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wǎng)精選欄目推選:“一家人有感”。
書寫范文具體要落實到什么層面呢?在日常學習中,我們可能需要撰寫各種不同的文檔,我們在不知道怎么下筆是一般都會去閱讀范文。有了范文在寫法上我們會更容易,有關“一家人有感”的內(nèi)容是出國留學網(wǎng)編輯為您帶來的,歡迎您閱讀本網(wǎng)頁的內(nèi)容!
一家人有感(篇1)
10月12日22:30,克州銀監(jiān)分局駐阿克提其村工作隊組織駐村各支力量及百余名群眾,在村小學教室共同觀看了《一家人一家親》專題片。大家一邊觀看,一邊討論,從影片從獲得了感動了和激勵。
電視直播結束后,8小隊村民布合力且木庫爾班感慨的說:感謝黨,黨的政策像太陽一樣照耀我們,讓我們獲得了溫暖與感動;感謝結親干部對我們的幫助和照料,解決我們生活中的困難。3小隊村民買買提艾力柯尤木說:黨派來結親干部幫助我們,讓我們能夠有機會和干部面對面拉家常、共同生活、共同勞動,讓我學到了很多他們的優(yōu)點,感謝黨,感謝我的結親干部。
通過觀看專題片,讓駐村各支力量尋找到了一家人、一家親的初心,并朝著為親戚辦實事、多辦事的方向繼續(xù)前進;也讓群眾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民族團結一家親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無數(shù)干部無悔的付出和堅定的行動。通過干部群眾共同觀看專題片的活動,密切了干群關系,取得了較好的教育宣傳效果。
一家人有感(篇2)
《橋下一家人》描述了貧窮中的愛與溫暖的故事。它講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阿曼德在與三個流浪孩和一只小狗的接觸中,逐漸改變了自己先前不友好的態(tài)度,并照顧他們,和他們成為了一家人。為了實現(xiàn)孩子們的愿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為生,并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故事告訴了我們:人與人之間由彼此戒備到彼此了解,再到坦誠相待,相互幫助,能使貧窮不再那么可怕,能使希望漸漸清晰。阿曼德和蘇西第一次相遇,蘇西把橋下他們棲息的地方一分為二,然后在地上畫了個正方形,一本正經(jīng)地對阿曼德說:“這兒有個小窗戶,你可以看到那條河。”多么浪漫啊!貧窮和苦難并沒有使她那晶瑩剔透的童心蒙上塵埃,也讓我相信詩意、幸福是與貧苦是同在的。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溫暖,讓我們用愛去對待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吧!
一家人有感(篇3)
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書,然而讓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橋下一家人》這一本書了,這一本書的作者也曾經(jīng)說過,“橋下的寒風,吹不散一家人溫暖的愛,即使貧窮困難,痛苦,失業(yè),幸福也會與你同在”我覺得這句話用的特別親切,像蜂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jīng)山谷,像小鳥飛向天空。
家里面有白了發(fā)卻天天戴著眼鏡,對你微微一笑的爺爺奶奶。有從小一把屎一把尿,養(yǎng)大我們的爸爸媽媽們,還有和我一起快樂長大的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
家是什么?是寒冷中的一絲溫暖,是黑暗中的一束陽光,是“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織出的一針一線,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仍在,山重水復之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是“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時捎信給家人的一聲問候,是”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人在邊塞外,但是在家鄉(xiāng)的情懷……。
