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判斷句

字號:


    中考語文頻道為大家提供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判斷句,一起來看看表示判斷的文言文的用法吧!更多文言文知識點請關(guān)注我們網(wǎng)站的更新!
    中考語文文言文知識點:判斷句
    1、用“者……也”表判斷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勝是陽城人)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句末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斷
    “方柯者,中國之人。”(方柯,是中國人)
    4、用“為”表判斷
    “為天下理財,不為征利?!?……不能說是設(shè)法生財)
    5、用“乃”表判斷
    “是乃狼也。”(這是狼)
    “電腦乃高科技用具?!?電腦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斷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其句式有如下幾種表示法:
    “……者,……也?!边@是文言判斷句最常見的形式。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有舒緩語氣的作用,謂語后用“也”結(jié)句,對主語加以肯定的判斷或解說。如:“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了涉世家》)
    “……,……也?!迸袛嗑渲?,有時“者”和“也”不一定同時出現(xiàn),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斷。如:“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者,……”有的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者也?!痹诰淠┻B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時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這種判斷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較常見。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無標志判斷句。文言文中的判斷句有的沒有任何標志,直接由名詞對名詞作出判斷。如:“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zhàn)》)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時為了加強判斷的語氣,往往在動詞謂語前加副詞“乃、必、亦、即、誠、皆、則”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句中謂語前出現(xiàn)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斷詞,而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句的主語,而有些判斷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斷,“是”在先秦古漢語中少作判斷詞,在漢以后作判斷詞則多起來。還有,肯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副詞和否定判斷謂語前加的否定副詞“非”,都不是判斷詞。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情況、事物之間的關(guān)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1.用“者”或“也”表判斷。這是典型的文言判斷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頓,“也”表判斷;有單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連用的。
    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司馬遷《陳涉世家》)
    夫戰(zhàn),勇氣也。(《曹判論戰(zhàn)》)
    蓮,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頤《愛蓮說》)
    2.用副詞“乃”“則”“即”“皆”“耳”等表判斷。這種形式也較為多見。例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司馬遷《陳涉世家》)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3.用動詞“為”“是”表判斷。其中“是”表判斷,要注意和用作代詞的“是”的區(qū)別。例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代詞,這樣)(蘇軾《石鐘山記》)
    4.用否定副詞“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斷。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例如:
    劉備天下梟雄。(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劉豫州王室之胄。
    小編精心為您推薦: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晏子之晉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宋史·呼延贊傳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弦章辭魚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南齊書·孔稚珪傳
      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小主夫人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