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提供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關于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的區(qū)別,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希望大家多多歸納和總結!
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關于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wèi)的區(qū)別
在事業(yè)單位考試中,刑法的考察方式相對比較靈活多變,既涉及到識記型考點也涉及到理解型考點,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雖然對刑法知識較為感興趣,但是對于一些細節(jié)考點的區(qū)分做的并不到位,對于刑法總論當中的知識點更是刑法中的重中之重,既可以出識記型的考點,也可以出理解性考點的考題,所以對于總論中一些概念的運用,不僅要熟悉考點,還要學會使用考點判斷題目情形。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是一個及其容易產(chǎn)生錯誤和混淆的考點,經(jīng)常以選擇題的方式出現(xiàn),案例中混淆二者關系,達到混淆考生的目的。
一、起因條件:正當防衛(wèi)是基于已經(jīng)開始的不法侵害,在不法侵害的進行過程當中采取的保護手段。緊急避險是基于一種危險狀態(tài),雖然危險已經(jīng)發(fā)生,但是實質侵害還沒有開始,同時,緊急避險還包括一些自然災害等危險,也可使用適當手段達到避險目的。
二、對象條件:這是二者之間最主要的區(qū)別,也是考試時最容易區(qū)分的標志。正當防衛(wèi)手段的對象是不法侵害者本人,也就是說防衛(wèi)手段所實施的客體就是不法侵害者。而緊急避險的構成,預防手段的作用對象是侵害者和被侵害者之外的第三方合法權益。
三、限制條件:緊急避險要求必須是不得已的,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而采取的。而正當防衛(wèi)則無此要求。
據(jù)此我們可以得知在做題時要認真判斷題干中給出的各項條件,進而得出正確的答案,相信通過大家不斷的練習,就能夠清楚進行考點區(qū)分,也歡迎大家到中公課堂和我們共同學習相關的知識。
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刑法》中關于正當防衛(wèi)意圖的認定
在事業(yè)單位考試中,正當防衛(wèi)是刑法中的一個??键c,同樣也是刑法的一個易混點。正當防衛(wèi)基本包括五大要素,防衛(wèi)起因、防衛(wèi)時間、防衛(wèi)意圖、防衛(wèi)對象和防衛(wèi)限度。本文所述內容為防衛(wèi)意圖的認定,幫助大家在做題時準確定位出題目所述行為是不是正當防衛(wèi)。
正當防衛(wèi)的意圖包含防衛(wèi)認識與防衛(wèi)意志,首先防衛(wèi)認識是要認識到存在不發(fā)侵害防衛(wèi)意志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利益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wèi)是防衛(wèi)認識和防衛(wèi)意志的統(tǒng)一,其意圖帶著正當性,也是認定正當防衛(wèi)的重要條件,但是在事業(yè)單位考試時,認定正當防衛(wèi)的意圖存在三個易錯誤區(qū)。
1、防衛(wèi)挑撥:是指以尋釁謾罵等方式激怒對方,想方設法認識那個對方傷害自己,自己則以“正當防衛(wèi)”的名義對對方實施侵害行為。主觀上有侵害他人的惡意,不屬于正當防衛(wèi)。例如,甲與乙是世仇。某日在某超市偶遇,甲對乙謾罵不停,還叫囂著你打我呀,乙氣急,伸手大向甲的后背,甲則伸手將乙胖揍一頓。甲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主觀所持為故意傷害的意圖,構成故意傷害。
2、互相斗毆。雙方持著故意傷害的目的,記性持續(xù)性斗毆行為,主觀意識都是故意傷害,不成立正當防衛(wèi)。例如,甲乙越好在家門口胡同打架,甲先動手,乙隨之動手,則乙不成立正當防衛(wèi),因為乙主觀上持故意傷害的意圖。
3、偶然防衛(wèi),指行為人持侵害故意去侵害他人利益,而被侵害人恰巧在侵害第三方利益,雖然在客觀表象上符合正當防衛(wèi)的表象,但行為人持的是故意侵害的意圖,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例如,甲扔石頭砸死乙,恰好乙當時正在對一位女士實施搶劫行為,甲不構成正當防衛(wèi),主觀上所持的是故意殺人的意圖。雖然偶然是否屬于正當防衛(wèi)目前還存在正當防衛(wèi),但在事業(yè)單位考試應試過程中,將之認定為正當防衛(wèi)。
刑法部分內容帶著很大的趣味性,但是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也會有很對應試陷阱存在,很多細節(jié)的易混點也是應試的失分點,各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把握細節(jié)學習,在刷題時不斷地回顧知識。相信各位可以在不斷地學習中,最終成“公”。
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憲法》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
在事業(yè)單位考試中,憲法一直是??键c,憲法中的國家機關這一章節(jié)更是高頻考點,考察方式一般側重理論,較少出現(xiàn)案例。正是因為憲法理論性較強,記憶性考點居多,所以很多同學在學習時普遍反映憲法枯燥無聊,但是實際上,憲法作為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規(guī)定了國家中一些根本問題,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題目難度普遍較低,得分較為容易,再加上2018年憲法剛剛進行了一次修改,相對而言是較熱門的考點,故而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重視。