這一本書講的是在巴黎的一個上了年紀的老流浪漢。他的名字叫做阿曼德,他們有一個家,但是沒有一個可以住的地方,但是他認為橋下就是他的家,可是有一天有人把他的家搶了,三個小孩和一條狗,他的善良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從此他們就像親人一樣的生活在一起,三個小孩有一個夢想,就是能有一個新的家的家,為了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從來都不愿意工作的阿曼德也開始了工作,他們住進了新家,雖然房屋有點破舊,但是他們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自己的生活很苦,學習很苦,工作很苦,生活很苦,但是你是幸福的,因為你有一個家,那里是你長大的地方,那里有把你養(yǎng)大的親人,有你童年的故事,無論你身在何方,愛和思念是一切都換不回來的。無論你賺再多的錢都換不回來的,有首歌唱的好,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當有一天你沒有了家時,你會十分,想家,就像書中的三個小孩,就因為沒有家,所以他們都特別希望自己有一個家,因為,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我們自己的美好時光
讀著這一本書—————橋下一家人,我的眼淚都快要看出來啦,是呀,在外面的親人有時間多回家看看,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書看完了可故事一直在我腦海中回蕩。
一家人有感(篇4)
一個家庭,需要家人間彼此的了解、溝通和扶持才能建立起來,只有這樣的家庭才能給人溫情、浪漫與希望。這個暑期,我想尋找一個家給我的力量,于是,我來到書城,我想讓文學給我的心靈一個最好的答案。我買了這本書——《橋下一家人》。
這本書的故事描述了貧窮與貧窮之間的愛與溫暖。故事中的主人公阿曼德是一個流浪漢,他是“受不了孩子”的人,因為他“怕孩子們會偷走他善良的心”,“怕一個家會拴住他的自由”。然而,當他遇到三個孩子和他們的媽媽凱爾西特夫人組成的一家后,他的思想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凱爾西特夫人對“一家人”的看重給了貧窮中的孩子很大的信心。讀到這里,我想起了在前年的冬天,爸爸因為生意失敗,所以不得不回家鄉(xiāng)開始新的事業(yè),所以不得不與我們兄妹幾人分開。但我爸爸在臨走前對我們說:“爸爸要回家鄉(xiāng)開始新的事業(yè),你們在這里努力讀書,讓我們共同努力,為我們一家人未來的生活共同打拼吧!”這使我明白了,一個家的存在需要一家人的共同支撐。
我既然身為這個家的一份子,我就要有這支撐的力量去維護這個家。在故事的結尾說到,阿曼德的心已全被孩子們“偷”去了,他的自由也被這家人拴住了。這家人愿意認這個與他們不沾親故的老人——阿曼德為他們的爺爺,而阿曼德也愿意當他們的爺爺,最后還為他們?nèi)フ夜ぷ?,阿曼德找到的工作能為他們提供住所。這樣,阿曼德是一個有家的人了,他有工作了,他不再是流浪漢了。人與人之間由彼此戒備到彼此了解,再到坦誠相待;相互的幫助使得貧窮不可怕,使得希望漸漸清晰。這是我在書中得到的最大的啟發(fā)。這本書的故事雖然發(fā)生在冬天,但橋下那寒冷的風,卻吹不散一家人的溫暖的愛。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給了我一個滿意的答案。在這里,我想要告訴一些窮困人家,包括我自己在內(nèi):“無論貧窮苦難多令人感到寒冷,但一家人溫暖的愛總會戰(zhàn)勝它的,和諧吧!
一家人有感(篇5)
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我沒有感到一絲的寂寞,因為整個假期我都能與書為友,在一篇篇優(yōu)秀的作品中,汲取著營養(yǎng),感受著文字所帶來的強烈震撼。
這個假期,我認識了一位與眾不同的老人——《橋下一家人》中的阿曼德爺爺。
在法國巴黎的某個橋下,住著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名叫阿曼德。他不喜歡工作,更受不了孩子。因為他害怕一顆善良的心被機靈的小家伙們偷走??捎幸惶?,在他的地盤來了不速之客——三個無家可歸的流浪孩子。阿曼德的善良和熱情竟然被激發(fā)了,不但把自己的地方讓給了孩子,而且想法設法地為他們找吃的,無論是刮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儼然成了孩子們最親最愛的爺爺,一家人就這樣相親相愛地住在一起……
沒有高樓大廈卻相親相愛;沒有山珍海味,卻彼此尊重與理解,那是一份沒有距離的愛。
而在咱家,似乎也天天演繹著這樣暖暖的故事。
自從家里同時添了弟弟妹妹以后,什么都亂了,客廳里總有一大堆零散雜亂的玩具,廚房里的鍋碗瓢盆總是找不到自己的家,最苦的便是咱媽了,每天都是那么疲憊,憔悴的面神總讓我們心疼,忙完了這個,又要忙著那個,不是妹妹哭了,就是弟弟哭了,這兩個小家伙一鬧,媽媽就沒好日子過了。
看著家里每天都“遭殃”,爸爸于心不忍,經(jīng)過多次家庭協(xié)商,決定招聘兩位保姆,為媽媽分憂解難。
那天傍晚我回到家,發(fā)現(xiàn)家里來了兩位不速之客,可能是來吧,她們顯得有些拘謹,雙手不停地搓著衣角,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說著:“你就是老板娘的大女兒寧寧吧!放學了?肚子餓不餓?阿姨給你做飯去?
好家伙,這么快就套近乎了!我不以為然地答道:“你們是我家的保姆?你們叫什么名字呀?”
