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下面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zhǔn)備了“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shù)特點有哪些?儒林外史簡介”,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shù)特點有哪些?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shù)特點
一、《儒林外史》善于通過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寫,表達(dá)對人物的嘲諷之情。
例如,第二回里,薛家集的一個小鄉(xiāng)官夏總甲,作者把他寫成了一個鄉(xiāng)間土皇帝形象。你看他:“兩只紅眼邊,一副鍋鐵臉,幾根黃胡子,歪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簍一般;手里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
好一個“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一個動作活畫出了夏總甲在鄉(xiāng)民面前的傲慢做大。他為什么能如此目中無人?他的衣服怎么“就如油簍一般”?作者接著描寫他的一番話語,巧妙揭開了這個謎。
“俺如今倒不如你們務(wù)農(nóng)的快活了。想這新年大節(jié),老爺衙門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貼子來。我怎好不去賀節(jié)?每日騎著這個驢,上縣下鄉(xiāng),跑得昏頭暈?zāi)X。從新年這七八日,何曾得一個閑?恨不得長出兩張嘴來,還吃不退?!?BR> 這個土皇帝的矯情炫耀多么令人生厭!而讀者的這種認(rèn)識是從字里行間領(lǐng)會出來的,并不是作者明白告訴的。
吳敬梓十分痛恨迷信風(fēng)水,在四十四回中,他借書中人物杜少卿說過,最好請朝廷立個法,將那些騙人的風(fēng)水先生的頭砍下來,將那些因風(fēng)水迷信而遷祖墳的人凌遲處死。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描寫了兩個風(fēng)水先生余殷、余富,這兩個人物身上,寄寓了作者強烈的憎惡之情,寫這兩個人物,主要運用了動作描寫。
余家兄弟二人為一人的祖墳看風(fēng)水,那主人拿來紅布口袋裝著的幾塊土,余殷“拿出一塊土來放在面前,把頭歪在右邊看了一會,把頭歪在左邊又看了一會,拿手指掐下一塊土來,送在嘴里,歪著嘴亂嚼?!薄坝喾蟀淹两釉谑掷?,拿在燈底下,翻過來又把正面看了一會,翻過來又把反面看了一會,也掐了一塊土送在嘴里,閉著嘴,閉著眼,慢慢的嚼。嚼了半日,睜開眼,又把那土拿在鼻子跟前盡著聞?!睘榱俗屩魅丝吹们宄?,余殷用手蘸著酒水,在桌上亂畫。還揀了兩根面條,在桌子上做了個彎彎曲曲的長龍,睜著眼道:“我這要出個狀元,葬下去中了一甲第二也算不得,就把我的兩只眼睛剜掉了!”作者在這段文字中,生動而略有夸張地描寫了余家二兄弟各種可笑、可鄙的動作,語言極盡諷刺。那風(fēng)水之事,本是無稽之談,而余氏兄弟卻把它搞得神秘莫測,既便真有風(fēng)水,果然能從一塊土上看出來、嚼出來、聞出來?還發(fā)誓賭咒說那樣騙人的大話。
二、善于通過描寫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來表現(xiàn)諷刺意義。
第四回中,范進中舉后,他的母親“歡喜”死了,在尊制丁憂期間,去拜訪湯知縣。席上擺的是燕窩、雞、鴨、柔魚、苦瓜,餐具是銀鑲杯箸。范進退前縮后不肯用銀鑲杯箸,湯知縣忙換了磁杯和象箸,范進還不肯用,隨即又換了一雙白色的竹筷,這才用了。湯知縣擔(dān)心范進“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落后看見他在燕窩碗里揀了一個大蝦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這段故事中作者對范進前后矛盾的行為進行了客觀冷靜的敘述,含蓄深刻地諷刺了范進的虛偽。魯迅贊賞這段文字是“無一貶詞,而情偽畢露,誠微詞之妙選,亦狙擊之辣手矣”。
