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書心得

字號:


    每個人對愛的領悟是不一樣的,愛是一種情感,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愛的藝術》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查看。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1
    初拿到這本書時,我也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希望在這本小冊子中學會如何去愛或是一些具體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經(jīng)告訴我們,這絕對不是一本秘籍類書籍,而是一本心理哲學的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愛是一種能力。
    我想這種能力對于現(xiàn)在的人來說已經(jīng)用越來越難獲得了,尤其是在這個獨生子女占多數(shù)的環(huán)境當中。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長在爸爸媽媽無盡的愛之中。這樣一種觀念早已烙在腦子里:我是這個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愛我關心我?guī)椭?。以至于習慣了獲得,從而忘了給予。以為對媽媽的愛就是親吻媽媽的臉頰。
    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愛,即"我愛,因為我被人愛。"長大了,離開了父母的庇佑,人們開始感到孤獨,開始害怕孤獨,開始需要愛,包括友情,愛情。這便是另一種不成熟的愛"因為我需要你,所以我愛你。"
    要想獲得愛的能力,首先要從自我的世界中走出來,世界不會以任何人為中心。就以現(xiàn)在的大學生活為例,包含一個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這個人自己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寢室,班級,學院,社團,乃至學校都是一個有時會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這幾個集合不是互斥的。當個人的利益同集體的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我們內(nèi)心中的選擇就會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愛是一種給予,不是只物質(zhì)層面的,還有是精神層面。我們應該給予我們愛的人所有內(nèi)心當中有生命力的東西,應該同我們愛的人分享我們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老師對學生們的愛就是一種無私的,忘我的給予,這道她愛的人們和自己中只能二選一的選擇題,她及時的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愛她的學生們,所以他被所有人愛。
    愛除了給予,還要有這幾個要素: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母親愛她的孩子,所以關心他饑飽冷暖,士兵愛他的祖國,所以站崗放哨保家衛(wèi)國,愛人愛他的伴侶,所以尊重他的習慣和選擇,朋友愛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園中的也不乏可以證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們這一代,從出生到大學走的都像是順理成章的相似的路,從小學到中學,從中考到高考,就連談戀愛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兩人或是同上一節(jié)課相識,或是參加同一個社團活動相知,或是通過某社交網(wǎng)站互相了解,經(jīng)歷了曖昧表白確認關系等必要階段成為了男女朋友,然而這樣的愛情能持續(xù)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歸為幾類:他不關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人們?yōu)榱藬[脫孤獨保持跟他人的一致,為了擺脫孤獨渴望愛情,可是不會愛的人,沒有愛的能力的人,為了被人愛而愛,這樣的愛情注定是失敗的,只會讓他更加孤獨。
    我自認為還不是一個成熟的人,因此也沒有完全領悟成熟人的愛:"我被愛,因為我愛。"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以上只是我讀完《愛的藝術》的一些淺顯的認識,和一些簡單的感觸,謹以此與還沒有愛這個能力的人們互勉,懂得愛人,學會愛人。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2
    近期有幸拜讀弗洛姆先生著作《愛的藝術》,略有所感。
    顯而易見的,這一著作中,他一方面結合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學說及弗洛伊德的主要觀點,一方面又根據(jù)他對病人精神分析所獲得的重要經(jīng)驗對這兩位大師的理論進行檢驗,補充,和提出愛的藝術的新的看方法。
    通過這本書,我進一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實質(zhì),了解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的一些問題。弗洛姆認為,人應該不再同自己的力量產(chǎn)生異化,并且不再通過崇偶像——生產(chǎn),消費的方式——去體驗自己的力量,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當個人的全面發(fā)展成為所有人的全面發(fā)展時,愛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tài)度。
    那么什么是社會的異化呢?它所反映的實質(zhì)內(nèi)容,不同歷史時期的學者有不同的解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看,異化作為社會現(xiàn)象同階級一起產(chǎn)生,是人的物質(zhì)生產(chǎn)與精神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變成異己力量,反過來統(tǒng)治人的一種社偶感會現(xiàn)象。私有制是異化的主要根源,社會分工固定化是它的最終根源。
    異化概念所反映的,是人們的生產(chǎn)活動及其產(chǎn)品反對人們自己的特殊性質(zhì)和特殊關系。在異化活動中,人的能動性喪失了,遭到異己的物質(zhì)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從而使人的個性不能全面發(fā)展,只能片面發(fā)展,甚至畸形發(fā)展。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異化達到最嚴重的程度。
    其次,我明白了,愛是擺脫異化的一種途徑。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的,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愛的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大多數(shù)人認為愛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愛,而不是自己有沒有能力愛的問題。愛是一種能力,并不是每個人都具備這種能力,在自私、自利等觀念籠罩下的現(xiàn)代社會,有些人喪失了這種能力。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傾向,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
    因為喪失了這種能力,你就感覺不到愛,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愛, 重要的是我們要有平淡的心去發(fā)現(xiàn)它。沒有愛的能力,你就不會發(fā)現(xiàn)愛,也不會欣賞愛,更不懂地珍惜愛。
    沒有愛的能力,愛就是到了你的身邊,你也不會接受愛,不會去愛。愛是一種能力,并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本領,并非想愛就愛那么容易。要想會愛,就得用心去學習,需要我們用心去經(jīng)營,去灌溉和培養(yǎng),那么如何的培養(yǎng)呢?