對憲法內容的考察,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內容,國家制度、公民基本權利與義務以及國家機關。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一下國家機關中非常重要的權利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以下簡稱全國人常)。
全國人常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常設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行使國家最高權力的機關。這句話反映了全人常的性質。組成人員包括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委員,同時他們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
全國人常每屆任期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相同,即五年一屆。同時注意,委員長、副委員長連續(xù)任職不得超過兩屆,也就是說最多10年。
全國人常的職權是我們要掌握的重點,包括:
(1)立法權,即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適用于特定領域的非基本法律。
(2)憲法和法律解釋權;法的解釋包括立法解釋、司法解釋、行政解釋、學理解釋等,其中憲法和基本法律本來應由全國人大來解釋,但全國人大每年開會時間有限,故將解釋權賦予全國人常,這一點要格外注意。
(3)撤銷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法律相抵觸的行政法規(guī)、決定和命令;撤銷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國家權力機關制定的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guī)相抵觸的地方性法規(guī)和決議。這一權力主要是明確上位法與下位法沖突時,撤銷下位法的機關是全國人常。
(4)重大事務決定權
決定特赦;決定全國或者個別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進入緊急狀態(tài);決定駐外全權代表的任免;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
以上,我們從性質、任期及職權三方面對全國人常進行了一個初步學習,簡單了解了這個機構在國家社會中起到的作用。希望對大家復習備考有所幫助。
公務員公共基礎法律知識:法竟有如此作用
國家為什么還要花費如此大的成本去制定法呢?因為“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制定之后能給我們的日常行為提供一定的判斷標準,對社會的影響也是空前巨大的。而法所帶來的影響就是法的作用。法的作用是法理學眾多考點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點,也是一個難點,也是事業(yè)單位中的高頻考點,掌握好之后對我們考試提分是非常有幫助的。法的作用有兩種分類,根據(jù)對人和對社會的影響不同,將其分為規(guī)范作用和社會作用。規(guī)范作用是重點,社會作用只需要簡單了解即可。因此今天我們就主要來探討法的規(guī)范作用。
法對人所產(chǎn)生的外在影響稱之為規(guī)范作用。規(guī)范作用又包括五種:指引作用、評價作用、教育作用、預測作用、強制作用。
指引作用的對象是每個人自己的行為,為自己提供了一種行為模式,告訴人們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例如:劉某最近結識了一位大手大腳的女朋友小菊,幾次揮霍之后,劉某深感經(jīng)濟危機,于是就謀劃綁架黃某(公司老董的兒子),當劉某將完美的綁架計劃制定出來以后準備實施。突然看到電視臺播放普法欄目劇綁架罪,了解到該行為不可做就放棄了。在這個例子中體現(xiàn)的是法的指引作用,劉某根據(jù)法律指導了自己的行為。指引作用又分為確定的指引和不確定的指引。確定的指引即通過設置法律義務,要求人們作出或抑制一定行為,使社會成員明確自己必須從事或不得從事的行為界限。例如:新的稅法規(guī)定了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和稅率,那么個人在繳納的時候就按照這個標準,不允許有選擇,這個就是確定的指引。不確定的指引又稱選擇的指引,是指通過宣告法律權利,給人們一定的選擇范圍。例如:在高鐵上抽煙將被處于500元以上2000以下的罰款,在這個幅度內就允許當事人視具體情況選擇。
評價作用是指法律具有判斷、衡量他人行為是否合法。在現(xiàn)代社會,法律已經(jīng)成為評價人的行為的基本標準。 它的對象是他人的行為。例如:法官劉某為了博得小姨子微微一笑很傾城,故意逾越職權,違反法律,貪污公款100萬元人民幣,致使公共財產(chǎn)、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群眾們會說劉某是壞人,該行為構成貪污罪了。該案例中,群眾們對法官劉某行為的評價就體現(xiàn)了法的評價作用。
預測作用是指憑借法律的存在,可以預先估計到人們相互之間會如何行為。預測作用的對象是人們的相互作用。 例如:春節(jié)期間小楊攜家人外出旅游,在24小時酒店預訂了兩間豪華套房,此時小楊和24小時酒店之間形成了合同關系,小楊根據(jù)合同能預測到酒店提供服務,如果酒店違約也會承擔一定的責任,小楊也可通過訴訟解決爭議,對于酒店來說同樣如此。這就體現(xiàn)了法的預測作用。
教育作用是指通過法的實施使法律對一般人的行為產(chǎn)生影響,教育作用的對象是一般人。例如:2019年1月20日晚,藥某開車將騎電動車的張某撞到在地后,怕張某記住車牌號找麻煩,就對張某連捅數(shù)刀后倉皇逃跑。逃跑過程中又撞傷數(shù)人,被路人攔截,因犯罪情節(jié)惡劣,被法院判處死刑。該案例中通過對藥某得處罰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告訴所有人惡劣犯罪的法律后果,讓我們引以為戒,這就是教育作用的體現(xiàn)。
強制作用是指法可以通過制裁違法犯罪行為來強制人們遵守法律。強制作用的對象是違法犯罪者的行為。在上述案例中的藥某,對于其交通肇事逃逸以及殺人行為得處罰就體現(xiàn)了法的強制作用。當然,在這兒我們也看出來了,一個案例并不是只體現(xiàn)一個作用,有可能會同時體現(xiàn)多個,所以在做題中具體怎么區(qū)分,就通過每個作用的對象去辨別。