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考試準備好了嗎?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19年中考化學模擬考試試題: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幫助到你,想知道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網(wǎng)站更新。
2019年中考化學模擬考試試題: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一、選擇題(共18小題)
1.下列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遇明火不可能發(fā)生爆炸的是( )
A. 氫氣 B. 一氧化碳 C. 甲烷 D. 氦氣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
分析: 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間里,化學反應中放出大量的熱,生成大量的氣體從而發(fā)生爆炸.可以根據(jù)爆炸原理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氫氣、一氧化碳、甲烷都是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混合遇到明火都可能發(fā)生爆炸;氮氣不是可燃物,與空氣混合遇到明火也不發(fā)生爆炸.
故選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可燃物與空氣混合遇明火是否爆炸的內(nèi)容.只要該物質具有可燃性,與空氣混合遇明火就可能發(fā)生爆炸.
2.下列變化過程中,不包含緩慢氧化的是( )
A. 動植物的呼吸 B. 蔗糖的溶解 C. 酒和醋的釀造 D. 食物的腐爛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根據(jù)緩慢氧化的特點是氧化速度很慢,不容易被察覺,不發(fā)光但放出熱量,屬于化學變化,來考慮本題.
解答: 解:A、動植物的呼吸是吸入氧氣后使體內(nèi)物質發(fā)生氧化分解的過程,包含著緩慢氧化的過程,故A錯誤;
B、蔗糖的溶解是蔗糖分子運動到水分子之間,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而緩慢氧化屬于化學變化,故B正確;
C、在酒和醋的釀造過程中會放出熱量,這是由于制酒和醋的原料發(fā)酵時發(fā)生了緩慢氧化而產(chǎn)生的,故C錯誤;
D、食物的腐爛是食物與氧氣發(fā)生緩慢氧化的結果,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 通過回答本題知道了物質的溶解屬于物理變化,而緩慢氧化屬于化學變化.知道了生活中常見的緩慢氧化的例子.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煤氣泄漏立即打開抽油煙機排氣
B. 用焚燒法可以處理塑料垃圾
C. 用過濾的方法能使硬水軟化
D. 羊毛和合成纖維都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硬水與軟水;白色污染與防治;有機高分子材料的分類及鑒別.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
分析: 煤氣泄漏要禁止打開電源的開關,避免電火花引燃;塑料垃圾焚燒會產(chǎn)生有害氣體和煙塵;過濾是除去液體中混有的不溶性固體的一種方法,不能使硬水軟化;羊毛中含有蛋白質,因此羊毛和合成纖維都屬于高分子化合物.
解答: 解:A、煤氣泄漏要禁止打開電源的開關,避免電火花引燃;故選項錯誤;
B、塑料垃圾焚燒會產(chǎn)生有害氣體和煙塵,故選項錯誤;
C、過濾是除去液體中混有的不溶性固體的一種方法,不能使硬水軟化,故選項錯誤;
D、羊毛中含有蛋白質,因此羊毛和合成纖維都屬于高分子化合物,故選項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考點考查了環(huán)境問題、燃燒的條件、白色污染和化學材料,考查的知識點比較多,要加強記憶,理解應用.
4.由燃燒的條件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燃燒一定會引起爆炸
B. 只要外界條件足夠,所有物質都能燃燒
C. 用玻璃杯罩住點燃的蠟燭,火焰熄滅是因為隔絕了空氣
D. 水能滅火主要是因為水蒸發(fā)吸熱,降低了可燃物的著火點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jù)燃燒不一定引起爆炸解答;
B、根據(jù)燃燒必須同時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解答;
C、根據(jù)滅火的原理解答;
D、根據(jù)可燃物的著火點一般不變進行解答;
解答: 解:
A、燃燒不一定引起爆炸,例如純凈的氫氣能夠在空氣中安靜地燃燒.故錯誤;
B、燃燒必須同時滿足燃燒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故錯誤;
C、用玻璃杯罩住點燃的蠟燭,可以隔絕氧氣,所以火焰熄滅是因為隔絕了空氣,故正確;
D、用水滅火,利用了水能使可燃物溫度降低到其著火點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著火點,故錯誤;
答案:C
點評: 物質燃燒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即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滅火只要消滅燃燒的三個條件中的一個,就可滅火
5.某同學對所學的部分化學知識歸納如下,其中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安全知識
B. 將抗常識與元素關系
C. 性質與用途
D. 環(huán)保與物質的利用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常見氣體的用途;水資源的污染與防治;金屬的物理性質及用途;酸雨的產(chǎn)生、危害及防治;白色污染與防治;人體的元素組成與元素對人體健康的重要作用;亞硝酸鈉、甲醛等化學品的性質與人體健康;常見中毒途徑及預防方法.
