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人們增進知識,增長閱歷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而對于喜歡閱讀的人來說,汲取書中的知識會更加容易。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800字(一)
最引人深省的是歷史,最令人震撼的是思考,最高貴的是歷史深處的靈魂。真正喜歡歷史的人并不是喜歡它可觀的價值,而是它隨處散發(fā)的魅力。余秋雨雖算不上歷史學大師,但他是真正意義上成功的思想者,被他折服的人自然不在少數(shù)。
秋雨無聲,卻用自己的語言和思想來感悟有聲的歷史,尋找內(nèi)心的真正寧靜。
獨特的思考視角,深度的思考見解,使筆下的文字渾身充滿了理性。書中對于政治功業(yè)和文化情結的互相覬覦和生死與共,以清代的興衰為例,把文化作為一個王朝政治的體現(xiàn),使我們從傳統(tǒng)的愛國精神轉移到一種唯物辯證的思維,從而來演繹歷代王朝興亡中的輝煌與悲涼。書中更偉大的是從清代的歷史悲劇中找到更為重要的歷史教訓,從而使一個民族的文化上升到了民族本身,作者不愧是真正有思想的文人。
平易感人的文字,玄奧細微的感觸,這使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決的艱辛變得不再艱辛。在《流放者的土地》一節(jié)里,作者單單用文字來真切地描述了人性的罪惡。把潛伏在歷代祖輩身上的殘忍做了深層挖掘和剖解。文章中說到:“流放不止是指生命的流放,更是指文化靈魂的流放,毀滅和復蘇,當官銜身份家產(chǎn)一一被剝除,剩下的就是生命對生命的直接呼喚,心靈對心靈的相互依賴。這樣深處的呼喚讓人們感到真正的友誼是存在的,但真正的友誼是很難表現(xiàn)用語言來表現(xiàn)的,而文章中作者僅僅用通俗易懂的樸實的語言來表現(xiàn)的,并沒有出現(xiàn)過多唯美華麗詞語,也沒有犀利精辟的詞語,但總令人感觸至深,這便是秋雨無聲勝有聲了吧。
淡然的山居情懷,寧靜的抓住自己,這更是這本書中體現(xiàn)真正的靈魂。作者在繁華的世界中,竟然真正去尋找這隱藏于幾百年間早已消失的歷史,在點點痕跡中去尋覓,得到了震撼人心的感悟。同樣在繁華的大都市里,每個人都在城市的快節(jié)奏中變得急躁不安,更缺乏一種寧靜的思考,而余秋雨的文字總會讓你進入一個廣闊靜謐的世界,不像過往喧鬧,一個淡然靈魂會產(chǎn)生更高的智慧,更深的挖掘,讓你深處其中。
了解歷史,并不是在那枯燥的歷史痕跡中找到價值,更要有一顆敏感的心,要有一種瀟灑的胸懷,要有一種探尋知識的勇氣,而這樣的勇氣更是一種對真理的熱愛。
如序言里寫到:歷史和文化都在時光的歷程中前進,但總會以永恒的主題存在,文明與邪惡不可混淆,歷史和法律不容侮弄,這便是這本書的真正魅力。在這條默默行駛的船中會有多大的驚喜,時間才是最后的判官。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800字(二)
閑來無事,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卻從一開始就被深深吸引,無法從書中自拔。秋雨先生親身走遍多地,每到一地則去深深感受琢磨與此地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思考自身與人生的感觸。直到讀完全本,不禁感嘆文學大家何以成為大家,一本書讀下來,竟能讓人感觸頗多,猶如醍醐灌頂,腦中清明,受益匪淺。
遠行
我們的一生中,多數(shù)時候是在遠行。
我相信很多人都跟秋雨先生一樣,居住地已不再是自己出生時的那個小村莊,或是在某個快節(jié)奏的國際化大都市,或是在某悠閑卻也不失繁華的二三線城市,我亦是其中一員。我們所熟知的古人遠行,如蘇東坡,如李白,多為游歷,在山水中“誘發(fā)出關于自己的思考,異鄉(xiāng)的山水更會讓人聯(lián)想到自己生命的起點”。那么,現(xiàn)代人又如何?讀罷《鄉(xiāng)關何處》這一章,我開始思考,我們?yōu)楹芜h行?