“寧寧,不許這么沒禮貌,以后你只要叫阿姨便是了!”媽媽不知從哪里冒了出來,對我一番教育。
“不就是花錢雇來的保姆嗎?還是阿姨呢?”我小聲嘀咕著。沒辦法,母命難違,我只得輕輕地叫了一聲:“阿姨好!”那聲音恐怕只有蚊子才能聽得到吧!
就這樣,這兩位阿姨算是正式加入了我們家,成為家庭一員了,屈指算算,現(xiàn)在咱家也算是大戶人家了,總共有七口人。
在彼此間的聊天中,我知道兩個阿姨都是安徽黃山人。其中一個剪著短發(fā),臉黑黝黝的,說起話來嗓門挺大;另一個則燙著卷發(fā),年紀要輕一些,說話也溫和些。因為是同村人,她們私底下就用家鄉(xiāng)話說話,嘰哩哇啦的,但偶爾也能聽懂一兩句。
由于阿姨的勤快,我們家什么都變了,地板總是亮得發(fā)光,廚房里總藏著好吃的,陽臺上窗明幾凈,就連洗過的衣服也似乎格外清香。
阿姨們很忙,平時既要做家務又要照顧我們家的寶寶。而對于寶寶們,她們就仿佛是自己的孩子那般疼愛。
星期天,如果有空的時候,阿姨也會和我玩撲克小游戲,那是她們家鄉(xiāng)的玩法,一種叫“鉤魚子”、一種叫“修馬路”,在阿姨的指點下,我很快就學會了,有時候還能贏過她們呢,阿姨還夸我聰明,是塊讀書的料。玩到盡興時,我們?nèi)司蜁笮ζ饋?,那時候感覺真好,就像是一家人。
而我們也早把她們當作了自己人,家里有好吃的一起分享;媽媽還經(jīng)常給她們買新衣服;去飯店吃飯了,阿姨們也一同前往;過年了,爸爸還給她們每人壓歲錢呢!我們就這樣其樂融融地相處著。我們彼此間都用一顆真心在對待,互相理解,互相關愛,沒有距離,沒有隔閡。
就像《橋下一家人》所描寫的那樣,用善良打動對方,用真誠呵護對方,讓彼此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
一家人有感(篇6)
今天我讀了《一家人全醉了》的故事,覺得這個故事既非常好玩,讓我大笑不已,又使我受到了很深的教育。
故事講了在新年的頭一天,笨狼的爸爸媽媽帶著笨狼到外婆家拜年。外婆非常高興,就把珍藏了很久的老黃酒、草莓酒搬出來給笨狼爸爸、笨狼媽媽喝。笨狼看見爸爸媽媽喝得那么香甜,非常好奇,也想嘗一嘗。可是爸爸媽媽都說小孩子不能喝酒,不給笨狼喝。笨狼很不高興,誰知道外婆心疼她的外孫,偷偷地在笨狼喝的可樂里加了黃酒和草莓酒。結果啊,笨狼一家都喝醉了。吃過中飯,一家三口就回家了?;丶液?,因為喝醉了,他們都不能好好做事。煎魚把廚房燒著了,放水把浴室淹沒了,笨狼把自己當成風箏了。如果不是聰明兔爸爸及時趕來,恐怕就要了釀成大禍了。
讀了這個故事,我悟出了一個道理:對小孩可不能太嬌慣了。笨狼外婆因為嬌慣自己的外孫,差點使他們一家小命難保。以前我們老師給我們講過一個故事,也是和嬌慣孩子有關的,那是已經(jīng)造成嚴重后果的。有一個小孩他偷了一根針,他爸爸見了,還夸獎他,啊,我的兒子真能干。這個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更喜歡偷東西了,一直到他大了以后,他偷了很多東西,被判了死刑。臨死之前,他要求對他爸爸說幾句話,當他靠近他爸爸時,一口咬掉了他爸爸的耳朵,說:“你才是罪魁禍首,你不該嬌慣我!”
其實想想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孩,很多人在家里都是被嬌慣的。比如說我吧,我奶奶就非常溺愛我,我叫她干什么她就干什么,我做了錯事她也不批評我,媽媽教我她還會怪媽媽。幸虧媽媽做事也很堅持,才沒讓我變成壞孩子。今天我要對奶奶說:以后可不要嬌慣我了!小朋友們,你們覺得我這樣說對嗎?
