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

字號:


    思考是我們所缺少的,我們應(yīng)該善于思考,下面是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您整理的“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僅供參考,希望您喜歡!更多詳細內(nèi)容請點擊出國留學網(wǎng)查看。
    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1
    《了凡四訓》是中華經(jīng)典隨筆文章,是當前社會上廣泛流傳的一本勸善書。由明代進士袁了凡所著。
    作者袁了凡,江蘇吳江人,也有的說是浙江嘉善人。原家境富足,后破落。博學多才,官居正六品,曾任河北寶坻知縣。生卒年不詳,名表,后改名黃,字坤儀,又字儀甫,號原為學海,后因拜訪云谷禪師后,領(lǐng)悟“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之學,便立志多做善事,積功累德,以扭轉(zhuǎn)自己的命運。從此袁了凡不愿再做一個受制于天命的凡夫俗子,而改號為“了凡”。
    《了凡四訓》,顧名思義,該書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和“謙德之效”。該書主要闡述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思想;講述“趨吉避兇”的方法;強調(diào)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該書糅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學說,運用因果報應(yīng)、福善禍淫之理,闡明忠孝仁義、諸善奉行以及立身處世之學。是一本最能打動人們心靈的書籍。
    第一篇,立命之學。
    “命由天作,福自己求”。講道,每個人的喜好、特長都不同,職業(yè)道路也不同,只要自己心中有成功的信念,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改正錯的,發(fā)揮優(yōu)勢,最終會有好結(jié)果的。比如佛法中的因果報應(yīng)之說,是有道理的。一個人要想成功,內(nèi)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一個善人,自會有很好的人緣,那么很多人來幫助他,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會比別人大很多!對于自身而言,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浮躁的東西,要想改造命運,就要努力去改正!
    第二篇改過之法。
    一個人如何才能改過,了凡先生告訴我們?nèi)齻€心:
    一,知恥心,當一個人有了知恥心,那么改過就不難了。
    二,發(fā)畏心,凡是作惡的人,大多沒有畏心,他們不怕國家的法律,不畏懼社會的譴責,只為自己的利益考慮。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僚們,他們把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信任拋在腦后,他們不知恥,也無畏懼之心。
    前面兩條是改過的前提,最后一點,改過的勇心。勇于改正錯誤,戰(zhàn)勝自己的勇猛之心。要改過,就要反省,反省自己身上還有那些不足,然后逐一去改,這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古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將一個人維持了幾十年的習慣改變,這確實是需要勇氣的,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驗,如不是經(jīng)歷了大的挫折和打擊,人是不會輕易地改變自己的習慣的,人的習性就像是動物的保護色,突然要改變,人是會缺乏安全感的,習慣的養(yǎng)成,就是要靠重復,不斷的重復,一點一滴的去改變,日積月累就會真正的改變。
    第三篇,積善之方。
    做了好事,大家都知道的,叫做積陽德,做了好事別人都不知道的叫積陰德。我在《了凡四訓》中讀到了很多故事,做官的人減輕老百姓的稅,有的人為窮人布施,也有人救了人家的性命,這些善人最終都有很好的結(jié)果。
    在當今社會,只要為官的切實為百姓做幾件實事,不貪污腐敗,那就是好官,也許我們沒有機會救別人的性命,也許我們沒有能力支援窮苦的家庭,但只要我們不放棄積德行善,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小事也是一種善良。我曾看到一篇文章,說道:“在別人落難的時候,不要落井下石,在別人出丑時,不要取笑,在別人幸運時,用真誠的心去祝福!這樣起碼就是一個善良的人?!?BR>    第四篇,謙德之效。
    “滿招損,謙受益”,我們常能看到這樣的話語,我們小的時候,老師就叫我們要謙虛,老師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他說,“你們看秋天麥田里成熟的麥穗是不是都低著頭的呢?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因為它們腹中是沉甸甸的果實,而那些高高昂著頭的麥穗全都是腹中空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謙虛,凡是那些大師,都是謙虛的人,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低著頭,多聽取別人的批評指教,才能進步,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師!