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遠行,是高中畢業(yè)前往南京求學。而直到現(xiàn)在,我才開始領悟到這一次遠行在我生命中的意義,不可謂不是人生中的一次轉折。這一次遠行,識得來自不同省份的人們,在一個小角落卻粗略感受到了祖國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時,也算是為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了一個選擇。而現(xiàn)在,我回到長沙工作,其實也是離開了家鄉(xiāng),開始另外一段旅途,工作一年有余,其中的收獲是無法估算的。我到現(xiàn)在仍記得在南京時偶爾會感受到的那種迷惘,偌大的城市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也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的那種迷惑與無助?,F(xiàn)在回想起來這些迷惘與無助的情緒,我似乎領悟到了一點遠行的意義:遠行,不過是成長而已。
我們的認知來源于我們的生活。遠行,擴大了這個生活的區(qū)域,也自然擴大了我們認知的范圍。如同秋雨先生一般,身臨其境方能深切感受到一個地域能給人帶來的思考,這一點,我相信不僅適用于先生這樣的大家,也同樣適用于我們這樣的平凡人。走過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文化,遇見不同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有不同的體驗與思考,從而不斷成長。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除卻這人之初,其他的品質均要從生活中體驗學習 。堅定不移的自信,百折不撓的堅韌,自強不息的品質,這些,均是由后天的學習帶給我們的,而遠行,則創(chuàng)造了這個學習的條件。所以我們要遠行,但我們也不能只是遠行,要在遠行中不斷成長,要在不同的經(jīng)歷中發(fā)掘自我,要在不同的歷練中探索人生價值,甚至體驗到生活的真諦,這便是遠行的意義所在。
歸根
秋雨先生在《脆弱的都城》一章中敘述了渤海國的興盛衰亡,他在文章末尾討論到,中國的文明多起于農(nóng)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農(nóng)村的比重遠大于城市,“例如,城市不直接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但又必須吸納大量的農(nóng)產(chǎn)品,它離不開農(nóng)村,而農(nóng)村卻又未必需要它?!毕壬倪@句話,細細琢磨,發(fā)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隨著科技發(fā)展,城市呈現(xiàn)出其多元化,具備政治、軍事、經(jīng)濟各方面的功能,居住在其中的人們也是魚龍混雜、三教九流共處的狀態(tài)。這其中,既有走在文化、經(jīng)濟各方面前列的優(yōu)秀人士,但也不乏唯恐天下不亂興風作浪之人,然而這類興風作浪之人的影響卻不可小覷,在中國古代甚至是近現(xiàn)代,一句謠言??稍诔鞘兄邢破痫L浪,動搖人心,城市的脆弱性也顯示出來。然而農(nóng)村相比之下要穩(wěn)定的多,從古至今,農(nóng)村幾千年不變的從事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一定程度上,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支撐著城市的發(fā)展,即便是在今日,城市對于科技的研究很多又回歸到了農(nóng)村,用于農(nóng)村,終究還是回歸了根本。
秋雨先生高瞻遠矚,眼界開闊,而我作為一個拜讀者,至此感嘆的卻是人不能忘本。社會的發(fā)展尚且脫離不了最初的根本,更何況只是這社會中小小一員的人呢。如今社會發(fā)展迅速,生活節(jié)奏也不斷加快,路上看到的總是人們的腳步匆匆,生活中誘惑比比皆是。但不論在這人生的歷程中經(jīng)歷了什么,學到了什么,都應該維持本心,古人追求落葉歸根,而如今,我們該追求內(nèi)心的回歸。面對社會的復雜與誘惑,都不應忘記人性的善良,堅強,這樣才能使自己不走歪路,在社會中不斷成長,不斷收獲。而諸如親情、友情、婚姻,都該用自己的真心來維持,這樣才能得以長久。
文末,秋雨先生寫道:“說到底,我是一個世俗之人,我熱愛城市?!痹?jīng)我也故作清高,只道自己厭倦城市的喧鬧,想找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安然度日。然讀完這一章,恍然醒悟,其實我也是熱愛城市的,就如渤海國廢墟與其附近的鏡泊湖,“廢墟是以往功業(yè)的遺留”,渤海國存在時間雖短,但其發(fā)展過,熱鬧過,燃燒過,鏡泊湖雖已存在上萬年,卻依然是一派清冷與漠然。我想即使最后會毀滅,我也希望自己曾經(jīng)燃燒過,閃亮過,讓我這樣長時間遠離城市的熱鬧,終其一生平淡無奇,沒有奉獻,沒有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這樣會更覺得寂寞與迷惘吧。城市中雖存在著邪惡,卻也不乏善與美,“我們即便無法消滅邪惡也能快步走過它,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保持本心不亂,在這社會中實現(xiàn)個人價值,證明自己不是無用之人,如此,也是在心中真正做到了“歸根”。
帶著歸根的心遠行,不忘本,也不固步自封,且歌且唱且行,我們在路上。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800字(三)
近些日子覺得非常煩悶,也許是期中考試沒考好吧,百無聊賴之際便隨手翻閱了書桌上一本余秋雨的《山居筆記》,姑且不說是想借此消憂,但至少可以當作是來消遣無聊的一種方式吧!