又如同一回中,嚴(yán)貢生正在向人吹噓:“小弟只是一個為人率真,在鄉(xiāng)里之間,從來不曉得占人寸絲半粟的便宜……”正在這時,他家的一個小廝進來說:“早上關(guān)的那口豬,那人來討了。正在家里吵哩?!弊髡咔擅顚?yán)貢生言行的矛盾組織在一起,達(dá)到了批判諷刺的效果。再如胡屠戶在范進中舉前,常把女婿罵得狗血噴頭,說范進“尖嘴猴腮 ”、“現(xiàn)世寶窮鬼“、”不三不四,就想天鵝屁吃”,極盡羞辱;中舉以后,胡屠戶就說范進是“天上的星宿”,“才學(xué)又高,品貌又好”,開口“賢婿”,閉口 “老爺”。這就活畫出這個市儈小人的丑惡嘴臉。
三、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對比來表達(dá)諷刺意義。
有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諷刺意義的表達(dá),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的前后對比來完成的,這要求讀者在閱讀小說時,要前瞻后顧,綜合體味。
第二回中,周進六十多歲了,還以老童生的身份在薛家集觀音庵教私塾,一年才十二兩館銀,生活窘困,地位低下,村中新中秀才青年梅玖也奚落他。別人待客,雖然他年紀(jì)大,但梅相公茶杯中有棗,他只是清茶。到第七回中,周進中了進士,做了官以后,梅玖就無恥地冒充自己是周進的學(xué)生,薛家集的觀音庵里也供起了周進的長生牌位。梅玖見了周進早年寫的一幅對聯(lián),貼在墻上,紅紙都發(fā)白了,竟吩咐和尚用水噴了,剝下來,裝裱收藏。這一對比既寫出了周進做官前后迥然不同的境遇,也寫出了秀才梅玖的庸俗勢利以及社會上一般人的趨炎附勢。
所以,《儒林外史》的諷刺,不僅僅是對人物的諷刺,更是對當(dāng)時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的揭露、控訴和批判。小說對匡超人這個形象的塑造也主要運用了前后對比手法,揭露了科舉制度和不良社會風(fēng)氣對讀書人的腐蝕危害。
匡超人本是貧寒人家子弟,有一些小聰明,因生計流落杭州,靠拆字度日,父親病重也回不了家。馬二先生見他年輕好學(xué),又有孝心,便資助他回家的路費和回家后做生意的銀兩??锍嘶丶液?,一面侍奉癱瘓在床的父親,一面用馬二先生的錢做磨豆腐殺豬的小生意,晚上還在燈下讀文章。這時的匡超人勤苦、孝順、誠懇,小說的筆墨之間充滿了贊揚。后來匡超人考上了秀才,到城里結(jié)交了一批名士、老爺,也開始批八股文選本,為攀富貴,停妻再娶;為抬高自己,竟忘恩負(fù)義貶低馬二先生的選本。吹噓自己的選本,一出書客人爭賣不到手,甚至外國都有流傳?!拔迨∽x書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書案上,香火蠟燭,供著先儒匡子之神位”。八股文外國誰讀?古人把已去逝之儒稱“先儒”,匡超人無知吹牛竟如此!以做官為釣餌的八股考試,導(dǎo)致讀書人熱衷功名利祿,輕視學(xué)業(yè)品行,匡超人在這樣的社會風(fēng)氣中,由一個質(zhì)樸少年蛻變成了無恥之徒,作品通過這個人物前后品行的對比,深刻批判了科舉制度。
四、諷刺的基調(diào)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吳敬梓在諷刺的基調(diào)中對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有的諷刺是無情地鞭撻,有的諷刺則包含著同情和憐憫。
人們熟知的嚴(yán)監(jiān)生臨死時伸著兩個指頭不肯咽氣,示意家人燈盞里點著兩根燈草太費油了的故事,體現(xiàn)了作者對鄉(xiāng)紳極端慳吝的無情嘲諷。
又如第三回“周學(xué)道校士拔真才”,周進中了進士之后,欽點廣東學(xué)道,主持童生考試,初拿到年已五十四歲、共考過二十余次的老童生范進的卷子,認(rèn)為寫得不好;坐了一會兒,還不見人交卷,又拿來范進的卷子看了一遍,覺得有些意思;過了一會兒,第三次又看了一遍,不覺嘆息,這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立刻把范進定為第一名。這一場面描寫,表面上客觀冷靜,實則對科舉制度進行了辛辣的嘲弄和徹底地批判。那范進果有真才,為何二十余次考不進學(xué)?周進果有慧眼,為何三遍才看明白這卷子?若不是半天無人交卷,周進會看第二遍、第三遍么?別的考生還沒完全交卷,如何就能定范進第一?那范進若無真才,周進贊嘆的“天地間之至文”、“一字一珠”,豈不是胡扯?科舉考試之無憑可見一斑!