    我讀了《了凡四訓》兩遍,只是粗略的知道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特寫感想點滴,與同仁共勉。
    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2
    “立命”是什么?立命就是自己要創(chuàng)造命運,而不是讓被命運束縛。
    以前一直想不明白,命由天定和努力奮斗之間的關(guān)系,我并不是完全不相信命運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努力奮斗的意義,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直到看完了《了凡四訓》,終于找到了一種可以說服自己的觀點,袁了凡先生一生原被算命先生算定,不差分毫,雖然少去了迷茫的痛苦,同時也沒有了人生的追求,而人生總是有那么一點不可知的意味才能過得興致盎然,回味悠長,直到遇到了云谷禪師改變了他的一生,說來簡單,“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shù)。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闭f的就是人只要起心動念,就有命運,極善的人,天天行善,其福天天增長,他的命算不來。極惡的人,多半是過去生修大富大貴,因為造惡把福折損了,雖折還有余福。俗話說: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只是報應(yīng)的時間未必在當世,可能禍及后代子孫。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說法,指完全被命運捆住的人,即‘聽天由命’者。袁了凡以自己的實踐說明了命運是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也印證了古圣賢孟老夫子所謂:“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钡拿洹?BR>    人生能通過不斷的積善修德來突破命運的定數(shù),讓固有的定數(shù)變?yōu)樽償?shù),最終命運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就像老禪師所說:“命由我自己造,福由我自己求;我造惡就自然折福;我修善,就自然得?!?這是一個積極向上的好方法,給人以希望和啟迪,具有樸素辨證主義的思維特征,讓人能冷靜面對世間的各種變化,勸人積極面對生活,可以說,讀此書,對事業(yè),對生活有百利而無一害?!兑捉?jīng)》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開篇就是,“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教人行善,這是易經(jīng)的第一要旨,否則,兇何可避,吉何可趨。
    讀這本書我不僅懂得了命運可以改變及改變命運的方法,同時還認識了“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很慶幸看到了這本書。我將努力實行!同時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好好讀這本書,并按照古圣賢的教育理論來教育子孫后代,那我們的國家一定會比現(xiàn)在更繁榮富強。
    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3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給兒子寫了四封家書即《了凡四訓》,書中主要是通過袁了凡先生如何在云谷禪師的教導下,通過自己不斷的行善而改變原孔先生為他算定的命,來告誡世人只有不斷的行善才能徹底改變命運。一個常人很難做到?jīng)]有胡思亂想的念頭,那就會被陰陽氣數(shù)所束縛,也就有了定數(shù)。但是一個極善的人,有了做善事的力量,命運之定數(shù)就會控制不了他。
    行善,首先要有改過之心。要改過要先有發(fā)“羞恥心”。沒有“羞恥心”的人,經(jīng)常沉溺于美酒佳肴、賭博、賣淫嫖娼等等卑劣的行為,也會失掉人格,和禽獸沒有兩樣。
    改過,還要有畏懼的心。佛家常言道:三尺頭上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很多時候,我們自欺欺人,感覺自己做的事情很隱蔽,沒有人知道。
    其實,這個道理古人在《掩耳盜鈴》中的道理應(yīng)該跟我們說得很清楚了。說到這個,我想起南懷瑾大師曾經(jīng)說到的,現(xiàn)在很多人,亂搞男女關(guān)系,以為沒有人知道,其實在做那種事情的時候,有很多幽靈在旁邊等著投胎呢!有成千上萬的幽靈在看著你們做的事情。