專題: 物質的性質與用途;化學與能源;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jù)瓦斯、煤氣、假鹽、假酒的主要成分分析;
B、根據(jù)鋅、鈣、鐵、硒的作用分析;
C、根據(jù)氮氣、氧氣、鐵、氫氣的特點分析解答;
D、根據(jù)白色污染、酸雨、水污染的原因分析.
解答: 解:A、假酒中毒是甲醇引起的,故錯誤;
B、缺鋅會引起發(fā)育不良,生長遲緩;缺鈣會造成骨質疏松,引起佝僂病;缺鐵會引起貧血;缺硒會引起表皮角質化和癌癥,是正確的;
C、氧氣支持燃燒,但不具有可燃性,故錯誤;
D、多用化肥會造成水體污染,而不是減少水體污染,故錯誤.
故選B.
點評: 化學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也必須服務于生產(chǎn)、生活,所以與生產(chǎn)、生活有關的化學知識考查必是熱點之一.
6.下列情況可能發(fā)生爆炸的是( )
A. 常溫下將甲烷與氧氣混合
B. 混有可燃性粉塵的空氣遇到明火
C. 液化石油氣泄漏后遇到火星
D. 用拇指堵住驗純后的試管,再收集氫氣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的氣體急劇膨脹,發(fā)生爆炸.
解答: 解:A、常溫下甲烷與氧氣混合不能反應;
B、混有可燃性粉塵的空氣遇到明火可能發(fā)生爆炸;
C、液化石油氣泄漏后遇到火星可能發(fā)生爆炸;
D、用拇指堵住驗純后的試管,再收集氫氣不可能發(fā)生爆炸.
故選B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爆炸方面的知識,爆炸的條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可燃物劇烈地燃燒,放出大量的熱.
7.下列混合氣體,點燃會發(fā)生爆炸的是( )
A. H2和CO B. CO和CO2 C. N2和H2 D. CH4和空氣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課本知識同類信息.
分析: 運用可燃性氣體和支持燃燒的氣體混合在爆炸極限內(nèi)即可爆炸解答.
解答: 解:A、氫氣好一氧化碳都是可燃性氣體,點燃不會爆炸.
B、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點燃這兩種氣體不能發(fā)生爆炸.
C、氮氣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氫氣具有可燃性,故這兩種氣體點燃不能發(fā)生爆炸.
D、甲烷具有可燃性,空氣中含有氧氣,甲烷和空氣點燃有可能爆炸.
故選D.
點評: 混合氣體點燃爆炸要一種可燃性氣體和一種支持燃燒的氣體混合才有可能爆炸.
8.環(huán)境、能源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等場所接觸到明火,就有發(fā)生爆炸的危險
B. 化石燃料面臨被耗盡的危險,人類正在利用和開發(fā)新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
C. 氫氣極易燃燒,燃燒的產(chǎn)物是水,被認為是最清潔的燃料
D. 海底埋藏著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資源綜合利用和新能源開發(fā);氫氣的用途和氫能的優(yōu)缺點.
專題: 化學與能源.
分析: A、根據(jù)可燃物遇到明火就有爆炸的危險考慮;B、根據(jù)現(xiàn)在能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情況考慮;C、根據(jù)氫氣的優(yōu)點考慮;D、根據(jù)可燃冰的優(yōu)點考慮.
