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

字號:


    世界上沒有完全的丑和絕對的美。這是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這本書可以說是雨果的代表作了,下面是由出國留學網(wǎng)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一)
    宏偉壯麗但又頗顯陳舊的巴黎圣母院仍然挺立著,它樓頂?shù)拇箸姳粫r間和歷史撞得“咚咚”作響,它在警醒著人們,要看穿虛偽的外表,看透人性之根本。
    雨果通過《巴黎圣母院》揭露了中世紀時期,封建教會對人們的生活剝削,教會勢力的昏庸無道,導致當時社會的混亂與悲劇。想象一下當時的巴黎景象:街道旁到處都是坐關(guān)女人的“老鼠洞”,成群的人們拍手叫好地看著絞刑,一不小心就會因觸犯教會法律而受罰,穿著各種長袍的主教、煉金石在街上如同幽靈一般蕩著,法庭上由聾子主持公正……這是多么可怕與混亂的景象??!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下的人民又怎么會幸福?不但如此教會的邪惡力量還在腐蝕著人們的心靈……
    書中的克洛德是教會的折射,但又是被教會所迫害的人。表面上看,作為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的確是一個宗教勢力的代表人物,他對愛斯梅拉達不擇手段地追逐與迫害,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會的虛偽和兇殘,也體現(xiàn)了人性的丑惡面。但是克洛德有著更為復雜的性格,雨果在描寫這個人物時,時不時還帶著同情與憐憫。因為克洛德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會,準確來說,他的悲劇與人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信仰的宗教一手造成的。剛開始時,克洛德是一個富有同情心、善良、聰明好學又十分疼愛弟弟的有志學子,他的前途十分光明,大家對他稱贊不斷。漸漸地,他由于長時間恪守教會的古板要求,克制個人情感,人性逐漸冷漠,被凍成了一潭死水。到最后,他遇見愛斯梅拉達時,扭曲的人性驅(qū)使他行為上的殘暴與無禮。克洛德的禁欲與縱欲產(chǎn)生了極大的矛盾,這也是他以死相逼愛斯梅拉達的偏激原因之一。
    與克洛德相比,敲鐘人卡西莫多就是一個正面例子。他獨眼、駝背、跛足,外貌奇丑無比,被稱為“愚人王”。克洛德收養(yǎng)了這個棄嬰,他也成為了圣母院的敲鐘人??ㄎ髂嘁驗橄忍斓牟蛔惚蝗藗兯梢?,但他那丑陋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金子般的心。他因在受刑時愛斯梅拉達的滴水之恩而勇劫刑場,無悉不料地照顧她。他對她的愛中有忠誠,也有隱忍與小心翼翼,卡西莫多為了保護愛斯梅拉達,卻怕嚇到她而選擇睡在門外冰冷的地板上。他沒有像克洛德一樣的粗魯,就算愛斯梅拉達一直被弗比斯所迷惑,但他還是在盡力護她周全,以至于追隨她一同死去。卡西莫多的人性之美所閃耀的光芒足以透過那不堪的外表,但那不幸的人啊,卻被教會的條條框框所束縛。卡西莫多迫于養(yǎng)父,也曾劫持過愛斯梅拉達,但是與克洛德不同的是,卡西莫多最終選擇了反抗,殺死了克洛德,堅守了自己的人性之美。
    克洛德有體面的外表,卻內(nèi)心腐朽;卡西莫多也許外表不堪,卻內(nèi)心美麗。外在的一切真假終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逝去,唯有內(nèi)在的人性會經(jīng)過歲月的沉淀而更加清晰。一個人的美與丑,并不絕對。再美的玉也會有瑕痕,外表內(nèi)心都很美的愛斯梅拉達也會被弗比斯所迷惑,終究接受不了卡西莫多的真摯之心。但是我們?nèi)砸浹a人性的陰暗面,使人性之美所閃耀的光芒穿透丑陋。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們,在教會主義的迫害下,沒有一個人是幸福的,每一個人最終都以悲劇結(jié)尾。由此可見,社會環(huán)境對人性的塑造與生活影響極其重大,而環(huán)境又是由我們每個人構(gòu)成的。因此,讓我們一同喚起人性的美好,一起做出自己的貢獻,這不僅是為他人,更是為我們自己。
    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二)
    雨果筆下醞釀的《巴黎圣母院》,巍峨壯美,在作者的心里,她是神圣的,是神的產(chǎn)物——“這是一個時代所有力量凝結(jié)的神奇產(chǎn)物,每一塊石頭都千姿百態(tài),鮮明地顯示了由藝術(shù)天才所統(tǒng)攝的工匠的奇思異想,一言蔽之,這是人的創(chuàng)造,偉壯而豐贍,賽似神的創(chuàng)造,似乎竊來了神的創(chuàng)造的雙重特質(zhì):繁豐和永恒,龐然大物,見者無不震悚。”
    雖然沒有真實的見過這座神圣的教堂,但是在《巴黎圣母院》中,在作者的深情描寫下,就已經(jīng)讓人無限遐想。
    初次看完《巴黎圣母院》,只是僅僅知道了在巴黎圣母院中發(fā)生的一段浪漫而又悲哀的故事,但當自己真正去讀這本書后,就會發(fā)現(xiàn)故事背后讓人深思的含義,作者用比擬的修辭手法講述了15世紀在法國,巴黎圣母院的副教主克洛德,由于貪婪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指使卡西莫多擄走愛斯梅拉達,被上尉隊長福比斯救,嫉妒的克洛德決定刺殺福比斯,并嫁禍于愛斯梅拉達,使愛斯梅拉達被判死刑,在行刑時被卡西莫多救走,藏身在巴黎圣母院,乞丐群體為救斯梅拉達而在巴黎圣母院與卡西莫多發(fā)生大戰(zhàn),可愛斯梅拉達卻被克洛德殘忍的絞死在巴黎廣場上,卡西莫多憤然的將那個內(nèi)心丑陋的克洛德從巴黎圣母院教堂的頂樓推下,最后卡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的尸體長眠于鷹山地窖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故事背后的真相,讓人哀嘆,委婉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讓人永遠都看不完,讀不盡,書中人物的性格,結(jié)局,心理,無不在演繹現(xiàn)實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善惡美丑。
    世界上每一種事物都存在著利和弊,善和惡,相反的兩面,非善即惡,有人總說世上的好人比壞人多,所以,故事中的壞人總是惡名昭彰,落的個悲慘的結(jié)局,而善良的人也會得到他們最后自己選擇的結(jié)果。
    正如《巴黎圣母院》的故事一樣,她有著最旖旎的正面,也有著最丑陋的反面,她有著最炙熱的靈魂,也有著最蝕骨的陰謀,她在東方的陽光下閃閃發(fā)光,也在西邊落日之時成為最獨立的殘霞。
