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如何解決植樹問題

字號:


    任何一場考試取得成功都離不開每日點點滴滴的積累,下面由出國留學(xué)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zhǔn)備了“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如何解決植樹問題”,持續(xù)關(guān)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行測數(shù)量關(guān)系技巧:如何解決植樹問題
    植樹問題,在行測考試中屬于常見計算問題中一種。這一類題型相對比較簡單,但是每年的得分率較低。究其原因,很多人在閱讀題干時,常常因為文字描述的不同,誤入“陷阱”,沒有注意到其中一些小細(xì)節(jié)。如何避免粗心大意,和小編一起來學(xué)習(xí)一下。
    一、非封閉區(qū)域植樹問題
    【例1】有一條堤全長 500 米,從頭到尾每隔 5 米種植白楊樹一棵,一共可以種( )棵。
    A.100 B.101 C.99 D.102
    【易錯項】選A,500÷5=100棵
    【正確答案】選B,從頭到尾植樹,意味著兩端必須有樹,500÷5=100棵,是除去第一棵以外的其他樹,還需把第一棵樹也算在內(nèi),500÷5+1=101棵。
    【例2】有一條新修的道路,現(xiàn)在需要在該道路的兩邊植樹,已知路長為 5052 米,如果道路兩端植樹且每兩棵樹間隔 6 米,那么一共需要植多少棵樹?
    A.842 B.843 C.1686 D.1628
    【易錯項】選B,5052÷6+1=843棵
    【正確答案】選C,除了有道路兩端植樹的要求,還有道路兩邊,算完一側(cè)的棵數(shù)后,一共需要植樹 2×(5052÷6+1)=1686 棵。
    二、封閉區(qū)域植樹問題
    【例3】在一周長為 50m 的花壇周圍種樹,如果每隔 5m 種一棵,共要種多少棵樹?
    A.9 B.10 C.11 D.12
    【易錯項】選C,50÷5+1=11棵
    【正確答案】選B。此題為封閉路線種樹問題,與封閉區(qū)域不同,不用計算再考慮第一棵樹,首尾相連只算一次即可,樹的數(shù)量=周長÷間隔長度,共要種樹 50÷5=10 棵。
    三、植樹問題升級篇
    【例4】一小圓形場地的半徑為 100 米,在其邊緣均勻種植 200 棵樹木,然后又在其任兩條直徑上,每隔 2 米栽種一棵樹木。問最少要種植多少棵樹木?
    A.397 B.398 C.399 D.400
    【易錯項】選B,(200÷2+1-2)×2=398棵
    【正確答案】選A。每條直徑上種 200÷2+1=101 棵樹,直徑兩端的樹與邊緣的樹重
    合時棵數(shù)最少,且兩條直徑的圓心所種樹必然重合,共 200+101×2-2×2-1=397 棵。
    四、如何解決植樹問題的小竅門
    非封閉區(qū)域植樹:
    1.若兩端都種植,則種植棵樹=間距數(shù)+1;
    2.若兩端不種植,則種植棵樹=間距數(shù)-1;
    3.若一端種植一端不種植,則種植棵樹=間距數(shù)。
    封閉區(qū)域植樹:
    種植棵樹=間距數(shù)(也就等于非封閉區(qū)域一端種植一端不種植)。
    行測技巧:一道題多種解法,方法知識一起學(xué)
    幾何問題是行測考試常見的考點之一,小編通過深入剖析,讓大家了解這道題的多種解法,拓展思路,同時考生們也能學(xué)習(xí)一些幾何基本知識點,一舉兩得。
    例題:將一塊長10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平板切割成A、B、C共3塊,其中C塊的面積為22平方厘米,B為等腰三角形,那么A塊的面積是( )。
    

    A.6平方厘米 B.12平方厘米 C.8平方厘米 D.4平方厘米
    一、巧用兩種圖形的基本性質(zhì)
    本題給出一個條件,即B是一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幾個基本性質(zhì),想必大家都比較熟悉,比如兩條腰相等;從兩腰之間的頂點往底邊作垂線,那此線就是三線合一,即垂直于底邊、平分頂角、平分底邊。如上圖,從O點做垂線OS,這條線把是三角形B分成兩個一樣的三角形,當(dāng)然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肯定是相等的,在觀察四邊形MNSO構(gòu)成一個長方形,而ON正好是長方形的對角線,根據(jù)長方形的基本性質(zhì),對角線所分的兩個三角形大小相等,所以面積也相等,綜上可知,以上三個圖中左邊的三個三角形面積都相等,而已知大長方形面積為10×4=40,且C區(qū)域面積是22,所以剩下的三個三角形的區(qū)域是40-22=18,18÷3=6即是所求的三角形的面積。
    這種方法費時最少,技巧性比較強。用到的幾何知識點有: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的基本性質(zhì),長方形的對角線的性質(zhì),長方形的面積公式等知識點。
    二、巧用三角形全等和方程法
    第二種方法相較于第一種方法計算的過程要相對復(fù)雜,但也是考生們的正常思考路徑。 從P點向RM邊作垂線。利用三角形NOP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質(zhì),可以證明三角形OMN和三角形OSP全等。怎么證明呢,已知這兩個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我們知道直角三角形有一個特殊的證明方法,簡稱“HL”,“H”是直角邊;在本題中指的是MN=SP,“L”是斜邊,指的是ON=OP。
    

    證明全等后,可以得到OM=OS。已知C區(qū)域是面積是22,C還是一個梯形。梯形的面積公式是:(上底+下底)×高÷2,可以設(shè)未知線段OS=OM為X,可以得到梯形的較長的底邊長為10-X,而SPQR構(gòu)成的是一個矩形,那SR=PQ=10-2X,PQ即為梯形較短的底邊。高已知是RQ=4,可列方程:(10-2X+10-X)×4÷2=22,解得X=3。那三角形A的面積就是4×3÷2=6。
    本題所用到的知識點除了梯形的面積公式以外,還有:三角形全等的證明和邊長相等的性質(zhì)、矩形對應(yīng)邊相等的性質(zhì)。
    三、巧用方程組和梯形公式
    

    本題為了利用梯形公式,還可用方程的方法去做。
    OR和PQ都是未知條件,分別設(shè)為X和Y,那OM=10-X,NS=SP=10-X,PQ=10-2×(10-X)=Y,化簡可得方程:2X-Y=10,又已知梯形面積為:(X+Y)×4÷2=22,化簡得X+Y=11,聯(lián)立兩個方程為方程組,解得x=7,OM=10-X=10-7=3,計算可得三角形A的面積為6。
    此解法與以上兩種解法所用知識點部分重復(fù),不再一一列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