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巧用言語重復詞 破解行測邏輯填空題

字號:


    行測中總會遇到各種難題,小編為大家提供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巧用言語重復詞 破解行測邏輯填空題,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行測言語理解與表達:巧用言語重復詞 破解行測邏輯填空題
    相信眾多考生在考公路上都曾被行測言語中的邏輯填空折磨過,苦不堪言,那除了平時加強詞語儲備外,在考試時也可以多注意一些詞語去提高做題的準確率,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先來看一類詞語—重復詞。
    顧名思義,重復詞即所填空與文段的詞語有重復,而這種重復有兩種:
    第一種情況是字面上的重復。
    在一個句子里不必要地重現(xiàn)了某一個詞語,在語法里面即有語病,如在國考真題里面就出現(xiàn)過“得過且過的度過一生”,得過且過的“過”就已包含度過的意思,詞義與“度過”重復,所以得過且過這個詞直接排除。
    下面請見一道國考真題,如何快速利用重復詞進行排除:
    【例題1】我們如今有鋪天蓋地的新信息需要去消化和記憶?;ヂ?lián)網(wǎng)、移動電話、電視和其它電子產品里,都 地涌現(xiàn)出新鮮事物。當不同信息同時涌現(xiàn)在記憶中,人們會無法 出與當前目標不相關的信息,甚至還會禁不住去思考那些尚未開始做的事情,于是會出現(xiàn) 。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源源不斷 篩選 顧此失彼
    B.滔滔不竭 挑選 杞人憂天
    C.絡繹不絕 遴選 應接不暇
    D.層出不窮 甄選 急于求成
    【解析】A。第一空,空中所填詞表示新信息多,不斷出現(xiàn)。我們可以看到D項中的“層出不窮”與“涌現(xiàn)出”字義重復,可直接排除掉,提高正確率。再看其他三個:A項,“源源不斷”形容接連不斷,符合文意,保留;B項和C項,“滔滔不竭”比喻像流水一樣連續(xù)不斷,多用于形容人話多;“絡繹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二者均不能用來形容“信息”,排除;再驗證第二空和第三空,將A項“篩選”和“顧此失彼”分別代入空中,空中所填詞表示找出。A項,“篩選”泛指通過淘汰的方式挑選,可以表示找出“與當前目標不相關的信息”;“顧此失彼”指顧了這個,丟了那個,形容忙亂或慌張的情景,均符合語境,當選。故正確答案為A。
    第二種情況是字義的重復。
    常出現(xiàn)在并列關系中,如由“和、與、頓號”連接的兩個詞語,所填空處詞義若與并列前的詞語詞義重復,多排除,如“補充和 ”,A.修訂B刊正,因修訂意為編者對文章(如古代作家的著作)的修改、訂正和補充,本身已包含修訂之意,故排除。
    下面再見一道題目,看如何快速利用重復詞進行排除:
    【例題2】魯迅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批判中國人的面子心理、看客心態(tài)、馬虎作風。但他的批判是建立在自省和自剖基礎上的,不是____,而是帶有一種悲憫和____的。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 )。
    A. 居高臨下 無奈
    B. 唯我獨尊 傷感
    C. 空穴來風 同情
    D. 疾言厲色 決絕
    【解析】A。第二空中是由一個“和”引導的并列關系,所填入的詞應與“悲憫”近義或一致,悲憫本身詞義為“哀傷而同情”,已包含了A項中的無奈,C項中的同情,故可以通過重復詞直接排除。故正確答案為A。
    小編相信大家通過上述兩個例題,已經掌握到了重復詞的一些精髓:字面上的重復,大家應該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是第二種詞義上的重復,還是需要大家平時多下苦功夫,把詞義弄清楚,辨析明白,教育希望為廣大考生提供的解題技巧能幫助大家在面對言語分析時可以躲過陷阱,靈活應用,笑傲考場,一躍成公。
    行測備考輔導:從兩會中透析行測言語理解的命題視角
    有心的小伙伴都會在每年的“兩會”報告中去尋找命題的風向標,比如涉及申論的熱點話題、涉及常識的時政法律;其實,言語理解的題干選取往往也與時俱進,緊跟時代脈搏,其中邏輯填空、片段閱讀兩大重點題型的題干往往與近年來的時政、熱點緊密結合。例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發(fā)展”出現(xiàn)137次,“改革”出現(xiàn)105次;而2018年又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些字眼在我們言語理解題中也頻頻出現(xiàn)。
    【例題1】中國改革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需要解決的問題格外艱巨,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時候就要一鼓作氣,_______、畏葸不前不僅不能前進,而且可能_____。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shù)囊豁検?)。
