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經濟學??贾R點復習

字號:


    經濟學是考研的熱門專業(yè)之一,今天小編就要和大家講講考研經濟學??贾R點,希望大家能夠仔細復習!這樣考試就不用發(fā)愁了!
    考研經濟學??贾R點復習
    ?第一章經濟學十大原理
    個人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
    1)人們面臨權衡取舍(做出決策的時候人們不得不在不同的目標之間做出取舍)
    2)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比如讀大學,要考慮到不能工作帶來的工資損失)
    3)理性人考慮邊際量(比如應該讀到什么時候才能拿到最好的工資,博士,碩士呵呵)
    4)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比如去超市買東西很便宜,于是我們去買,結果買了很多的不需要的東西,反倒花了更多的錢)
    經濟相互交易的三個原理:
    5)貿易能使每個人的狀況更好(想想如果沒有貿易,我們還處于自然經濟的狀況,那么我們需要做所有的事情,需要去做冰箱,彩電……不可能吧。沒有貿易就沒有競爭了,那么我們就可能在某一領域被人們壟斷,想想封閉的中國,我們可能不能得到很多的先進的科技,但是我們現在和很多的國家貿易,這樣我們可以享用更多的先進的技術)
    6)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這個東西從我學過的鄧小平理論當中可以反復地看到,無形的手,價格!)
    7)政府有的時候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我們需要政府來維持這個社會的治安……,抄一句:促進效率和促進公平〈盡管很多的時候他們是一對矛盾,有的時候政府也不一定能做到這一點〉市場失靈)
    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的三個原理:
    8)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就是勞動生產率,你工作一個小時,那么你能夠創(chuàng)造出多少的財富。那么我們要提高生活水平,我們就需要去得到良好教育,現在我就在這么做,呵呵,擁有生產工具——我現在需要一臺電腦,速度要快些,屏幕要液晶的更好,以及獲取最好技術的機會——這我需要向導師和圖書館,師兄多多請教了,還要自己去爭取機會!)
    9)當政府發(fā)行了過多的貨幣時,物價上升(這個好理解,不就是通貨膨脹么)
    10)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yè)之間的短期權衡取舍(菲利普斯曲線——增加貨幣的供應量,可以至少短期的失業(yè)率〈其實我還是不懂為什么?〉,但是會造成通貨膨脹)
    ?第二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一節(jié)作為科學家的經濟學家
    1、為什么我們會把經濟學家作為一個科學家來看待呢?
    經濟學家同樣的需要去觀察世界,冷靜地建立并且檢驗有關世界如何運行的各種理論。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經濟學家更多的是關注歷史提供的自然實驗——因為你不可能為了去驗證一些數據去影響國家的經濟運行,所以說經濟學里的“實驗”不是那么好做的。
    2、那么如何去做呢?
    我們可以用科學的方法去觀察世界,建立理論,再去進一步的觀察(檢驗!)……
    在觀察世界的時候我們可以做出一定的假設,這些假設會有利于我們的觀察。當然,假設并不是永遠的成立。比如我們去買東西,如果商店就在門口,我們可以假設買東西所花費的時間為零,如果是在3站地以外的話,這個假設就不能成立。
    建立起經濟模型。
    兩個模型:循環(huán)流向圖,生產可能性邊界
    定義一下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概念。
    這兩個家伙基本上可以見名見意。
    前者,研究整體經濟現象。后者,研究家庭和企業(yè)如何做出決策,以及它們在某個市場上如何相互交易。
    或者這么說吧。如果你關心的是貨幣和失業(yè)率的關系,那么你所關心的話題應當是宏觀經濟學。而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個公司如何在生產某種產品上決策,你所關心的應當是微觀經濟學的東西。
    ?第二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二節(jié)作為政策顧問的經濟學家
    我們說,當經濟學家去解釋世界的時候,我們認為他們是科學家。
    當經濟學家嘗試幫助改善世界的時候,他們是政策顧問。
    實證分析:企圖描述世界是什么的觀點。
    規(guī)范分析:企圖描述世界如何運行的觀點。
    比如說,國家的財政管理提高了資金利用率。
    國家應當進一步的加強對私營企業(yè)的監(jiān)管力度。
    ?第二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第三節(jié)經濟學家意見分歧的原因
    科學的判斷不同,價值觀不同,感覺與現實。
    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看,我們實證理論的正確性的看法不同,理論的依據自然不一樣。比如我認為人們應當是高儲蓄率好,這樣有利于經濟的增長,但是有的人可能認為低儲蓄率好。這就是分歧。
    價值觀也可能不同。怎么會是最公平的?是看長遠的利益,還是看眼前的,還是看中期的利益。
    但是,有的時候經濟學家對某些問題看法一致的時候,政府的決策者或者普通的群眾可能覺得這個看法脫離了實際,從而不予接受這些觀點。這都是有可能的。
    附加一點:因果關系的分析。我們在分析事實的時候一定要分清楚誰是原因,誰是結果。有沒有被忽略的第三者原因。這樣子會使我們在做出判斷的時候避免得出荒謬的結論。
    ?第三章相互依存性和貿易的好處
    從一個簡單的例子開始吧。假設有這樣的的兩戶人家,陳家人捕魚,李家人種地。陳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魚。李家人每天可以種15斤糧食。如果他們各自為營的生活的話。每天都是過著這樣的單調的生活了。如果可以有貿易的存在,那么它們之間可以交換鏟平,貿易可以讓每個人去享受更多的東西。
    舉個現在的例子吧。家里面的各種電器,蔬菜,糧食,什么東西不是經過貿易得來的呢!我們不可能為了可以看電視而去生產電視機……
    每個人都消費本國和世界各國的其他人所生產的物品和勞務。相互依存和貿易之所以合意,是因為它可以使得每個人享用更多數量和品種的物品和勞務。
    現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人在每個領域都很擅長的話,他還有必要去貿易么?看看:
    那么我們可以看,如果陳家人每天可以捕8斤魚或者種24斤糧食。李家人每天可以捕5斤魚或者20斤糧食。
    要是我現在從主觀看來,李家人不管怎么樣都會占了很大的便宜了,那么陳家人還會選擇去交易么?
