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二年級生物知識點總結

字號:


    生物作為初中新接觸的科目之一,它的知識點有哪些呢,該怎么學習生物呢。以下是由出國留學網編輯為大家整理的“初中二年級生物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初中二年級生物知識點總結
    生物進化的原因
    1.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和擬態(tài)也有助于生物的生存。
    2.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3.達爾文與自然選擇學說著作《物種起源》,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fā)現之一
    (1)自然選擇的過程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動物的運動
    1.脊椎動物的運動
    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tǒng)由骨、骨連接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其中,骨和骨連接構成骨骼,因而也可說成“脊椎動物的運動系統(tǒng)由骨骼和骨骼肌組成。”
    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伸肘時,肱二頭肌舒張,肱三頭肌收縮。
    人和脊椎動物的肌肉收縮和舒張都是在神經系統(tǒng)的調節(jié)下完成的。
    2.動物運動的能量來源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釋放能量
    食物───→細胞───→ATP───→肌肉
    動物的行為主要受神經系統(tǒng)(神經)和內分泌系統(tǒng)(激素)的調控。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不一定都是有利的。
    2.變異的原因及類型:
    (1)由遺傳物質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可遺傳的變異。如:用化學藥劑處理過的甜菜染色體加倍。
    (2)單純由環(huán)境因素發(fā)生變化引起的變異,不能夠遺傳給下一代,這樣的變異就是不可遺傳的變異。如:美容院里做的雙眼皮;小時候因外傷臉上留下的疤痕等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
    人工選育(生物變異)、雜交育種(基因重組)、誘變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fā)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yōu)良品種。
    5.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袁隆平,用普通水稻與野生稻雜交。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如:用種子繁殖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如:馬鈴薯用塊莖(帶芽眼)繁殖;椒草和秋海棠用葉繁殖;竹子用莖繁殖;紅薯用根繁殖等
    3、自然界中無性生殖方式:植物營養(yǎng)生殖(用營養(yǎng)器官根、莖、葉繁殖),分裂生殖、孢子生殖和出芽生殖等。人工控制無性生殖方式:組織培養(yǎng)(教材P8)、克隆
    4、生產實踐中,人們常應用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方式:扦插、嫁接。
    A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B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yōu)良品種。
    5、嫁接有枝接和芽接兩種。嫁接存活的關鍵:接穗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嫁接后植株表現的是接穗的性狀。
    6、扦插:
    a.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fā))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b.上一個節(jié)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jié)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減少水分散失。
    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
    1.變態(tài)發(fā)育:在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與成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
    完全變態(tài):卵→幼蟲→蛹→成蟲舉例:家蠶、蜜蜂、蝶、蛾、蠅、蚊
    不完全變態(tài):卵→若蟲→成蟲。舉例:蝗蟲、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于蝗蟲的幼蟲,形態(tài)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fā)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2.蟬退是指蟬退去限制身體進一步生長的外骨骼。
    3.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拓展閱讀:初中提升生物成績的方法
    1、課前預習
    預習是學生上課前的自學,是學生學習的預備。同學們堅持經常課前預習,不僅使自己對即將上的新課有個概括的了解,而且能對自己在新課中必須重點掌握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提高了同學們的自學能力。
    2、聽課是學習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能否上好課,教師的教是一方面,學生的學是更重要的方面,因此同學們要掌握聽課的方法。為此,同學們在上生物課時要做好以下幾點:
    (1)注意聽,認真記。
    注意聽不僅僅是要求同學們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聽課要聽思路,注意聽老師是如何引入新課,怎樣展開講解的,最后又是怎樣歸納小結的。特別要注意理解教師在講課中反復強調的重點和難點,并在不影響聽課的前提下記些要點。
    (2)多動手、多觀察。
    生物課里,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常常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課件等直觀手段進行教學。有時教師還領學生做些探究性實驗,同學們應在教師指導下多動手細觀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對現象和過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不但提高了自己的實驗技能,同時培養(yǎng)了自己的科研素質,同時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勤思考、多提問。
    上課前同學們應對教師講的每個問題都要認真地進行思考,尤其要重視教師的提問,不論提問誰,都必須把自己置于“主人”的位置上來,敏捷地思考這個問題我是怎樣想的?特別是在聽課中凡是自己不懂的或發(fā)現的新問題都要虛心向教師請教,決不能不懂裝懂。
    3、及時復習
    復習是上課的延續(xù),是對所學知識的深化和鞏固,這要求同學們在學習生物學知識還沒有遺忘時就去復習,加以鞏固和強化。為此做到:
    (1)復習要有明確目的。主要體現復習什么內容,具體達到什么目的,達到什么標準。
    (2)復習要有計劃性。制定復習計劃要實事求是,合理安排好復習內容,分配適當的復習內容。
    (3)復習要堅持經常進行。新課復習、單元復習和期末復習要有機銜接起來,決不能間斷。
    4、高效作業(yè)
    首先,要明確高效做作業(yè)的三步驟:
    第一步是“解”,就是想盡一切辦法解決面前的問題;
    第二步是“思”,就是做完之后要回顧和反思,總結出經驗和方法;
    第三步是“歸”,就是將獲得的經驗和知識回歸到書本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