武力恐嚇唐雎,唐雎則針鋒相對,并表示要與秦王同歸于盡。這是矛盾的高潮。
第四段寫秦王為唐雎折服,唐雎不辱使命。這是矛盾的結(jié)局。
簡析:本文記敘了唐雎在國家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出使秦國,與秦王針鋒相對地進行斗爭,終于折服秦王,保存國家,完成使命的經(jīng)過;歌頌了他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