解答: 解:A、油庫、面粉加工廠、紡織廠等場所中存在大量的可燃物,例如油分子、面粉顆粒等,這些可燃物遇到明火容易燃燒,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急劇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就能發(fā)生爆炸,故A說法正確;
B、化石燃料屬于不可再生能源,面臨被耗盡的危險,人類正在利用和開發(fā)新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故B說法正確;
C、由于氫氣燃燒放出的熱量多,燃燒產(chǎn)物是水不污染環(huán)境,制取氫氣的原料豐富,可以用水來制取,所以被認為是最清潔的燃料,故C說法正確;
D、可燃冰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污染環(huán)境,又因為海底埋藏著大量的可燃冰,所以它可能成為未來的新能源,故D說法錯誤.
故選D.
點評: 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可燃物燃燒容易發(fā)生爆炸,知道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氫能和可燃冰屬于新能源.
9.下列氣體混合物,遇明火可能會發(fā)生爆炸的是( )
A. H2、CO2 B. CO、O2 C. H2、CO D. CO、N2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 爆炸是急劇的燃燒發(fā)生在有限的空間里,就會在短時間里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發(fā)爆炸;發(fā)生爆炸的條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可燃氣體或粉塵與空氣或氧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遇到明火
解答: 解:A、H2具有可燃性,CO2不具有助燃性,故A錯;
B、CO具有可燃性,O2具有助燃性,故B正確;
C、H2、CO都具有可燃性,缺少助燃性物質,故C錯;
D、CO具有可燃性,N2不具有助燃性,故D錯.
故選B.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爆炸的條件,掌握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與氧氣或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時會發(fā)生爆炸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10.燃燒反應是指一種物質快速結合氧氣生產(chǎn)一種或多種氧化物的反應.下列關于燃燒反應與四種基本反應類型關系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有些燃燒反應屬于化合反應
B. 有些燃燒反應屬于分解反應
C. 有些燃燒反應屬于置換反應
D. 有些燃燒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化合反應及其應用;分解反應及其應用;置換反應及其應用;復分解反應及其應用.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有些化合反應屬于燃燒反應;分解反應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置換反應的生成物中一種物質是單質;復分解反應沒有氧氣參加.
解答: 解:A、有些燃燒反應屬于化合反應,例如鐵和氧氣反應能生成氧化物四氧化三鐵.故選項正確;
B、分解反應的反應物只有一種,燃燒反應的反應物是兩種.故選項錯誤;
C、置換反應的生成物中一種物質是單質,燃燒反應的生成物都是氧化物,氧化物屬于化合物.故選項錯誤;
D、復分解反應沒有氧氣參加.故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 解答本題要掌握燃燒反應的實質,只有這樣才能對相關方面的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11.類推是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下列類推正確的是( )
A. 燃燒過程中伴隨著發(fā)光發(fā)熱,所以有發(fā)光發(fā)熱現(xiàn)象的變化都是燃燒
B. 化學變化中一定有新物質生成,所以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C. 有機物都含碳元素,所以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機物
D. 氧化物都含氧元素,所以含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從組成上識別氧化物;有機物與無機物的區(qū)別;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壓軸實驗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物質的分類.
分析: A、有發(fā)光發(fā)熱現(xiàn)象的變化不一定是燃燒;
B、化學變化的特點就是有新物質生成;
C、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機物;
D、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
解答: 解:A、有發(fā)光發(fā)熱現(xiàn)象的變化不一定是燃燒,燃燒發(fā)生的是化學變化,而電燈通電后也能發(fā)光發(fā)熱,卻不能屬于燃燒,因它發(fā)生的是物理變化;故不正確.
B、化學變化的特點就是有新物質生成,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也一定是化學變化;故正確.
C、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有機物,例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物質雖然含有碳元素,但是性質和無機物相似,屬于無機物;故不正確.
D、氧化物是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其中有一種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含氧元素的化合物很多,有的可能是由三種或三種以上的元素組成的,如高錳酸鉀就由鉀、錳、氧三種元素組成;故不正確.
故選B.