    如何留住愛,如何更新愛,如何讓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永遠愛你。這便是最難的課程。所謂相愛容易,相處難,就是這個意思。也有人比喻愛就像是捧在手里的沙,抓得越緊,失去的越多。人在愛別人的時候失去自我,也束縛了別人。讓自己失去了光彩,也阻擋了別人尋求明媚。
    有智慧的人愛別人也愛自己。追求和愛慕別人受挫,應該返回來關注自己,審視自己,同樣也給別人一個關注和審視自己的時間和空間。這樣你便找回為愛迷失的自己,重新光亮自己,并在此基礎上升華自己,不斷地更新自己。
    這樣你便永遠是鮮亮的自己,改變和鮮亮自己的過程,也是留住愛的過程。操控這個過程的能力實際上也是愛別人的一種能力。讓別人不斷地愛上你和你去不斷地愛上別人是統(tǒng)一的。當你發(fā)現(xiàn)別人不斷地愛上你的時候,也發(fā)現(xiàn)了別人的可愛之處,此時你便擁有了愛別人的能力。
    或許當代文化是以購買欲以及互利互換的觀念為基礎的?,F(xiàn)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賞櫥窗,用現(xiàn)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他所力所能及的物品。
    人們一方面渴望愛,另一方面卻把其他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于愛。我們似乎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努力達到上述目的上,卻很少學會愛的藝術。難道只有獲取名利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嗎?而愛——只對靈魂有用,在現(xiàn)代意義上毫無用處的愛只一種不值得人們付出代價的奢望嗎?
    對于這樣的疑慮,我想引用卡爾。馬克思的一句話作結,"應為我有眼睛,所以我有看的需要。因為我有耳朵,我有聽的需要。
    因為我有大腦,我有思考的需要。因為我有心,我有感覺的需要。簡言之,因為我是一個人,所以我需要任何世界。"這便是我們對愛的需要。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3
    每次在讀一本書之前,我都會首先大概了解一下作者。
    艾里?!じヂ迥?,美籍德國猶太人。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畢生致力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以切合西方人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精神處境。
    以前曾經(jīng)嘗試讀過另一位精神分析學家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但是讀了不到20頁就因為其中的專業(yè)術語太多所以讀不下去了,讀這本書時也感覺其中有很多晦澀繞口的語句,需要一點一點慢慢得讀才能勉強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感覺是受知識和閱歷的限制,書中作者所說的很多內(nèi)容我還并不能完全的理解,但即便如此,我還是依然從這本書中有所收獲。
    翻開作者前言:"這本書要告訴讀者,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fā)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達到一種創(chuàng)造性傾向,那么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人們普遍認為愛是一種情緒,一種感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美好事物,只要遇到愛的對象,別的東西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愛并沒有這么簡單,弗洛姆把這種對愛的態(tài)度,同想畫一張畫的人作比較:"這個人雖然想畫畫,但他不是去學繪畫這門藝術,而是強調(diào)他首先要找到他愿意畫的合適的對象。如果他找到了這么一樣東西,他也就能畫了。"這個舉例通俗易懂,而且和當今社會很多人的問題如出一轍。比如,很多人當他們遇到了愛的對象之后,有的人卻不能正常地與愛人相處,有的人癡迷癲狂,有的人迷失自我。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愛不是簡單地遇到和接受,而是需要努力去學習、領悟和實踐才能獲得的。
    這本書讓我收獲最大的一個觀點就是:愛要做的是給予,而不是得到。但是這種給予不同于放棄、被剝奪或做出犧牲,有的人為了"得到"所以去"給予",他們不會做出沒有收獲而付出的事情,這是帶有很強的功利目的。
    還有一些人把"給予"當做一種美德,他們認為給予是做出犧牲,然而這種犧牲所帶來的痛苦遠比去從對方那里得到更有意義,可以說是更令自己感到快樂。這兩種都不是愛的給予,弗洛姆在書中說:"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因為,正是通過給,人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富裕和活力。"讀到這部分的時候,我對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為幫助別人,也是給予的一種,俗話說能者多勞,幫助了別人,說明我們有多余的能量去做這件事情,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我們很優(yōu)秀、很強大,這會讓我們感到很快樂,這種快樂的感覺遠比所獲得的酬勞和回報重要得多。