    改過,最后還要有毅力、有勇猛之心。我們?nèi)撕芏鄷r候都比較懶惰,有了過失得過且過,沒有毅力。要改過,今天發(fā)現(xiàn)了過失,今天就要立馬去改,不可推遲到明天,因為明天又復明天了。
    也許你是一個唯物者,認為我迷信或者在瞎扯蛋。當然不會要求你相信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報應(yīng)或者幽靈的存在,因為這個東西我自己也講不清楚。
    我們先來做這樣一個分析,善事有分為陽善和陰德,所謂陽善就是做的善事是被人知道的,所謂陰德是所做的善事是不被人知道的。
    接下來你細細想一下你做了很多善事會怎么樣?如果你做的很多是陽善,今天你幫助那么多的人,哪一天你落難的時候,也會有一些人來拉你一把的。當然我們做的善事主要不是為了這個,但是有些人還是有情的。
    再說,你做的陰德,那么沒有人知道你做的善事,你堅持做了,你的人生境界已經(jīng)到達一個很高的層次了,你的心態(tài)也相當?shù)暮?。對人生的得與失你也不會去計較很多了,這樣的情況下你還不會快樂嗎?從這兩點來說,我是贊同行善的可以改變命運的。
    也許我的論點或者論據(jù)不是很充分,觀點是片面的,但是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時候不在于你這輩子是否轟轟烈烈,而在于有沒有意義。多行善的人生我覺得會是很有意義的。
    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4
    讀罷《了凡四訓》,我認為這本書主要解決了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人的命運是否可以通過主觀的努力而改變,第二個則是如果可以改變的話則應(yīng)該采用怎樣的方式去改變他。
    第一個問題讓我不禁聯(lián)想到了我初二的時候讀的歐亨利的一篇短篇小說,名字叫做《命運之路》,牧羊人翁大位為了追求詩人的夢想與心儀的姑娘而來到了人生的三岔路口,有三條道路可以供他選擇,他可以乖乖的回家,也可以去一個成就了無數(shù)詩人也毀滅了無數(shù)詩人的城市,還可以選擇左邊一條泥濘而未知的道路。
    他選擇了三條不同的道路,然而每次的道路走下去結(jié)果都是相同的命運:同一把刻著一個伯爵名字的手槍殺死了他。小時候只知道這是歐亨利慣常的調(diào)侃與幽默,可是讀了了凡先生的書,回想起這個略帶無厘頭的故事,我卻多體悟出一番況味。
    了凡先生的生活何嘗不與翁大位的命運相似呢,他們的命運似乎早早的就被什么算定,以至于一切的選擇與改變好像都成為了徒勞的掙扎,人在生活的旅途中成為了傀儡,失去了自由,難免就會甘于沉淪。
    了凡先生在第一篇立命之學中就直指了一個問題,那便是人的命運真的是被注定的嗎,人的命運可能通過人的行為去改變嗎?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是被注定的,那么他的命運也就是被決定了的,而一個人倘若可以用自己的行為去改變命運,而且那種行為的意愿來自自己而非其他,那么他的命運便決定于自己而非其他了。
    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我們忽然間會發(fā)現(xiàn)佛教——它也是貫穿了凡先生思想的宗教——與其他很多宗教或者哲學觀點相比較,有一些不同之處,那便是自由意志論與決定論的界限貌似變得模糊不清,更接近一種相容論的主張了。
    在其他人的哲學觀點中,比如斯賓諾莎,他雖然不承認自由意志的存在,認為自由意志只是人們認為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實際上卻是被無數(shù)的條件一環(huán)一環(huán)所決定了的,但是實際上,他的唯理論在擺脫外在權(quán)威的意義上仍然是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人的理性決定了道德,也決定了人的行為,外在的決定力量被大大的弱化。
    康德則把自然的規(guī)律與自由的規(guī)律加以區(qū)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人的行為雖然受到了自然規(guī)律的影響,但是作為一個有尊嚴的人他有能力為自己建立一個自由的規(guī)律并且依照自由的規(guī)律去行動。