點評: 解答本題要掌握物質的分類方法和反應類型的判斷方法,再根據(jù)具體的敘述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12.食品腐敗是由于細菌或霉菌在潮濕、有氧、適溫等條件下大量繁殖地結果.若要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 干燥 B. 密封后高溫或低溫冷藏
C. 用鹽腌漬 D. 加濃鹽酸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根據(jù)食品腐敗的原因分析有關的措施,找出不能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的措施.
解答: 解:A、干燥不利于細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故A不符合題意;
B、密封后高溫或低溫冷藏不利于細菌或霉菌大量繁殖,能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故B不符合題意;
C、用鹽腌漬,使菌類無法從食品中獲得水分,能抑制食品中菌類的生長.故C不符合題意;
D、濃鹽酸能會發(fā)出大量的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不能用作防止食品腐敗.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 熟悉食品保鮮的原理和生活中的保鮮方法.并結合題意,靈活解答.
13.下列常用危險化學品標志或與燃燒爆炸有關的圖標中,表示錯誤的是( )
A.
劇毒品 B.
爆炸品 C.
禁止放易燃物 D.
禁止吸煙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公共標志型.
分析: 根據(jù)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解答本題.
解答: 解:選項A劇毒品與標志相符合,
選項B爆炸品與標志不符合,
選項C禁止放易燃物與標志相符合,
選項D禁止吸煙與標志相符合,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根據(jù)燃燒和爆炸有關的圖標解題,并應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14.防火、滅火、自救等安全知識是每個中學生都應該了解的生活常識,從化學角度看,下列做法錯誤的是( )
A. 用明火檢驗燃氣是否遺漏
B. 炒菜時油鍋著火用鍋蓋蓋滅
C. 室內(nèi)著火時不急于打開門窗
D. 火場逃生時用濕毛巾捂住口鼻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常見的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A、根據(jù)可燃性氣體混有空氣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分析;
B、根據(jù)滅火的原理分析;
C、根據(jù)燃燒的條件分析;
D、根據(jù)濕毛巾的作用分析;
解答: 解:A、燃氣混有空氣,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錯誤;
B、炒菜時油鍋著火蓋上鍋蓋隔絕了氧氣,起到滅火的作用,正確;
C、室內(nèi)著火,打開門窗相當于增加了氧氣,燃燒更旺,正確;
D、用濕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可以避免呼吸到煙塵和有毒的氣體,正確;
故選A.
點評: “生命重于泰山”安全問題無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問題,所以燃燒和爆炸知識就成了化學考查熱點,要注意燃燒爆炸的條件和防護措施.
15.2013年6月12日,神舟十號航天員在太空中度過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并且吃到了粽子.粽子采用真空包裝是為了隔絕( )
A. 氮氣 B. 水蒸氣 C. 氧氣 D. 稀有氣體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食物中的有機物能夠和空氣中的氧氣發(fā)生緩慢氧化,生成水、二氧化碳等物質,從而變質.
解答: 解:粽子采用真空包裝是為了隔絕氧氣,這樣可以防止粽子發(fā)生緩慢氧化,從而延長粽子的保質期.
故選:C.
點評: 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比較活潑的氣體,通常情況下能和多種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食物的緩慢氧化就是其中的一種.
16.屬于緩慢氧化的變化是( )
A. 木炭燃燒 B. 食物腐敗 C. 蠟燭燃燒 D. 汽油燃燒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物質跟氧發(fā)生的反應屬于氧化反應.比較緩慢的氧化反應屬于緩慢氧化.
解答: 解:A、木炭燃燒屬于劇烈氧化反應.
B、食物腐敗屬于緩慢氧化.
C、蠟燭燃燒屬于劇烈氧化反應.
D、汽油燃燒屬于劇烈氧化反應.
故選B.
點評: 解答本題的關鍵要看反應是否屬于氧化反應并且分析反應是否劇烈,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
17.下列氣體與空氣混合后遇明火,可能發(fā)生爆炸的是( )
A. 甲烷 B. 氮氣 C. 氧氣 D. 二氧化碳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爆炸是指在有限的空間里,化學反應中放出大量的熱,生成大量的氣體從而發(fā)生爆炸,可燃性氣體與氧氣或空氣混合遇明火可能發(fā)生爆炸.