可是,我們在閱讀有些人物的故事時,覺得這些人可笑、可鄙、甚至可憎,但同時也覺得他們很慘,十分可憐;我們會發(fā)笑,但也低頭沉思,覺得難過。
范進中舉后而發(fā)瘋,范進老母因歡喜而一命嗚呼;周進六十多歲了,一輩子的老童生,還未進過貢院的考場,經(jīng)朋友幫助到貢院一游,不覺觸景生情,悲上心來,頭撞號板,號啕大哭,直哭得兩眼流出血來。這些被科舉制度捉弄的人,令人覺得可笑又可悲。魯編修的女兒魯小姐,容貌美麗,又是一個自幼讀八股文章的“女才子”,在父親的教導(dǎo)下,“曉妝臺畔,刺繡床前;擺滿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黃爛然,蠅頭細(xì)批。”可是招贅的丈夫蘧公孫對舉業(yè)卻毫無興趣,惹得她萬分痛苦,最后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每天抱著四歲的兒子,講“四書”,讀“八股”,通宵達(dá)旦,夜以繼日。這些畸形性格的人物,寄托了作者多么復(fù)雜的思想感情。
老秀才王玉輝的三女兒丈夫病亡,她發(fā)誓絕食殉夫,他的公婆、母親都勸她螻蟻貪生。而王玉輝卻勸女兒:“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情”,平靜地看書寫字。女兒絕食八天后死了,他老婆哭得死去活來,王玉輝卻罵道:“你這呆子,他這死得好,只怕我將來不能像他這一個好題目死哩?!币蜓鎏齑笮Γ骸八赖煤茫∷赖煤?!”讀書把人讀得如此瘋狂無人性,真令人毛骨悚然。為了揭示封建吃人禮教與善良人性之間的矛盾,作者接著寫了王玉輝到女兒入烈女祠大祭時,倒傷心不肯來了。后來出游在蘇州的運河里,見船上一個穿白衣的少年婦人時,“又想起女兒,心里哽咽,那熱淚直滾出來。”作者對王玉輝的描寫,既有嚴(yán)厲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同情。
像周進、范進、魯小姐、王玉輝和匡超人這些人物的人生遭際,不僅是他們各自的性格的體現(xiàn),更是當(dāng)時社會環(huán)境的反映——科舉制度、封建禮教、不良社會風(fēng)氣愚弄了他們、摧殘了他們、浸染了他們。
五、《儒林外史》中一些隱晦的諷刺。
前面已論及,《儒林外史》的諷刺主要運用白描手法,文字樸素、含蓄,諷刺意義的表現(xiàn),或由人物自我言行的抵觸,或由情節(jié)的前后對比,或由書中另一人點破——匡超人“先儒”之誤就由牛布衣點破。總之,大都含蓄而不隱晦,但是,也有個別諷刺故事因牽扯到一些歷史掌故、古人詩文等,一般讀者不易看出。
第四回中,鄉(xiāng)紳張靜齋向湯知縣和范進講了一段劉基的故事?!八▌⒒┦呛槲淙觊_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后來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猶如‘雪夜訪普’的一般。恰好江南張王送了他一壇小菜,當(dāng)面打開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圣上惱了,說道:‘他以為天下事都靠著你們書生!’到第二日,把劉老先生貶為青田知縣,又用藥擺死了?!?BR> 這段文字中的劉基,即明初開國功臣有名的劉伯溫,他其實是元末進士,老家在青田縣,并未做過青田知縣?!把┮乖L普”是宋朝趙匡胤和大臣趙普的事,送瓜子金一事,也是此二人的故事,而張靜齋張冠李戴,弄成朱元璋、劉基和張士成的事了。還可笑的是,聽者范進、湯知縣都信以為真,一個知縣、兩個舉人,都是科舉出身的人。竟連本朝的事都不知道!這就是科舉制度培養(yǎng)出來的文化人。這個故事講得不動聲色,有點隱晦,但了解了底細(xì),不得不佩服作者諷刺得辛辣。
第九回,婁三、婁四公子兩次拜訪所謂的名士楊執(zhí)中,都未遇到,在船艙底下揀到一片紙,“兩公子打開一看,是一副素紙,上面寫著一首七言絕句詩道:‘不敢妄為些子事,只因曾讀數(shù)行書。嚴(yán)霜烈日皆經(jīng)過,次第春風(fēng)到草廬?!竺嬉恍袑憽畻髁肿聚艞钤什荨晒涌戳T,不勝嘆息,說:‘這先生襟懷沖淡,其實可敬!只我兩人怎么這般難會?’”
