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優(yōu)質設計教案

字號:


    對于教案的編寫,教師要結合學期教學任務、學生學習情況等等各方面進行編寫,這樣的教案才可以應用在教學中。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教學優(yōu)質設計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語文教學優(yōu)質設計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朱自清先生將對美的認識融入文字其中,同時也在細膩的描寫之中展現(xiàn)出獨特的個人心境。
    二、學情分析
    高x的學生對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對于他們來說要將文字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仍有一定的難度,很難體會語言蘊含的美感和情感。所以本次教學將立足在感受語言和情感的基礎之上。
    三、教學目標
    1.了解朱自清的生平。
    2.掌握課文脈絡、基調及大意。
    3.尋找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
    4.跟隨朱自清獨特的心境,鑒賞荷塘月色之美、語言之美。
    5.培養(yǎng)學生對“生活之美”的向往。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欣賞朱自清眼中荷塘月色的美。
    教學難點: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下體驗到的另一個自己。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
    荷本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也“惟有綠荷紅菡萏,卷舒開合任天真”,再配上那“更深月色”,自然就是是“荷塘有月人有情,荷香月色美共賞”。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今天我要將要學習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荷塘月色》。
    (二)朱自清生平
    在上課之前,我們先走近朱自清,在走近朱自清描繪的那片天地。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祖籍浙江紹興,1898年生于江蘇東海。1903年隨家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我是揚州人”。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長詩《毀滅》(1923)、散文集《背影》(1928)、詩集《蹤跡》(1929) 等。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傳統(tǒng)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學系學習。1920年畢業(yè)后在江、浙一帶的中學任教,極受歡迎。192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31—1932年在英國倫敦學語言學及英國文學,回國后仍在清華大學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
    1916年12月15日,朱自清在揚州瓊花觀街朱宅與武鐘謙女士完婚。武鐘謙曾隨朱自清輾轉杭州、臺州、溫州、白馬湖、北京等地,夫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日,武鐘謙因肺病逝于揚州家中。朱自清有小說《笑的歷史》、《別》、散文《給亡婦》和一些舊體詩詞記述了他們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三)掌握課文大意、基調和脈絡
    1.學生再次深入閱讀x分鐘,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第1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出發(fā)地點(家門)和緣由。
    第2段:寫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
    第4段:荷塘美麗的景色。
    第5段:流瀉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7、8段:聯(lián)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9、10段:在思鄉(xiāng)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2.從段落大意中,理出文章線索
    提示線索:線索:事物、人物、情感、事理、空間、時間等。
    線索:空間和情感。
    空間:家-荷塘小路-荷塘-荷塘下路。
    情感:頗不寧靜-尋寧靜-得寧靜-失寧靜。
    (四)整體感知
    初步讀懂文章之后,我們回到我們這節(jié)課的主體——尋找另一個自己。文中什么地方提到另一自己,換一句話說就是與平常有所差別的自己。
    第三段第二句: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也就是有一個平常的自己和一個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們在文中找找,朱自清平常的自己是什么樣的。
    平常的自己:
    1.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2.我愛熱鬧;愛群居。
    3.有一定要做的事,有一定要說的話。
    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1.愛冷靜;愛獨處。
    2.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
    3.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xiàn)在都可不理。
    4.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五)透過朱自清的眼睛看景物描寫
    朱自清另一個自己享用的是怎樣的荷香月色呢?那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什么?哪些段落描寫荷香月色。根據前面我們的段落大意,是哪些段落?第四、五、六自然段。那我們且來看看第四自然段。我們先來聽一段朗讀,來感受一下。聽完之后,請說說你的感受。
    美、寧靜、朦朧、優(yōu)雅、清香、有音樂感,生機勃勃。是什么景物讓你有這種感覺,朱自清先生又是如何把這種景物的特點融入文字之中的呢?