這次看完《山居筆記》之后,認為感覺有些奇怪。確切地說應該是透過字里行間,我找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感覺上的碰撞。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華麗的詞語,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辟的筆鋒,但正是由于這樣一種拋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 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作為自述性筆記,初讀起來似乎有些凌亂瑣碎,但通讀全書,卻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構思之精妙:那就是從平淡的話題中以小見大,通過質樸的語言風格直指社會現(xiàn)實,從而使得文章中所觸及到的問題與中國當前的現(xiàn)實遙相呼應——-輕快中不乏沉重,從容中又不失理性的批判。由此把一個社會現(xiàn)實的剖面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無形中引發(fā)并啟迪人們的深思,從而點明了人類應該回歸自然、崇尚清雅淡泊的主題。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的確,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里,我們多數(shù)人都熱衷于名與利的追逐,醉心于粗淺的感官上的享受,卻忽略了太多原本值得自己去關注去體味的東西。我們每天麻木地跟著緊張的社會節(jié)奏而躁動,卻在躁動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失去了自我,我們守住了眼前那些自以為珍貴的美麗,卻始終守不住一顆淡泊的心,直到有一天看到那個面目全非的自己,才猛然感覺到了疲憊……
還是看看作者在面對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時所持的心態(tài)吧——-即使喧囂聲中夾雜進了我的名字,我的心也只在遠處飄忽,煙雨渺渺。
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當鉛華褪盡,我們帶著蒼茫的心態(tài)回首走過的路,能夠很坦然地微笑著告訴自己——-我曾經(jīng)也是那么充實過的!這其實就是給我們的心靈一個最完滿的交代。
余秋雨山居筆記讀后感800字(四)
山居筆記》是余秋雨大師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chuàng)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nèi)容。并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nèi)轿欢鄬哟晤I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畫卷,優(yōu)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郁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松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yǎng)。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共分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個地點、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個探訪者身份,一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后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系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系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岳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jīng)世的傳奇,可這背后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xiāng)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xiàn)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嘆服。最后,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來,讀著、思考著、震撼著,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一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余秋雨先生一起重溫華夏歷史,并肩行走在中國文化熏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xiàn),使每一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fā)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yōu)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激蕩出煥然神采,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