    佛教則另辟蹊徑,他沒有執(zhí)著與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爭辯上,普遍的因果論讓我們看到了決定論的影子,但是作惡與行善則完全是出于人自己的選擇,人做善事與種惡因斷然不會是被決定了的,這當然是一種自由的意志,而且這種自由意志所觸發(fā)出的行為將作為一種"因"起到改變命運的作用,我們看到,佛教實際上是提倡通過自由的意志來影響自身的命運,而反對那種完全的決定論。
    因此,從了凡先生的命運中,我們看到,多做善事,種善因,可以改變命運,而且,"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一念猛厲,可以滌百年之惡",了凡先生勸世行善,改變了自身的命運,可以說是佛教智慧的體現(xiàn)。
    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則是了凡先生開出的改變命運的三劑良藥。
    改過之法首先要端正改過的態(tài)度,所謂發(fā)恥心、發(fā)畏心、發(fā)勇心,然后要明白改過的方法,便是從事上改,從理上改,從心上改。恥心、畏心、勇心給我的觸動很大。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只有有了恥心,才能夠主動的去反省自己的行為,然而曾幾何時我已經(jīng)將反省漸漸淡忘,以至于自己做了很多錯事,要別人的提醒才能夠自知,別人指出的錯誤畢竟有限,那些我茫然不自知的錯誤又何止千萬,對錯誤不自知,以為自己做的問心無愧,實際上卻是一點一點的墮落,這些錯誤,可能就是我煩惱的根源,可能就是我為人處世上的缺陷,任由這些錯誤存在,最后只會貽害自己。
    有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別人的處理方法或者一些行為我看不慣,然而我卻沒有認真想過,我的做法難道真的是合適的嗎,別人那么做是不是有他的道理,是不是更合乎人情,沒有思考這些,卻武斷的認為自己是正確的,想想這些,感覺自己有時候真的很鄙陋。
    發(fā)畏心則是告訴我要有一顆虔敬之心,敬畏之心,也就是小時候父母經(jīng)常教導我的慎獨。的確,很多時候雖然并沒有人去監(jiān)督我,但是這不代表我可以為所欲為,了凡先生說,我們雖然"過在隱微",但是"天地實鑒",被人看破就會一文不值,我覺得倘若排除了鬼神的監(jiān)督,排除了別人發(fā)現(xiàn)的可能,這種畏心依然是必要的,因為如果在暗中做了那些錯事、惡事,即使不被發(fā)現(xiàn)、不會損及自己的陰德,但是必然會導致人的放縱與墮落,而這種放縱與墮落實際上更為可怕,很有可能有一日人會公然做那些他們習以為常的錯事,或者他的道德品質(zhì)會明顯下降,這樣,即使人們不知道你背后真的做了什么,從人的改變中我們一樣可以窺覷人的素養(yǎng)與品德的高下了。
    發(fā)勇心則是教導我要當機立斷,改變以前的種種不端,從現(xiàn)在開始,反省自己,用道德約束自己,不給錯誤以任何可乘之機,勇猛精進,過則無憚改。
    至于改過的方法,我覺得我能夠從事理上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原因,可是卻很難從心中抹去做錯事、做惡事的想法,明白了錯誤的根源,就會在做事之前用這些標準來評判這件事是否應(yīng)該去做,但是只有從心上改正,不起心動念,才能夠避免種下惡因。
    的確,當人的想法專心于善時,就不會有惡的念頭涌入,正如我們專心于學習,就不會有怠惰享樂的想法一樣,從心上去改過,應(yīng)該是我勇猛精進的方向。
    第三篇積善之方,則用十個小故事,告訴我們積善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了凡先生很強調(diào)的兩點就是積善要出于至誠之心出于利他之心,否則就是假善、小善。是非、端曲、半滿皆源于存心的不同。
    "隨緣濟眾,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我覺得這十點綱要中最為重要的莫過于"愛敬存心",心中不存愛敬,其他的行為則非出于真誠,自然將是一文不值的。"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我們都應(yīng)該心存愛敬,了凡先生說"愛敬眾人,即是愛敬圣賢,能通眾人之志,才能通圣人之志",的確,圣人、先賢可能已經(jīng)不在世上,不可能通過圣人先賢本身去愛敬當今世人,但是我們應(yīng)該代圣人立言,踐行圣人之志,來幫助、愛敬萬物,通過自己的行動把圣人的愛傳播給世人,這樣既是我們愛敬了世人,同樣也是圣人愛敬了世人,這樣才是"為圣人而安之矣"的真諦。
    第四篇謙德之效的內(nèi)涵則顯得更為明了了,"滿招損,謙受益",生活中我們的行為太滿,我們的欲望太滿,我們的態(tài)度太滿,我們的心太滿,這恰恰是西方文化入侵的結(jié)果。