    A.優(yōu)柔寡斷 半途而廢 B.三心二意 功敗垂成
    C.遲疑不決 功虧一簣 D.瞻前顧后 前功盡棄
    【解析】從第二空入手,通過“不僅...而且...”可知設空與前面“不僅不能前進”形成遞進對應。B項“功敗垂成”與C項“功虧一簣”均比喻一件事情只差一點而沒有成功,而前文“不能前進”并沒有即將成功的意思,無法對應。A項“半途而廢”指中途停止,形容做事有始無終,不能堅持到底;與前文“不能前進”意思程度一致,無法形成遞進關系。D項“前功盡棄“指以前的功勞、成績完全丟失;或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費。與文意相符,且較之“不能前進”的語義更重。故D項更為準確。再以第一空做驗證。“瞻前顧后”是形容顧慮太多,畏首畏尾??膳c“畏葸不前”形成并列?!皟?yōu)柔寡斷”多用以形容人的性格,“三心二意”多指做事不專心,“遲疑不決”即做決斷時不果斷,猶豫不決。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2】值得肯定的是,與鐵路貨運改革方案相配套的機構改革,資源整合,人員轉向已在各個小鐵路局推行,反映良好。說明第一步邁得不錯。然而,與其他改革一樣,鐵路改革不會______,更難_______,在推進改革,贏得市場同時,防止內部惡性競爭,防范運輸安全事故,即時鐵路應及時吸取的教訓,也是新一輪改革路上的重大考驗。
    A.一步到位 一蹴而就 B.一路順風 一舉成功
    C.順風順水 一步登天 D.一帆風順 一蹴而就
    【解析】根據(jù)“不會...更難...”可知,兩空所填詞語應呈遞進關系。A項“一步到位”指一次就能達到目標,“一蹴而就”指一下子就成功,兩者意思程度一致,排除。B項“一路順風”多用于祝福人出行平安,形容改革不搭,排除。C項“順風順水”比喻運氣好,做事順利,沒有阻礙;“一步登天”比喻一下子達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或者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兩詞在使用習慣上多用于人,不搭配“改革”,且比較口語。D項“一帆風順”比喻順利,沒有阻礙,“一蹴而就”程度更深,且均可以修飾“改革”過程。故正確答案為D。
    【例題3】1979年全國人大一舉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等7部法律;1982年憲法煥然一新;1986年民法通則吹起私權保障號角;1989年行政訴訟法首開“民告官”先河,行政法治進入快車道;上世紀90年代,民商法發(fā)展一日千里;2000年,立法法問世,成為共和國從有法可依時代走向良法之治時代的重要標志;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國內立法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近10年來,社會領域立法異軍突起,方興未艾。
    這段話主要說明:
    A.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立法速度之快,數(shù)量之多
    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
    C.我國從“無法”到有法可依,再到良法之治的過程
    D.我國法律體系完備,依法治國地基成功奠定
    【解析】整個文段為并列承接,記錄了我國法律體系的發(fā)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各個分句圍繞的共同話題為“立法”,選項只有A項體現(xiàn)主題詞。B、D項“已經形成”、“體系完備”題干未體現(xiàn),表述過于絕對,C項“無法”文段未體現(xiàn),且“良法之治”涉及法治,題干也未體現(xiàn)。故正確答案為A。
    【點撥】去年,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發(fā)40周年大會上講話,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和寶貴經驗...所以倒推一下,題干中1979年正好是改革開放的第二年,為什么從這個時間節(jié)點起?無非就是立法部門“人大”在盤點改革開發(fā)以來的立法成就唄,所以答案就自然鎖定在A項。
    小編提醒大家,作為一名“準公務員”,要先以公務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時刻關注時政熱點動態(tài)、政府講話材料,關心社會、經濟、生態(tài)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情況,積累搭配、錘煉表述、凝練想法,真正在考場上運用自如,有如神助,順利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