解答: 解:A、甲烷是可燃性氣體,故A可能發(fā)生爆炸;
B、氮氣不是可燃性氣體,不與氧氣不反應,故B不可能發(fā)生爆炸;
C、氧氣是助燃性的氣體,與空氣混合不可能發(fā)生爆炸;
D、二氧化碳不是可燃性氣體,不能和氧氣反應,不可能發(fā)生爆炸;
故選:A.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爆炸的有關知識,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爆炸的條件進行.
18.日常生活中的許多做法都蘊含化學知識的運用.其中,運用不正確的是( )
A. 低溫冷藏有助于減緩食品腐敗
B. 保鮮膜可保持水果水分、隔離空氣,延長保質期
C. 烹調(diào)綠葉蔬菜燜爛煮透,營養(yǎng)更加豐富
D. 食用堿可消除面粉發(fā)酵產(chǎn)生的酸味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常用鹽的用途;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yǎng)素.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jù)食品腐敗是食品的緩慢氧化過程,細菌的繁殖過程考慮;B、根據(jù)保鮮膜的作用考慮;C、根據(jù)維生素在高溫時發(fā)生變化考慮;D、根據(jù)食用堿的作用考慮.
解答: 解:A、食品腐敗是食品的緩慢氧化過程,細菌的繁殖,低溫環(huán)境不利于細菌的繁殖,所以有助于減緩食品腐敗,故A說法正確;
B、保鮮膜可保持水果水分、隔離空氣,不與氧氣接觸,食品不能進行緩慢氧化,延長了保質期,故B說法正確;
C、維生素在高溫時發(fā)生變化,失去了營養(yǎng),故C說法錯誤;
D、食用堿是與面粉中的酸性物質反應生成二氧化碳,使饅頭疏松多孔,且不酸,故D說法正確.
故選C.
點評: 解答本題關鍵是要知道食物腐敗是食物進行緩慢氧化過程,知道維生素在高溫時發(fā)生變化,知道食用堿的作用.
二、填空題(共5小題)(除非特別說明,請?zhí)顪蚀_值)
19.日本311大地震引起日本福島核電站發(fā)生氫氣爆炸,引起核泄露.
(1)爆炸是因為可燃物在 有限的空間內(nèi)急劇燃燒,短時間內(nèi)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 .因此,可燃性氣體在點燃之前要 驗純 .發(fā)生爆炸的氫氣來自反應堆燃料棒用作包殼的金屬鋯(zr)與水的反應,該反應在高溫下生成+4價鋯的氧化物和氫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Zr+2H20
ZrO2+2H2 .
核事故釋放出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是原子序數(shù)為53號碘元素的一種原子,下
列說法正確的是 B .
A.碘l31是一種金屬元素 B.碘l31的放射性會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
C.碘l31原子核外的電子數(shù)是78 D.碘l31的放射性是化學性質
(3)我國于3月中旬出現(xiàn)了搶購碘鹽的現(xiàn)象,用于防護核輻射.碘鹽是在食鹽中添加了一定量的碘酸鉀,由于碘鹽中碘含量相對較低,根本起不到預防輻射的作用.碘鹽中的“碘”指的是 元素 (選“分子”“原子”或“元素”),如果人體內(nèi)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適量攝入 加碘食鹽,海帶、紫菜等(只要答出其中一項即可) 等含碘的產(chǎn)品.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原子的有關數(shù)量計算;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簡單分類;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微量元素、維生素與健康的關系及攝取方法.
專題: 壓軸實驗題;化學與生活.
分析: (1)根據(jù)爆炸的產(chǎn)生原理及化學方程的書寫原則及注意事項進行解答;
根據(jù)在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及化學元素漢字名稱的偏旁可辨別元素的種類,固態(tài)非金屬元素名稱有“石”字旁等知識進行解答;
(3))根據(jù)加碘食鹽的碘以離子形態(tài)存在,不能以單質、分子、原子形式存在,以及常見的含碘物質進行解答.