    《愛的藝術》告訴我們,想要掌握這門藝術,就要學會給予、關懷和尊重,他就像一位老者,在給我們以教導,而這些教導會讓我們在今后的人生中少走許多彎路。
    年輕的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書中所講的關于愛的真諦,但如果我們按照書中的方法,去給予去關懷去尊重,不能說我們一定會掌握愛這門藝術,但至少我們不會在愛中迷茫,知道如何去愛。
    最后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愛一個人就是要獻出自己,而不期待得到回報,但相信自己的愛一定會喚起對方的愛。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4
    嬰孩呱呱墜地,以血緣為密碼開啟愛的神秘之門。這份與生俱來的珍貴禮物---愛是哺育人成長的精神母乳。沐浴在愛的恩澤下,感受著蘊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與光輝,人格之樹茁壯成長、茂盛參天。而后播灑下一片愛的濃蔭,給親人、給朋友、給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愛的回饋,完成一度愛的循環(huán)。通過愛的交互,清晰對生存、對生命的認知。
    愛首先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人們往往因為不被認同、不被愛而沮喪,也因此將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園中,拒絕打開愛人的心扉。這是因為他們還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我愛,因為我被人愛。"給予是最高力量的表現(xiàn)。
    恰恰是通過給予,人們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與自信。當我們回味對愛的體驗,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無私無怨的給予讓還是孩子的我們產(chǎn)生了錯誤的理解。我們認為被愛是理所應當?shù)?,因而當我們走向陌生的社會,面對非親非故的陌生人,我們失去了從前從親人獲取的那種理所應當,心里的誤差讓剛剛脫離稚嫩的我們無所適從,因而進入思想孤寂的樊籠。
    正如弗洛姆所說:愛是一門藝術,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為之付出努力。這首先就要求我們有獨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對愛的理解。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母體的胎衣出生時就脫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當我們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擺脫。能夠給予成熟的愛就是一個人人格健全的表現(xiàn)。
    成熟的愛的發(fā)展融合了父親的良知和母親的良知。這樣他既能相信世間有無條件的祝福、無條件的平和、無條件的愛,又明白有些愛需要自律、需要爭取。并因此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使得心靈柔軟而堅強。
    給予別人成熟的愛首先要學會成熟的愛自己。愛父母是感恩、愛世界是博大。愛自己往往是愛的起點---因為比任何人更全面了解自己、因為比任何人更密切的關注自己。當然也要關注愛的發(fā)展,以避免趨向它狹隘而自私。
    愛是一團火焰,如果僅讓它燃燒在自己的內(nèi)心,那么結局便是一場慘烈的焚毀;愛是一團火焰,如果能將火種傳播給他人、給予他人真誠的祝愿、黑暗中的照亮和寒冬中的溫暖,那么來自他人真誠的、明媚的火光回應,就會讓你明白愛他人同樣就是愛自己。因為在愛的世界里,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個體之間本沒有太鮮明的界限。只是因為愛的狹隘,所以才鴻溝盡現(xiàn)。
    弗洛姆從心理學和西方社會學的高視角鳥瞰愛的關系、探尋愛的真諦,因而對愛的詮釋深刻全面而獨樹一幟。深入淺出的語言、讓哲學與讀者的思想零距離碰撞,如小石擲入心靈幽潭,泛起陣陣漣漪、引起強烈的共鳴。讀罷意猶未盡,所領會的不僅是愛的思索更是人生的哲學。
    《愛的藝術》讀書心得5
    原來一直以為,愛這種東西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它只是一種奇妙的情感,只能以實踐的形式存在于心間體會。但在老師的推薦下讀了《愛的藝術》一書,發(fā)現(xiàn)我原來對愛的理解過于片面。
    首先,情愛只是愛的一個分支,但在現(xiàn)在社會,我們總會粗淺的把戀人之間的愛當做愛的全部,其實,愛還分血緣之愛(比如父母兄弟之間),自愛,性愛,友愛…其次,愛也有它的理論性,就如書中還所說,“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并付出努力?!彼詫W會怎么愛人,擁有愛人的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不是說只要你投入全部的身心,你的愛就是完美無缺的,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么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下面講兩點我在閱讀此書后的感悟。