    機會成本:陳家人得到1斤魚的機會成本是3斤糧食。李家人得到1斤魚的機會成本是4斤糧食。那么李家人在生產糧食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那么陳家人在生產魚方面具有比較優(yōu)勢。
    絕對優(yōu)勢:陳家人不管在生產魚還是在糧食方面都具有絕對優(yōu)勢。
    不多說,如果陳家人每天(5,9)李家人每天(3,8)。
    陳家人每天(8,0)李家人每天(0,20)
    他們交換:(-3,10)(3,-10)
    結果:(5,10)(3,12)
    看,我們可以使得陳家人吃更多的糧食,李家人吃更多的糧食。
    其實他們的價格定在(魚為1)1:3和1:4之間就行,兩家都會有好處的。這樣子。
    貿易的好處是根據比較優(yōu)勢而不是絕對優(yōu)勢。
    ?第十四章競爭市場上的企業(yè)
    我們說,企業(yè)有很多的種類,在競爭市場上,企業(yè)的供給曲線與他的各種成本有什么關系呢?
    這些成本——我們在上一章已經學過了:固定成本,可變成本,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
    接下來的內容就是我們在競爭市場上對這些企業(yè)的行為的分析:
    第一節(jié)競爭市場
    定義:有許多的買者和賣者,以至于每個賣者和買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的市場
    特點:
    1、市場上有很多的買者和賣者。
    2、每個賣者提供的物品大體相同。
    3、企業(yè)可以自由的進入或退出市場。
    競爭企業(yè)的總收益、平均收益和邊際收益
    產量(加侖)價格(美元)總收益(美元)平均收益(美元)
    邊際收益(美元)
    (Q)(P)(TR=P*Q)(AR=TR/Q)(MR=△TR/△Q)
    16666
    261266
    361866
    462466
    563066
    ?第十四章競爭市場上的企業(yè)第三節(jié)競爭市場的供給曲線
    價格=平均總成本=邊際成本
    在自由進入與退出的市場上,長期中利潤為零。在長期均衡時,所有企業(yè)在有效規(guī)模時生產,價格等于最低平均總成本,而且,企業(yè)數量的調整滿足在這種價格時的需求量。
    需求變動在不同時間范圍內有不同的影響。在短期中,需求的增加價格上升,并使利潤增加,而需求減少降低了價格,并引起虧損。但是如果企業(yè)可以自由進入和退出市場,那么,在長期中企業(yè)數量調整使市場回到零利潤均衡。
    實際上,長期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
    生產資源的數量可能有限,會引起成本上升
    企業(yè)有不同的成本
    企業(yè)獲得零利潤仍舊經營?因為它的會計利潤是正的。(我們的所說的成本當中包括了機會成本)
    ?第十五章壟斷
    壟斷:一種沒有相近替代品的產品的唯一買者的企業(yè)
    第一節(jié)產生壟斷的原因
    1.壟斷資源
    例子:南非的戴比爾斯鉆石公司的鉆石。壟斷了世界上80%的鉆石生產
    說明:實際上壟斷很少產生于這個原因。因為現實經濟非常巨大,而且資源由許多人共同所有。
    2.政府創(chuàng)造的壟斷
    例子:專利和版權法是政府如何為公共利益創(chuàng)造壟斷的例子。
    說明:——需要注意的是決定專利和版權的法律既有利益也有成本。它們的利益是增加了對創(chuàng)造性動力的激勵。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利益被壟斷定價的成本所抵消。
    3.自然壟斷
    由于一個企業(yè)能以低于兩個或更多企業(yè)的成本向整個市場供給一種物品或勞務而產生的壟斷。
    例子:城市供水系統(tǒng)。
    說明:這是想當然的。如果一個城市只有一家供水公司,那么它鋪設的管道就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這樣,他供水的成本是最低的。如果有兩家以上的公司,供水的成本勢必要上升。
    實際上,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當中有很多的自然壟斷的例子。經濟中有排他性而無競爭性的例子都是這樣的。比如,很少有人使用的橋的例子。橋的收費站具有排他性,橋的使用沒有競爭性(肯定夠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