一家人有感(篇7)
在今年寒假,我讀了好多書,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橋下一家人》這本書。
大家都知道,流浪人員一般都會放棄,有時不努力工作,從而最后去乞討。但《橋下一家人》中的主人公,卻沒有放棄生活。說中講述一天一個流浪漢回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時,發(fā)現(xiàn)了2個女孩,一個男孩和一條狗。剛開始他們十分陌生,后來變得熟悉起來,還認識了他們的媽媽。一天,流浪漢為了幫助他們躲避警察,躲到了廢墟里,3個孩子叫他爺爺。而他們的媽媽卻十分傷心,因為她知道他們不是真正的流浪人員。爺爺為了給孩子們一個好的環(huán)境,便努力找工作。孩子的媽媽也幫助流浪漢洗凈衣服。終于流浪漢在一家店了找到了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為了孩子還是最后同意了這樣的工作。在他回去的時候,他昂著頭,挺起胸,因為他知道他再也不是流浪人員了。
這本書告訴我們:人生難免會有坎坷,但只要自己努力,不怕困難,用樂觀的心態(tài)去面對坎坷,就沒有什么過不的!
一家人有感(篇8)
窗外寒風瑟瑟,我不禁打了幾個寒戰(zhàn)。我再一次從抽屜里拿出美國作家納塔莉·薩維奇·卡爾森獲得扭伯瑞兒童文學銀獎的名作——《橋下一家人》興致勃勃地閱讀起來。
在巴黎生活著一個上了年紀的流浪漢,他的名字叫阿曼德。橫跨塞納河的大橋底下便是他的棲身之所。一天傍晚,當他返回住處時,發(fā)現(xiàn)自己的地盤兒居然被三個陌生的小孩子和一只小狗給占了。他既吃驚又生氣,要把他們趕走。后來,在與孩子們的接觸中,他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態(tài)度,甚至替他們白天在洗衣房工作的媽媽照顧他們,而這三個孩子也早已把他當作自己親愛的爺爺了。阿曼德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覺,與此同時,他也深知孩子們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真正的家。為了實現(xiàn)孩子們的愿望,阿曼德決心振作起來,不再以乞討為生。他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謀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將與孩子們的媽媽一起支撐起一個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家!
“橋下寒冷的風,吹不散一家人溫暖的愛?!边@是多么得令人感動啊!一個偶然的機遇,竟然使他們成為了一家人。雖然他們沒有血緣關系,但是他們的愛足以讓他們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讀了這本書,我深有感悟:人人都要有愛心,只要你像阿曼德一樣付出愛心,付出溫暖,你也會得到不一樣的收獲!
一家人有感(篇9)
近日,公司機關黨支部組織各部門員工觀看了新疆衛(wèi)視關于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的專題紀錄片《一家人,一家親》,我也參加了這次觀影。
不到一小時的紀錄片中描述了全疆各地干部與自家親戚,在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中的感人的事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援疆干部說:民族團結一家親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真心實意為各族老百姓著想,實實在在的為老百姓辦事。片中描述的一件件民族團結的故事也讓我感觸頗深,看著片中各族同胞深情擁抱,各自抒發(fā)著結對親戚給他們的生活帶來的轉變,他們在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的過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為了政府與老百姓之間的橋梁,經(jīng)常在一起談心,溝通交流,互相解決工作生活中產(chǎn)生的思想困擾,不禁讓我想起公司最近開展的中秋節(jié)民族團結一家親座談會活動,讓公司一對對結親親戚體驗了一次不同尋常的中秋節(jié),活動中漢族親戚為自家親戚介紹了與中秋節(jié)有關的傳統(tǒng)習俗,并真誠地分享自己以往的中秋節(jié)趣事,聊一聊貼心話,用真情拉近彼此的距離,正如影片中所講的:人與人之間最遠的距離是心與心的距離,最近的距離也是心與心的距離。自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開展以來,我發(fā)現(xiàn)公司里的問候多了、關心多了、笑容也多了!我想這就是這項活動的深遠意義,其成效充分體現(xiàn)在圍繞總目標、實現(xiàn)總目標、服務總目標上,體現(xiàn)在促進各民族大團結,進一步凝聚人心上!
從記錄片的開始到結束,感人的時刻從未停止過,這些發(fā)生在全疆各個地州的真人真事,鼓勵我們每一個人付出自己的愛。多一點付出,就會得到更多更大的滿足,也會讓愛得到升華,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民族團結的好衛(wèi)士!
