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成功在于考生對于知識點重點掌握程度,下面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2020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考點匯總【七】”,持續(xù)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xù)獲取更多的考試資訊!
2020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考點匯總【七】
造成中藥不良反應的原因
1. 有些中藥含有有毒成分,如附子中含有烏頭堿,小劑量使用具有治療作用,劑量過大或使用不當就會引起中毒;
2. 有些中藥不含有毒成分,但過量服用也會引起中毒,如過量服用肉桂就會引起血尿;
3. 辨證用藥不當,如給肝陽上亢病人服用細辛、肉桂等,等于火上加油;
4. 中藥來源品種不當,如桑寄生本無毒,但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桑寄生就會含有相應的有毒成分;
5. 有些藥材未經(jīng)炮制或炮制不當,如經(jīng)過炮制后的法半夏沒有什么毒性,但生半夏卻是有毒的;
6. 中藥煎煮不當,一般認為煎煮時間不足可能引起毒性反應;
7. 誤服誤用中藥十分危險,如把香加皮當作五加皮使用,就會發(fā)生洋地黃樣中毒;
8. 受到污染或變質的中藥;
9. 用藥途徑不當,如作為肌肉注射用的中藥注射液被用于靜脈注射;
10. 用藥時間過長,如黃花夾竹桃含有強心苷,長期使用會發(fā)生洋地黃樣蓄積中毒反應;
11. 有些中藥相互間可產(chǎn)生化學反應,如果配伍不當將引起不良反應,如藜蘆就不宜與人參等補益類藥同時使用;
12. 中西藥之間也有配伍禁忌,如山楂、五味子、烏梅等與磺胺同時使用就會引起血尿;
13. 年齡、性別與體質差異,如婦女哺乳期就對許多藥物反應敏感;
14. 中藥注射劑質量不好,當中含有有害物質、雜質、植物蛋白;
15. 外用制劑輔料,如白酒、酒精、醋等使用不當;
16. 中藥假冒偽劣品種可直接導致不良反應。
2020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考點【二】
中藥的正確熬制方法
一、 煎藥容器以砂鍋、搪瓷器皿、不銹鋼為宜,嚴禁用鐵器。
二、 中藥入煎前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左右。煎藥用水量一般以浸過藥面1-3厘米。大劑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藥物可適當增加用水量。
三、 煎藥時間應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鐘。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時間可略短。
四、 煎藥量:兒童每劑50-100毫升。成人每劑150-200毫升。
五、 特殊藥物的煎煮方法:
1. “先煎藥”:煮沸10-15分鐘,再加入其它藥同煎。
2. “后下藥”:在一般藥即將煎至預定量時,投入同煎5分鐘即可。
3. “溶化藥”:應在其它藥煎至預定服藥量,取藥汁,微火煎煮,不斷攪拌溶解即可。
4. “沖服藥”:將沖服藥調入煎好藥汁或開水中沖服。
5. 其它特殊藥物按醫(yī)囑煎煮。
中藥的服法:
1. 每天煎一劑,每劑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飯后服為宜。
2. 丸藥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時zui好將藥烊開服用,便于吸收增強療效。
3. 未煎藥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變質。
2020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學綜合知識》復習考點【三】
望舌色的主要內(nèi)容及臨床意義
種類 | 臨床表現(xiàn) | 臨床意義 |
得神 | 兩眼靈活,明亮有神,鑒識精明,神志清楚,反應靈敏,語言清晰 | 正氣未傷,臟腑功能未衰,預后良好 |
失神 | 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識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手撒、尿遺 | 表示正氣已傷,病情嚴重,預后不好。 |
假神 | 目光晦暗,瞳仁呆滯,精神萎靡,反應遲鈍,呼吸氣微,甚至神識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卒倒而目閉口開、手撒、尿遺 | 久病、重病、精氣極度衰弱 |
神亂 | 表情淡漠,寡言少語,悶悶不樂,繼則精神發(fā)呆,哭笑無常者(2018A); | 癲病:痰氣凝結、阻蔽心神 |
煩躁不寧,登高而歌,棄衣而走,呼號怒罵,打人毀物,不避親疏者; | 狂病:痰火擾心 | |
突然跌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四肢抽動,醒后如常。 | 癇病:痰迷心竅、肝風內(nèi)動 |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的基本功能
督脈:調節(jié)陽經(jīng)氣血,稱為“陽脈之?!保慌c腦、髓和腎有密切的聯(lián)系。
任脈:調節(jié)陰經(jīng)氣血,稱為“陰脈之?!?;主持妊養(yǎng)胞胎。
沖脈:調節(jié)十二經(jīng)氣血,稱為“十二經(jīng)脈之?!?;“沖為血?!保写龠M生殖的功能,同婦女的
月經(jīng)有密切的聯(lián)系。
帶脈:約束縱行諸經(jīng),主司婦女的帶下。
清虛熱藥的功效主治
青蒿 | 退虛熱,涼血,解暑,截瘧。 |
地骨皮 | 退虛熱,涼血,清肺降火,生津。 |
白薇 | 退虛熱,涼血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
胡黃連 | 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解熱毒。 |
銀柴胡 | 退虛熱,清疳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