    資本的本性便是去創(chuàng)造新的資本,便是去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所以說建立在資本上的文化必定是一種滿的文化,而這也是現(xiàn)代社會浮躁不安的根源所在。
    追名逐利,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但是我要時刻的提醒自己學問上要虛懷若谷,認識到自己的鄙薄;處世上要禮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精神上也要保持一種永不滿足的精進之心,不斷完善自己,做到更好。謙,是虧,但也是得,關(guān)鍵看自己的態(tài)度與努力。
    了凡先生用一本《了凡四訓》告訴世人,人的命運是可以改變的,改變的方法就是要多積善行,多培養(yǎng)善德。真的很感謝老師向我們推薦了這本書,了凡先生的每句話都是在鞭策我,提醒我要時刻的反思自己,常在有時思無時,莫在無時思有時,發(fā)恥心、畏心、勇心,多行善事,多積德行,從而改變自己的命運。
    了凡先生的每句話,放在今天來看,也無不是對于浮躁的現(xiàn)代人的諷刺與警戒,我會把這本書推薦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能夠聽到了凡先生的諄諄教誨,戒驕戒躁,多行善事,砥礪德行,讓我們這個社會會更友愛,更和諧。
    讀《了凡四訓》有感1000字5
    《了凡四訓》,是中國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訓。這本書是他用來教戒他的兒子袁天啟,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標準,改過遷善的方法,以及行善積德謙虛種種的效驗。書中他以自己改造命運的經(jīng)驗來現(xiàn)身說法,讀了使人心目豁開,信心勇氣倍增,是一本有益世道人心,轉(zhuǎn)移社會風氣不可多得的好書。
    全書共分為四章,開篇的第一章【立命之學】中袁先生就講述了自己從“被命數(shù)所困”到“努力改變命運”的真實經(jīng)歷,讀了之后我深有感觸。
    從他的故事,讓我們切實的了解到,【立命】之意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創(chuàng)造命運,改變命運,而不是被命運所束縛、禁錮。
    因果之中,每個人的命運都有定數(shù),但是也并非不可改變。關(guān)于命數(shù)已定,云谷禪師這樣描述:“但惟凡人有數(shù);極善之人,數(shù)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shù)亦拘他不定。”我的理解是:人的命數(shù)雖定,但要看我們對待它的態(tài)度。
    行極善的人們,命運是固然拘束不住他的,因為他不斷的累積善果和福報,這極大的福報可以消抵原本命里的不吉變?yōu)榧?;而行惡的人,命?shù)同樣不能確定的,因為如果做了極大的惡事,這極大的惡果也可以使原本的福報變成禍事。
    我們的命運終究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而改變,我們才是它的主人。
    正如書中袁了凡追問命數(shù)是否可改時云谷禪師說的第一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边@句的意思是說:個人的命數(shù)是由自己造就,而福澤也是需要由自己去求得;個人造惡,就自然折福,個人修善,就自然得福。
    緊接著禪師又列舉出佛經(jīng)里的句子——“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來證明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命運的事實。但要注意,這句并不是鼓勵大家為求功名富貴、子嗣美色而去做善事,這樣單純只為一己貪念而為善,沒有真心誠意,反而是造了更大的業(yè)障。
    我覺得,在現(xiàn)代的社會當中,知識改變命運,機會改變命運的例子有很多,他們都是經(jīng)過不斷的自我提升、努力才能達到的。要想有所改變,我們就應(yīng)該從現(xiàn)在起在平日里有所積累。有這樣一句古語——“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保覀円嘈乓环指乓环质斋@。
    多讀書、多學習,多做有意義的事、多做善事,不要學習不良嗜好,不做惡人。要心存善念、積德行善,無貪念、無惡念。只要這樣每時每刻的累積,就可以真的效法了凡先生那樣,來改造自己的命運。
    正如《了》文后面章節(jié)中所說的:“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