一家人有感(篇10)
人世間最溫暖的地方是家,無處不在的是愛,親情,友情,還有一種最美好的愛——雖不相識,但是在一起互相扶持,互相幫助,組成了一個溫暖的家,讓愛在溫暖的家中停留,讓歡笑永駐人間?!稑蛳乱患胰恕肪褪侵v述了在巴黎大都市的一個故事——一位上了年紀的流浪漢,在橋底下認識了三個紅頭發(fā)孩子,小狗喬喬與孩子們的母親,他們在一些吵鬧后,老流浪成為了孩子們的爺爺,并且找了一份工作,與“親人”們快樂的生活著。
這本書中的老流浪漢有著一顆善良的心,他是一個軟心腸的人,于是,他不愿意透露出來,一面那可憐的一家人抓住不放,紅頭發(fā)孩子們很喜歡他們的“新爺爺”,因為他們在一起很快樂;而紅頭發(fā)孩子們的母親卻始終堅持著自己的想法——一家人永遠都要在一起(無論多么的貧困),他們?yōu)榱硕惚軇e人的尋找,搬進了安賽人的住所,一起度過了圣誕晚會,一起做彌撒,從圣誕樹上取下各種各樣的禮物,吃泡菜,聊天
讀著《橋下一家人》這本書,我感受到了貧困孩子想要讀書的渴望之情,一個母親對孩子們的愛——舍不得分離,一個充滿愛心的老流浪漢對孩子們的喜愛,一只可憐,可愛的小狗對主人的忠誠。幾個原本不相識的人,在巴黎的大橋下相識,組成了美好的家庭,看來,只要有愛的地方,就有溫馨,就有歡笑與美好。
一家人有感(篇11)
初看這本書,我嚇了一跳,信息時代,彌漫著書信香氣的家庭教育文化。它竟是信封形狀的封面,郵票似乎也是一家三口人的照片,不禁生出疑惑,更多的是詫異。難不成這本書跟信有關系?
實在不是我少見多怪,在這個高速度的年代,人們大多不太記得還能寫信傳遞信息了。隨著現(xiàn)代通訊科技的迅猛發(fā)展,電子郵件、手機和短信逐漸占據(jù)了交流方式的主導地位,傳統(tǒng)的手寫書信似乎也已經(jīng)淡出了我們的生活。我早已忘記要怎么寫信,采用什么格式……
但這并不代表我不懷念寫信的那個年代。電子郵件、電話和手機短信這些通信方式雖然方便快捷,但總讓人感覺公式化和冰冷,連問候也是速成的。沒有了空間的阻隔,時間的醞釀,情感還能不能散發(fā)出醉人的醇香?它們永遠代替不了信件本身所包含的那種溫馨和浪漫,更不可能帶來收信人盼著收到信件時內(nèi)心所產(chǎn)生出的那種甜蜜和幸福。
也就是懷著這種好奇以及懷念的心情,我翻開了這本書。也正因如此,我打開了回憶的大門,感受到了久違的溫馨和幸福。
書中真實記錄了一個普通人家,一家人的所思、所想、所盼、所說、所行及所悟。其中不乏有小家子氣的、利己的或自私的功利說教,但其主流既是傳統(tǒng)的,也是積極向上的,確確實實是一部實錄一家人溫情對話的書信集。
朱源一家人通信的十幾年里,正值我國社會變革轉型期,通過改革開放逐漸走上小康道路的父母們,在社會上把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的問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來對待。如何培養(yǎng)教育好子女,使孩子健康成長成才,也就成為了每一位家長們的共同心愿,教育文摘《信息時代,彌漫著書信香氣的家庭教育文化》。雖然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種特殊的親情關系,但歸根到底也是一種人際關系,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相互交流與溝通。尤其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孩子的自主獨立意識進一步提高,如果父母無法做到與時俱進,仍然懷著傳統(tǒng)的高高在上的觀念去教育孩子,那么勢必會適得其反。
走進信中,可以看到他們談論的大到立身做人、學業(yè)、前途及功名,小到吃喝穿戴,家常里短的悄悄話,一家人有事商量,無話不說,既便相互有點嗑嗑絆絆,也是互商互諒,能“化干戈為玉帛”。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值得借鑒的教育方式,現(xiàn)在的孩子逆反心理越來越重,強制性的教育往往適得其反。但令人不解的是,“狼爸”、“虎媽”式的教育仍受到很大一部分人的推崇,他們堅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理念,往往端著權威的架子,用說教乃致毆打的方式教育子女……雖然有些話叫強權就是政治,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等,但這在家庭教育上是絕對不可取的。
青少年是一張白紙,執(zhí)筆的是家庭、學校和社會,每個層面都應該擔負起幫助他們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做好講解、示范,指導和協(xié)助他們交出合格的答卷,完成方方面面的人生考試任務。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家長與學校只是起到引導和協(xié)助作用,不是強迫,更不是“簡單粗暴”的執(zhí)行!
