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城風雨近重陽,城腳誰家菊自黃。農歷九月九重陽節(jié)將近,有許多詩人曾經寫過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你知道多少?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編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經典)”,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本文。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一)
【一】
行香子·天與秋光
宋代:李清照
天與秋光,轉轉情傷,探金英知近重陽。薄衣初試,綠蟻新嘗,漸一番風,一番雨,一番涼。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時往事愁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
【二】
謝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五代: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又是過重陽,臺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三】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容
唐代: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二)
【一】
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
宋代: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二】
庚午歲九日作
唐代:齊己
門底秋苔嫩似藍,此中消息興何堪。
亂離偷過九月九,頭尾算來三十三。
云影半晴開夢澤,菊花微暖傍江潭。
故人今日在不在,胡雁背風飛向南。
【三】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
唐代: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jié),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泫萸枝。
睿覽八纮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三)
【一】
重陽
宋代:陸游
照江丹葉一林霜,折得黃花更斷腸。
商略此時須痛飲,細腰宮畔過重陽。
【二】
九日田舍
唐代:錢起
今日陶家野興偏,東籬黃菊映秋田。
浮云暝鳥飛將盡,始達青山新月前。
【三】
重陽夜旅懷
唐代:鄭谷
強插黃花三兩枝,還圖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悵多于未醉時。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四)
【一】
重九無菊有感
宋代:陸游
重陽未見一枝菊,它日菊開生我愁。
高興亭中香滿把,令人北望憶梁州。
【二】
九日賈明府見訪
唐·戎昱
獨掩衡門秋景閑,洛陽才子訪柴關。莫嫌濁酒君須醉,雖是貧家菊也斑。
同人愿得長攜手,久客深思一破顏。卻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龍山。
【三】
九日登玄武山旅眺
唐代:邵大震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
寒雁一向南去遠,游人幾度菊花叢。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五)
【一】
少年游(重陽)
宋代: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jié)了。云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二】
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陽宴集作
唐代:獨孤及
萬峰蒼翠色,雙溪清淺流。
已符東山趣,況值江南秋。
白露天地肅,黃花門館幽。
山公惜美景,肯為芳樽留。
五馬照池塘,繁弦催獻酬。
臨風孟嘉帽,乘興李膺舟。
騁望傲千古,當歌遺四愁。
豈令永和人,獨擅山陰游。
【三】
九月九日劉十八東堂集
唐代:李頎
風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
菊花辟惡酒,湯餅茱萸香。
云入授衣假,風吹閑宇涼。
主人盡歡意,林景晝微茫。
清切晚砧動,東西歸鳥行。
淹留悵為別,日醉秋云光。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六)
【一】
捕蝗至浮云嶺山行疲苶有懷子由弟二首·其二
宋代:蘇軾
霜風漸欲作重陽,熠熠溪邊野菊香。
久廢山行疲犖確,尚能村醉舞淋浪。
獨眠林下夢魂好,回首人間憂患長。
殺馬毀車從此逝,子來何處問行藏。
【二】
重陽感懷
唐代:劉兼
重陽不忍上高樓,寒菊年年照暮秋。
萬疊故山云總隔,兩行鄉(xiāng)淚血和流。
黃茅莽莽連邊郡,紅葉紛紛落釣舟。
歸計未成年漸老,茱萸羞戴雪霜頭。
載花乘酒上高山,四望秋空八極寬。
蜀國江山存不得,劉家豚犬取何難。
張儀舊壁蒼苔厚,葛亮荒祠古木寒。
獨對斜陽更惆悵,錦江東注似波瀾。
【三】
旅中過重陽
唐代:朱慶馀
一歲重陽至,羈游在異鄉(xiāng)。
登高思舊友,滿目是窮荒。
草際飛云片,天涯落雁行。
故山籬畔菊,今日為誰黃。
關于九九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大全(七)
【一】
九日和韓魏公
宋代:蘇洵
晚歲登門最不才,蕭蕭華發(fā)映金罍。
不堪丞相延東閣,閑伴諸儒老曲臺。
佳節(jié)久從愁里過,壯心偶傍醉中來。
暮歸沖雨寒無睡,自把新詩百遍開。
【二】
九日雨中
唐代:徐鉉
茱萸房重雨霏微,去國逢秋此恨稀。目極暫登臺上望,心遙長向夢中歸。
荃蘪路遠愁霜早,兄弟鄉(xiāng)遙羨雁飛。唯有多情一枝菊,滿杯顏色自依依。
【三】
九日言懷
唐代:令狐楚
二九即重陽,天清野菊黃。
近來逢此日,多是在他鄉(xiāng)。
晚色霞千片,秋聲雁一行。
不能高處望,恐斷老人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