    討論要求:
    1.找出景物以及景物給你的感受。
    2.分析作者如何描寫景物。
    3.每組派一個代表發(fā)言。
    討論要點:
    1.分析如何描寫景物應該從哪些方面分析。
    2.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
    (六)明確描寫方法
    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設問、反問、用典、借代、對偶、通感等。
    2.描寫手法:遠近結合、動靜結合、以動襯靜、以實寫虛、虛實結合、正面描寫、側面烘托、渲染、白描等。
    (七)賞析關鍵的詞
    1.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
    2.疊詞。
    (八)明確景物描寫的作用
    1.生動、形象、強調、突出、烘托、渲染等。
    2.語氣(加重、減輕、表達喜愛色彩)、音樂感。
    同學們已經初步掌握了這種方法,也能感受到朱自清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看到的荷塘。以上,我們感受到了朱自清的另一個自己,在頗不寧靜之中,走到了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淡淡的月光之中找到了內心寧靜的自己。
    (九)簡要鑒賞景物描寫
    1.我們看到了如此美麗的荷塘月色,而朱自清當時也沉醉其中,感受到了寧靜。但是我們在創(chuàng)作背景中了解到,朱自清所處的年代、所處的境況并不如意,為什么他在荷塘月色之下能夠寫出這么美好的景色呢?
    因為對生命本身的享受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質條件。在這樣的享受之中他也發(fā)現(xiàn)了拋開了生活中擾亂心緒的事情,然后盡情欣賞自然之美的自己。
    發(fā)現(xiàn)了熱鬧是它們(外界)的,我什么也沒有?;蛟S正是這種“沒有”的簡單才能擁有精神的自由——什么都可以不想,什么都可以想。
    2.那朱自清想起了什么?
    由荷花想到:江南的舊俗——采蓮。
    3.采蓮給你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熱鬧、風流、有趣、舒服、歡愉、天真、清新、純凈······
    4.這時候的朱自清先生又是怎樣的自己?
    與不寧靜的平常的自己形成對比,看見了那個未受時代污染、騷擾的完全本真的自己——享受想象中的自我娛樂。
    5.文中提到的什么地方比較符合朱自清先生尋找自我娛樂和自我享受?
    江南也就是家鄉(xiāng),但是最終還是回到了家,回歸到了平常的自己。
    (十)總結
    生活可能會讓你“不寧靜”,但是你卻可以在繁雜的生活之中,找到適合自己自由靈魂的自由天空,讓自己擺脫苦惱的心情,享受生命本身的快樂,享受精神自由的快樂,享受自我娛樂的快樂??傊?,生活的黯淡不能隱沒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高中語文教學優(yōu)質設計教案(二)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為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借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yōu)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fā)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于情景關系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并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簽的現(xiàn)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于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chuàng)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并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yǎng)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jié),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jié),秋天也是一個收獲的季節(jié)。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鐘??墒窃贌釔?,能夠愿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么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1.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 :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為 3 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fā)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為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手法來表現(xiàn)“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為什么牽?;ǖ念伾浴八{色或白色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 ?( 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么心情?
    生答:凄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為什么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么?(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閑。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么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并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ǖ乃{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 破壁腰” “漏”“ 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xiàn)手法:寓情于景,以動襯靜。
    2、為什么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 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huán)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郁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么樣的景來抒什么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并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后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 白干:溫和 稀飯:清淡 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 大蟹:醇美 黃犬:機巧 駱駝:沉穩(wěn)。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后,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 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秋,贊頌北國之秋,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為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愿意用生命作為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贊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高中語文教學優(yōu)質設計教案(三)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
    2、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3、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了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了解《家》的故事梗概。
    2、了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么?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恒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斗卻不見硝煙的戰(zhàn)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xiàn)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勛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后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娘家抑郁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為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后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后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復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斗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斗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后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xiàn)
    (1) 覺新對于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于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于父親為他 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蒙頭大哭一場,繼續(xù)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于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后,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為由要覺新把 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后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凄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為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著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于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于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于自己的事業(yè),最后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后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么做?
    5.探究:是什么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復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yǎng)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為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采取“不抵抗政策”。家對于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舍,所以他最終“順著舊的環(huán)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xié)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tǒng)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偽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為,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沖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后的決心。對于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后他又覺得現(xiàn)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著隔膜,懷著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 追求人性解放, 在“五四”時期作為一種社會思潮吸引著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著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 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xiàn)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里。然而,隨著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后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丑態(tài)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tài)和詩禮傳家背后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fā),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復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chuàng)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于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為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chuàng)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為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
    高中教學計劃小編推薦各科教學設計:
    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化學、物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