    一、愛的本質(zhì)與層次
    書中說到,真愛的基本要素,首先是"給"而不是"得"。這點我十分贊同,比起索取,愛更是一種付出。這種付出是純粹無私的,你想要了解關心保護某個人的時候,你的想法是十分單純的,并不是因為你要獲得等價的回報,有時甚至也不會注重別人是否也這么對你,重要的是,你在愛別人的同時就像在愛你自己,這就牽涉到“給”的定義的問題。
    那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xiàn),恰恰是通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我的“活力”。
    體驗到生命力的升華。這是精神層面的滿足,身心愉悅。由此看來,把“給”解釋為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是錯誤的。打個最基本的比方——母愛。
    從小我們就知道,母愛的是最偉大的。母親告訴我們: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高的境界,它以血緣為紐帶牽系著不同的個體,可能小時候我們都會惹媽媽生氣,說一些不好的話,但最后母親一般都會原諒我們,而且這并不影響她對我們繼續(xù)的付出。
    如果把這個放到戀人之間,沒幾句或許就決絕分手了,愛蕩然無存、支離破碎。我個人把這個歸結為愛的層次不同,愛有四個層次: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每種愛的境界都有所不同,每個人對愛的修煉地步也各有差異,這沒有標準,也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像墨子一樣追求“博愛”,只是對愛的理念我們都應該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去愛人。不是有一句俗話么——“愛到極致就是恨”。的確有些偏激,所以我們才更需要回歸理性,不要讓世間最美好的情感反而成為傷人傷己的利器。
    二、關于愛情
    弗洛姆對愛的詮釋不同于一般人,他認為的愛并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行為規(guī)范、專心的投入和養(yǎng)成耐性而學到的一門藝術。把愛當成一種藝術,這個想法令我欽佩,這樣便形象全面的描繪出了愛的優(yōu)雅理智。
    這本書并不囿于男女兩性的愛情方法學,也不是介紹相關的技巧秘訣,而是強調(diào)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xiàn),要想在愛上獲得成功,就要從磨礪自己的人格開始。
    我開始反思我的愛情觀。呵呵,說起這個話題不免有些羞澀,因為從小對于愛情的想法總會在父母的反復叮囑中扼殺于搖籃,然而不可否認每個人都會設想自己的另一半,對愛情有所期待與幻想。我并不期待多么浪漫,只希望能找到“革命伴侶”式的一份感情——找到一個與自己志同道合并且條件適合的人才考慮相處。
    基于這樣的愛情觀,我向來對與自己同級的男生不抱幻想,因為在我看來他們比我還要不成熟,不是能與我相知相扶共同進步的人。
    此外,我是極力主張保持自我風格的。人人都是平等的,誰也不是誰的附庸,即使要在一起度過一生一世也不應該改變自己而去迎合。這樣看來,我希望另一半是可以令我崇拜的人,能讓我依靠。
    某天在網(wǎng)上,我偶然看到一句話:“要像沒有戀愛一樣戀愛”,感到有些疑惑。直到看了弗洛姆的書,里面講到“真正的愛情是讓兩個不同的生命結合在了一起,卻并沒有讓彼此失去自己本來的個性與面目。”“愛情說到底就是對所愛對象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
    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么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边@是弗洛姆的原話。當我看到這里時,感到很開心,我終于找到一句這么經(jīng)典的話來概括自己的想法了。大師和常人的區(qū)別往往只在于大師能夠將常人感覺得到卻無法明確表達的東西用簡單明了的話語表達出來,說的應該就是這樣一種情況吧。
    像沒有談戀愛一樣談戀愛,即雙方依然保持獨立的自我人格,不會被束縛,不會為了對方委曲求全。在這個世人都關注我們飛得高不高的環(huán)境中,能有個關心我飛得累不累的人是幸福的,而且這個人不是我們的父母也不是我們的兄弟姐妹。
    當這樣一個對我們的生命和成長付出了積極的關心的人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命中,與我們相遇相識相知相伴,真正的愛情就降臨了。因為“愛并不只是用于感動某個被愛的人的一種情愫,而是一種能自覺地為被愛者的發(fā)展和幸福而付出一切努力的代稱”。
    以上兩點是我看了書以后小小的感悟。關于愛的這門藝術,恐怕誰都無法真正參透與學得,只是我們在一生的經(jīng)歷中總或多或少有所體會。我想弗洛姆的這本書我以后閑暇也還是會閱讀,讓他教我更好地去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