解答: 解:(1)爆炸是可燃物有限的空間內(nèi)急劇燃燒,短時間內(nèi)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可燃性氣體與空氣或氧氣混合點燃有可能會發(fā)生爆炸;鋯(zr)與水在高溫下生成+4價鋯的氧化物和氫氣(高溫下水時蒸汽狀態(tài),所以生成氣體不能加氣體符號);
故答案為:
有限的空間內(nèi)急劇燃燒,短時間內(nèi)聚集大量的熱,使氣體的體積迅速膨脹而引起爆炸;驗純;Zr+2H20
ZrO2+2H2;A、根據(jù)化學元素漢字名稱的偏旁可辨別元素的種類,固態(tài)非金屬元素名稱有“石”字旁,可知碘131是一種非金屬元素;故A說法錯誤;
B、根據(jù)碘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因此人體在短期內(nèi)受到大劑量碘131輻射會發(fā)生病變,故B說法正確;
C、根據(jù)在原子中,原子序數(shù)=質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碘131是原子序數(shù)為53,可知碘131原子核中的電子數(shù)是53;故C說法錯誤;
D、某些元素的原子通過核衰變自發(fā)地放出α或β射線(有時還放出γ射線)的性質,稱為放射性,不需要經(jīng)過化學變化才能表現(xiàn)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D說法錯誤;
故選B;
(3)碘鹽中的“碘”指的是元素,人體內(nèi)缺碘,會引起甲狀腺腫大,生活中適量攝入一些含碘的物質即可;
故答案為:
元素;加碘食鹽,海帶、紫菜等(只要答出其中一項即可).
點評: 本題考查知識全面,同學們在學習時要盡量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才能在解題中靈活應用.
20.煤礦的礦井內(nèi),空氣中?;煊锌扇夹缘臍怏w和粉末,它們遇到明火就有可能發(fā)生 爆炸 事故.為防止事故的發(fā)生,煤礦的礦井內(nèi)通常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嚴禁煙火、通風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防范爆炸的措施.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間里急劇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生成的氣體急劇膨脹,發(fā)生爆炸.
解答: 解:可燃性的氣體或粉塵與氧氣混合達到一定程度時,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
煤礦的礦井內(nèi)經(jīng)常通風,嚴禁煙火是保障安全的有效措施.
故填:爆炸;嚴禁煙火、通風.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爆炸方面的知識,爆炸的條件是: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可燃物劇烈地燃燒,生成氣體,放出大量的熱.
21.2011年1月17日,某市發(fā)生天然氣爆炸事故.
(1)從燃燒的條件分析:因為天然氣具有 可燃 性,所以泄漏后與 氧氣 接觸,遇明火發(fā)生爆炸;
爆炸引發(fā)樓房著火,用高壓水槍滅火,其原理是 使溫度降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滅火的原理和方法.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壓軸實驗題;化學與生活.
分析: 燃燒的條件是:(1)物質具有可燃性,可燃物與氧氣接觸,(3)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三個條件必須同時具備,缺一不可;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可以達到滅火的目的.
解答: 解:(1)從燃燒的條件分析:因為天然氣具有可燃性,所以泄漏后與氧氣接觸,遇明火發(fā)生爆炸;故填:可燃;氧氣.
水蒸發(fā)時吸收熱量,可以使溫度降低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從而達到滅火的目的.故填:使溫度降到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點評: 物質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可燃物、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著火點,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壞燃燒的條件,就可以實現(xiàn)滅火.
22.近日,有媒體報道面條可燃,一些市民據(jù)此擔心面條中加入了不安全的添加劑.
(1)僅從面條可燃就判斷加入了添加劑是不科學的,因為面粉含有的主要營養(yǎng)素淀粉本身是可以燃燒的,淀粉的化學式為(C6H10O5)n,完全燃燒的產(chǎn)物是 水和二氧化碳 ;燃燒過程中還可聞到像頭發(fā)燒焦似的刺鼻氣味,是由于面粉中另一種營養(yǎng)素燃燒產(chǎn)生的,該營養(yǎng)素是 蛋白質 .