《一家人的溫情對話》這本書中,他們一家人正是這樣探索或嘗試著去做的。從朱源夫婦二人的信中看,他們對獨生女兒洋洋沒有采取一廂情愿的嚴厲管教方式,而是以尊重孩子為前提,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從始至終充滿了父母對孩子的期許。他們在重視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及前程的同時,也很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感恩心、同情心。
這才是尊重孩子天性的教育方式。與孩子進行及時、有效和民主的溝通,這才是最人性、最適用的家庭教育。
這本書完全可以作為一個成功的家庭教育的參考范例,是信息時代,一種與眾不同的、溫情的、彌漫著書信香氣的家庭教育方式。
一家人有感(篇12)
每天晚上七點半,我們家都準時圍在電視前,津津有味地看起電視劇《幸福一家人》,起初,我怎么也沒想到,這部電視劇竟能夠使我這個不怎么喜愛看電視的人深感入迷。
劇情前期不乏笑點,后期卻引人深思,房家三姐弟對工作及其認真,對待房父及姑姑卻態(tài)度冷漠,甚至于為錢盯上房父的面坊,讓老人傷心。我想,或許很多人初看時,對他們是極指責的,會說他們不知道老人的心情,看房父生氣卻無處說的樣子實在心疼。
然而,我們可曾想過,做為子女,我們拿到“合格證”了嗎?在對電視劇抱有的種種心情之下,可曾想過,我們?nèi)粘J且允裁礃拥膽B(tài)度,去面對那最愛我們的人?
實際答案正戳中我們的內(nèi)心。是的,我們或許因為種種原因,像劇情中的那段,房天憶埋怨父親只是個面坊老板,沒有給他富裕的家境,最后房父流淚向兒子道歉,這段很現(xiàn)實。
誰敢說,從小到大,沒有埋怨父母的那個想法?我們堅持自己的道理,但是有沒有站在老人的角度,去看他們的感受?在你正忙碌工作時,熟悉的手機鈴聲想起,然后是熟悉不過的嘮叨:“工作很累吧,多注意休息,保重好身體……”你或許會不耐煩地敷衍道:“好了,好了,我知道該怎么做,我又不是小孩子,您就少啰嗦啦?!比缓螅瑨鞌嚯娫?,嘴里嘀咕一句,重新投入工作里。而電話那頭人,卻搖頭嘆氣,縱有千言萬語,終不知該如何提起,簡單的電話,卻承載滿滿地關心牽掛。
劇中房天心看著房父的愿望板,這再普通不過的情節(jié),最引起深思,一個電話,一次團圓飯,老人的心,就已經(jīng)知足,他們想要的,僅僅如此。我們又何嘗不應該去努力滿足這份小小的愿望,用我們的心,去傾聽他們深藏著的聲音?不要忘記,我們有時也是和房小龍一樣,犯錯,闖禍,在父母的教育寬容下成長。從初生的嬰孩,直到成為社會棟梁,他們的付出,是我們永遠也還不完的。
當房父知道自己患胃癌生命將盡時,心里還是放不下三孩子,決心重新教育他們,狠狠心提出“不孝訴訟”,孩子們埋怨他,連親妹妹也不理解。只有沈律師和老高明白他的心情。作為父親,怎么會不心疼兒女?房父多少次在背后傷心,只是為了孩子忍住眼淚,為了教育他們?nèi)绾巫鋈?。這份特殊的禮物,比萬貫家財都更重要,所幸三姐弟終于明白父親的心情,唯獨可惜的是對老人來說有點晚。
當看到房父離世時,我流下眼淚,曾有人說,這是電視劇拍的一處遺憾,這一處,不正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嗎?孝敬父母要盡早盡心,不要給以后留下懊悔。這部電視劇,反映出的,是我們所有人的內(nèi)心寫照,正是被我們一直忽視的。
所以,親愛的朋友,在你又一次忍不住想抱怨父母時,先好好考慮吧。用你們明亮的雙目,仔細留意他們的變化,他們可能會不小心犯糊涂,好心辦錯事,在你們要講所謂“道理”時,且請細思來,他們操勞一生,都是為了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