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么意思呢?你知道嗎?了解一下這方面的知識吧。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么意思最新”,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夏至三庚數頭伏是什么意思最新
馬上就要入伏了,首先是頭伏,入伏,就是指要進入三伏天的意思。“夏至三庚數頭伏”,這個俗語講的是入伏的確立時間,意思是夏至后數到第三個“庚日”就開始進入伏天了。“庚日”是古代紀年中的“干支紀日法”里帶“庚”字的那一天。由于庚日在公歷中是不固定的,因此,每年入伏的時間不一樣。
一般而言,入伏日期大體上是在公歷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間。在第四個庚日到第五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為末伏。
“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一般民間稱為三伏天。
那么什么是伏?伏就是避暑的意思。從夏至開始,晝開始變短夜開始變長,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當初起名“伏”是很科學的。
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熱在三伏,冷在四九”,三伏天就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期。
入伏以后,天氣炎熱,要注意養(yǎng)生,注意飲食。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習俗。另外,民間還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進補說法。總之,要根據天氣狀況來合理安排伏天生活。
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伏天從夏至三天后的庚日開始計算,這里要說一下“干支紀日法”,天干有十個,分別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個,分別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用天干與地支相配,六十年一甲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三庚”就是遇上3個“庚”字,到第四個庚日就是入伏。
由于天干十個,所以每隔10天就會出現一個庚日,而一年365天又不是10的整倍數,所以庚日出現的時間不是固定的,以致每年入伏的日期也不盡相同,而伏是避暑的意思,寓意從夏至開始,熱的中間潛伏著寒冷的因素,今年夏至是6月21號,往后數到6月27日是庚寅,到了7月7日是庚子,第三個庚日是庚戌7月17日,也就是今年入伏的時間,那今年伏天熱不熱呢?
一、夏至無雨三伏熱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第十個節(jié)氣,公元前七世紀,先人用土圭測量日影,確定了夏至,夏至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長的一天,此時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雨水最多,若是夏至無雨,那么接下來一段時間也就沒有陰雨天氣了,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越來越高,尤其進入三伏,更是酷熱難耐,那么整個伏天都會很熱。
二、夏至響雷三伏冷,夏至無雨曬死人
意思是夏至這一天有打雷聲,那么預示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就會有雨水降落,連綿的陰雨會讓入伏后高溫的天氣,帶來一絲絲清涼,這樣人們就會在伏天里,感覺不到天氣那么炎熱,而在不知不覺中把伏天就度過了,到若是夏至這一天沒有下雨,而是陽光萬里,那么接下來因為沒有雨水的降溫,溫度將進一步升高,到了伏天后,溫度會很高,人們出行感覺很熱。
那么伏天里哪一天最熱呢?由于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及末伏,我們經常說熱在三伏,但是最熱的階段不是三伏,而是中伏,因為進入三伏天后,溫度仍舊會升高,到了中伏時溫度最高,然后才慢慢降低,最后到了末伏氣溫也就不那么高了,今年中伏是7月21日到8月9日,共20天,到那時又濕又熱,讓人悶的喘不過氣。
俗話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三九天是一年中寒冷的時候,冬練刻苦。而三伏天是天氣炎熱的時候,三伏天鍛煉更加辛苦,但是這也是能鍛煉人意志力的時候,吃苦耐勞是這兩個時間段可以培養(yǎng)的。
我們特別說到了“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我們確定三伏天具體時間的保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夏至節(jié)氣開始之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是三伏天頭伏開始的時候”,這就是三伏天入伏的標準。
我們看到,進入三伏天有兩個時間節(jié)點,一個是夏至日,一個是夏至三庚日,我們只有知道這兩個時間了,我們才能準確無誤的判斷出2021年的三伏天具體時間和分布,并且我們還要知道,三伏分為初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也就是說三伏天有30天和40天之分,這里面就是說明中伏里面可能會有一個加強伏,也是十天,而中伏是三伏天中最熱的一段時間,所以40天的三伏天天氣熱的時間長一些。
天干地支日一般在老黃歷中有體現,比如說今天是6月17號,是丙申日,6月21號是夏至,是“庚子日”,這里出現了一個“庚日”,我們說只要出現“庚”字就可以認為是一個庚日,6月22號是辛丑日,6月23號是壬寅日,6月24號是癸卯日,以此類推,到7月1號是庚戌日,7月2號是辛亥日,一直到7月11號是庚申日,這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個庚日,所以今年的頭伏應該就是夏至三庚日,即7月11號開始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