面粉不僅可以燃燒,一定條件下還會發(fā)生爆炸.2010年2月我國某大型面粉廠灌裝車間發(fā)生面粉爆炸,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為避免類似事件,生產(chǎn)過程可采取的措施有 BC .
A.密封門窗,隔絕氧氣.
B.嚴禁吸煙,杜絕火源
C.輕拿輕放,減少粉塵揚起
D.提高淀粉的著火點.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防范爆炸的措施;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yǎng)素.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壓軸實驗題.
分析: 含有碳元素、氫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燃燒時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蛋白質燃燒時能產(chǎn)生燒焦羽毛的氣味;
可燃性的面粉在有限的空間里劇烈燃燒時容易發(fā)生爆炸,可燃物的著火點一般情況下不能改變.
解答: 解:(1)淀粉燃燒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蛋白質燃燒時能產(chǎn)生燒焦羽毛的氣味.故填:水和二氧化碳;蛋白質.
為了避免發(fā)生安全事故,生產(chǎn)面粉的過程中應該嚴禁吸煙,杜絕火源,輕拿輕放,減少粉塵揚起.故填:B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淀粉、蛋白質等物質的性質,并且對避免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方面也進行了考查.
23.點燃不純的可燃性氣體可能發(fā)生爆炸,如圖是某同學的改進裝置.請回答.
(1)圖1是可燃性氣體的洗氣改進裝置,檢查它的氣密性的方法是向導管a處 通入氣體 ,若 水從中間玻璃管上升 則氣密性好,若在導管a處通入可燃性氣體,在導管b處連上尖嘴管并松開止水夾,點燃,即使氣體不純也不會爆炸,可見此裝置的作用是 阻斷燃燒
用圖2尖嘴管導出可燃性氣體并點燃,也不會使管中氣體爆炸,其原理是銅絲或水可以 吸熱將溫度降到氣體著火點以下,且銅絲網(wǎng)能起到阻斷燃燒,水能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專題: 實驗性簡答題.
分析: 根據(jù)在實驗室中查氣密性的方法進行分析;根據(jù)爆炸的原理和條件進行分析.
解答: 解:(1)圖1檢查它的氣密性的方法是向導管a通入氣體,若水從中間玻璃管上升,則證明裝置的氣密性良好;若在導管a處通入可燃性氣體,在導管b處連上尖嘴管并松開止水夾,點燃,即使氣體不純也不會爆炸,此裝置的作用是阻斷燃燒;
用圖2尖嘴管導出可燃性氣體并點燃,也不會使管中氣體爆炸,其原理是銅絲或水可吸熱將溫度降到氣體著火點以下,且銅絲網(wǎng)能起到阻斷燃燒,水能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
故答案為:(1)通入氣體;玻璃管內(nèi)液面上升;阻斷燃燒;吸熱將溫度降到氣體著火點以下,且銅絲網(wǎng)能起到阻斷燃燒,水能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
點評: 本題考查檢查裝置氣密性的方法,防止點燃可燃氣體發(fā)生爆炸的措施,要牢固掌握.
三、解答題(共3小題)(選答題,不自動判卷)
24.某煉油廠因油罐泄漏,附近有較濃的汽油氣味,一拖拉機行駛至附近時,隨著轟的一聲巨響,瞬間油罐起火爆炸,后經(jīng)及時撲救,大火于數(shù)小時后撲滅.依據(jù)已學過的化學知識,請你回答下列問題:
(1)附近有較濃汽油氣味,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油罐起火的原因是 溫度達到油的著火點并跟氧氣接觸
汽油燃燒過程中有多個化學反應,其中有如下反應:X+11O2
7CO2+8H2O,推斷X的化學式為 C7H16 .
(3)假若廚房油鍋著火,你應采取的措施是 蓋上鍋蓋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識.
專題: 化學與社會突發(fā)事件.
分析: 微觀粒子是不斷運動的,可燃物燃燒的條件是:與氧氣接觸,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可以判斷物質的化學式
解答: 解:(1)油罐泄漏說明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油罐起火的原因是油與氧氣接觸,同時溫度達到了油的著火點.