兩公子所見的這幾句詩,本是元代呂思成的一首律詩的后四句,并非七言絕句。楊執(zhí)中(名允)抄襲以欺世盜名,婁三、婁四公子雖滿懷對名士的美好幻想,但不學(xué)無知,恰恰被騙,對楊執(zhí)中越加仰慕之至。名士自是假名士,一心學(xué)古人禮賢下士的公子也是有眼無珠、自我陶醉的可笑之人。這個諷刺也是比較隱晦的。
《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shù)有極高的成就,魯迅先生認(rèn)為《儒林外史》產(chǎn)生之前,我國小說還沒有一部“足稱諷刺之書”,在它出現(xiàn)之后,“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中國小說史略》)。《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基礎(chǔ),為以后諷刺小說的發(fā)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晚清譴責(zé)小說李伯元的《官場現(xiàn)形記》、吳趼人的《二十的目睹之怪現(xiàn)狀》等,明顯受了《儒林外史》諷刺藝術(shù)的影響。有名的段落如《官場現(xiàn)形記》中“制臺見洋人”(五十回),《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中茍觀察(茍才)逼使寡媳去做制臺的姨太太(八十九回)。魯迅先生非常推崇《儒林外史》的諷刺藝術(shù),并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有所借鑒。他的小說《孔乙己》,主題也是批判科舉制度的,作品巧妙選取了酒店小伙計這一單純無知的敘述角度,而使敘述文字顯得客觀、平淡、冷靜,那孔乙己的悲慘遭遇讓我們想到了未發(fā)達(dá)時的周進、范進,孔乙己講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也讓我們想到了馬二先生的愚腐和誠懇。我們還可以從當(dāng)代作家阿城的創(chuàng)作可看出受《儒林外史》影響的痕跡,他的小說《棋王》白描手法運用得很好,他的散文《父親》,平靜中包含著強烈的感情,含蓄深刻,使人耳目一新。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一部偉大的文學(xué)作品,它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shù)性豐富了我國古代文學(xué)寶庫,為后人留下一份珍貴的、可資借鑒的遺產(chǎn)。
儒林外史簡介
《儒林外史》作者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的章回體長篇諷刺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認(rèn)為最后一回非吳所作),約40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更花了他十幾年的時間完成。小說假托明朝,實際描寫了康乾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根據(jù)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1750年)的時候已經(jīng)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金兆燕官揚州府學(xué)教授時,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爭傳寫之”。這個刻本,今已失傳?,F(xiàn)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年)鐫刻的臥閑草堂本。現(xiàn)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份人認(rèn)定為后人偽作。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