    在讀完這本書后,想象著書中的場景——在飄渺的云霧中,一座碩大的教堂在云霧之中,在教堂的樓頂平臺上,閃過了一幕幕的畫面:身穿白衣裙的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月光下和小山羊散步,敲鐘人卡西莫多則遠遠地望著;丐幫男女老少為救愛斯梅拉達,開始攻打圣母院;從教堂上投下梁木石頭,還將溶化了的鉛水傾瀉下來;在熊熊的火光中,石雕怪似乎都復活了,紛紛助戰(zhàn)……
    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三)
    在十九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栋屠枋ツ冈骸肥撬牡谝徊恳疝Z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jīng)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后,還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的手中。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丑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現(xiàn)實生活,也被大大夸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gòu)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丑的對比。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于同情心,樂于救助人。這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蔑為“女巫”、“殺人犯”,并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tǒng)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chǎn)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quán)的強烈憤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內(nèi)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里,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丑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們?nèi)康乃枷肭楦小_@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yǎng)、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ブ褠郏庇赂液蜕峒簽槿说拿赖?。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為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圣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圣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里,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fā)。
    高中生《巴黎圣母院》讀后感800字(四)
    輕輕的,我閉上了眼睛;
    靜靜的,扒在了書桌進入了夢境;
    幽幽的,耳畔響起一遍嘈雜聲;
    微微的,睜開雙眼,我已置身與巴黎圣母院這座法國把教堂前。
    “轟轟……”鐘聲響起,不禁意間讓夢中的我想起了《巴黎圣母院》這部書中所提及的那鼎大鐘,打開了記憶的閘門,書中一個個各具特色的人物不斷在我的腦海中浮沉。
    首先,展現(xiàn)在我眼前的是美麗出眾的舞者愛斯梅拉達,她一人歌舞,群眾云集,她是作品在體態(tài)美與靈魂美的高度統(tǒng)一上的集中體現(xiàn)。她是作者全力謳歌的對象。她是被無數(shù)讀者公認為清白無暇,美麗善良,天真熱情,坦率開朗的少女。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簡直可謂是美的化身,她把世人都看作像她那樣純潔忠貞,以至于死都保持著對負心,放蕩無情的弗比斯的愛情。
    作品中作者安排了上層統(tǒng)治者與下層平民的對照。在封建王朝里,他們內(nèi)部勾心斗角,處處與人民為敵,冤獄遍布國內(nèi),致使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遭受凌辱與迫害;而在“黑話王國”里,盡管那些平民,乞丐,流浪者們衣裳襤褸,舉止粗野,但心地善良,互助互愛,具有舍己為人的犧牲精神,團結(jié)一致與封建王朝,天主教會斗爭,對愛斯梅拉達倍加愛護和尊重。
    慢慢地,一副陰森的嘴臉呈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他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他外表道貌岸然,溫文爾雅,但他的靈魂是邪惡陰險,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惡與丑的化身。
    與克洛德相反的是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人物——圣母院的敲鐘人伽西莫多。在《巴黎圣母院》中,伽西莫多有著丑到極點的相貌;幾何形的臉,獨眼,耳聾,駝背……似乎上帝將所有的不幸都降臨在了他的身上。伽西莫多的外貌雖丑陋,但是他的內(nèi)心卻是高尚的,他懂得真愛,他勇敢地從封建教會的“虎口”中救出了愛斯梅拉達,用“圣殿避難”的方法保住了姑娘的生命。在圣母院中,伽西莫多還無微不至地照顧愛斯梅拉達。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漸由丑變美由矮小變?yōu)楦叽?,人們也從嫌棄變得喜愛他,尊敬他了。他代表了處于社會底層,地位卑微的廣大人民,他閃光的心靈正是作者心目中美與真的象征,引起了讀者強烈的共鳴。
    ……
    想著,想著。又是一陣鐘響,猛然間,眼前一黑——我醒了。
    高中讀后感 |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 | 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