故填:根據(jù)化學方程式可知,一個X中含有7個碳原子、16個氫原子.化學式為:C7H16(3)滅火的方法有:隔離可燃物,與氧氣隔絕,降溫到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故填:蓋上鍋蓋.
故答案為:
(1)不斷運動;溫度達到油的著火點并跟氧氣接觸.
C7H16
(3)立即蓋上鍋蓋..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識.
25.下表是混有甲烷的空氣在有限空間內(nèi)點火的現(xiàn)象:
混合氣中甲烷的體積分數(shù) 2.0% 4.0% 5.0% 6.0% 9.0% 10.0% 15.0% 16.0% 18.0%
點燃時的現(xiàn)象 不爆炸 不爆炸 爆炸 爆炸 強烈爆炸 爆炸 爆炸 燃燒 燃燒
(1)寫出甲烷爆炸的化學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若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甲烷與空氣按1:6的體積比混合,點燃時的現(xiàn)象為 爆炸 ;
(3)煤礦的礦井里常含有甲烷,你認為煤礦應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保持通風,嚴禁煙火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防范爆炸的措施.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1)甲烷燃燒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甲烷的體積分數(shù)在5.0%﹣﹣15%之間時遇明火會發(fā)生爆炸.
(3)保持通風、杜絕火源可以防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
解答: 解:(1)甲烷爆炸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
CO2+2H2O. 甲烷與空氣按1:6的體積比混合時,甲烷的體積分數(shù)為:
100%=14.3%,在爆炸極限范圍內(nèi).故填:爆炸.
(3)煤礦應采取的安全措施是保持通風,嚴禁煙火.故填:保持通風,嚴禁煙火.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爆炸、化學方程式的書寫等方面的知識,書寫化學方程式時要注意遵循質量守恒定律.
26.我省兩淮地區(qū)煤炭資源豐富,瓦斯存在于煤層及周圍巖層中,是井下有害氣體的總稱,主要成分是甲烷.
(1)請你寫出甲烷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
煤礦瓦斯爆炸有兩個必要條件: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極限的范圍內(nèi);② 遇到明火 .
(3)下表是常見三種氣體的爆炸極限,請你據(jù)此判斷:
可燃氣體 爆炸極限(體積分數(shù))
H2 4.0%~74.2%
CH4 5%~15%
CO 12.5%~74.2%
最容易發(fā)生爆炸的氣體是 H2 .
(4)下列圖標中,與燃燒和爆炸無關的是 B .
(5)某現(xiàn)代化的礦井采用了“低濃度瓦斯發(fā)電技術”,有效解決了礦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的照明用電.這種既采煤又發(fā)電聯(lián)合生產(chǎn)的優(yōu)點是 變廢為寶,節(jié)約資源 .
考點: 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化石燃料及其綜合利用;幾種常見的與化學有關的圖標.
專題: 化學與能源.
分析: (1)據(jù)質量守恒寫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煤礦瓦斯爆炸的兩個條件是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極限的范圍內(nèi);②遇到明火;
(3)H2的爆炸極限范圍最大,最易發(fā)生瓦斯爆炸;
(4)B圖與液體有關,與燃燒爆炸無關;
(5)據(jù)“低濃度瓦斯發(fā)電技術”的優(yōu)點分析.
解答: 解:(1)甲烷的化學式為CH4,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CH4+2O2
CO2+2H2O;
煤礦瓦斯爆炸的兩個條件是①瓦斯含量在爆炸極限的范圍內(nèi);②遇到明火;
(3)H2的爆炸極限范圍最大,最易發(fā)生瓦斯爆炸;
(4)B圖是節(jié)水標志,與燃燒爆炸無關;
(5)“低濃度瓦斯發(fā)電技術”的優(yōu)點是變廢為寶,節(jié)約資源.
故答案為:(1)CH4+2O2
CO2+2H2O;
遇到明火;
(3)H2;
(4)B;
(5)變廢為寶,節(jié)約資源.
點評: 本考點考查了爆炸的有關知識和滅火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氮氣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